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2-第18课三国鼎立92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主学习两次战争中都有一个共同人物,你能找出来吗?他在两次战争中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

我们来认识下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

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昌布等割据势力。

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

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

216年封魏玉。

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

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

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

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

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

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课堂小结①一种局面:②两大战役:③三分天下:④四个人物:⑤五个时间:达标检测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课后拓展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新人教初一上册历史三国鼎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

[新人教初一上册历史三国鼎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

[新人教初一上册历史三国鼎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B.巩固蜀汉政权C.建立西晋D.建立东汉2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4.“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5.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曹操C.孙权D.诸葛亮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二、非选择题8.自从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十套《百家讲坛》品三国的历史,小敏很喜欢看,时不时在课后“品”起三国。

小敏说,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在赤壁打败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以上说法有一处错误,请指出错误并说明理由。

一、BCCDBCA二、8.错误:曹操在赤壁打败孙刘联军。

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18课三国鼎立命题人:赵彦波审题人:刘维学命题单位:长春岭一中一、单项选择题1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以下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方法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B修建水利工程C进展造船业增进海上贸易D进展丝织业,蜀锦行销三国3唐朝诗人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诗句称赞的是三国时期的哪一历史人物()A袁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4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动汉帝到许“挟天子以令永无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终止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成立5按时刻前后顺序排列下面与曹操有关的事件正确的选项是()①挟持汉献帝到许②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③在官渡取胜袁绍④统一中国北方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6以下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判,符合历史进展趋势的一项为哪一项()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重了国家的割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无益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制造了条件二列举题列举三国时期三国的国名、成立者及都城三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官渡之战后,他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老年,壮心不已。

(1)此文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诗歌表达了他如何的境遇?(2)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什么缘故他能有此作为?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18课三国鼎立命题人:赵彦波审题人:刘维学命题单位:长春岭一中一、单项选择题1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以下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方法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B修建水利工程C进展造船业增进海上贸易D进展丝织业,蜀锦行销三国3唐朝诗人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诗句称赞的是三国时期的哪一历史人物()A袁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4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动汉帝到许“挟天子以令永无诸侯B 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终止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成立5按时刻前后顺序排列下面与曹操有关的事件正确的选项是()①挟持汉献帝到许②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③在官渡取胜袁绍④统一中国北方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6以下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判,符合历史进展趋势的一项为哪一项()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重了国家的割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无益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制造了条件二列举题列举三国时期三国的国名、成立者及都城三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三国鼎立》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下列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的是()A. 城濮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 匈奴大军B. 孙刘联军C. 前秦军队D. 东晋军队3.《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C. 吴、东晋、梁D. 宋、齐、梁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如图反映的是()A. 战国兼并图B. 赤壁之战图C. 人口南迁图D. 三国鼎立图5.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王老师在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时,展示了下图的幻灯片,王老师讲述的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长平之战D. 淝水之战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向”是()A. 统一全国B. 消灭袁绍C. 废汉献帝D. 建立魏国8.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D.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A. B. C. D.10.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 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 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1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及答案人教版我们七年级历史考试前,先下手为强地提前复习,这样才会巩固所学。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选择题:1. 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A.制陶B.耕地C.造房D.捕鱼2. 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采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②④3.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 )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4. 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B.自然环境的变化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D.掘井饮水方便5.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种植粟和蔬菜6. 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 )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大汶口遗址D.红山文化遗址7. 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原始居民8. 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 )A.三四千年B.四五千年C.五六千年D.七八千年二、问答题:1. 比较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讨论再回答。

2. 在原始农耕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反映?大家讨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受到什么教育?自设创造: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人教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2.A3.C4.C5. D6. A7. B8. C二、问答题1.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

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基础达标选择题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3.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A官渡之战前B赤壁之战前C蜀汉政权建立后D西晋建立时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填空题1.年,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

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年,交战的双方是和联军。

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了的基础。

3.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东汉结束。

第二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国的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

