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主要学术思想
在理论上,布鲁姆坚持认为“人类社会应该被看作是由行动 着的人构成的,社会生活应该被看作是由人们的行动构成 的”。因此,布鲁姆认为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人的共同行 动,而不是专注于他认为是含糊不清的系统和不易捉摸的 功能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布鲁姆又反对心理学还原主义。 他认为仅仅从刺激——反应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是无法弄 清互动的性质的。他认为人类互动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其 一,人类互动是以符号为基础的。其二,与动物之间的非 符号互动不同。符号互动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 关系,它还牵涉到对行动的解释。我们都知道咳嗽可以清 喉咙,但假如一个听众在不同演讲者观点的时候咳嗽一下, 这声咳嗽就成为一个用来传达反对意见的符号。
第十一章 符号互动理论
主要内容
一、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二、符号互动论的特征及其发展 三、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特征
一、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符号互动理论,一种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 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 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 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 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 动主义。
3、符号互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发展
Blumer是Mead的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方法》 (Symbolic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and Method)。然而 “符号互动论”此术 语,源自1937年其著作《人与社会》 (Man and Society)。Blumer成功将 Charles Horton Cooley与George Herbert Mead 一系列的微观社会学与符 号互动论作出联结,并对此学派的理论 和方法发挥了系统的概括和充分的解释。 因此Blumer是讲授符号互动论与诠释 Mead理论思想而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瞩目 的人物。
第十一讲 符号互动理论

2.心灵论 2.心灵论
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 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引入了一个概念— 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引入了一个概念— ——姿态(geture),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 ——姿态(geture),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 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与动 物一样具有使用姿态进行沟通的能力,姿态的沟通是一 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但是人类并不只限于这 种形式的沟通,人类能够把他人的观点自觉地反映到自 己的行为上来。一种姿态,如果在表现这种姿态者的身 上和在这种姿态所针对者身上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就 是一种有意义的姿态。姿态的意义就是这种共同的反应, 这种共有的意义的出现使符号沟通成为可能。在米德看 来,人类象征符号沟通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们不只 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而且使用语词( 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而且使用语词(有声姿 态)———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 ———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 姿态尤为重要,因为它作用于以同样方式作用于他人的 人。”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 人。”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有意识 的)符号,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第十一讲 符号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 三、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四、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五、戈夫曼的拟剧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互动论是 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 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 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 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 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 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 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 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 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 作出反应。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 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 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第四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四章符号互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来源,弄清该理论产生与进展的大体线索;弄懂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原理;着重把握符号互动论创建时期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代表人物的大体思想。
教学重点: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教学难点:布鲁默对互动论的综合。
教学方式:教学与讨论教学时数:3课时一、符号互动论概述一、概念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
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二、符号互动论的派别该理论源于哲学家W.詹姆斯和.米德的高作。
但最先利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库利、米德、J.杜威、.托马斯、W.詹姆斯、.帕克、.兹纳尼茨基等人的高作中所隐含的“社会意理状态”。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高作中确信了该理论的要紧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联系最为密切,与、、、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和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假定要紧有: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当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碰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说明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4、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要紧观点有: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进程。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进展,都以符号利用为先决条件。
若是人不具有利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当中,或说失去了存在的依照。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三种主要的补救措施
(1)表演者为保全他们自己的演出而使用的防卫措施。
➢首先,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忠实”;其次, 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素养”;再次,剧组成员 应做到“戏剧缜密”。
(2)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而采取 的保护性措施,即“老练”。
理论缺陷:过于强调人的主观因素而忽略了客 观实际;过于强调每个个别人的因素而没有看到 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的作用;过于微观,只能研 究个人或小群体而无法研究大规模的、总体的社 会现象;其方法论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 只承认感性认识而否认理性认识,这是经验主义 和现象主义的表现。
