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春考学业考专题3普陀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春考、学业考专题 3 普陀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2015-2016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阅读(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17分)①随着不惜一切代价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
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指标。
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
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
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我以为不是。
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
“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
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
④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术语,我以为是文化。
2017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范文

【2017普陀一模】善恶或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
真正的选择是两难的选择。
它发生于两种情境。
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
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
面对“两难之择”,你会作怎样的思考,作出怎样的决定?守望星空(65分)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将人生比作一次次的选择。
有的路是阳光坦途,使人安心;有的路是林间小道,幽密而诱人。
不同的人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反映不同的人生态度。
在阳关道与独木桥的选择诸如善恶之争是非之辨,并不算难。
因为其差异巨大而有所对立,因而基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想象追求,便可抉择而笃行。
真正的选择在于两难之择。
国难在即,是尽忠报国,还是尽孝背着老父老母逃难,“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可调和的善的抉择使古今之士为之纠结。
火车轰轰地驶来,前路上有一群无视警告玩耍的孩子。
作为铁道工,你有机会在歧路口使车改道进入废弃旧道,救下一群孩子而牺牲一个守规矩的独自玩耍的“好孩子”,是少救而全义,还是多救而失道,在两善之中取其轻的选择,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
挣扎而痛苦,也曾心似撕裂;也曾质问苍天,而形势所迫,环境所逼二者需择一。
有些人选择把自己变得无情。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其核心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他们追求不为情感所扰,笃行永恒的、至高的、普通的规则法度,做出最佳的选择。
又如《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自诩为法律的化身,为维护“正义”,纵使双手血腥,背负“鹰犬”,“恶狗”的骂名也在所不惜。
可惜,人不能如计算机般准确无误,不能像上帝般全知全能,甚至不能像石头般无知无觉。
道士们少有成圣,更说不上飞仙。
沙威被冉阿让救后,面对道义与法律的冲突,铁石心肠般的汉字也只得投江自尽。
回避自己内心的情感,一味追求结果里的最优,其结果只能是被压抑的情感在矛盾中反弹,终陷于内心的困境而不得脱身。
普陀参考答案2017.3 (1)

评分细则与参考答案1.(1)故不为苟得也(2)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1)D(2)A3. B4. 不通过艺术形象寄托感情而只是空讲忠孝节义5. 设问,引起阅读兴趣/引发思考;承接、回应上文“很多人”的批评,引出下文对此的进一步反驳、对自己提出的文学评价方法的补充;使条理更清晰,评价更显周全。
6. D7. C8. 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要重点分析艺术形象的价值,体会寄寓其中的感情;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抽象言论中的思想,辨析其中复杂概念的内涵外延,并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评价作品的艺术性可通过读者的反应研究作品是否拥有打动人心的表现力。
评价作者重在考察其人其作的思想、艺术高度,以及其人其作在文学史上的稀缺性。
9. 视觉上先写雨的落点,再写雨的队形,最后写雨不断扩散的覆盖面,由近及远;听觉上则写了初春新雨的无声。
10. 联想、想象(或答“通感”),形象地写出春雨细而轻盈、连绵不绝、随风飘荡的特点,体现出从容自在、享受生命情趣的人生追求。
11.第②段、第⑤段分别将人的“旧”和春雨的“新”、人生活的乏味和春雨的自在有趣进行对比,第⑦段想象春雨对人心的温柔抚慰;突出春雨清新灵动、生意勃发、滋润万物的特点,表达对春雨的赞美;三次写人,从“不开花”、“不放花”推进到“不看花”,对现实中人们的迟钝麻木、冷硬脆弱、缺乏生机和情趣进行反思,寄寓回归自然、保持乐观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期待。
12. 本文运用比拟手法,赋予春雨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语言活泼传神。
第⑤段以“不来这一套”、“那都是夏天搞的事”、“打雷谁不会?打雷干嘛?”等口语化的短句俏皮地模拟春雨的口吻,展现其心理活动,一连两个反问,语气斩钉截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春雨纯真质朴又略带执拗的形象,笔调轻松幽默,饶有趣味;之后“趴”、“看”等动词逼真地描摹轻盈的雨珠打在玻璃上挂而不落的样子,春雨好奇殷勤的情态跃然纸上,读来童趣盎然。
(也可从其他角度入手)13. 鄱阳14. C15. 上片以“千里长江”等永恒自然之景,反衬六朝衰亡、人世沉浮;“歌沉玉树”暗藏“逸豫可以亡国”的慨叹。
上海市普陀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普陀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写作(70分)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一根纤细的毛发,放在手掌上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会痛苦万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阅读80分一、1.A2.手舞足蹈、诗以言志3.该句将“诗”比喻为“一缕不灭的曙光”,以看似微弱却能破除黑暗的“一缕曙光”来体现诗对文明的启蒙,以曙光的“不灭”来强调诗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化抽象为形象,用物象鲜明而又意味崇高的喻体展现出作者对诗歌价值的推崇。
4.(1)帮助人类释放焦虑,摆脱蒙昧(2)帮助诗人宣泄情绪,超越世俗(3)面对脆弱的个体自我5.D6.C7.对画线句的理解1分,调动积累1分,具体分析2分。
