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知识讲解
上海市普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含解析

2018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积累运用1.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2)“锲而不舍,______”出自荀子的《_____》。
(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起舞弄清影 (2). 金石可镂 (3). 劝学 (4). 可怜后主还祠庙(5). 日暮聊为梁甫吟【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镂、祠、甫。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题目要求选择。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 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 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 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熟知名句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上海普陀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普陀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已至,疫情未除。
按照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相关要求,为使我市中小学生共享国家级专业媒体的优质教学资源,市文旅广电局积极协调促进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频道在锦州的落地工作。
目前,( )。
按照“尽量减少中小学生上网时间,保护学生视力,防止同时上网出现网络‘拥堵’”的要求,国家级专业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频道集结北京市和全国部分省市区的特级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在延期开学期间特别开设《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节目,服务于全国小学至高中学生。
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市文旅广电局按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国家广电总局统一要求,积极与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频道协调,促进其在锦州的落地工作,市县广电网络单位克服缺少设备等难题,积极想办法,免费面向数字电视“CETV-4”开通频道。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市内及县区相关用户已可免费收看收听该频道B.该频道已面向县区及市内相关用户免费开放C.该频道已面向市内及县区相关用户免费开放D.县区及市内相关用户已可免费收看收听该频道2.下列各句中的书名号和文中《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的书名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体育频道每天早上六点,《健身动起来》陪您迎接美好的新一天。
B.《红高粱》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的经典优秀影片。
C.《柳叶刀》是323年爱思唯尔(EI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
D.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
2024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试卷含详解

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2023.12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2)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_________》)。
(3)《赤壁赋》中描写了月出之前苏轼与客泛舟游赤壁所见到的景象,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题目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进行文献筛选,,。
研究者通过初步浏览,;然后,从中提取出自身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①对搜索来的文献的价值进行评估、分类并筛选②是为了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③对筛选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献进行精读④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类型和文献篇目A.④②①③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2)小明将代表校文学社,和社团特邀嘉宾王教授进行微信沟通,以下是他草拟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帮他找出并修改。
王教授您好!很抱歉,【甲】之前邀请您下周六光临我校,【乙】为我们文学社成员指点迷津,【丙】现在因为和市级辩论赛时间冲突,【丁】我们决定把这个活动推迟到下个月,特此通知。
……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以下书籍资料,完成各题。
资料卡片书名《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作者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心流”理论提出者、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图书目第1章搭设创新的舞台录第一部分创造的过程(第2-6章)第二部分创新者的生活轨迹(第7-9章)第三部分特定领域中的创造力(第10-13章)第四部分实践你的创造力(第14章)第1章搭设创新的舞台(节选)①本书的主题是创造力,开篇描述了什么是创造力,然后回顾了历史上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最后,你将明白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与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生活更接近。
精品 :【区级联考】上海市普陀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 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8.12一、积累运用(10 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2)“锲而不舍,______”出自荀子的《_____》。
(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
【答案】(1). 起舞弄清影(2). 金石可镂(3). 劝学(4). 可怜后主还祠庙(5). 日暮聊为梁甫吟【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镂、祠、甫。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题目要求选择。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 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 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 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熟知名句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上海市普陀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普陀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写作(70分)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一根纤细的毛发,放在手掌上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会痛苦万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阅读80分一、1.A2.手舞足蹈、诗以言志3.该句将“诗”比喻为“一缕不灭的曙光”,以看似微弱却能破除黑暗的“一缕曙光”来体现诗对文明的启蒙,以曙光的“不灭”来强调诗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化抽象为形象,用物象鲜明而又意味崇高的喻体展现出作者对诗歌价值的推崇。
