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运发展情况与展望
中国国际航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国际航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中国国际航运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文将对中国国际航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国际航运现状分析中国国际航运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国际航运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进出口国家。
以下是中国国际航运业的现状分析:1. 航运港口规模扩大:中国国际航运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海的主要港口,如上海、深圳、大连和青岛等。
这些港口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贸易。
同时,中国还在进一步投资和发展内陆港口,以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
2. 货物吞吐量增长迅速:中国国际航运业的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增加,带动着货物运输需求的增加。
中国国际航运公司积极应对市场需求,提高船舶的装载能力和货物运输的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
3. 航运业务多元化:中国国际航运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国际水运发展到包括航空货运、陆路运输和物流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中国国际航运业更加强大和竞争力强。
中国国际航运未来趋势分析中国国际航运业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未来中国国际航运可能的发展趋势:1. 注重环境可持续性: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国际航运业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碳排放减少。
未来中国国际航运业可能会采取更多环保措施,如使用燃料效率更高的船舶和推动低碳港口建设。
2. 加强数字化和物流科技:中国国际航运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物流科技的应用来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未来,中国国际航运业可能会在自动化装卸设备、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资。
3. 深化海铁联运:中国国内的铁路技术和线路网络不断发展,与海洋航运的联合可以提供更好的货物运输选择。
未来中国国际航运业可能会进一步深化海铁联运,促进陆海贸易的发展。
4.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国际航运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内河船舶运输发展趋势

- 内河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的连接效率提高,形成更加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br>- 与港口和物流中心的合作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供应链的优化和整合。
市场需求变化
- 随着电商物流、农产品运输等需求的增长,市场对快速、低成本运输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br>- 特色农产品和电商物流成为内河航运需求的新增长点。
政策支持
- 国家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br>- 《内河航运发展纲要》等文件的发布,为内河航运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展趋势
描述
市场规模增长
-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内河航运作为连接各地经济活动的重要桥梁,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内河水运货物量年均增长率稳定在5%至8%。<br>- 长江干线水运货运量近20年增长了约30多亿吨,2023年全球河流货运量中,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总货运量高达64.5亿吨,媲美全球海运货运量。
环保政策推动
-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企业开始采用更清洁的技术如电动船、智能污水处理系统等,并在航道维护中采取生态友好的方法来减少环境破坏。<br>- 推动船舶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应用,促进绿色航运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应用
- 高效船舶技术、自动化码头等在内河航运中得到应用,提高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br>-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长江航运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构建智慧运营、智慧决策、智慧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升级
- 中国水网体系覆盖全国多个省份和地区,形成了完善的河港网络。港口数量及吞吐能力的增长为内河水运提供了强大的支撑。<br>- 航道拓宽、码头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进行,以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西江12个梯级19座船闸、北江15个梯级21座船闸分别实现智能联合调度,规模位居全国之首。
中国水运行业统计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运行业统计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水运的形式及分类水运是使用船舶运送客货的一种运输方式。
水运主要承担大数量、长距离的运输,是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作用的运输形式。
在内河及沿海,水运也常作为小型运输工具使用,担任补充及衔接大批量干线运输的任务。
水运的优点是成本低,能进行低成本、大批量、远距离的运输。
但是水运也有显而易见的缺点,主要是运输速度慢,受港口、水位、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因而一年中中断运输的时间较长。
二、水运行业发展现状1、内河、远洋运输公共财政支出水运分海运和河运两种。
它们是以大自然赐予的海洋和河流作交通线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河流湖泊都可以成为现成的水路。
如果需要通航吨位较高的船舶,窄的河道要加宽,浅的要挖深,有时还得开挖沟通河流与河流之间的运河,才能为大型内河船舶提供四通八达的航道网。
