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指导:感染性疾病概述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编写章节内容: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编写章节内容: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麻疹【教学内容和要求】1、了解麻疹的流行规律及特点。

2、熟悉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3、掌握临床表现、出疹规律及特点。

4、掌握麻疹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5、掌握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我国自60年代始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后儿童的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

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开始增高,可能与流动人口增加及农村免疫接种率低、麻疹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在前驱期及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当易感者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到达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约感染后5~7天,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此时为临床前驱期,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及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也可在分泌物和体液中发现麻疹病毒,此时患儿的传染性最强。

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

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

由于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等。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

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

目前发病者在未接种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及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

感染性疾病教案-蓝淑玲

感染性疾病教案-蓝淑玲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2018 学年秋季学期所在单位南方医院系、教研室儿科教研室课程名称儿科学授课对象临床医学授课教师蓝淑玲职称副主任医师教材名称儿科学(第八版)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教学过程小儿出疹性传染性疾病1、小儿出疹性传染性疾病包括: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

重点讲述麻疹,其它疾病的掌握通过鉴别诊断深入了解2、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出疹前后5天,合并肺炎等并发症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接触传播;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未接种疫苗或原发性免疫失败者3、麻疹病因:麻疹病毒引起。

临床特点: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和全身斑丘疹。

4、临床表现:分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5、潜伏期:大多数6~18天(平均10天),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者,潜伏期延长至21~28天。

此期后期可有低热、神差、全身不适6、前驱期:发热3~4天,呼吸道卡他症状,Kolik斑:发疹前1~2天出现,其它表现。

具有确诊意义的是Kolik’s斑:于发热1-2天出现,常于皮疹出现后2天消失;先出现下磨牙对侧的颊黏膜,后可遍布唇、颊和龈黏膜;形态:帽针样大小,细圆粒样,灰白色斑点,直径约0.5~1mm,微隆起,周围红晕7、出疹期:出疹顺序、皮疹特点。

此期免疫力受抑制,易出现并发症。

强调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出疹时体温更高。

8、恢复期:两个典型表现:退疹后表皮脱糠麸样脱屑、色素沉着。

退疹3-4天。

9、讲述特殊类型麻疹:轻型麻疹、重型麻疹、异型麻疹10、提出3个问题,根据这3个问题,结合既往学习的病理生理等课时数2个课时知识共同了解麻疹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⑴患过麻疹后,以后是否还会再患此病?为什么?⑵麻疹病毒毒素有几次进入血液?分别属于临床哪个时期?⑶麻疹病毒侵犯那些器官组织?皮肤粘膜病变的病理改变怎样11、结合病例分别讲述麻疹并发症:喉炎、肺炎、心肌炎、结核病恶化、营养障碍与维生素A缺乏症、麻疹脑炎12、麻疹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病 以 及冠 状 动 脉 扩 张 中起 重 要 作 用 。表 1 7袁 静 ) 参 (
0 0 0 川 崎 病 患 儿 血 浆 中 抗 2糖 蛋 白 1抗 体 水 8 27
平 及 其临 床 意 义/ 桂 英 … ∥ 北 京 医学 .2 0 , 9 1 )一 刘 一0 7 2 ( 0 .
感 染 性疾病
0 0 1 青 海省 20 82 1 0 6年 l 4岁 以 下 儿 童 麻 疹 抗 体 水 平 分 析/ 巴卓 玛 …∥ 青海 医学 院学 报 .2 0 ,8 3 .2 2 一0 7 2 ( )-0
20 4
分 组 , 后 再 按 伴 C D 与 否 分 组 , 组 间 MP感 染 率 的 然 A 行
的 关 系 探 讨 / 艳 芬 … ∥ 临 床 儿 科 杂 志 .2 0 ,5 1 )一 王 一0 7 2 (0 .
8 56
0 0 0 川 崎 病 患 儿 T 细 胞 亚 群 表 达 及 其 临 床 意 826
0 0 1 中 药 保 留 灌 肠 应 用 于 早 期 诊 断 麻 疹 / 艳 82 2 程
2 /, 次 d 连续 3d 结 果 : 疹 时 间 : 验 组 < 1 d 对 照 组 。 出 实 , ( 士0 2 ) , 组 比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 O 0 ) 退 热 时 2 .3d2 P . 1。 间 : 验组 ( 士0 3 ) , 照 组 ( 士0 4 ) , 组 比较 有 显 实 3 .4d对 5 .8d 2
比较 。结 果 : D 组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K MP 和 C P感 染 率 差 异 均 无 统 计学 意 义 ( > 0 0 ) C D 组 MP感 染 率 高 于 非 P .5 ; A
C D组 ( 1 9 A 6. : 6 , < O0 )但 C 2 P . 5 , P的感 染 情 况 在

