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降钙素原(PCT)应用

PCT 指导抗生素治疗方法
如果已经使用了抗生素:
• 在第3, 5, 7天的时候重新测量PCT值;
• 使用上述相同的界点值停止抗生素;
• 如果一开始PCT水平>10 μg/l,那么当PCT峰值下降80-90%后 停止抗生素;
• 如果PCT持续较高水平,考虑治疗失败
• 门诊病人:根据上次PCT结果决定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3, 5, 7天后重新测量: •测量PCT值 •使用上述相同的界点值 停止抗生素
➢对于临床评价认为需要抗生素治疗但其 PCT值较低(<0.25ng/ml)的患者,建议不 应使用抗生素
➢对于有极低PCT值(<0.1ng/ml)的患者 ,应强烈禁止抗生素治疗
3, 5, 7天后重新测量: •测量PCT值 •使用上述相同的界点值, 小于界点值停止抗生素 •如果PCT持续较高水平, 那么当PCT峰值下降80 -90%后停止抗生素
高的患者其水平下降80%~90%,则停用抗生素。
Haubitz S, et al. Expert Rev. Respir. Med. 7(2), 145–157 (2013)
中国:降钙素原(PCT) 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PCT质量浓 度(ng/ml)
<0.05 <0.5
0.5-2
2-10பைடு நூலகம்
≥10
PCT质量浓度的临床意义和处置建议见表1
降钙素原合成途径在不同的炎症状态中有所不同
在没有全身性炎症的情况下,PCT合成仅限于甲状 腺神经内分泌细胞,当全身性炎症由细菌感染引起 时,除甲状腺外,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 、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及内分泌细胞都能合成分泌 PCT,此时血清PCT水平会明显升高。 在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 症反应早期(2~4 h)即可升高, 感染后24~48 h内达到高峰,且 随感染进展或控制而持续在高 水平或逐渐下降。
2020版: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病原学诊断始终是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最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一系列鉴别诊断,然后针对这些进行检测,通常一项检测只能对应一种病原体,而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以下简称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能覆盖更广范围的病原体。
本专家共识就二代测序的临床应用范围、样本采集、分析解读和诊断效能等方面进行证据总结和意见推荐。
一、证据强度和证据质量的分级定义证据强度:A为强烈推荐;B为推荐,但其他替代方案也可接受;C为推荐强度低,寻求替代方案;D为从不推荐。
证据质量:Ⅰ为证据来自随机对照试验,Ⅱ为证据来自非随机对照试验,Ⅲ为证据仅来自专家意见。
二、二代测序的临床需求与应用范围(一)背景及概述推荐意见1:若怀疑细菌、真菌、DNA病毒、寄生虫、不典型病原体感染且需进行二代测序检测时,建议采用DNA检测;若怀疑RNA病毒感染时,则建议采用RNA检测(A,Ⅱ)。
推荐意见2:对于临床疑似感染的病重、病危或免疫抑制、免疫缺陷患者,建议在完善传统实验室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同时,采集疑似感染部位的标本进行二代测序(B,Ⅱ)。
二代测序检测能覆盖较大范围的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都能被同时检测,不论临床样本培养成功与否,只要含有可检测到的DNA 或RNA即可[1,2,3,4,5,6]。
从接收样本至完成数据分析,二代测序的周转时间根据测序技术、方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已有报道为6 h至7 d不等(平均48 h)[7,8]。
二代测序在感染性疾病诊断领域中的优势在于其能检测到其他传统手段无法检测到的病原体。
因此,二代测序可能在应用于临床疑难杂症或免疫抑制患者时有更大意义。
另外,二代测序也被报道可用于"排除"检测,即检测阴性有助于排除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但前提条件是测序覆盖度足够高,能确保样本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被检测出来[1]。
最新:降钙素原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降钙素原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血清降钙素原(pr。
Ca1CitOnin,PCT)是反映细菌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
一直以来,血清PCT被用作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1]首次批准勃拉姆斯(B∙R∙A∙H∙M∙S)血清PCT0.25μg∕1阈值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IOW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1RTD抗菌药物指导。
PCT在指导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特别是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成人1RTI分级管理,儿童感染性疾病等领域形成了多个专家共识[2-4]o虽然临床上血清PCT已在儿童1RTI广泛应用,但目前仍缺乏统一指导原则。
为使血清PCT更为合理、科学的应用于儿童1RTI管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组织儿童重症、急诊、呼吸、感染等多个领域专家,共同完成〃降钙素原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专家组就血清PCT在儿童1RTI病原鉴别诊断、抗菌药物管理、严重程度评估和疾病分流管理的应用及血清PCT正确解读等多个主题,通过广泛查阅文献,结合儿科临床实践,遴选出与儿童1RTI管理密切相关的14个临床问题,通过德尔菲法投票[5],多次会议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本共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儿科临床医师,共识的目标人群为疑似或明确诊断为1RTI的儿童。
1方法1.1 共识专家组及撰写组组成与职责共识专家组由儿童重症、急诊、呼吸、感染等21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临床问题遴选、共识意见修订、投票达成共识。
共识撰写组由12名临床研究人员组成,包括3名专业型博士及9名主任/副主任医师。
其主要职责是:(1)调研临床问题;(2)文献复习;(3)起草推荐意见共识表;⑷记录专家共识制订过程;⑸协调共识制订的各种工作。
1.2 共识制订方法1.2.1 确定临床问题撰写组通过文献复习初步提出临床问题,专家组成员通过评分,优选、增减相关临床问题。