随着沿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水道建设力度逐步加强,特别是内河建设,因为内河运输具有运能大、占地省、能耗低、环境友好和边际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2、水运客运量我国内河航运资源丰富,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及内河航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我国水运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2014-2017年中国水运客运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18年起起降水运客运量27981.49万人,比上年减少增加318.85万人,同比下降1.13%;2019年中国水运客运量27267.12万人,比上年减少714.37万人,同比下降2.55%。
2014-2016年中国水运旅客周转量小幅下降,2017年同比增长7.37%,2018、2019年增长率分别为2.46%、0.82%。
3、水运货运量水运是使用船舶运送客货的一种运输方式。
水运主要承担大数量、长距离的运输,是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作用的运输形式。
在内河及沿海,水运也常作为小型运输工具使用,担任补充及衔接大批量干线运输的任务。
中国水运发展简史

中国水运发展简史摘要:一、中国古代水运的发展1.水运的起源2.古代水运的重要性3.古代水运的技术与工具二、中国近代水运的发展1.近代水运的起步2.近代水运的扩张与现代化3.近代水运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三、中国现代水运的发展1.现代水运的快速崛起2.现代水运的瓶颈与挑战3.现代水运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四、中国水运发展的展望1.水运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2.水运发展的趋势与前景3.水运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政策建议正文:中国水运发展简史一、中国古代水运的发展1.水运的起源水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运输方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利用河流、湖泊等水域进行运输。
中国水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
古代人们通过独木舟、木筏等简单的工具,在水上运输货物和人员。
2.古代水运的重要性古代水运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封建社会,水运是连接城乡、沟通内外的主要交通方式,对于促进贸易、文化交流、军事征伐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3.古代水运的技术与工具古代水运的技术和工具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独木舟、木筏到后来的帆船、漕船等,反映了人类对水运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古代中国还发明了指南针、舵等关键的水运工具,为世界水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近代水运的发展1.近代水运的起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剧,中国水运业逐渐陷入困境。
但在民族资本家和爱国志士的努力下,中国水运业开始艰难地起步,逐步发展。
2.近代水运的扩张与现代化20 世纪初,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中国水运业开始扩张,许多新的航线和港口相继开通。
同时,中国水运业也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进行现代化改革。
3.近代水运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近代中国水运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招商局、民生公司的创立,以及陈嘉庚、虞洽卿等爱国企业家的贡献。
三、中国现代水运的发展1.现代水运的快速崛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水运发展简史

中国水运发展简史
摘要:
一、中国水运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水运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水运业的现状
四、中国水运业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中国水运发展简史
中国水运的历史背景
中国水运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在古代,水运主要用于灌溉、农业和军事目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水运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运资源和经验。
中国水运的发展阶段
1.古代水运:古代水运主要用于灌溉、农业和军事目的。
在汉代,中国开始发展漕运,通过水运将粮食等物资运输到各地。
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水运的发展。
2.近代水运: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运逐渐向现代化迈进。
新式水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水上运输行业迈开资本主义化的步伐。
3.现代水运:建国后,中国水运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运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沿海、长江、珠江等主要航道为基础的现
代化水运体系。
中国水运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水运业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水运大国。
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43.5 亿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为水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中国水运业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水运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水运业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水运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水运业的发展。
我国内河运输行业投资现状及发展规模分析

我国内河运输行业投资现状及发展规模分析一、内河运输的优势在铁路还未出现以前,内河水运与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陆上运输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和运量大的优势,城市也因内河水运的交通便利而发展。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自然形成的河流还是人工开凿的大运河都对中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获得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相配合的全国交通运输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运输方式均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不同时期也有着并不均衡的发展节奏。