8.(1)陶渊明(2)A(3)角度选择1分,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2分,评价1分。
二、9.名画本该为公众欣赏,《向日葵》却归为私人所藏,令人遗憾。
10.C11.答案示例:作者从形态、色调、布局、位置等多方面入手,描摹生动,尤重神韵。
文中反复突现画面的主色调,即明亮的黄色,写向日葵时用比喻表现其“耀人眼目”,之后一再强调明亮的黄花又“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色调之浓烈跃然纸上。
此外,作者还反复描述自己对画面的主观感受,将向日葵“孤零零”的形态置于“空荡荡”的背景中,渲染出“凄凉”、“孤清”的意境。
12.梵•高沉醉于色彩世界,因而以浓烈明亮的金黄来传达艺术探索的欢欣;他的艺术追求无人理会,因而画面孤清,令人望之心沉、寂寞。
13.女儿的可爱言行表现出旧时家庭的欢欣,与劳改生涯的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农家孩子的欢笑喧哗再次引出对女儿此刻生活和心理的联想、想象,孩童天真的欢乐、女儿单纯的憧憬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距离更令作者感到痛苦、孤凄。
14.B15.答案示例:作者托物言志,以“向日葵”为线索,将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
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购得《向日葵》的过程和对这幅名画的鉴赏感受,后半部分着重写十年动乱被迫劳改时的体验感受,“向日葵”从作者的审美对象发展成为与作者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精神寄托对象,寄寓了对生活难以泯灭的热爱。
【推荐下载】最新上海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键入文字]
最新上海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兑现主义仍将继续?
①10月5日,比利时藏家尤伦斯藏品、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创1.8亿港元拍卖天价,冲破大家期待已久的那口气,宣告中国当代艺术开启亿元时代。
这样的价格也许
1。
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教学提纲

上海市2017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2017年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劝学》)(2分)(2)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
(《八声甘州》)(1分)(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朋友将留学远行,依依不舍,此时最适合赠别朋友的是下列诗句中的()。
(2分)A、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3分)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___________________。
A、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B、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C、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D、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
(16分)①主席:作为主持人,在我两边雷声贯耳的同时,眼前也交织着两组截然不同的世纪画面,忽而是伤感的咏叹调,忽而是激荡的主题曲。
对20世纪的回忆会是凯歌高奏还是摇头叹息?让我们再听听双方的总结陈词吧。
②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在这里指出对方辩友的是,从我方一辩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今天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讲座的前提条件,您不能以此来作为它的论据。
而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喜事,有什么忧事啊!③对方辩友,世纪回眸,有喜有忧。
2017届上海高三语文一模精选练习参考答案

2017届上海高三语文一模精选练习参考答案崇明区(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
(16分)3.文章的语言、结构等外在形式4.概述近年来散文创作中出现不少“无心”之作(1分)及其不同表现特征(1分)。
5.B6.C7.第⑤段承接上文有关散文创作需要关注中心意旨等论述,(1)补充论述“中心意旨”之类的理解不宜刻板与过度,需要根据题材及内容实际选择。
(1分)使文章论述更加全面、严谨(1分)。
8.评分说明:本文观点2分;结合例子分析2分。
参考示例:作者认为散文创作要注重文意主旨,要求创作者要投身社会,走向生活,视野与趣味放开一些。
(2分)比如《想北平》一文作者身在异乡,时处危难,在此背景下,抒发一腔思乡之情和忧患之意。
表面上看是围绕“我的北平”抒发一己之爱,实则包蕴着作者对家国社会的忧患。
(2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14.托物言志15.D16.评分说明:评价1分;分析3分。
参考示例1:本诗上半首描摹雨伞的形态、制作过程以及具体功用,体现了咏物诗的随物赋形、巧妙神似的特征,(1分)而下半首由晴雨的变化转入议论,对那些一旦操执权柄便任行天下者充满愤慨之情。
(1分)尽管依然借助雨伞来表达情感,但是,其所指过于明晰和直接,(1分)因此,缺乏含蓄,略显直露。
(1分)参考示例2:本诗上半首描摹雨伞的形态、制作过程以及具体功用,体现了咏物诗的随物赋形、巧妙神似的特征,(1分)而下半首由晴雨的变化转入议论,对那些一旦操执权柄便任行天下者充满愤慨之情。
(1分)其情感抒发比较强烈,但是,依然是借助雨伞这一物象来含蓄表达,(1分)因此,我认为并非过于直露和缺少蕴藉。
(1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17.(1)亲自(2)暗中(3)通“邀”,邀请(4)宽容18.D19.参考示例:后来,(胡威)在其他信中把(此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他的吏名。
胡质父子像这样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
2017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一

2017年上海市高三一模文言文一宝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
(17分)1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
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
咸击匈奴单于。
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
”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
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羸,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
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
匈奴兵亦散走。
