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三国鼎立名师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教材版本]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1.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通俗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 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设计理念]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像、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材分析]1.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间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教育目标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重点、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策略和方法分组导学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投影:歌谣进行复习,第三单元文帝景帝赋税轻,文景治之政清明,武帝分削诸侯国,罢黜百家尊儒术,兴办太学学五经,政经军学大一统。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200年2人物:曹操、袁绍教师活动总述:第三单元:学习统一国家建立。
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1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肯定2 强调:小说和历史有区别,小说不是历史,同学们应注意,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
3分析课文:学生活动1学生出场介绍自己看过的小说,喜欢的人物?说明为什么喜欢?举出几个人物、成语、事件2个小组进行归纳小结准备到黑板版书课文要点3对比两次战争,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呢?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4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基础二、赤壁之战4作用:基本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得四川。
他们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孙权也称帝、三鼎立局面形成。
1魏: 220年曹丕洛阳2蜀: 221年刘备成都3吴: 222年孙权建业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A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B袁绍:骄傲轻敌、吸引不住人才、不团结赤壁之战:学生讲。
4分析评价: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5评论:“天下假设无孤,不只几人称帝,几人称雄”(两种观点)6总结课文内容。
补充:曹军骄傲轻敌,不服水土。
4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两次战争谁记得快。
5看地图105页回答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大败,不敢南下,形成了什么局面?(到黑板板书三国鼎立)6辩论会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1)

生的学习兴趣;
子教室的
功能,将教师演示内容推送到学生电脑上,抓住每个人的注意力。
1、学生完成自学内容,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进行答案的展示;
2、交流答案;1
的书写功能
官渡、赤壁之战的学习,展示,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
1、阅读课本P117-118回答,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当补充优课中的图片资源(一、二)
赤壁大败曹军,是老天安排的。
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天晚上恰好
又刮东风,这是天意,你同意吗?(利用电子教材的选择功能)
要的影响。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现在我们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过渡:为稳定局势,战胜对手,统一全国,他们都注意发展生产(利用电子教材的添加资源,出示图片)使得这种南北分裂局面持续了近60年。
信息化技术——资源添加(一)
信息化技术——资源添加(二)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出示答案
三国英雄们的智慧如同那最璀璨的明星,他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
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利用图示展示。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赤壁之战”的历史地图和战争视频,讲解战争过程,并用表格归纳战争情况。
3、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那?学生思考,教师归纳。官渡之战中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赤壁之战中曹操主观方面:兵多将广,骄傲轻敌;客观方面:士兵多为北方人,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难点: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这门课,没有知识基础,但是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启发讨论法,结合历史地图、图片、表格及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4.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发散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提示:三国鼎立局面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实现了区域范围内的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回答后加以鼓励并归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这是曹操能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混战局面中,曹操能这样做就表明他有过人的政治眼光。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
学生积极回答。
跟随老师的思路,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落
实
课
标
师:简介本单元及本单元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权分立(2)民族融合。本课内容着重讲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
探究一:提出问题:东汉末年是一种什么状况?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三: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这样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多媒体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1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时期中国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列举三国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及经济发展,评价三国鼎立及曹操,感悟历史。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感悟历史(二)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堂教学,《三国鼎立和西晋统一》。
(三)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思问结合,辨析感悟。
二、课堂实录(一)引入(语)师:你知道刚才我们听的曲子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的三国故事有哪些?(二)师生活动生:周瑜打黄盖、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师: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事实吗?谁能说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生:《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
师:说得很好。
简介《三国志》。
陈寿本是蜀汉人,蜀汉亡后仕晋,撰魏蜀(汉)吴《三国志》六十五篇。
《三国志》叙事核实,但不免过于简略。
宋裴松之为作注和补,征引汉魏以至六朝著述一百数十种,引文首尾完具,并考订异同,足以补陈寿书的不足。
《三国志》有了裴注,在正史类中,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最好的正史。
转承:听了这么多三国故事,我们来理一理三国的历史。
问题:请罗列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统治、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重大事件。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形势》图,展示官渡之战的FLASH,阅读书本中的三则资料,请学生分析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生:曹操善于用人,宽容,出奇制胜……师转承:曹操在《龟虽寿》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表明官渡之战后,曹操有什么抱负?生:统一全国。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
(2)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3)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2、能力和方法:(1)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历史事实。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
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
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
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
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两幅“三国鼎立”图:
复习巩固: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
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5.魏国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曹丕C.刘备D.孙权
二、材料分析题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②他的“壮心”是什么?
曹操。
完成统一大业。
③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基本统一北方,因为有远大理想,并能采取正确策略。
④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
曹操是我国古代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