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规读后感
家风家训读后感5篇【精品】

前不久,学校发放了一本叫做《家风家训》的书,这本书,我现在已经读完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弟子规》。
我现在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弟子规》里面蕴藏着许多道理1,只要反复领悟,你就会收获颇多!入则孝里面说到:父母呼,应勿欢,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是说父母长辈叫我们,我们应该立即去,不容刻缓。
父母长辈命令我们,我们必须做到,不能想着懒过去,就这样算了。
还记得那次,妈妈对我说:“吃完饭,收碗,洗碗,还要扫地,准备洗衣服。
”听着妈妈的说词,我心里顿时一阵火大起来:“知道了,知道了,烦不烦啊。
”此后,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反而更加得意。
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我才深刻的反省到自己看似平常却很严重的小事。
是自己不该反驳。
妈妈叫我做的事都是很平常的,而且都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况且,父母每天那么辛苦。
如果说:让我做这点小事,我都不愿意,那么我的素质简直太差了。
我认为我不仅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还没有做到的还有很多很多。
如: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还有一次因为害怕公鸡,但还是要煮饭,于是我不敢出去舀米,所以就从楼上去,结果很悲剧,虽然我舀到了米,但是我过去时把油坛子打破了,妈妈回来后,我当时很不高兴,还发了脾气。
当我学习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我认为我太不应该了,简直是不孝顺的孩子,通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自己做事以后都得小心点,不能马虎,家里的东西都是用钱买来的,弄坏了很可惜,所以以后要注意这样的事再发生。
以后,我一定要尊重父母,为父母分忧,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做一个人人夸奖懂事的好孩子。
但愿每个中小学生抓住根本,重在实践,当祖国和人民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暑假期间,反复读了《中国家风》一书,流连于字里行间,畅怀于一个个家风故事,感受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中国家规》读后感五篇

《中国家规》读后感五篇【篇一】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期,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在此分享一些个人感悟。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为“国和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是小家,国是大家。
那什么是“法和规”呢?国和家都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的思想不尽相同,为了统一思想,制定了法律,人人遵守,不得违反,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惩罚。
规定和法律大同小异,只是适用的层面和范围不同而已,但规定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制定,不得超出法律范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其实际的教化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
家规成为了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成为了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
而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
有了家庭,就要有家规家训,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家风的传承。
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则有赖于家规家训的传承发扬。
家规家训是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起到了家族繁衍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家规家训”。
以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主人公许三多所在的“钢七连”,连队制度就是家规,“不抛弃,不放弃”就是家训。
战争片大家应该看过不少,有一点大家应该注意到了。
每一个好的连队都有英雄的影子,这个英雄就是这个团体的灵魂,有了灵魂就能更好的传承家规家训,从而形成这个团队的家风。
结合实际来讲,黄陵分公司也是一个家庭,自然也有自己的“家规家训”,行业的各项规定、公司的各项规章、部门的各项制度就是我们的家规,“煤销千里,德行天下”就是我们的家训。
“煤销千里”说明的是能力,“德行天下”说明的是人格魅力,两者结合,就形成了黄陵分公司的家风。
中国家风读后感(通用16篇)

中国家风读后感中国家风读后感(通用1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家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家风读后感篇1家风是每个家庭的风格;家风能将我们指引到正确的方向;家风是每个家庭的优良品性。
如果没有家风就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行为的德行传承。
所以家风是特别重要的,不能缺少的,一定要将每个家庭的家风好好传承下去。
中国好家风分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三本。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忠孝廉耻勇”中的“孝”和“廉”。
说起“孝”,现在的人都认为就是帮长辈或爸爸妈妈倒倒水,拿拿鞋就好了。
可古时候的“孝”比这强多了。
这本书里有一则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叫“陆绩怀橘孝母。
”故事中的小陆绩小小年纪就知道要知恩图报,就将柑橘带回家中,给家中吃不到的母亲品尝。
他的孝心,着实令人称赞,敬佩。
我们要让孝道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不要等到父母老去的那一天才想起要好好孝敬他们,真正的孝心永远体现在平日的生活里,表现在日常的小事中。
“廉”表示廉洁、清廉、廉政、廉明。
有一文让我难以忘记,名字叫“吴隐之不惧贪泉”。
故事中的吴隐之之所以敢于饮贪泉之水,这是出于对自己廉洁奉公的自信。
当然他也是说到做到,清廉自律,为其他官员们做了一个表率。
吴隐之即使在自己生活清苦的情况下,也不忘廉洁奉公,不贪私财,实属难得。
他这种保持廉洁的精神不仅值得我们称赞,更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也要明白金钱再好也是身外之宝,金钱有价人格却无价,廉洁自律是一个无价之宝,希望每个人都能守护好,因为贪得无厌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好的品质传承下去,像这些人去学习!做一个诚实、守信,孝敬父母,不贪钱财,做一个懂事的乖孩子!中国家风读后感篇2《中国好家风》这本书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十五个字概括了中国良好的家风。
传承良好家风心得体会(通用5篇)

传承良好家风心得体会传承良好家风心得体会(通用5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良好家风心得体会(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良好家风心得体会1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在一个家庭,老人要宣扬家风,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晚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我的父母没多少文化,但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一直告诉我,做人要善良厚道。