在公铁水几种运输方式的相互竞合中,内河航运主要是通过航道等级的不断升级,从而吸引更大规模的船以获得规模经济,如三峡库区航运的平均成本已经降到了0.04元/吨公里的极低水平。
二、我国内河运输公共财政支出与内河建设投资现状从我国内河运输公共财政支出来看,2014-2015年我国内河运输公共财政支出为近年来最高,之后有所下降,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内河运输公共财政支出为2.5亿元,同比增长72.4%。
在各地进入到内河优势发展的时期后,内河投资只是经历了“十一五”期和“十二五”期的快速增长,分别增长了1.97倍和1.2倍,而“十三五”期(2020年的内河投资按照2019年计算)则迅速回落,比“十二五”期仅增长了20%。
进入“十三五”以来,内河建设投资增速放缓,并没有体现出内河优势显现期应该出现的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内河建设投资额为614亿元,同比下降2.2%。
三、中国内河运输航道里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长江、珠江、淮河等水系为主体,发挥内河航运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我国内河航运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来看,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12.73万公里,同比增长0.15%。
从三级以上航道的增长来看,2001年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为8222公里,2005年为8631公里,2010年9280公里,2015年11545公里,截至2019年为13819公里,同比增长0.3%。
2023年水运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水运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水运行业市场调查报告一、市场概况中国水运行业始自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水运行业是中国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我国货物和人员运输的重要任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水运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中国水运行业经过不断发展,其市场规模已经日益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水运行业从2016年开始进入高峰期,2018年国内水运货运量增长了6.32%。
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影响下,水运行业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
二、竞争概况1.主要竞争对手当前中国的水运企业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包括港口经营、航运服务、物流运营等。
在这些行业中,中国的龙头企业主要有三家:华南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远海运控股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型的水运企业,它们主要采用灵活的运营模式,通过市场细分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2.主要竞争手段在竞争手段方面,中国水运公司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1)成本控制。
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很多中国的水运企业通过控制成本来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同时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2)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提升。
由于中国水运市场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和服务,因此,在这个方面,中国的水运企业也逐渐加大了自己的投入力度,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技术创新。
中国水运企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这些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三、市场份额及发展趋势中国的水运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必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调查分析,水运企业的市场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0年到2010年,这期间中国的水运企业主要是在自我发展和积累期,行业市场份额逐渐上升。
北京水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北京水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广阔的水域。
“鱼米之乡”的称号与众多河流和湖泊使得北京具备了水运发展的潜力。
本文将对北京水运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北京的水运发展现状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运河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城市历经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并对水运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与升级。
例如,中国大运河的南端即位于北京南郊,这条历史悠久的水路在古代起到了重要的交通纽带作用。
然而,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水运在北京的整体交通网络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目前,北京市的水运发展主要以人工湖泊和运河的旅游、休闲与环境改善为主。
城市中的景观湖泊如什刹海、后海和颐和园中的万寿寺湖,成为游客和市民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此外,北京市政府也在继续扩大人工湖泊的建设,以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和改善城市环境。
然而,水运作为一种传统交通工具,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首先,水运能够分担城市的交通压力,减少道路拥堵和空气污染。
其次,水运在货物运输方面拥有优势。
通过水路运输可以有效减少货物运输成本和时间,提高效率。
另外,对于市民而言,水运也为他们提供了更为舒适和愉悦的交通方式。
