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合集下载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课 型 : 新授二、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 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 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 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时期实现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 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 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课本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 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 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 学情分析 :(一)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 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 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 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 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二)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 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 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 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 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 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o四、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实并掌握其历史作用;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 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 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 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 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间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教育目标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重点、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策略和方法分组导学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投影:歌谣进行复习,第三单元文帝景帝赋税轻,文景治之政清明,武帝分削诸侯国,罢黜百家尊儒术,兴办太学学五经,政经军学大一统。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200年2人物:曹操、袁绍教师活动总述:第三单元:学习统一国家建立。

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1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肯定2 强调:小说和历史有区别,小说不是历史,同学们应注意,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

3分析课文:学生活动1学生出场介绍自己看过的小说,喜欢的人物?说明为什么喜欢?举出几个人物、成语、事件2个小组进行归纳小结准备到黑板版书课文要点3对比两次战争,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呢?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4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基础二、赤壁之战4作用:基本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得四川。

他们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孙权也称帝、三鼎立局面形成。

1魏: 220年曹丕洛阳2蜀: 221年刘备成都3吴: 222年孙权建业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A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B袁绍:骄傲轻敌、吸引不住人才、不团结赤壁之战:学生讲。

4分析评价: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5评论:“天下假设无孤,不只几人称帝,几人称雄”(两种观点)6总结课文内容。

补充:曹军骄傲轻敌,不服水土。

4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两次战争谁记得快。

5看地图105页回答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大败,不敢南下,形成了什么局面?(到黑板板书三国鼎立)6辩论会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七年级】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七年级】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七年级】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案
目标导航: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三国的建立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魏


梯级释疑: 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
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
课堂自测:一、选择题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字孟德。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

(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

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一次重要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战国七雄有一定的认识。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个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以便于课堂展示。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于记录课堂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是如何演变成秦统一六国的?在此基础上,提问: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势图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是什么?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1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葛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提问:“东汉未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

(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曹、袁的力量对比)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曹操,傲漫。

曹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答:许攸降曹献策),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曹操大败袁军。

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曹操的对手。

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

(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曹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

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孙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刘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曹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

请问这时南方孙权、刘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孙、刘联合抗曹)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周瑜、诸葛亮的孙、刘联军)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曹军20万,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葛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曹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曹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曹军不习水战。

2、曹军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魏、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曹魏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葛亮治蜀(出示投影片《诸葛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葛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3、孙吴开发江南(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

(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

)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

据说孙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孙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台湾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小结:200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作业:课后1—3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法建议1.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

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

2.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教师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可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三国鼎立”图,让学生展示并讲解。

4.讲述三国统治者注意发展社会生产时,应突出强调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业和吴国的造船业,尤其是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等。

不需要增加其他资料,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学法指导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

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师:这几句话出自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生:〈〈三国演义〉〉。

师:谁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的名字。

生: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师:那又有那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呢?生: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课件显示:第18课三国鼎立师:大家先回忆一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哪一个?生:秦。

师:经过秦、西汉、东汉几百年的发展后,这个统一的国家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

现在大家看一下在东汉末年有哪些主要的军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生:袁绍、曹操……师:他们各自割据了一块地方,割据征战,人们生活在战争中,生活非常困苦。

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是东汉末年的人,你的愿望会是什么?生:统一。

师:好。

大家再观察一下这幅图,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是哪二个?生:袁绍、曹操。

师:那最终统一北方的是谁呢?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课本剧。

大家要边欣赏思考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

学生表演课本剧。

课件显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生: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经济:奖励农耕实行屯田师: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心理素质,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

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

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

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

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官渡之战的形势图,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经过。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师: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了袁军的残余势力。

到207年,基本统一北方。

当他得胜回朝途经渤海时,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大家说是什么?课件显示: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首诗体现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生:统一全国。

师: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谁?生:刘备、孙权。

课件显示地图。

师:孙权的势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统治比较稳固。

(指地图)这是刘表的地盘,刘备是依附于刘表、寄人篱下的。

但后来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96页右上角的图。

课件显示图。

师:大家看看画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还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生:他们是刘备、关羽、张飞,还有个挑担子的随从。

他们是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师:刘备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抗曹。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课件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和赤壁之战有关的一段影片。

播放影片。

师:这段影片讲的是什么故事呢?生:火烧赤壁。

师:在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生: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

生:曹操的士兵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战。

生:他的士兵到了南方后,不服水土,得了传染病。

师: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骄傲。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生:骄兵必败!师:对极了!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吸取这个教训。

不能以为某一次取得好成绩就洋洋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