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内地和区的联系。

能力提升选择题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6.东汉灭亡于()A.220年B.208年C.221年D.222年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材料解析题赤壁破曹成鼎足。

七上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习题及答案

七上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习题及答案

七上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习题及答案七上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打下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就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2.祖国大陆抵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就是( )a.吴国船队b.魏国船队c.蜀国船队d.东汉船队二、填空题年,_______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_______,东汉结束;_______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_______,史称蜀;年,孙权称_______,国号吴,后定都_______。

三、连线题(把以下存有隶属于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出来)曹操诸葛亮刘备周瑜孙权许攸四、简答题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五、写作Arracourt题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诗:“功盖三分国,时庄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回,遗恨失吞吴。

”(1)右图中人物是谁?(2)材料中“挑西蜀”“东和北欲”“水面偏能用攻城”分别指什么?(3)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4)恳请列出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一、选择题1.b2.a二、填空题曹丕洛阳汉王建业三、连线题四、简答题①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曹操和袁绍逐渐成为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②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③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湖南、湖北大片地区;④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五、写作Arracourt题(1)诸葛亮。

(2)“挑西蜀”就是指赤壁之战后,帮助刘备攻占四川;“东和北欲”就是指确认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攻城”就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敌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200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获胜


赤 壁 之 208


曹操和孙刘联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



A. 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 ①巨鹿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 ①巨鹿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D. 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0.请给如图命制一个恰当的名字,应该是
4
12.(1)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 (2)魏、蜀(或蜀汉)、吴; (3)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国鼎立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因此,这 一时期的历史是在进步。(答出一点意思相近也可。)
5
1.B2.A3.A4.C5.B6.C7.D8.D9.D10.C 11.(1)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2)官渡之战;统一全国,免除战乱;没有;赤壁之战战败,没有完成统一。赤壁之战后, 三国鼎立逐步形成,纷争不已。 (3)①;曹丕 (4)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言之有理即可)
1
A.
B.
பைடு நூலகம்C.
D.
8.“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
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9.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
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 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 16 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含答 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
3.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
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
二、填空题
1.年,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

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年,交战的双方是和联军。

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了的基础。

3.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东汉结束。

第二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国的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

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内地和区的联系。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
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6.东汉灭亡于()
A.220年B.208年C.221年D.222年
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二、材料解析题
赤壁破曹成鼎足。

刘备成都建汉业,曹丕洛阳建魏都。

孙权建业称大帝,三国最长是东吴。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1)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用图示表示出这三国的地理方位,并标明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写出两点即可)
拓展探究
《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1)请运用本课的知识说明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2)当前“台独分子”鼓吹台湾与大陆是“远亲近邻”的关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台独分子的看法。

知识链接
曹操、刘备、引、权都非常重视人才,曹操曾多次发出《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周围聚拢了大批人才;刘备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他手上还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孙权也非常注意招揽人才,周瑜、陆逊、鲁肃等都是他的得力将领大臣。

其中鲁肃的任用,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孙权依然信任和重用他。

因此,有一位史学家总结说:“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看待人才的重要性的?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二、** 2.C 3.B 4.D 5.B 6.B
填空题
1.200 袁绍曹操北方
2.208 曹操孙刘三国鼎立
3.220 洛阳成都建业
4.魏蜀蜀锦吴夷洲台湾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 2.B 3.D 4.D 5.D 6.A 7.A 8.A
二、材料解析题
(1)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魏蜀吴。

图略
(3)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4)周瑜。

诸葛亮。

(5)官渡之战。

(6)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拓展探究
(1)230年吴国卫温车船队到达灾洲(今天的台湾)。

这说明了早在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密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不同意。

提示:“台独分子”鼓吹台湾与大陆是“远亲近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意愿的。

注定是要失败的。

知识链接
这种说法有道理。

“黄金累千,不如一览”,“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古今中外事业的成败,往往以人才得失为转移。

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大兴重视人才之风,多途径培养人才,选拔重用人才。

(言之有理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