未来,北京的水运发展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有一些潜在的机遇。
首先,挑战来自于城市规划与交通建设。
由于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和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水运作为一种传统的交通工具,在城市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虽然北京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在水质和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对水运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加强,水运在北京的未来发展中也有一些机遇。
首先,随着城市交通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多样性和舒适性的需求也在增加。
水运作为一种环保、舒适的交通方式,能够满足市民的需求。
其次,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和人们对休闲方式的追求,水运也有可能成为旅游和娱乐的新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运发展情况与展望水运基本情况船队方面,600年前郑和下西洋,那时候中国是世界上航运、航海、运输、贸易和海上军队力量最强大的国家。
现在,我们的远洋船队规模已经达到了 1.1亿载重吨,拥有300家企业,集装箱、油轮、特种运输船队规模也不小。
沿海运输船队规模在2009年时超过万艘、3860万载重吨,拥有1800家企业。
港口方面,港口到达1亿吨大关是在1984年,那时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比较落后。
再看2002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第一;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所以我曾总结说,我们的港口真正的、全面的走向第一,是在“十一五”期间。
在发展的格局上,沿海有五大港口群,渤海湾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东南沿海即现在所谓的海西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西南沿海港口群。
2009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达到65.1亿吨,在世界上也是不容小觑的。
内河方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内河航运的重要性,所以到目前为止京杭运河在运输船舶密度、货物密度方面,在全世界内河里也是最高的。
2005年我们长江干线的运输量达到世界第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秦朝,我们就已经实现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沟通,而今天,沟通两大水系所在的经济圈己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就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两大水系的沟通,当然,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我国的内河资源很丰富,内河水运网络由“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组成:两横是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一纵是京杭运河,十八线是18条重要支流,包括湘江、赣江、汉江等,总里程达12 .4万公里,其中1000吨级以上的三级航道里程超过8800公里,内河水运发展的潜力非常可观。
我们的长江干线总长2838公里,“十二五”期间长江水运发展有两大重点:一是把长江口12 .5米深水航道延伸到南京,使南京以下港口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海港;另一个是中游航道的系统治理,如果这个阻碍打通了,长江流域东、中、西的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长江口三期工程5月份就要全面验收,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这个工程是世界顶级的河口航道治理典范,效益非常可观,总投资150多亿,试运行一年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达到了154亿元,此外,还有可观的间接效益。
但是,长江水运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已经趋于饱和,现在正在旁边修建升船机,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
张德江副总理非常关注长江及内河水运的发展,他提出要到长江调研,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调研成效显著:第一,中央加大投入,每年在现有30亿元的基础上增加到80-100亿。
第二,国务院出台加快内河发展的意见,将内河水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关于这方面,有些部门是有想法的:内河要出台一个国家战略,那么海运呢?公路、铁路、航空是不是都要出?德江副总理亲自协调:相比其他方式,内河水运的特点是资源最节约、环境最友好、还基本不占用土地,运输成本低、运量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大,而发展却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短板,最后,思想得到了统一,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就是将《航道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第四,推进船型标准化、现代化,每年将安排10个亿资金进行引导。
中国是港口大国、航运大国、集装箱大国,这个都没有任何悬念。
水运地位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大提升,两年前,海峡两岸实现了全面直接双向通航。
海运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运输、超过95%的原油进口和99%的铁矿石进口。
沿海北煤南运成为重要的运输大通道,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贸集装箱和外贸货物也主要是通过海运来完成的,海运每年承担了我们国家进口的近7亿吨铁矿石、2亿吨原油和1亿吨煤炭运输任务,以及7600万集装箱的运输量。
港口体制改革以后,企业下放、政企分开,增加了港口发展活力,发展速度非常块。
再看内河水运的投资效益,与铁路、公路对比,效果显而易见,一块钱投入的周转量,公路形成周转0.7,铁路 1.75,我们的内河是 3.5;内河的成本低、效益高,经科研机构测算,我国内河水运的投入和经济的拉动比是1:38,直接和间接年经济效益达1万亿元。
水运发展展望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发现,水运需求非常旺盛。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把加快水运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海洋经济里,把海洋运输列为仅次于海洋资源开发的第二重要战略;在现代服务业里面,每提到“走出去”战略。
都必然提到海运。
这都是国家重视水运的表现。
海运运输的目标和战略措施海运发展要实现结构合理、服务优质、竞争性强、话语权高。
