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养分吸收基础知识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与生长调节关系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与生长调节关系作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调节是农业生产中关键的研究方向之一。
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作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调节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作物生长特点、养分吸收机制以及水分调节作用三个方面来讨论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与生长调节关系。
首先,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作物的生长特点存在较大差异。
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土壤水分都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作物根系发育不良,影响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从而影响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在湿润条件下,过多的土壤水分会导致土壤氧气不足,产生缺氧环境,影响作物根系的生理活动,降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效率。
因此,合理调节土壤水分,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其次,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作物的养分吸收机制存在差异。
土壤水分对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分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在干旱条件下,作物根系表面积减小,根系生理活性降低,养分吸收能力下降。
此外,干旱条件下土壤中水分减少,矿质养分往往随水分向根系表面聚集,增加了作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
而在湿润条件下,土壤中水分充足,作物根系发育较好,根系表面积增大,养分吸收能力增强。
因此,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养分吸收机制存在差异,合理调节土壤水分条件,可以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最后,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调节作用是复杂多样的。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作用上,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它通过提供水分和溶解养分的载体,直接影响着作物根系的生长和矿质养分的吸收。
间接作用上,土壤水分的变化会改变土壤中的根际环境,如土壤氧浓度、微生物活性等,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
此外,土壤水分对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和转化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作物的根系呼吸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作物的根系呼吸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作物的根系呼吸农作物的根系呼吸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环节。
通过了解农作物根系呼吸的机理和作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根系呼吸的定义、过程、调控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一、农作物根系呼吸的定义根系呼吸是指植物根系中的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在根系呼吸过程中,植物细胞通过氧气与有机物产生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农作物根系呼吸的过程1. 氧气的吸收:通过根系的呼吸作用,农作物根细胞会吸收土壤中的氧气。
2. 有机物的分解:农作物的根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为能量。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途径来完成的。
3. 能量的释放:由于有机物的分解,农作物根细胞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被用于维持细胞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
4. 二氧化碳的释放:在根系呼吸过程中,农作物根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通过根际换气作用释放到土壤中。
三、农作物根系呼吸的调控农作物根系呼吸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温度、土壤含氧量、土壤水分等。
下面介绍一些主要因素对根系呼吸的影响:1. 温度:根系呼吸的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根系呼吸速率会加快,释放更多的能量。
2. 土壤含氧量:氧气是根系呼吸的重要参与物质,土壤含氧量越高,根系呼吸的速率越快。
3. 土壤水分:适当的土壤水分有利于根系呼吸的进行,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会降低根系呼吸的速率。
四、农作物根系呼吸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农作物根系呼吸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1. 能量供应:通过呼吸作用,农作物根细胞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给植物其他部分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
2. 营养吸收:根系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还可以促进植物根系对土壤中的养分的吸收。
3. 抗逆性提高:良好的根系呼吸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增加其对病虫害、干旱和低温等不良环境的适应性。
作物生长需肥量及吸收规律

10、芹菜::每生产1000公斤需氮、磷、钾分别为2.55、1.36、3.67公斤,微肥中对钙、镁、硼需求较大。
11、萝卜:每生产1000公斤需氮、磷、钾分别为2.1-3.1、0.8-1.9、3.8-5.6公斤
15、菜豆:每生产1000公斤鲜菜豆需要吸收氮、磷、钾分别为10.1、2.3、5.9公斤,根瘤菌固氮约占植株总需求的1/3,对钼敏感。
16、甘蓝、大白菜:每生产1000公斤鲜菜需要吸收氮、磷、钾分别为4.1-6.5、1.2-1.9、4.9-6.8公斤
17、花椰菜:每生产1000公斤鲜菜需要吸收氮、磷、钾分别为13.4、3.93、9.59公斤,微肥中对硼、钼较敏感
12、甜菜:每生产1000公斤块根需氮、磷、钾分别为3.9-5.5、1.3-2.1、5.4-6.6公斤
13、辣椒:属茄果类、无限生长型;每生产1000公斤鲜果需氮、磷、钾、钙、镁分别为3.5-5.5、0.7-1.4、5.5-7.2、2-5、0.7-3.2公斤;
14、桃:每生产1000公斤鲜果,树需要氮、磷、钾分别为4.85-5、2.0、6.6-7.6公斤,微肥中对铁较敏感;
5、水稻:每生产100公斤稻谷吸收氮、磷、钾公斤数量分别为:1.6-1.9、0.8-1.3、1.8-2.4,
450公斤/亩双季稻需求:14、5、9,550公斤/亩单季稻需求:19、9、7,
6、大豆:每生产100公斤大豆吸收氮、磷、钾公斤数量分别为:8.1-10.1、1.8-3、2.9-6.3,其根瘤菌固氮能力为4-7公斤/亩,满足30-50%的需求;微肥中重点补钼、铁
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条件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条件是决定其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的几个重要条件:1.土壤pH值:土壤pH值对农作物吸收养分的影响较大。
不同种类的作物在不同的pH值下吸收养分的能力不同。
通常,大多数农作物在中性至微酸性(pH值为6.0-7.0)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效果最佳。
过酸性或过碱性的土壤会导致一些养分离子的溶解度减少,从而影响农作物的养分吸收。
2.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对农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富含养分,并能吸附和保持养分,提供给植物使用。
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增加根系的发育和养分吸收。
3.养分浓度:土壤中养分的浓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吸收能力。
如果土壤中其中一种养分的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盐分累积,抑制农作物根系的吸收功能。
相反,养分浓度过低则会限制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4.温度:土壤温度对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活动有重要影响。
在较低的土壤温度下,根系的活动减缓,养分吸收能力降低;而在较高的土壤温度下,养分吸收的速率会增加。
因此,适宜的土壤温度有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
5.水分供应:水分是支持农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基本条件之一、适宜的土壤湿度可以促进养分的溶解和吸收。
过低或过高的土壤湿度会影响农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
缺水时,农作物根系的吸收活动减弱,养分无法被有效吸收;而过高的水分会导致土壤氧气供应不足,影响农作物的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
6.氧气供应:土壤中的氧气对农作物的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至关重要。
氧气不仅参与能量产生过程,还是根系吸收养分的必需品。
土壤通透性好、排水良好的土壤能提供足够的土壤氧气供应,有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
7.光照强度:日照条件对农作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充足的日照能够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产生足够的能量和养分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综上所述,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浓度、温度、水分供应、氧气供应和光照强度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养分吸收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物对肥料吸收利用方式