迟明,行二百馀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
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2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
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千馀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
3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
4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后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
失侯后二岁,冠军侯国除。
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汉军既度幕,人马罢()(2)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1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会日且入()A.还要B.尚且C.将要D.况且(2)直左方兵()A.通“值”,进击。
B.通“值”,遇到。
C.通“值”,价值相当。
D.通“值”,兵力相当。
20.把第①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劝学》)(2分)(2)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
(《八声甘州》)(1分)(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朋友将留学远行,依依不舍,此时最适合赠别朋友的是下列诗句中的()。
(2分)A、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3分)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___________________。
A、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B、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C、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D、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
(16分)①主席:作为主持人,在我两边雷声贯耳的同时,眼前也交织着两组截然不同的世纪画面,忽而是伤感的咏叹调,忽而是激荡的主题曲。
对20世纪的回忆会是凯歌高奏还是摇头叹息?让我们再听听双方的总结陈词吧。
②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在这里指出对方辩友的是,从我方一辩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今天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讲座的前提条件,您不能以此来作为它的论据。
而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喜事,有什么忧事啊!③对方辩友,世纪回眸,有喜有忧。
我方辩友与对方辩友在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到您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一旦人类自身走向了终结,那么所有的发展与成就都将灰飞烟灭,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取决于我们的忧患意识啊!④很高兴对方二辩在陈词中,就已经替我们明确地区分了什么是恐惧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
而且承认了忧患意识确确实实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
那么,我在这里应该告诉大家,我们就是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忧患意识使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在这里,我想提出,老子曾说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喜忧之事常常是同一立场的两个方面。
乐极生悲,满常招损,不可不察。
⑤另外,明确发展是主流,并不能直接得出喜大于忧的结论,应该分析主流是如何出现的,如何确立的以及如何继续保持这种主流。
人类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灾难性的问题,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忧患吗?⑥下面,我将从正面总结我方观点:⑦首先,回顾历史,忧大于喜。
20世纪可谓成就巨大,但也损失惨重:历史上战乱不休,但哪个世纪的战敌杀人比得上20世纪?人类历史上暴君迭出,但哪一种武器比得上20世纪的原子弹能在瞬间夺走十几万人的生命?所以我们在看到了人类取得成就的同时,万不可沾沾自喜。
其次,立足现实,忧大于喜。
富国愈富,穷国愈穷,贫富差距越拉越在。
每年有8亿人在挨饿,还有几百万人被饿死,我们能不忧患吗?当霸权主义四处横行,甚至把导弹扔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能不忧患吗?当人口在膨胀、环境在恶化,宝贵的地球在呻吟的时候,朋友们我们能不忧患吗?第三,审视发展,忧大于喜。
人类可谓越跑越快,可谓越飞越高。
正如对方辩友所说,人类一直在进步。
但是我们在攀登高峰的同时,也恰恰把自己置于危崖之上。
我们创造力越强,破坏力越大,巨大的财富与高精尖的技术在带来进步与繁荣的同时,也潜伏着灭顶之灾。
世界的一体化造成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危险局面,不能不使我们居安思危。
第四,我们在相信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指出,20世纪众多忧患的根源。
纳粹集中营、原子弹、战争、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自身造成的。
而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我们不得不把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控制自己当成是最大的历史使命。
最后,我们说世纪回眸忧大于喜,更因为这是一种可取的价值态度,它比报喜不报忧更客观,比重喜而轻忧更冷静,比满足于过去而不正视挑战和困难更为理智。
⑧当人类第一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我们发现它不过是一个脆弱的星球,而它的美丽已经被人们或多或少地有所破坏。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锐意进取,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居安思危,忧患是发愤的起点。
谢谢大家!⑨正方三辩:我也想感谢对方三辩,他在陈词中说让我们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我想如果明天是更加美好,那我们又何必忧大于喜呢?黑格尔曾说:“历史的前进需要激情,但激情后隐藏的是理性。
”听了对方辩友充满激情的发言,我很感动。
但我也想起两位老先,一位是杜甫,他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就是说心态的不同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评价。