父亲常给我讲身边的人不孝的结局。
比如附近三个盗墓贼,没一个善终。
如有老人无疾而终,父亲感慨,说那是好人,修行好,所以才得善终。
从中我明白,道德是天地的本分,本分是个人的规律,当违背了这一规律,人就有灾难。
马克思与女儿有这样的问答。
问:你最崇敬的男人的品格是什么?答:刚强。
问:你最崇敬的女人的品格是什么?答:温柔。
其是,这个话题与家风有关。
男儿当自强。
这里的自强一则是韧性刚强,一则是有理想抱负。
男人无志,家道不兴。
一个男人定要有责任有担当,否则,在家庭中没地位。
你啃老或吃软饭,别人能尊重你么?农村人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所谓旺夫相,实则是慈眉顺眼的贤娴之态,不是女汉子,更不是河东狮吼。
用老人的话说,悍妇不仅不利,而且贱己。
家和万事兴。
对一个国家而言,强盛祥和很重要,对一个家庭而言,和睦和谐更是关键。
比如在家庭里,长者处事公道,晚辈心服口服。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
有了困难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有好家风才有好家道,才能出好子弟。
晚清具有改革思想的名臣不在少数。
然而,虎父无犬子。
他们的后人也往往是一时俊彦,如曾国藩之孙曾纪泽、孙曾广钧,左宗堂之子左孝同,张之洞之子张权,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侄李经羲,谭继询之子谭嗣同,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等等。
梁启超五个儿子三个院士,一个上西典军校,一个上南开大学。
家风家教家训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家风家教家训心得体会【精选10篇】家风家教家训心得体会(篇1)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先齐其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避风港,也是提供前进动力的加油站。
家和万事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建设好自己的小家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幸福,也有利于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共荣。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提速,男女平分秋色,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各自努力在职场打拼,从而忽视了家庭建设,减少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
由此引发了婚姻、养老、家教、家风等诸多的家庭生活问题,给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带来了极大影响,中国家庭建设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因此,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建设必须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大要务着手。
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家庭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指标。
注重家庭,首先要奉行夫妻之道。
所以说,为了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为了更好地关心和照顾儿女以及双方的父母,让小孩幸福、老人放心、欢喜夫妻。
我们要以爱为根,做到真爱无私、觉爱无价、博爱无条件、实爱无成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家庭教育是对人生影响至深的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生目标的实现。
注重家教,首先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
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为人父母的职责与任务不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增长孩子的善心、爱心、恭敬心,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和过失。
家教靠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道德力量潜移默化的感化孩子的心灵。
当然,家教需要建立家校合作的良好教育生态,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
家风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还是民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要素。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精选13篇)家风家训心得体会【篇1】若是留意,便会发现路边的花坛是多么的整洁,里面的植株没有冒冒失失的长到公路上,而是规规矩矩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绝不逾越花坛的边缘。
而生在荒野中的花花草草,糟乱无章,让人难以前进半步。
家长就像是园林工人,孩子就像是这些花草,不经修剪,难成人才,而家风家训正是影响孩子的无形剪刀。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学习与鞭挞是我们家的家训,就像是小树在小的时候不经过扶持,那么长大后可能会称为一颗没有价值的树,只能被用作柴火。
一个人,若是在小时候不予以鞭挞,走上歪道,那么以后是很难再走回正道的。
行为举止要在小时候就加以规范和约束,使之成为习惯,长大之后才能更好地管教。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孝顺是我们家的家风,就像一句古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比如说,在家里老一辈的人说活,小一辈的都要好好听着,就算是说错了,也不可当面指责,可以事后悄声提醒。
不可高声而语,不可顶撞老人,不可早于老人动筷,不可长辈站立幼辈坐,家中以老为尊。
从小便收到这种风气的熏陶,尊老爱幼就已经形成了习惯,形成了风气,即便出门在外,也会牢记这些教诲,良好的习惯带到社会,去感染更多的人。
孝顺重在心,而非行。
就像一个有钱人,他每月都会寄钱给他的父母,雇用的保姆,却不经常回家看看他们,那么也不能称之为孝,这是假孝。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对于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约束作用。
家训会随着家族的发展而不断流传,同样,家训也可以作为一个家族的形象,当一个家族被别人说起时,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这个家的家训,它象征着这个家族的品质。
家训在祖国的繁荣富强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国家的昌盛繁荣自然也离不开良好的家训。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风的往往是因为家族中有一位出类拔萃之人,他被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的恪守祖训,渐渐地才形成。
学习家风家规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学习家风家规心得体会范文5篇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家风家规心得体会范文5篇大全,欢迎阅读分享。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家风家规心得体会1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教,家风对每个儿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是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的航标,并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它们给我们了不断前行的力量。