2020年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2020年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核心,近年来,我国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多重耐药菌越来越常见[1],治疗难度增加,医疗负担加重。
抗菌药物疗程过长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的停药时机仍是临床面临巨大难题。
实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降钙素原(PCT)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PCT 在下呼吸道感染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中的指导价值逐渐被认可。
为充分发挥该炎症标志物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共识小组广泛征求国内多学科专家意见,并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本共识的适用范围为怀疑或诊断为成人下呼吸道感染和ICU 重症感染患者。
一、证据等级与推荐等级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等级依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进行分级,证据等级分高、中、低、极低四级,推荐等级分为强、弱两级。
二、PCT 在辅助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推荐意见1:临床怀疑不明原因感染及脓毒症时,建议及时行PCT 检测,以帮助进一步明确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生理情况下,PCT 由116 个氨基酸组成,在甲状腺C 细胞中由前体物质(141‑氨基酸)脱去25 个氨基酸序列而产生,随后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降钙素(32‑氨基酸)。
因而健康成人血清PCT 水平很低,通常不超过0.05 μg/L。
细菌感染时,宿主炎症应答产生的促炎因子诱导甲状腺以外的组织(如肝脏、肺、肠道等)合成PCT,由于这些组织细胞中缺乏分泌颗粒和转化酶,PCT 未经处理即以原形释放入血,从而导致血清浓度显著升高。
病毒感染时,机体释放的γ干扰素可抑制PCT 的产生,因此,PCT 是细菌感染较为特异的炎症标志物。
降钙素原的检测和应用――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解读

降钙素原的检测和应用――?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解读摘要检测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可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并在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和判断患者的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期,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客观、全面地介绍了感染相关重要生物标志物。
本文就该共识中有关降钙素原检测和应用的相关内容作进一步解读。
中国论文网/6/view-12995517.htm关键词降钙素原感染性疾病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R446.112;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01-0014-05Det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calcitonin ― interpretation for Expert Consensus 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terpretation of Infection-related BiomarkersZHU Meiying,CAO Ehong*〔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PLA,Jiangsu 210002,China〕ABSTRACT Detection of infection-related biomarkers can assist physicians to diagnose disease,so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infection type and patient’s prognosis and guiding 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Recently,Expert Consensus 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terpretation of Infection-related Biomarkers was issued by InfectiousDiseas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in which the important infection-related biomarkers were introduced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contents related to the det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calcitonin in this expert consensus were further interpreted in this article.KEY WORDS procalcitonin;infectious disease;detection methods 感染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发生于人体任一部位,可能会导致患者多个器官的炎症和并发症如肺炎、脓毒症等,严重的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
降钙素原(PCT)的5大临床应用

降钙素原(PCT)的5大临床应用1、PCT的生物学特征降钙素原(PCT)是一种分子量为13 KDa的糖蛋白,正常生理条件下由甲状腺旁C细胞生产,故又被称为甲状腺降钙素。
但在细菌感染时,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也可以合成并分泌PCT,导致PCT 水平显著升高。
与其他感染标志物相比,PCT对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更好,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区分细菌和非细菌性感染。