特纳:“符号互动论目前只能通过给 予研究者在宏观社会情境中分析微观 过程的框架和测量工具来为宏观分析 提供一种补充。”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布鲁默与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二、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乔治•米德(美,George Mead,1863-1931)符 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心灵、自我与社会》 (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
(一)心灵
米德认为,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 具有理解和使用象征符号(尤其是语言)的 能力。
当一个个体能够懂得常规姿态 (尤其是语言)的含义,通过这些 姿态来领会理解他人,并想像性预 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时,他就具者身上都能引起共 同的反应时,它就获得了社会意义,才是常规姿态。
➢想像性预演是指,运用符号与自己内心交谈的过程。 想像性预演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各种行动方案,扮演 他人的角色。
(二)印象管理(核心部分)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 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符号互动论

(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
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
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 的想象。
一的综合体。
主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 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客我是经过社 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 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
(3)社会 A.形成。在米德看来,社会代表着不同个人之
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是自我 与“他人”互动的产物。
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 我感觉,例如,自豪、屈辱等。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1)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 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 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 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 应。
案例分析:面试中的应聘者印象管理
可从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三 方面对应聘者的印象管理行为予以分析。 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称作获得 性印象管理。应聘者的获得性印象管理行 为又可分为他人聚焦型和自我聚焦型两大 类。他人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一般将目标 指向于印象管理的接收者、评价者,如面 试中的招聘方,通过逢迎、讨好等行为来 获取人际间的彼此吸引。如:抬举他人、 意见遵从等。
B.内容。
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 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 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西方社会学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假定是:心智、自我与社会 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米德认为,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对外部世 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过程实现的。同时,他把 人际沟通过程加入“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公式。
米德认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客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环境中的这些客体通过在人们行为中发挥功能而成为刺激 因素。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他将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整 理,全面、系统地论证了这一理论,并且明确地提出了 “符号互动论”这个名称。因此,人们也常常把完成符号 互动理论体系的功劳归之于布鲁默。 1、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
1962年,布鲁默发表了《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的重要 论文,全面探讨了社会中的符号互动现象。人具有创造与 运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是大家都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 人对符号作出反应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才考虑人体的需要。因而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4、“共同行动”的概念 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行动。在共同行动中,
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个体通过解释过程将各自的行动 路线协调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共同 的解释和定义为行动者提供了内在的一致性。 5、人们具有以他人的立场,通过移情,从他人的角 度去理解同一事物的能力。 6、文化、社会系统、社会分层等结构因素只是人们 行动的情景。而情景本身也是互动的产物,并且不 是不变的。
人类有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人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是 通过某些手势、姿势进行沟通。在社会个体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运用 象征符号和姿态来表达思想意愿的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这种方式,社会 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合作,从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有意义的姿 势是人际沟通中的象征符号。人类用于沟通的象征符号不仅仅限于身体 姿势,还包括语词,即具有共同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人类使用有 声符号的能力,使人类沟通不只局限于直接沟通,还可以进行间接沟通, 并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断精致与巧妙。
西方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

与结构功能主义的比较
研究焦点不同
结构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体的结 构与功能,而符号互动论关注个 体间的互动过程。
对社会稳定的看法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稳定与和 谐,而符号互动论则认为社会稳 定是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与协商实 现的。
解释层次差异
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面解释社 会现象,而符号互动论则从微观 层面分析个体行为与社会关系。
与冲突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关注点相似
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和 权力斗争问题。
解释角度不同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冲突,而符号 互动论则关注个体如何通过符号互动来应对和处理 冲突。
对变革的态度
冲突理论强调通过革命或改革实现社会变革 ,而符号互动论则强调通过改变个体的符号 互动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06
符号互动论的贡献、局限及发展趋 势
对社会学研究的贡献
强调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论关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揭示了人际互动的微观机制,为社会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
引入符号和意义的概念
符号互动论将符号和意义作为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运用符号来传达信息、建立关系和 维持社会秩序,丰富了社会学理论。
社交媒体时代的符号互动变革
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