怎样的家风就有怎样的人。
因此它对每个人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受不良家风家教的熏陶的人。
我家的家风则是“诚实”二字!我爷爷奶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这一生的汗水都栽垦在土地之中。
常常每天天不亮就背上簸箕。
拿上廉刀到菜地里去摘菜。
一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尽绵薄之力,宝他们衣食无忧。
二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习惯已近根深谛固在他们的心里,在农田中劳动似乎已经不再是以种生存手段,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勤劳已经在冗长的劳动岁月里成为可以被继承的传统。
记得有一次,我起夜喝水,迷迷糊糊中发现爷爷奶奶正在鼓捣着堆放的农具,蹑手蹑脚得开启大门,只听吱呀一声,他们精瘦的身影隐匿在了黑暗之中。
我也时常会跟着他们一起下地干活,我坐在田埂上,一边摆弄着手边的杂草,一边时不时抬头看埋头在农地中的爷爷奶奶。
尤其是在夏天日头正盛的中午,他们背后的衣襟已经被汗水所浸透,但手中的锄头像被赐予了力量一般仍然在有力的挥摆着。
见他们如此辛苦的情况,我连忙上前锄头,可竟发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锄头可真沉啊!我逞能得挥舞了几下,手臂便酸痛不已,才知道他们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不仅是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父母也同样是热爱劳动的工作者。
他们工作时像垦地的老黄牛一般脚踏实地,这样的生活才显得充实。
我想爷爷奶奶的勤奋是一种传承,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良好的品质,更是可以称为是一个家庭的风格,我的父母亦然继承了这样的传承。
我们这辈虽然安适不必做农务上的粗活,但对于勤奋诠释依旧是生生不息的。
我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勤奋同样可以履行在学业生涯中,更绵延于日后的朝朝夕夕。
家风家训书籍的读后感(精选6篇)

家风家训书籍的读后感(精选6篇)家风家训书籍的篇1关于个人品德。
古代文言家训对于个人品德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何读书和怎样交友两方面。
纵览古今家教著作,几乎没有一部著作不教导儿孙要发奋读书和刻苦学习的。
当前很多文章把读书归到“职业道德”范畴,我觉得不妥。
(如光明日报版20xx年6月29日《古代家教的启示》)因为读书和学习很多时候既不是“在公供职”,也不是“履行公职”,应该算做“个人品德”。
陆游遗训后人,“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
”《颜氏家训》中有专门的《勉学》篇。
很多家教除勉励学习儒经外,还要求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医药和骑射等“杂艺”。
古人教育子女要慎于择友,十分重视朋友的选择。
明代杨继盛告诫儿子:“拣着老实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
”建国初期,周信芳演出京剧《打严嵩》时就曾考虑用上这段话。
姚舜牧也说:“交宜亲正人,若比之匪人,小则诱之佚游而荡其家业,大则唆之交构以戕其本枝,甚则淫欲以丧其身命,可畏哉!”总之,我国古代的文言家训精华是我国古代人民(尤其是士大夫)教诲子孙立身处世的教育读本。
包含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及我国人民固有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可贵精神。
我们回顾、认识、了解、汲取古代文言家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对于我们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将起到基础性和普及性的作用。
有了好的家规家训,并不意味着子女就准能成龙成凤。
好的家规家训固然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应避免模式化、程式化。
因为家规家训只是一个相对比较浓缩的理念,而家庭教育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要防止家规家训教育走向形式主义。
家风家训书籍的读后感篇2孟子曰,也没有贴在墙上、“家规”、持续深入学,倡导礼义持家,当官为人更要遵守道德规范,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小到上下班纪律,做到守住底线,营造良好氛围,做人一辈子,品德必须高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风》读后感
读完这本家风,感触颇深。
我相信每个看过此书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家风一词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本家风的看法与感受。
首先说家风一词,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而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是构成家风的重要因素。
在此书中,老师们多数都写到自己所感受到的家风是什么样子的,而这家风并不是用一句话或者几个简短的词汇所描绘出来的,而是只有说出自己身处于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经历过怎样的家教过程,用自己的一些小故事,小经历才能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她们所感受的家风,而这些贴近大众生活的小片段,更容易让人置身其中,作为读者的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的看到那些有爱的画面,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何为家风以及的重要性。
家风为什么重要呢,我想读过这本书之后必然也是其意自见。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中国,人们越来越重视道德风气、行为准则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风就变得更为重要,家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在一个人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家风也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它是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这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塑造着一个人的人格。
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世界观、人生观到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以及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所以家风对于一个人品质的形成是尤为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家风代表的是一家人的精神面貌、品格修养和处事原则。
好的家风含有同心协力、相互体谅、相互扶持等因素,推而广之到人际关系上,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一个家庭只有培养良好的风气,树立良好的家风,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有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家风”正,则能安居乐业,“国风”正,则能兴国安邦,因此,只有每个家庭都要树立良好的家风。
才能有良好的国风。
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这本家风,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国家所需要的,它是正能量的又一传播方式,是它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我会发挥自己的力量,用正确的方式,将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读完这本家风,感触颇深。