今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让一个刚刚失恋的小伙子或姑娘来回眸世纪,岂只是忧大于喜,简直是没有忧没有喜。
所以说世纪回眸,我们需要理性而不是感情用事。
我们应该提出一个科学的标准去评判忧喜,而不是一头扎进苦海里说有忧就是忧大。
第二位老先生是刘禹锡,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是什么意思呢?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是用静止的眼光。
可对方辩友只说到人口问题,没有看到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只说到核武器问题,没看到我们正在进行全球性的核裁军。
让我们大家想一想,既然我们大家注定要远航,何必空守那艘已经沉下去的破船,低唱凄凉的晚歌?我们要看到损失,但更要看到损失正在被弥补;我们要看到问题,但更要看到发展带来的问题必将在发展中解决。
⑩我想第二次感谢对方辩友,因为他们给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给我们找到了发展的前进的动力。
正像马克思所说:“问题正是时代的口号。
”世纪问题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
的确,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留下的成就有目共睹,留下的问题呢确实客观存在,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伴随着成长会有种种的困惑,但我们说没有人会拒绝长大,没有人说长大成人不好,忧大于喜,我不要长大,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排除困惑的过程。
发展中留下了不和谐音符,那不过是人类成长的烦恼。
1900年1月1日零点,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睁开双眼开始瞻望全新的世纪。
在他28岁那年,看到青霉素问世了,从此传染病病菌不再笑傲江湖;36岁那年他看到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成立,从此传播革命大幕拉开;69岁那年他看到阿波罗号腾空而起,从此人类可上九天揽月;85岁那年他看到内罗毕宣言发布,从此女人真正撑起了半边天;92岁那年他看到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召开,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
好,时钟在此刻停步,这个孩子转眼已经99岁了,不过我们不必担心他即将老去,即将走向灭亡,因为他的名字是生生不息的人类。
我们祝愿,我们也有理由坚信他必将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⑪回眸世纪,现代社会取代传统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民主法制取代专制人治的趋势不可逆转,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这一切的一切使我们又足够理由以一种所谓穷极了悲观原因的乐观主义来瞻望新世纪的美好前景。
当第三个千年钟声响起之时,我们会看见这蓝色的星球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航程。
我们希望,我们也相信,在那一刻对方辩友会和我们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这是一个时间、空间、尘世间斗转星移的世纪,这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沧海桑田的时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谢谢大家!3、双方辩论的辩题是。
(2分)4、在文章②-⑤段中,反方三辩从哪四个方面对正方的结论予以了否定?(4分)5、正方三辩在总结陈词中两次“感谢”对方辩友,目的是()(2分)A、找到了对方总结陈词中漏洞,表达对反方三辩的揶揄和嘲讽。
B、为对方精彩的总结陈词喝彩,表达对反方三辩提出问题的重视。
C、是辩论中的常用语,既展现自己的风度,也表达对对手的尊重。
D、为双方观点能趋于一致感到欣慰,表达对即将赢得辩论的喜悦。
6、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反方认为忧患并不等同于悲观,忧患意识恰是人类在新世纪持续发展的保证。
B、正方认为反方的总结陈词中夸大了20世纪人类遭遇的问题和灾难,太过悲观。
C、正反方辩论的焦点汇聚在人类在新世纪发展的前景上,对人类前途充满希望。
D、双方的总结陈词都不否认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问题,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
7、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哪一方的总结陈词更能打动你?请从论述的结构、逻辑的严谨和语言的感染力中任选两方面做一个评析。
(6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2题。
(16分)走进腾格里(节选)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
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
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
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东西。
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
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
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
满天星光在闪烁。
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
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
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
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
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
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
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
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
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
这喂养灵魂的乳汁!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
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
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
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在你面前。
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
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
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