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精选范文四篇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精选范文四篇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1 怎样使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适度区间,或者说,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怎样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而防止经济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呢?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发展中两大差距所带来的两大空间。
在国内外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面对经济增速的这种下滑趋势,经济增速降到哪里为底?宏观调控究竟要不要出手 ?这些问题突出起来。
2013年6月中旬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措施,7、8月份,经济运行的许多指标出现企稳向好势头,并初步稳定了市场预期。
但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不确定因素很多,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仍很大。
关注宏观调控中的三个重要命题针对经济运行的新形势、新问题,我国这次宏观调控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一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指导原则,提出稳中有为的命题,即宏观调控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
这回答了宏观调控要不要出手的问题。
二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规则,提出合理区间的命题,即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这回答了宏观调控什么时候出手和怎样出手的问题。
三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换挡定位,提出中高速增长的命题,即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宏观调控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回答了宏观调控出手的力度问题,要维持中高速增长,防止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
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含义现在,在国内外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下降的换挡期。
经济增速下降具有惯性,由此,经济增长由过去经常冲出上限转变为要守住下限,对下限的把握成为宏观调控中的突出问题。
那么,在当前和未来5年左右的时段里,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究竟应把握在什么范围呢?从现实国情出发,为了容易形成共识和容易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把握,一种选择是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预期目标为参照系。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范文范例参考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1.GDP增速持续回落从2023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23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23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
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
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
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
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23年5月29日把中国202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完美Word格式整理版范文范例参考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2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2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学海》2000.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处在重大历史性变迁的过程之中。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转变;二是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前一种转变,学术界称之为社会转型,后一种转变称之为体制转轨。
这两种转变交织在一起,又是在这样一个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呈现了纷繁复杂的种种社会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国外的许多议论。
但是,无论是20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还是这20年来中国社会产生的种种问题和困难,都可以从中国正处在这两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得到说明,这是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视角。
第一,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之中,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
从1978年到1999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1978年的G DP为3624亿元,1999年为82054亿元,扣除物价因素,G DP平均中递增9.5%。
超过了原定翻两番的目标。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3.048亿吨,要靠进口粮食维持温饱,到1996年粮食总产超过5亿吨,从此解决了粮食问题。
各种农产品也是逐年增长的。
近几年,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农产品都自给有余,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农业总产值逐年增加,但由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得更快,所以,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总产值中的相对比重是下降的。
1978年,G DP一产占28.1%,二产占48.2%,三产占23.7%;到1998年,一产占18.4%,二产占48.7%,三产占32.9%。
20年来,中国的工业持续高速发展,1978年-1999年,工业增加值每年递增11.71%。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摘要。
202x年,xx提及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到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有着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要继续稳定经济发展,就需要正确的理解和应对新常态。
转变旧的发展模式和思路,从粗放型转为科技创新型,从主要依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重视供给测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此外,还需要政府端正角色,防止“越位”,弥补“缺位”,调整完善相关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最后,经济调整与发展都要坚守风险、生态和民生底线,坚决不能越线。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升级;供给侧;发展底线202x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变缓。
从改革开放到202x 年的34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均9.8%的增长速度。
202x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增速变缓,开始中高速增长。
202x年,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中国经济增速为 6.9%。
这种增速的放缓,并不是偶然现象,也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而是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与以往高速增长不同的新的状态,也就是进入到了新常态。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2x年,xx在河南省进行工作考察时,首次提到了新常态。
xx 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1]那么,什么是新常态。
从字面意思来看,“新”是不同于旧质;“常态”是持续、经常发生的一种状态。
所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的阶段。
这一新的阶段,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和新挑战。
(一)新常态的特点。
1.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一鸣说:“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
从过去的十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经历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回落的现象。
以日本为例,在经历二十多年平均9.7%的增速后,在1973开始出现回落。
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

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宏观调控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回答了宏观调控“出手”的力度问题,要维持中高速增长,防止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篇12月22日聆听了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副司长郭克莎教授专题讲座以后,使我受益匪浅,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需要智慧、勇气、信心和决心,我也深深懂得接受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我。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返乡,经调查,今年年初,共有返乡农民工15970人,其中女农民工6375人,如何帮助返乡女工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是摆在县各级妇联面前的一件大事。