我相信每个看过此书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家风一词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本家风的看法与感受。
首先说家风一词,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而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是构成家风的重要因素。
在此书中,老师们多数都写到自己所感受到的家风是什么样子的,而这家风
并不是用一句话或者几个简短的词汇所描绘出来的,而是只有说出自己身处于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经历过怎样的家教过程,用自己的一些小故事,小经历才能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她们所感受的家风,而这些贴近大众生活的小片段,更容易让人置身其中,作为读者的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的看到那些有爱的画面,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何为家风以及的重要性。
家风为什么重要呢,我想读过这本书之后必然也是其意自见。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中国,人们越来越重视道德风气、行为准则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风就变得更为重要,家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在一个人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家风也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它是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这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塑造着一个人的人格。
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世界观、人生观到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以及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所以家风对于一个人品质的形成是尤为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家风代表的是一家人的精神面貌、品格修养和处事原则。
好的家风含有同心协力、相互体谅、相互扶持等因素,推而广之到人际关系上,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一个家庭只有培养良好的风气,树立良好的家风,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有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家风”正,则能安居乐业,“国风”正,则能兴国安邦,因此,只有每个家庭都要树立良好的家风。
才能有良好的国风。
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这本家风,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国家所需要的,它是正能量的又一传播方式,是它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我会发挥自己的力量,用正确的方式,将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家训》读后感
辛健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
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
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
青少年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经过耳濡目染接受影响,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
“家风”就是“门风”,它展示着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思想旋律与道德规范。
优良的“家风”是最好的祖传珍宝,更是家族世代兴旺发达的根本。
《家风》中收录了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作者的关于“家风”的一些收获和体会,读后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
其中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教师,王春艳老师的一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给我的感触很深。
首先,文中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尤其小学阶段,习惯培养尤其重要。
其次,文中旧好习惯的养成分了几部分详细说明。
其中1.目标明确。
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你对他说条款、概念,大道理没有多大的意义,没有执行力,一定要告诉他具体怎么做。
3.尊重孩子。
尊重他,相信他才能心平气和的与之交流,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使之接受你的教
育,取得理想的效果。
文中还提到了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一直在强调。
文中提到的亲子共读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里的亲子共读不是单纯的指学龄前的给孩子讲些小故事,在孩子上学后自己能读书了,就不再管了。
和孩子一起读书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可以和孩子一起度过一个个美好的夜晚。
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孩子上学后确实不再与他一起读书了,对他提出的:“妈妈,你给我读读这个故事吧”的要求也是很不耐烦。
经常以“你都能自己读了,干嘛还让我念”为由拒绝他,忽略了与孩子情感的交流,其实,他在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很可能就是他在情感上有所需要,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与爱。
而且,这样的亲子共读可以对孩子所读书目也可以有所引导。
我之前曾经为此苦恼,如果强制要求他去读一些书有时他可能不感兴趣,甚至可能打击他读书的积极性。
如果亲子共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
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就是国家的细胞。
“家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肌体”,决定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
作为父母在心甘情愿为其当“牛”做“马”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家风”:“以德立家、以学养家、以俭持家、以国为家。
”教育孩子崇尚节俭,力戒奢侈。
少与他人比钱财、比阔气、比享受。
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学识、比勤俭。
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树立良好“家风”之典范。
《礼记.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基础。
全员人素提高了,无数“最小国”的“家风”也好了,“国风”、“党风”、“社风”、“民风”自然就好。
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团结,国家才会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