正常情况下,PCT产生后仅有少量进入外周血,因此其在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的含量很低<0.05μg/L,以常用的检测手段无法有效地检出。
但人感染后外周血中的PCT水平会快速升高,3 h后即可在外周血中检出,6~12 h后达到峰值(可高达1 000μg/L),且几乎不受肾功能状态的影响。
此外,PCT水平升高的发生早于其他感染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用于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2、PCT的检测方法及特点PCT无激素活性,其检测过程几乎不受外界干扰,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广泛地用于感染的诊断。
PCT检测手段多种多样,有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荧光法、胶体金比色法、免疫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见于表1)。
表1降钙素原检测方法比较3、PCT的临床应用1、导致PCT升高的常见疾病导致PCT升高的常见疾病见于表2。
表2导致PCT异常的常见疾病2、感染性疾病2.1细菌感染2.1.1呼吸系统感染:引起肺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较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不典型病原体。
因此PCT水平在肺炎患者中呈现多样性,主要与病原体的类型、肺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
细菌性肺炎患者的PCT水平高于病毒、不典型病原体(军团菌除外)和结核菌导致的肺炎,但PCT正常或轻度增高不能排除细菌性肺炎。
初始PCT水平高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持续升高或不降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分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1)》推荐:依据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LRTI)不同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应采用不同PCT阈值进行感染分级管理。
《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要点一、背景和目的降钙素原(D-dimer)是一种血浆蛋白,其水平的显著升高可以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标志物,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异常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本共识旨在总结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指导,以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了解感染病原体的药敏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特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和风险评估,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抗菌药物。
三、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1.降钙素原的水平与感染病原体和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2.降钙素原的水平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肝功能损伤、怀孕等。
3.降钙素原的动态监测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建议1.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可能选择狭谱抗菌药物。
2.根据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选择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3.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
五、降钙素原与抗菌药物治疗的关系1.降钙素原的水平可以用来评估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2.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可以缩短降钙素原水平的下降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六、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1.临床医生应该密切关注降钙素原的水平,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
2.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根据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进行,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
七、研究的不足和展望1.目前关于降钙素原和抗菌药物治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加强。
2.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降钙素原作为评估抗菌药物疗效的指标以及基于降钙素原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总结:《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强调了降钙素原在抗菌药物治疗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原则和建议。
准确评估降钙素原的水平,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和风险评估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

《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核心,近年来,我国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多重耐药菌越来越常见,治疗难度增加,医疗负担加重。
抗菌药物疗程过长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的停药时机仍是临床面临巨大难题。
实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降钙素原(PCT)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PCT在下呼吸道感染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中的指导价值逐渐被认可。