4.(1)帮助人类释放焦虑,摆脱蒙昧(2)帮助诗人宣泄情绪,超越世俗(3)面对脆弱的个体自我5.D6.C7.对画线句的理解1分,调动积累1分,具体分析2分。
8.(1)陶渊明(2)A(3)角度选择1分,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2分,评价1分。
二、9.名画本该为公众欣赏,《向日葵》却归为私人所藏,令人遗憾。
10.C11.答案示例:作者从形态、色调、布局、位置等多方面入手,描摹生动,尤重神韵。
文中反复突现画面的主色调,即明亮的黄色,写向日葵时用比喻表现其“耀人眼目”,之后一再强调明亮的黄花又“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色调之浓烈跃然纸上。
此外,作者还反复描述自己对画面的主观感受,将向日葵“孤零零”的形态置于“空荡荡”的背景中,渲染出“凄凉”、“孤清”的意境。
12.梵•高沉醉于色彩世界,因而以浓烈明亮的金黄来传达艺术探索的欢欣;他的艺术追求无人理会,因而画面孤清,令人望之心沉、寂寞。
13.女儿的可爱言行表现出旧时家庭的欢欣,与劳改生涯的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农家孩子的欢笑喧哗再次引出对女儿此刻生活和心理的联想、想象,孩童天真的欢乐、女儿单纯的憧憬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距离更令作者感到痛苦、孤凄。
14.B15.答案示例:作者托物言志,以“向日葵”为线索,将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
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购得《向日葵》的过程和对这幅名画的鉴赏感受,后半部分着重写十年动乱被迫劳改时的体验感受,“向日葵”从作者的审美对象发展成为与作者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精神寄托对象,寄寓了对生活难以泯灭的热爱。
上海市普陀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上海市普陀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1分)(2)“锲而不舍,”出自荀子的《》。
(2分)(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
(2分)【分析】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
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
二是注意难写字。
【解答】故答案为:(1)起舞弄清影(重点字:清)(2)金石可镂劝学(重点字:镂)(3)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重点字:聊)【点评】《劝学》(选自《荀子》)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解析)

2022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22.12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 按题目要求填空。
(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先治其国。
(《___________·大学》)。
(3)《短歌行》中,诗人想象贤才屈驾前来归附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渌水荡漾清猿啼②.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 礼记④. 越陌度阡⑤. 枉用相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渌”“荡漾”“清猿”“礼”“度”“阡”“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 按题目要求选择。
(1)以下体现横暴权力的一项是()A. 家长教训不懂规矩的孩子B. 合同违约时要求对方赔偿C. 封建君主对百姓提高赋税D. 在图书馆里禁止大声喧哗(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中国的科幻文学,。
,,。
①不断将人类抛入陌生化的世界中②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消解科学的枯燥与晦涩③以颠覆传统文学的方式赓续中国文学传统的使命④迫使读者从异于日常生活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世界A. ④②③①B. ③②①④C. ①②④③D. ②③④①【答案】(1)C (2)B【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阐述了四种权力结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横暴权力”,顾名思义,横暴权力即是指在社会冲突发生时,通过暴力手段取得胜利的一方,所拥有的对屈服者的支配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即是对横暴权力的形象阐述。
在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皇权,政府,国家组织,便是横暴权力的代表。
上海市普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含解析

2018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积累运用1.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2)“锲而不舍,______”出自荀子的《_____》。
(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起舞弄清影 (2). 金石可镂 (3). 劝学 (4). 可怜后主还祠庙 (5). 日暮聊为梁甫吟【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镂、祠、甫。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题目要求选择。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 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 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 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熟知名句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学年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 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1分)(2)“锲而不舍,”出自荀子的《》(2分)(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小吴明白“众口烁金,积毁削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持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在文学作品中。
不只是山水花本,不只是人物房舍,可以,可以;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从而,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
①被展现②构成境、象③得到清晰的再现④成为笔下的境、象A. ①②④③B. ③④①②C. ④③②①D.②①③④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世界似乎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则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
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各自的堡垒,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②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位置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著)就让他们闭嘴。
同样,关于人类未来的走向,我们有必要梳理人类发展更漫长的历程,去发掘其中的规律。
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奖的《第五次开始》作者罗伯特·L.凯利告诉我们,在人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后,即将迎来第五次开始。
这一次,人类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
③作者将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
这种划分方式,强调具有动态感的“开始”,强调的是人类历史时间线的“点”。
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去探索人类历史动态的前进过程。