儿科感染性疾病PPT课件

儿科感染性疾病PPT课件
预防
隔离病儿至皮疹结痂变干
7/31/2019
31
猩红热
7/31/2019
32
概述
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人类的主要致病菌株。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方式
飞沫
7/31/2019
33,中毒症状重,咽峡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扁 桃体炎,帕氏线。
皮疹特点
皮肤弥漫充血,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3~5天退疹。 一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指从发热至出疹,一般为3 ~ 4天 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症、 眼结合膜炎、 麻疹黏膜斑
.
5
麻疹粘膜斑
时间:发疹前2~3天出现 位置:开始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以后累及
整个颊部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形态: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 发展: 1天内很快增多,出疹后逐渐消失
.
6
出疹期 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伴全身症状加重
喉、气管、支气管炎 心肌炎、脑炎、结核加重等
.
11
治疗
.
12
一般治疗
给予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 充充足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 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
.
13
对症治疗
高热可用小量退热剂,出疹期避免急骤退 热烦躁者镇静;剧咳时镇咳祛痰。
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补充维生素A。
分型
1、休克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3、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型) 4、混合型
7/31/2019
39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2~7岁健壮儿童,夏秋季节突起高热,伴反复惊厥、脑病 和(或)休克表型者均考虑本病,可用肛拭子或灌肠取粪便 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可初步确诊,有时需多次复查便 常规才能确定。

儿科肺炎护理知识

儿科肺炎护理知识

儿科肺炎护理知识简介儿科肺炎是指儿童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

肺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儿童的肺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因此容易受到感染。

本文将介绍儿科肺炎的护理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肺炎的预防和护理。

肺炎的症状儿童肺炎的症状常常包括:1.高热:儿童肺炎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

2.咳嗽:儿童肺炎的咳嗽通常为干咳或咳粘痰,咳嗽频率较高。

3.呼吸困难:由于肺部感染,儿童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呼吸困难症状。

4.疲倦和食欲不振:儿童肺炎患者往往会出现疲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对于儿童出现以上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应的护理。

儿童肺炎的护理1. 床位护理儿童肺炎患者需要在静止的状态下进行休息,家长应为其提供安静、温暖、通风良好的环境。

床上应该垫上干净柔软的床单,避免使用过多的枕头,以便更好地保持儿童的呼吸通畅。

2. 饮食护理儿童肺炎患者的食欲通常较差,家长应尽量提供易于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鸡蛋等。

饮食要清淡,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此外,家长还应确保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3. 温度调节儿童肺炎患者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寒战或出汗等情况。

因此,家长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室内的温度。

保持室温在20-24摄氏度之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确保患儿的舒适。

4. 咳嗽护理儿童肺炎患者常伴有咳嗽症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咳嗽:•给患儿提供充足的水分,保持喉部湿润,缓解咳嗽症状。

•帮助患儿保持正确的体位,如让患儿保持直立位或侧卧位,有助于排痰。

•避免刺激性的气味和烟雾,以免加重咳嗽。

5. 定期服药儿童肺炎患者通常需要服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家长应按医生的嘱咐,按时给予患儿服药。

在给药时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避免过量或漏服药物。

6. 定期复诊儿童肺炎的治疗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家长应带患儿定期复诊,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进行治疗调整。

儿科学——第十三章感染性疾病

儿科学——第十三章感染性疾病

儿科学一一第十三章感染性疾病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患儿,6月,发热4天,稍咳,查血WBC 7109/LN 0.32,L 0.68,4天后热退,同时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诊断考虑为:A .猩红热B .麻疹C. 风疹D. 幼儿急疹E. 川崎病2 . 1岁小儿,其父患侵润性肺结核,有咯血,小儿与父母同住,无任何症状,胸片未见异常,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应采取的措施是:A .立即给小儿接种卡介苗B .隔离小儿,继续观察C. 口服异烟肼,疗程6个月D .口服异烟肼+链霉素肌注,疗程1年E.不必给小儿服药,定期复查胸片,发现病灶再行抗结核治疗。

3 .男孩,3岁。

高热10小时伴头痛、呕吐于2月15日入院。

检查:面色苍白,神志朦胧,烦躁,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肢冷,皮肤有花纹,躯干部皮肤散在瘀点、瘀斑,血压6.5/4kPa(50/30mmHg)。

