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
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一次重要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战国七雄有一定的认识。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个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以便于课堂展示。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于记录课堂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是如何演变成秦统一六国的?在此基础上,提问: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势图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是什么?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1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18课三国鼎立教案 -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 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教学反思
2
_北方的基础。 _ 的基础。
__ _
三国经济
_兴旺
吴:_____发达,曾经到达_______(今台湾) 六、达标检测: (一)单选题: 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战役 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 ( ) A.刘备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5.公元 207 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 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献帝 D.统一北方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题 课型 教学 三维 目标
第 18 课
Hale Waihona Puke 三国鼎立总课时 主备人 刘素平
教学设计6: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阅读课文,找出使得曹操统一北方的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课历史,学生较熟悉,应采取创设一些历史问题或阅读课文或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
导入新课:师:由于黄巾军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与此同时,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北方各地出现了不少割据政权。
你知道吗?在北方有哪些军阀?师:在北方众多军事势力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与袁绍,从势力上讲,袁绍优于曹操,但曹操最终统一了北方,为什么?生:小组讨论总结: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
师: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官渡之战。
生:阅读有关课文,了解官渡战役。
师:公元200年,曹操一举击溃了袁绍的主力,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此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师:官渡之战役以后,曹操想乘胜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对他威胁很大。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反思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深河中学陈继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各自的作用,三国鼎立的形成。
2、能力目标:分析、归纳――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按要求阅读课文,完成学案预习内容,解决问题、发现问题2、复习提问,通过东汉时期的华佗导出曹操,引入本课3、讲授、复述、阅读、讨论、归纳,解决学案相关问题和学生心目中的问题。
4、正确识读?三国鼎立示意图?5、视情况应用多媒体课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2、引导学生将文艺作品中虚构、夸张的情节与历史的真实性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区别文艺与史实能力。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案等。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六、【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材料:?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1)、这是谁的言论?(2)、他的著作是什么?(3)、该书的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什么?2、列举回答秦汉时期的科技与医学成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二)导入新课教师:据史书记载,华佗于208年被曹操杀害。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在本课中寻找答案。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三)学习新课活动:一位学生根据预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了解,对曹操进行简要介绍,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的名言和后人对曹操评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白脸奸臣、乱世枭雄?总结:结合P102课前导言,教师对东汉末年的形势和曹操的为人做简单总结,指出曹操势力的不断发展得益于两个做法:?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文昌中学历史组李君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人物、结果及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分,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通过对曹操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培养学生客观实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或听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爱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或听完歌曲后。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时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历史人物?学生1:《三国演义》,魏、蜀、吴。
学生2: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等。
教师: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
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教师:曹操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军阀混战。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教师:当时存在着哪些军阀势力?学生:公孙度、袁绍、曹操、韩遂、马超、孙策、袁术、刘表、张鲁、刘璋。
教师:军阀之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学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中学历史组君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人物、结果及历史作用;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分,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通过对操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培养学生客观实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或听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爱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或听完歌曲后。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时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历史人物?学生1:《三国演义》,、蜀、吴。
学生2:诸亮、操、备、权、关羽、飞等。
教师: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
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教师:操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军阀混战。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教师:当时存在着哪些军阀势力?学生:公度、袁绍、操、遂、马超、策、袁术、表、鲁、璋。
教师:军阀之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学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操《蒿里行》现代文翻译: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没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的,想到这里就令人极度哀伤。
教师:面对这种社会状况操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当时最紧要的粮食问题,同时也赢得了民心。
操的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在北方除了操外,还有一个军阀势力也很强大,他是谁?学生:袁绍。
二、时势造英雄:操统一北方教师: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
袁绍带兵南下,想一举消灭操,双方展开了一次较量。
袁绍和操之间的战争是?学生:官渡之战。
展示:历史再现情景剧——操战前心忧情节一(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
谋士甲、乙从两边上)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 而唾弃袁绍。
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
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mù)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操:如此说来,我方当胜券在握了。
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操感激不尽。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操的优势:小组一: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2)重用人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小组二:经济上:重视农业,奖励农耕。
历史再现情景剧——袁绍战前轻敌情节二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做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操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从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可以看出什么?小组一:袁绍、操双方的力量对比: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操不过三万余人。
小组二:袁绍对操的轻视,骄傲轻敌。
小组三:袁绍拒绝接受谋士的建议。
教师:下面看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个小动画,演示完之后,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完整地讲述官渡之战。
学生:200年,袁绍带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操,两军在官渡相遇,操只有三四万人,两军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操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袁军屯积粮草的地方乌巢,袁军军心动摇,操趁机发动进攻,结果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几百人仓皇逃回。
小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学生:操善于用人,虚心接纳意见,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袁绍骄傲自大,不能虚心接受意见,骄傲轻敌。
教师:操前期所采取的发展生产的措施,也为其能在战争中取胜奠定了基础。
因此,官渡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后,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其他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三、赤壁怀古:三国鼎立终形成展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操教师:官渡之战后,操在北方再无敌手,又过了七年,操就基本统一了北方。
在班师回朝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龟虽寿》。
操当年已经53岁了,在当时年纪已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学生:向南进攻或统一全国教师:操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学生1:抒发了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
学生2:表现了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师: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他们之间又爆发了什么战役?学生:权、备;赤壁之战。
展示:三顾茅庐教师:说出图中人物都有谁?他们去干什么?学生:备、关羽、飞。
学生:去请诸亮出山辅助备打天下。
教师:面对强大的操,权和备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学生:联合,共同抗。
教师:组成五万军队在赤壁与操展开了大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赤壁之战”,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
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操军队;联军经过结果操大败战争特点以少胜多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教师:赤壁之战中,联军用什么方法打败了操?学生:用火攻。
展示:火烧连营教师:赤壁之战后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
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
备趁机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
因此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教师:你认为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学生1:军来自北方,水土不服,不习水战。
学生2:操骄傲自大,轻视敌人。
学生3:联军战术正确,采用火攻。
教师小结: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条件尚不成熟。
当时三方实力势均力敌,都不足以消灭对方。
教师:操退回北方后,在公元220年病死在。
操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分别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找出来。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四、各显其能:四三国的治理和开发教师:三国的治理与开发学生分组:分组派代表发言小组一::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小组二:蜀:丝织业兴旺,蜀锦享誉三国小组三:吴:造船业发达,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地的联系。
教师:卫温到达夷洲(),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教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小组自由发言)师生齐读歌决:200年时战官渡,、袁力量有悬殊,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操南下到赤壁,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丕,定都打旗,次年备亦称帝,定都汉业继,二二二年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地与。
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你心目中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是谁?说出理由。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容。
七、板书设计18 三国鼎立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二、时势造英雄: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 200年操---袁绍(以少胜多)三、赤壁怀古:三国鼎立终形成赤壁之战 208年联军—操(以少胜多)220年丕建立都城三国鼎立 221年备建立蜀都222年权建立吴都城建业()四、各显其能:四三国的治理和开发八、教学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是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的原因。
导入中我是引用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引学生进入到三国波澜壮阔的局面,为学习三国的有关知识进行铺垫。
操《观沧海》的雄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因为初一的学生正在学习这首诗,所以我上课的时候引入了这首诗,很好的从第一子目过渡到赤壁之战,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操当时的豪情。
历史情境剧让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收发自如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