从自身讲,海运船队数量、质量和竞争力都要在世界上保持高水平。
我们的对外贸易最大、港口最大、内河最大,但海运船队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无论市场竞争规模,还是高端邮轮经济、承运的市场份额,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提高五星红旗船队规模,实现“海运强国”战略,喊口号容易,实现的政策措施支撑在哪里?这是一个课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的进口运输船舶,都要缴纳27.5%的增值税和进口关税,这对竞争力的影响很大,重视海运是不是需要出台一些政策?另外,长期以来,航运、港口直是中央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划归地方管理的海运事业并没有进入地方省市的发展视野里。
有些省开始重视,但是没有上升到提高全省经济发展竞争力、竞争优势的层面来,国家层面也没有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范畴,但发展海运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次和丹麦航运局建立了沟通交流机制,他们有13个涉水部门把职能集合到丹麦航运局来协调,推进综合政策制定,直接对总统负责,包括财政、税收、劳动就业还有保险,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国家层面的体系。
有人提出,能不能整合集装箱船队,形成中国的集装箱运输巨无霸?我们算过一笔帐,把大陆、香港、台湾加起来,可能和马士基家运力基本持平。
我们正在考虑能不能先做大做强大陆的集装箱运输企业,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以免被动受制于国际大型班轮公司。
刚才提到高端水运,邮轮、游艇很有优势。
北京汽车特别堵,有人戏称道,“什么是幸福指数?在路上被堵的没法走,是痛苦,在路上走的畅通,就是幸福。
”所以邮轮、游艇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可惜我国还没邮轮运输企业。
我们沿海的大连、青岛、天津、上海、厦门等地都搞豪华邮轮经济,热点的还有海峡两岸的豪华邮轮运输。
按道理来说,这个政策不应该给外国公司,但是国内又没有这样的企业,只能通过特许的方式,允许外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连续多点挂靠。
我希望在两岸三地,培育发展我们的邮轮运输,这个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各大港口都很重视,但是投入成本也很大,有的地方投入了10几到20个亿,效益还没看到。
话语权问题也是重点。
我们的技术标准包括上海港电子标签,已经上升到国际海事组织进行推进。
通过双边海运协定,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的交流合作。
比如说《联合国海上统一运输法公约》,我们海事大学的司玉琢校长一直在参加。
所以在国际地位上,各国也是很关注中国,我们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港口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措施港口的发展,要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
功能上,重点有这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现在航道水深不断提高,这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另一方面,面对航道的运能增加,如何能够提高一大批年久的码头设施服务水平?码头深水化、航道深水化的发展趋势,对码头能力、航路改革提出了挑战。
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的99%都是通过海运完成,总量达到 6 8亿吨。
铁矿石要求航道深水化,码头现有等级如何提升?这是新课题。
如果靠岸,难度很大,不靠岸,影响生产,这个挑战如何解决?现存问题是,深水航道越来越集中,如渤海湾仅有一条老铁山水道,如果哪天中断了,码头就倒了,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铁矿石码头方面,巴西正打造40万吨的“中国号”船舶,建立巴西-中国铁矿石航线。
面临新形势,港口是愿意的,但是巴西在中国建立配送中心,钢铁企业怕被垄断,造成铁矿石价格的大幅增加,我们的航运企业也担忧。
今年,我们还想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
我们的集装箱运输需求巨大,但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目前仅有 1.2%,而欧美国家这一数字达到了15%-20%。
所以,我们今年也和铁道部加强合作,推出10条示范线。
在港口资源整合方面,主要是统筹集装箱港口群的发展。
我们大陆沿海集装箱有9个干线港口,北方竞争较大的是韩国的釜山港,南面是新加坡港,香港、高雄可以放入大中国发展战略中。
大家都想搞航运中心,搞中转港。
现在港口提出来,能不能开放给外轮在我们国家港口间的捎带中转。
比如,将大连的集装箱捎带到青岛后卸下来,转走国际干线集装箱班轮运输到国外去,这样的中转费用为零。
如果放开后,港口方面相信有部分在釜山港中转的集装箱,会转移到大陆的港口来中转。
但是如果大量的外轮都可以捎带沿海的中转箱,我们沿海的内支线公司就无法生存,所以到现在还没有放开。
港口的转型升级发展,还有一个是建设绿色港口,今年我们将推进一批示范性港口建设,例如建设煤炭码头,要么不建,要建就建无污染的码头。
无污染是指煤都密闭在筒仓里,这个成本可能很高,但长远是有益处的。
我们搞“两型”港口建设,要从示范港口出发,港口发展要有新标准,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性的标准,如同船型标准化一样。
内河航运的目标和战略措施内河航运发展的目标是畅通、高效、平安、绿色。
高等级航道、提高船舶平均吨位和大网络构架,是我们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工作。
首先,中国内河航运发展,高等级航道一定要成网。
我们知道,水运距离越远,竞争力越高。
但我们的高等级航道才占7%,而美国占61%,德国占70%。
下一步要重点建设高等级航道,将长江南京以下、中游荆江航道建设工程作为重点来推进。
谈到内河水运发展,就离不开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水力发电企业把大坝建好后,通航船闸能力留的很小,有的甚至没有建设。
珠江水系上的红水河和百色水利枢纽两个枢纽,就把上游的整个出海运输通道给阻塞了,水路不通不畅,严重影响了水运的开发利用。
今年,国务院出台的1号文件是关于水利建设,2号文件就是我们内河水运,最近我们交通运输部也在和水利部进行联系,希望建立一个跨部门的战略合作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总的来说,合作前景还是好的。
长江的发展目标就是提高航道等级,让万吨的海船直达武汉。
现在湖北省很着急,问 4.5米到底能不能到6米?这样就可以通江达海,可以开通直达日本、韩国的航线,也可以成为海港,不用在上海进行中转。
安徽省更着急,12.5米深水航道将建设到南京,芜湖就在南京上面200公里,却上不去。
不是航道水深不够,是南京长江大桥高度不够。
我们正在研究从船型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也希望海事大学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开发。
另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加快内河船型标准化。
中央很重视,在长江干线已开展了实施工作。
现在,三峡库区的船都很漂亮,新建的包括客船、游船、化学品船等,能耗低、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