脑脊液:细胞数12106/L ,糖2.5mmol/L,蛋白400mg/L。

血白细胞数21109/L,中性粒细胞86%。

最可能的诊断是A .化脓性脑膜炎B .流行性乙型脑炎C. 葡萄球菌败血症D. 性细菌性痢疾E.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 1岁小儿做0T试验72小时,注射局部见硬结直径为20mm以上,无水泡,判断标准为:A .(-)B. (+)C. (++)D . (+++)E. (++++)5. 化脓性脑膜炎中易引起流行的病原菌是:A .脑膜炎双球菌B .肺炎双球菌C.流感杆菌D .大肠杆菌E.葡萄球菌6 .易感儿接触麻疹后,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最好是在接触后:A . 1-5 天B . 5-10 天C. 10-15 天D . 15-20 天E. 20-25 天7. 2岁小儿,发热,体温380C,并有眼结合膜炎,1天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面部开始,一日后遍及全身,3天后皮疹消退,出现糠皮样脱屑,出疹期枕部、耳后及颈后淋巴结肿大,诊断最可能是:A .风疹B .麻疹C.幼儿急疹D .猩红热E.过敏性皮炎&下列哪项是诊断小儿结核病最可靠的证据:A.明显的结核接触史B .结核中毒症状C.血沉加快D .肺部X线检查的阳性发现E.痰、胃液或脑脊液中找到结核杆菌9.麻疹患者的隔离期一般为A .出疹后3天B .出疹后5天C.疹退后D .出疹后10天E.病程2周10 .麻疹患者合并肺炎应隔离至A .出疹后3天B .出疹后5天C.疹退后D .出疹后10天E.病程2周11.患儿4岁,头痛.呕吐.发热3周,抽搐4次,意识不清,项强(+),克氏征(+), PPD (+++ ),对本病确诊最有意义的检测为:A .脑脊液细胞、生化检查B .胸部X片C.头咅B CTD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E.脑脊液薄膜片抗酸染色检查12 . 2岁患儿,发热4天,伴鼻塞、流涕、咳嗽,近2天持续高热,咳嗽加剧,声音嘶哑,眼结膜充血,耳后、颈部出现斑丘疹,部分融合,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

儿科学常见疾病 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 重症肺炎诊断(临床诊疗课件)

儿科学常见疾病 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 重症肺炎诊断(临床诊疗课件)
重症肺炎诊断
小症的全身炎症反应
重症肺炎诊断
典型表现: 1.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促等呼吸系统症 状;合并不同程度其它系统受累表现(循环、神经、 消化等)。 2.体征:呼吸急促、紫绀、三凹征、肺部啰音。 3.影像学检查:胸片、CT 4.实验室检查:气道分泌物培养、血常规、炎性介质、 病原学检查
重症肺炎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的表现:
• ①心率突然增快、HR>160~180次/分; • ②呼吸困难、青紫加重、RR>60次/分; • ③肝脏迅速增大>3cm,或短期内>1.5cm以上; • ④心音低钝、奔马律; • ⑤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 • ⑥少尿或无尿、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浮肿。

儿科学知识点详细剖析

儿科学知识点详细剖析

儿科学知识点详细剖析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学科。

本文将详细剖析儿科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常见儿童疾病以及儿科治疗手段等内容。

一、儿童生长发育1.生理生长发育:在儿童早期生长过程中,身高、体重、牙齿、听觉、语言等方面的发育是重点观察的指标。

例如,正常儿童一岁时身高一般是出生时的1.5倍,两岁时是出生时的2倍。

2.性征发育:青春期是指孩子从儿童转变为成年人的过程。

在性征发育期间,儿童会出现身体上的变化,如乳房发育、月经开始等。

二、常见儿童疾病1.感染性疾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较容易感染病菌,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及时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2.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在儿童中比较常见。

过敏体质的儿童容易对环境中的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如花粉、宠物、尘螨等。

3.消化系统疾病: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肠炎、便秘、腹泻等。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措施得到缓解和治疗。

4.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癫痫等。

对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

三、儿科治疗手段1.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体重、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监测,调整剂量。

2.物理治疗:包括理疗、康复、针灸等手段。

例如,对于运动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来促进康复。

3.手术治疗:在部分儿童疾病的治疗中,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脏畸形等。

手术治疗需要儿科医生团队的专业技术和仔细的术前术后护理。

4.心理治疗:对于心理疾病的儿童,心理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焦虑、纠正不良行为。

在儿科学领域,儿科医生需要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注重儿童个体差异,并在治疗中考虑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此外,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了解一些儿科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就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