各级妇联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激励广大返乡女工自主创业、就近就业,并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返乡女农民工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县妇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妇女“十大”、江苏省妇女“十一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泗阳县第十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精神为工作中心,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找准妇联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握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履行好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责,以“争做时代新女性,推进和谐新发展,共建美好新泗阳”为主题,以“紧盯大项目,干好大项目”为目标,号召全县妇女大力开展“巾帼创业建功行动”、“万名妇女培训行动”、“爱心阳光援助行动”等三大行动,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协调优势,不断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为了加强对返乡妇女教育培训,尽快掌握实用技术,快速提升技能水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走出困境和低谷,作为县妇联主席就强化对返工农村妇女培训,提高她们的素质,拓宽她们的就业渠道,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领导,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妇联要把返乡女农民工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作为关系妇女民生的重大问题,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编者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会带来深刻的变化,既带来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机遇。
而把握机遇的前提就是要先认识到机遇。
那么,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我们邀请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对此进行了详细回答。
“新常态”关键在“新”。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有两个重要变化。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第二,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中国经济要实现“双中高”,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
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
二是要改造传统引擎。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4个方面的阵痛:首先,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其次,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再次,房地产调整阵痛;最后是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
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同时,也将迎来更多新机遇,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六大新机遇。
第一是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
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
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市群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急剧升温。
据统计,我国现有城市群总数已超过30个,预计未来5到10年内,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815个城市中的606个,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到城市总量的82%和92%。
如今我国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些都与城市群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
城市群今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主平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更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从这个角度上说,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城市群的竞争。
人民日报谈新常态:实质是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人们对新常态也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和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应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该如何适应新常态?本报推出“新常态平常心”一组三篇特别报道,以期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供广大读者和有关方面参考。
——编者“这次,恐怕是回不去了!”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着电脑上的一幅经济增速曲线图说。
这条波动起伏的曲线显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这次,也就是第四次正在出现:2012年、2013年,我国GDP均增长7.7%,2014年预期目标是7.5%,上半年为7.4%。
“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经济可能要告别过去的高速度了。
”潘建成说。
而中国经济的这一变化,与一个叫“新常态”的名词紧密相关。
新常态,新特征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多数专家认为,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中特第二期问题

学习教学大纲(第2讲)和相关文献,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3、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4、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
与这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相适应,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这也只是目前有效的做法,往往是阶段性的时间性的。
首先,以法治强固市场经济的基础。
投资者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者缺少以法律为基础的稳定预期。
切实保护各类产权,营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将其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补上的一堂“基础课”。
第二,把国有资本改造成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有效工具。
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定位”。
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国有资本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投向公共服务、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生态环境、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等领域。
应以“管资本”为主的思路,加快国有资本的股份化、证券化步伐,增强其流动性,借助“两类公司”,逐步把国有资本集中到上述相关领域。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政策工具的要求,构造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出资企业的治理结构。
第三,立足于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近些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随着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速的放缓,有些地方社会保障支出的压力在增大。
重要的是转换思路,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精心设计和建设,使之致力于促进劳动力的横向和纵向流动,增强劳动者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社会保障支出成为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有效投入,形成中国特色发展型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形成有利于效率提升、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支撑体系。
需要政府相应转变发挥作用的思路和机制,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包容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体制与政策环境,而不是直接冲到第一线,抓投资、上项目、指定技术路线和产业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新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怎样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呢?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2010—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或称增长阶段转换期。
在这个新阶段,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宏观调控方面来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握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幅度,也就是把握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把握好经济增长速度究竟换到哪一挡。