④使用工具,使我们与兽类彻底区分开来;文化,让我们得以交流,结成社群,进而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农业的诞生,自此人类不再居无定所,得以定居,得以产生“剩余”产品,进而产生阶层和阶级;终于,我们熟悉的历史阶段来临,国家得以产生,它更高效地组织生产,庇护具有共同文化和记忆的国民,也制造了压迫和国家间更具毁灭性的战争。
⑤有趣的是,回看历史,国家往往是一个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
比如中国史,朝代更迭是叙事的主基调,而深入一个朝代,帝王来去又常常是叙事的主线。
为何如此?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记忆最深刻的阶段,正是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史料更丰富,更有延续性;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如今依然处于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依然习惯性地以国家为切入点去思考历史。
⑥本书作者是考古学家,因而更关注历史本身。
我们回看历史,常基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投射历史,从而可能存在曲解历史的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研究中,常常强调站在当时人角度看问题的原因。
在这方面,凯利这样的考古学家却有着先天“优势”,因为他考察的对象是客观实体,是未经前人“加工”的素材,从而可以科学的方式去考察分析。
虽然其中一些对历史逻辑的模拟带有主观性,但总的来说,还原历史的概率大大增加。
⑦凯利在本书第二章“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中,介绍了其工作和思考方式。
这一章看似是个人总结,却是后续介绍人类历史的重要铺垫,增强了后文叙事的力量,因为它描述的就是考古学家剖析历史不一样的力量。
比如,他介绍考古学家面对著名的“奥茨”原始人遗体时追根溯源的方式。
面对一具阿尔卑斯山顶的男性裸尸,你会如何思考?他死于5100年前,无任何历史文献可借鉴。
你如何入手?凯利展示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这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⑧考古学家独特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使凯利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思考。
当然,其中也与其它历史叙事方式有交集。
比如,在对人类农业、国家的历史过程阐释和思考中,本书就与另一本历史著述《一万年的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和人类很多领域相同,不同角度的切入常常殊途同归。
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凯利提出了他乐观的预期,那就是“第五次开始”,国家为主体的历史运作方式加快了人类进步的效率,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提升。
与此同时,其弊端也不断涌现。
⑨我们需要新的开始。
在凯利看来,这一次,与此前我们常常被历史进程推着走不同,人类已经有了更多主动改变世界的可能。
跨越国家定义的全球化,将在第五次开始中扮演重要力量。
互联网提高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和广度,如今一个中国青年可能和美国人一样听着阿黛尔的新歌,这只是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注解而已,其背后则体现了人类全球化交流和协作的力量。
这将推动人类的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⑩凯利的寄望在今天似乎有些让人难以信服。
毕竟,全球范围正在因为贸易产生争端,区域联合的范本欧盟也显得岌岌可危。
但是,人类历史的进化从来不是单线的,当年欧洲发起一波全球化贸易过程的时候,伴随的是血腥的殖民化过程。
而如今的全球化过程已然理性许多,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个可以协商的过程,而非暴力的开始。
这体现的正是凯利对人类社会的信心,“人类现在已经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有自我教育的历史”,前者让人类具备了沿着进化轨道继续高速发展的可能,后者让我们在伦理和道德上不会偏离轨道太远。
⑾凯利是技术乐观主义者,他让我们相信,人类将利用自己的技术更好地改造世界。
凯利还是人类道德底线乐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诸如人工智能的技术,最终会导致大面积失业,成为阶级对抗的“自毁”路径。
⑿“第五次开始”,已经开始。
我们对人类此前历史积淀的技术和伦理充满信心。
这一次,我们将走得更远,走向人类更好的目标。
3.对第二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用类比论证,证明《第五次开始》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样数据丰富,逻辑严密。
B.用对比论证,证明那些“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就以为人类暴力爆发。
”观点必须批评。
C.用引证,证明整体来看,人性中的善要远大于恶,因此人们对未来应该抱有足够的信心。
D.用例证,证明人们不能仅仅根据个人对局部现象的直观感受就做出对人类的悲观判断。
4.分析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信息,简要介绍《第五次开始》这本书。
(80字左右。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下题目中最合适作为文本标题的一项是()。
A.我们需要新的开始——以《第五次开始》为例。
B.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以罗伯特·凯利为例。
C.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读《第五次开始》。
D.洞察人类历史的力量——评《第五次开始》。
7.在第8段到11段中,呈现了凯利对未来乐观的预期。
请对凯丽的这种观点做评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15分)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杨新岚①汪曾祺说过: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
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
②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想看看那个曾经菊花满地的小院。
从《当代》杂志西行,穿过后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报房胡同,12分钟就到了王府井北侧的丰富胡同19号。
③一个刚学过老舍课文《养花》的小学生,一大早从海淀赶过来,等着要看这个养花的院子。
他应该有点小失望,院中只有玉簪花和水葫芦的绿叶。
《养花》中提到某年夏天,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
这个事故现场应该在前院,已经被封闭成为办公区了。
④二门里的屏风非常别致,是那种适宜入画的木影壁。
⑤北京小院的木影壁不多,二门带木影壁的就更少了,结构精致色块搭配如此和谐别致的影壁全北京更是独一份,配上胡絜青手写的“福”字,小院的画意呼之欲出。
⑥北房三间加东西耳房,往来过各界的风云人物。
西耳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
院内南墙上的大屏幕刚好响起老舍女儿舒济的声音,说父亲自认是个“写家”,不是作家。
老舍认为生命无贵贱之分,自己与写账先生没什么分别,真正的写作就是要领略生命,解释生命,让作品充满生命的气息。
⑦院内北房前,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垂,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
舒济前些日子告诉我: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可惜现在只有红柿了。
她给我发了一张图,是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画的,题款是:老舍家有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
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果真是一样一样的。
⑧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是铺天盖地的。
⑨叶浅予画的老舍种花图中,花草各异,高下不同,可惜更像是南方人的庭院,没有丹柿小院最美秋天的气势。
⑩舒济发我一张图,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拍影像,专门购买了一批独朵花的菊花,这样的菊花是过去家里所栽种的。
图中,这一墙一地的菊花挤在窗前,怪不得老舍在屋里写一些字就要出来莳弄一会儿他的花。
⑾养了这一地的花,老舍在《养花》中还说自己不是养花的专家,他更感慨的是养花付出的劳力和心力:种了一院子的花,猫都没地方玩啦,只能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