一、证据等级与推荐等级二、PCT在辅助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推荐意见1】:临床怀疑不明原因感染及脓毒症时,建议及时行PCT检测,以帮助进一步明确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推荐意见2】:对于疑似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当PCT≥0.25μg/L,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高,建议启用经验性抗菌治疗。
(低证据等级,弱推荐)【推荐意见3】:对于怀疑脓毒症的患者,应立即启动经验性抗菌治疗。
PCT ≥0.5μg/L时,有助于脓毒症诊断(高证据等级,强推荐),高水平 PCT(尤其>10 μg/L时)提示革兰阴性菌感染可能性更高。
(低证据等级,弱推荐)【推荐意见4】:存在院内感染风险的患者,如接受长期机械通气、外科手术治疗、留置动脉或静脉导管等,建议动态监测PCT变化。
若出现PCT显著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应结合临床,及时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中证据等级,强推荐)【推荐意见5】: PCT检测不能取代微生物学检查,病原微生物仍是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因此,怀疑细菌感染时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合理留取标本送检。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三、PCT在指导抗菌药物停药中的应用【推荐意见6】:已启动抗菌治疗的患者,建议合理监测PCT的动态变化,及时评估治疗疗效(高证据等级,强推荐)。
ICU感染患者推荐每24h监测,PCT无明显下降或不降反升,需积极寻找原因,考虑调整治疗方案;非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至48~72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2020版)
降钙素原(PCT)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PCT在下呼吸道感染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中的指导价值逐渐被认可。
为充分发挥该炎症标志物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主要适用于适用范围为怀疑或诊断为成人下呼吸道感染和ICU重症感染患者。
PCT在辅助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1:临床怀疑不明原因感染及脓毒症时,建议及时行PCT 检测,以帮助进一步明确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
推荐意见2:对于疑似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当PCT≥0.25 μg/L,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高,建议启用经验性抗菌治疗。
(低证据等级,弱推荐)
推荐意见3:对于怀疑脓毒症的患者,应立即启动经验性抗菌治疗。
PCT≥0.5 μg/L时,有助于脓毒症诊断(高证据等级,强推荐),高水平PCT(尤其>10 μg/L时)提示革兰阴性菌感染可能性更高。
(低证据等级,弱推荐)
推荐意见4:存在院内感染风险的患者,如接受长期机械通气、外科手术治疗、留置动脉或静脉导管等,建议动态监测PCT变化。
若出现PCT 显著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应结合临床,及时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中证据等级,强推荐)
推荐意见5:PCT检测不能取代微生物学检查,病原微生物仍是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因此,怀疑细菌感染时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合理留取标本送检。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
PCT在指导抗菌药物停药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6:已启动抗菌治疗的患者,建议合理监测PCT的动态变化,及时评估治疗疗效(高证据等级,强推荐)。
ICU感染患者推荐每24 h监测,PCT无明显下降或不降反升,需积极寻找原因,考虑调整治疗方案;非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至48~72 h。
(低证据等级,强推荐)
推荐意见7:对于非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当PCT下降至0.25 μg/L或峰值浓度80%以下,且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停用抗菌药物。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
推荐意见8:对于正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ICU重症感染患者,当PCT下降至0.5 μg/L或峰值浓度80%以下,建议抗菌药物停药。
(高证据等级,强推荐)
推荐意见9:监测PCT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评估,指导下呼吸道感染和ICU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抗菌药物暴露,对降低耐药风险有积极作用,可作为辅助抗菌药物管理的有用工具。
(低证据等级,弱推荐)
影响PCT升高的非感染因素
推荐意见10:非典型病原体肺炎、肺结核、局限性感染如软组织脓肿等患者,PCT 可不升高,不能仅依据PCT结果决定是否启动抗菌治疗,应结合临床。
(低证据等级,强推荐)
推荐意见11:外科大手术后PCT可短暂升高,建议手术后监测PCT 的动态变化,早期发现术后细菌感染。
(低证据等级,强推荐)
推荐意见12:慢性肾脏病(CKD)患者PCT基线水平升高,建议使用更高的临界值,并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低证据等级,弱推荐)
检测结果解读
推荐意见13:检测结果解读时,应区分健康人群参考限值和临界值的不同,不可将健康人群参考限值作为诊断细菌感染与否的临界值使用。
推荐意见14:建议使用具有溯源性的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解读适用相应的参考体系,包括健康人群参考区间和临界值。
推荐意见15:动态监测过程中,应使用同一种检测方法,确保病程前后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有利于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