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

1、basophilic stippling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
有时与嗜多色性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质内。
大量增多并呈多颗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2、Howell-Jolly body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3、Cabot ring 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
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
4、Nucleated erythrocyte有核红细胞:正常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正常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5、Neutrropenia 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 /L,称白细胞减少。
当中心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 /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 /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引起中心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6、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
7、核右移:外周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表示预后不良。
实验诊断学 名词解释 (包括英文)

1.核右移:外周血象中分叶核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时,称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外周血象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的现象 ,称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3.中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中毒颗粒。
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4.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常见于感染和恶性肿瘤。
5.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µm,一条或数条不定,称棒状小体(Auer小体)。
常见于急粒和急单白血病细胞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不出现。
6.网织红细胞(reticulo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后形成蓝色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7.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平均﹥3个/HP,而外观无血色者,称镜下血尿。
8.镜下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平均﹥5个/HP,称镜下脓尿 .9.蛋白尿(proteinuria):当某些因素引起尿蛋白含量﹥120mg/24h,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蛋白尿。
10.糖尿(diabetic urine):当某些因素引起尿糖含量升高,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糖尿。
11.白细胞管型(leukocyte casts):在管型的蛋白质基质中嵌入白细胞且所含白细胞的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时,称白细胞管型.12.粒红比值:指粒系统各阶段百分率总和与有核红细胞各阶段百分率总和之比。
正常约3-4:1。
13.骨髓增生程度:指骨髓中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
14.裂孔现象:急性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和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阶段细胞的现象,称裂孔现象。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血液一般检测
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溶血性贫血(HA):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时引起的一组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其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到抑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形态异常。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部分一、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doc

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集锦血液一般检测核左移:周围血中岀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晩幼粒、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丁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趙过3%时称为核右移。
主耍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岀现一过性核右移。
溶血性贫血(HA):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时引起的一组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及维生索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其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T•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介征。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口血病细胞界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到抑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形态异常。
简述何为MCV、MCI【、MCHC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MCV即平均红细胞容积,指全血中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数值上MCV = HCT/RBC,它是反映平均红细胞的体积的一个指标。
MCH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门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门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数值上MCH = Hb/RBC,它是反映每个红细胞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一个指标。
MCHC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口浓度,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口浓度,以g/L表示。
数值上MCIIC = Ilb/IICT,它是反映血液屮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 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
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
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绪论】【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局部。
2.全程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3.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A):即以证据为根底的医学,来源与医学文献的研究报告。
可通过系统回忆或荟萃分析两种方法进行。
证据来源途径之一:大量的医学实验室资料4.危急值(critical value):当某检验工程出现这种结果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那么可能出现不良后果。
〔属于医学决定水平的一种〕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综合参考范围与病理值得分布范围及医生的临床经验而制定的在临床上应采取措施的特殊阈值,同一试验可以定几个医学决定水平。
[用于确定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6.参考范围〔Reference value range〕:在参考人群中进行抽样和根据该工程检验结果的分布特征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后得出的衡量该工程是否异常的指标,常采用参考人群的95%区间。
〔人群,方法〕【思考题】1.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①分析前影响因素: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输②分析中影响因素:检测时的质量控制③分析后影响因素:结果复核、结合临床进行正确的解释【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掌握〕1. 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患者、环境温度、药物干扰2. 抗凝管要求:EDTA.K2.2H2O〔紫色〕3. 采集方法:静脉、毛细血管4. 标本保存:室温〔低温影响Plt形态〕二.红细胞相关分析参数:1.相关参数分析:工程参考范围相关临床意义备注红细胞〔RBC〕男:〔4.5-5.5〕×1012/L女:〔4.0-5.0〕×1012/L新:〔6.0-7.0〕×1012/L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生理性】①增多——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②减少——生理性贫血:1〕婴幼儿生长过快2〕妊娠血浆容量增加、稀释3〕老年人造血功能下降【病理性】①增多:1〕相对性↑: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1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1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15.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1976 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1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17.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1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19. Auer 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
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 有意义。
20.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1.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2.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3.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 释放、Ⅶa 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4.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Ⅻ a 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Ⅷa-Ca2+-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5.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 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26.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 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27.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
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8.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29.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30.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31.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
32.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33.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 3 个,称镜下血尿。
34.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35.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 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36.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 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37.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38.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39.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
40.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41.多尿:尿量多于3000ml/24h,称多尿。
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42.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 小时表示。
4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44.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就称为肾性糖尿,系由于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
45.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46.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 或17/h,称少尿。
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47.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暂时升高的血糖即可降至空腹水平。
48.血清C—肽: C-肽(C-peptide)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转变为胰岛素的过程中裂解出来的肽类,胰岛 B 细胞在分泌胰岛素的同时,释放等克分子的 C 肽,测定 C 肽可以了解胰岛素的分泌.代谢和胰岛 B 细胞的储备功能。
49.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血红蛋白?链末端氨基酸与葡萄糖类进行缩合而成的酮氨化物,一旦形成不再解离。
它可以反映2-3 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控制良好与否的指标。
50.OGTT :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51.同工酶:是指具有相同的催化活性,但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存在一定差异的一类酶。
52.糖耐量异常:是指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或升高不明显,但短时间内不能恢复空腹水平。
53.胰岛素释放试验:在进行OGTT 的同时,于餐前、餐后30 分钟、60 分钟、120 分钟、180 分钟各抽一次血,检测血清胰岛素的变化。
借以了解胰岛 B 细胞的基础状态和储备功能。
54.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人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55.性传播疾病:是一组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侵犯皮肤、性器官和全身多脏器损害的疾病。
56.旁路胆红素:由非血红蛋白物质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所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57.维生素K 依赖因子:肝脏在合成Ⅱ,Ⅶ,Ⅸ,X 因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 的促进作用,当维生素缺乏时,这些因子合成减少,因此这 4 种因子称为维生素K 依赖因子。
58.同工酶: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都不相同的一组酶,又称同工异构酶。
59.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 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60.血清蛋白电泳:在碱性环境中(PH8.6),血清蛋白质均带负电,在电场中均会向阳极泳动,因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颗粒大小、等电点及所带的负电荷多少不同,它们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也不同。
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为白蛋白、a 1 球蛋白、a 2 球蛋白、β球蛋白、r 球蛋白五个区带。
61.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胆红素与配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
62.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63.前白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比白蛋白小,是一种载体蛋白,能与甲状腺素结合,又叫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并能运输维生素A。
64.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但抗体必须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才能启动效应功能。
65.M 蛋白: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它是一种单克隆 B 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片段。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中。
66.补体: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它由传统的9 种成分C1(C1q、Clr,、C1s)一C9,旁路途径的 3 种成分及其衍生物,B、D、P、H、I 等因子组成。
补体、体液因子与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灭活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也参与破坏自身组织或自身细胞而造成的免疫损伤。
67.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为主分泌产生的免疫调节性小分子多肽。
细胞因子发挥效应需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并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
其生物学活性常表现为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
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六大类。
68.自身耐受:正常情况下,机体能识别自我,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
69.器官移植:用健康的组织或器官来替换功能衰竭的组织器官,借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理功能的现代医疗手段。
70.供体和宿主:器官移植中提供健康组织或器官的个体称供体,接受者称受者或宿主。
71.超急性排斥反应:指血管化移植器官在血液循环恢复后短则几分钟至几小时,长则24 至48 小时内发生的不可逆转的体液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