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幅度问题,近两年多来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有观点认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是一个大幅度的突变过程。
也有观点认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可以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先由“高速”降到“中高速”,然后再降到“中速”,分阶段地下降。
从近几年实际经济运行的情况看,从2010年第二季度算起,至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连续13个季度下滑。
这一下滑趋势给现实经济生活带来许多问题,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国际上,中国经济“恶化论”、“崩溃论”、“硬着陆论”、“复苏夭折论”等说法再次泛起。
在国内外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面对经济增速的这种下滑趋势,经济增速降到哪里为底?宏观调控究竟要不要“出手”?这些问题突出起来。
2013年6月中旬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措施,7、8月份,经济运行的许多指标出现企稳向好势头,并初步稳定了市场预期。
但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不确定因素很多,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仍很大。
关注宏观调控中的三个重要命题针对经济运行的新形势、新问题,我国这次宏观调控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一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指导原则,提出“稳中有为”的命题,即宏观调控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
这回答了宏观调控要不要“出手”的问题。
二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规则,提出“合理区间”的命题,即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这回答了宏观调控什么时候“出手”和怎样“出手”的问题。
三是关于宏观调控的换挡定位,提出“中高速增长”的命题,即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宏观调控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回答了宏观调控“出手”的力度问题,要维持中高速增长,防止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
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含义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物力、财力、人力即综合国力所能支撑的潜在的经济增长幅度。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是经常冲出上限,因此对上限的把握成为宏观调控中的突出问题。
那时,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是8%—10%。
但实际上,1979—2010年的32年间,经济增长率超出10%(含10%)的年份就有16个。
1979—2009年的经济增长呈一条以8%—12%为区间、约10%为中线的趋势增长率曲线。
现在,在国内外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下降的换挡期。
经济增速下降具有惯性,由此,经济增长由过去经常冲出上限转变为要守住下限,对下限的把握成为宏观调控中的突出问题。
那么,在当前和未来5年左右的时段里,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究竟应把握在什么范围呢?从现实国情出发,为了容易形成共识和容易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把握,一种选择是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预期目标为参照系。
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目标为7.5%,可作为适度区间的下限。
从实践看,今年第二季度GDP 增长率降到7.5%,有进一步下滑的危险,宏观调控就实施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托住了底。
关于适度区间的上限,可从物价上涨率把握,也可从经济增长率把握,而二者一般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过去30多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条件下,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8.93%;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条件下,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13%;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条件下,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32%。
借鉴这一历史数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为3.5%,相对应的GDP增长率大体为9%。
因此,可以把GDP增长率9%作为适度区间的上限。
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把握在7.5%—9%,表明我国经济已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其含义是:第一,从世界范围看,7.5%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较高的速度。
第二,从国内看,与过去30多年实际经济增长趋势曲线8%—12%区间相比,下限由8%下降到7.5%,下降0.5个百分点,上限由12%下降到9%,下降3个百分点。
7.5%—9%的区间可称为中高速增长区间。
这体现了我们主动将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转方式和调结构,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我国经济增长刚刚从过去30多年经常冲到10%以上的高速路走下来,社会各方面(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等)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如果经济增长率过快、过急地大幅度下降,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经济增长先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分阶段地逐步下降是有利的。
第四,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向纵深发展,国内市场和需求的回旋余地很大,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推动,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我们有条件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两大空间”怎样使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适度区间,或者说,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怎样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而防止经济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呢?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发展中“两大差距”所带来的“两大空间”。
由地区差距所带来的发展空间。
依据201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人均GDP的统计数据,全国各地发展水平可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有6个地区: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浙江。
第二梯队,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下、6000美元以上(也就是高于6091美元的全国平均水平),有8个地区: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吉林、重庆、湖北、陕西。
第三梯队,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下、4000美元以上,有13个地区。
第四梯队,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下,有4个地区。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2年不同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分组标准,12616美元及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4086—1261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1036—408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1035美元及以下为低收入经济体,我国第一梯队的地区已达到或接近高收入水平,第二、三梯队的地区大体处于上中等收入水平,第四梯队的地区大体处于下中等收入水平。
从各地区人均GDP水平的差距看,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在地区间的梯度推移和升级还有很大空间。
由城乡差距所带来的发展空间。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目前看,我国的城镇化还是不完全、不成熟的城镇化。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这是按照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包括了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进城农民,但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如果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目前的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
我国城镇化的质量还不高,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还跟不上。
与一般制造业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并存的是,许多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供给还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当前,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城镇化率,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还要推进城乡发展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
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