虚拟社交和身份认同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和表情符 号成为新的交流符号。这些符号具有 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适应了快 节奏、碎片化的网络交流方式。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社交空间 ,人们可以在其中建立社交网络、分 享信息和情感。在这个空间中,个人 形象和身份认同变得尤为重要。人们 通过选择头像、发布动态、点赞评论 等方式进行符号互动,塑造自己的虚 拟形象并寻求他人的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得更具体,托马斯公理提出 了“自我达成的预言”的论点: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 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 米德认为—人类个体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 反省、反思、自我控制。这种活动之所以能 存在,正是因为人们参加到了互动中来,并 且掌握了互动中产生的语言等交往工具。由 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才有思想,才能 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意识,人 们运用他们学到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而 控制自己的活动。
•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 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1879 年, 16 岁的米德 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 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 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和罗伊斯 1888 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 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 尤其是冯特的“姿势”(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 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 1891 年秋到 1894 年春,米德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 教,在这里,他结识了 C.库利和 J.杜威,并和后者 成为好 友 、1894 年,受杜威的邀请,
符号互动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 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 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认为社会是由 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社会现象的 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去寻找。
早期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 马斯、米德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代表人物有布鲁默、戈夫曼等人。
•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 各种符号为中介的。
代表作
《当代哲学》 《心灵,自我及社会》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行动哲学》
米德的符号互动行动理论
米德其人
• 被公认为符号互动论的奠基者,虽然这个概念是由他的 学生布鲁默提出来的。
• 米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从1894年到1931年,在这三十 多年中,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大受学生欢迎,但他却 极少写论文,他过世后,学生们上课讲义汇编出版,这 就是“心灵,自我和社会”(1934)
客体我 ME
•经过社会 化的
•互动的我
米德的自我论
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 动引起,而后受到客我的 控制的;前者是行为的动 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主 我与客我相辅相成共同构 成社会个体完整的自我。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嬉戏阶段
群体游戏阶段
自我 开始想象和扮演他人
开始以其他人的视觉出发
有组织的 复杂的活动
•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 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 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 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 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 (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
• 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
担演一个角色 实现他人期望 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自我形成的阶段
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形成符号系统
SUCCESS
THANK YOU
•
什么是摡化的他人”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之 摡化的他人”
• 个体使对各种他人的解释和意义内在化,以创造一个 “概化的他人”,这是由许多个体的平均期望所逐渐建 立起来的。
• 概化的他人成为个体行为的一般指南。逐渐地,一个个 体不仅按一些特殊的人的期望行事,而且按照“概化的 他人”的期望来行事。
“角色扮演”定义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之“角色扮演”
• 即行动者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去理解,学会从他人立 场看世界。
米德的自我论
米德认为,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 主管解释,自我的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 的。
自我
•对社会客观事实的内化和解 析
•产生于社会互动
主体我 I
•本能冲动 •未社会化 •自然形成
三、戈夫曼的拟剧论
一、早期符号互动论思想
• 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 (1)含义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 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 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以“镜中我” 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互动的产物。别人好象一面 镜子,“我”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并评价 自己。
• 一套支配人们行为、调节个人愿望的道德法规是 通过连续的情境定义才建立起来的。情境定义的 概念使人们注意在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有 一个人类行为特有的解释、选择、判断等主观心 理活动。
•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那 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这一被称为“托马斯公 理”的假设向人们展示,情境的社会定义尽管是主观的, 但却有其客观的结果。
• 符号是指所有能够代表人的某种意义 的事物,如语言、文字、动作、表情、 手势、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 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 种公认的意义。
一、早期符号互动论 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3、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 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 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 4、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
他于是提出“情境定义”的思想:在客观环境与人 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即“情境定 义”。
情境定义:
• 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 他的行为。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 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在任何自决 行为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的阶段,我们可 以称之为情境定义。
• 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的想 象。
• 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我感 觉,例如,自豪、屈辱等。
•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 (1)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 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 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 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