作物对肥料吸收利用方式
作物吸收养分主要依靠根系,各种作物都有庞大的根系,并有向下延伸的生长习性,距根尖 1 厘米左右的根毛区是吸收养分最活跃的区域,根毛的数量很多,如果把小麦的根毛连接起来,总长可达20 公里,因此,根在土壤中吸收养分的面积是相当大的,根系越发达,吸肥能力就越强。
根系吸收养分主要靠质流、扩散和截获三种方式。
质流是指通过作物的水分蒸腾作用,使土体中大量流向根区,这就产生了质流,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土壤水分迁移到根的表面被根吸收。
扩散是指作物根系不断吸收土壤中非流动性的养分,使得根际附近的养分浓度相对低于土体其它部分,致使土体内的养分浓度与根表面土壤之间产生养分浓度差,因此就产生了养分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根表面迁移被根吸收。
截获是指根系与土壤中的养分直接接触,进行离子交换,不通过运输被根吸收,截获吸收养分的多少,取决于根系与土壤接触面积的大小。
从根系吸收肥料的特点来看,施肥应该注意深度或位置,使肥料集中在根系密集区,增大肥料与根系的接触面积,施肥也一定要注意结合浇水,使肥料溶解在水中,能够以质流和扩散方式被作物吸收,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也可以防止肥料烧苗。
1。
作物营养常识

作物营养常识xx一、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种营养元素他们是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硼(B)锰(Mn)锌(Zn)钼(Mo)氯(Cl)每一种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必须平衡施肥才能满足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二、肥料就是给作物提供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他不仅供给作物的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
一般分为有机肥(农家肥,也称为完全肥料)和无机肥(化肥,也称为矿物质肥料);按形态分为固态肥、液态肥和气态肥;按成分分为单质肥料和复合肥料;按作物需要量分为大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
按含量分为高浓度肥料(≥45%)和低浓度肥料(<45%)。
三、植物的矿物质营养学说就是说土壤中的矿物质是一切植物的养料,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分解后形成的矿物质。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实现了肥料工业化生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四、养分归还学说就是说随着作物的收获,必须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养分,如果不及时的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西,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多施加养分元素。
通过增加肥料,以施肥的方式补充作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养分,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从而为培肥地力、作物稳产高产和均衡增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五、最小养分xx作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元素),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作物生长因素(元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元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元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于再提高作物的产量。
最小的因素(元素),决定了作物的产量高低。
这个最小养分律用“木桶理论”解释时,就是说一个木桶由18片木板和底板组成,如果说18片木板长短不齐的话,那么决定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最长的那个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个木板决定的。
主要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主要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⒈一般大田作物包括相应的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养分数量;
⒉块根、块茎、果实均为鲜重,籽实为风干重;
⒊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主要借助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施肥量的确定可以分为养分平衡法、田间试验法,鉴于农资经销商的工作需要,我们只介绍养分平衡法的基本计算原理。
养分平衡法的基本概念是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等于土壤与肥料二者养分供应量之和。
肥料为作物提供的部分养分要通过施肥来进行。
但作物施肥量与肥料养分供应量并不完全相同。
因为投人农田的养分仅有一部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考虑到肥料利用率因素,施肥量可通过下式推算:计划作物施肥量(kg)=(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作物施肥量是指施用某一养分元素的量。
具体到化肥品种,实物化肥用量则要通过下式推算:计划作物施肥量(kg)=实物化肥用量(kg)×有效成分含量(%)
其中:
1.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kg)=(计划产量/100)×每形成100kg产量所需养分数量(参照不同作物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大致数量表)。
计划产量则是当地作物3年平均产品产量再增加10%-15%。
2.土壤养分供应量(kg)=(无肥区产量/100)×每形成100kg产量所需养分数量
土壤供肥量一般通过土壤取样化验来估算。
在没有化验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不施肥时的产量(空白产量)来进行估算。
3.一般情况下,化肥的当季利用率为:氮肥30%-35%,磷肥20%-25%,钾肥25%-35%。
再来看肥料使用问题速查表,推荐大家收藏。
作物养分作用规律

作物养分作用规律
作物养分作用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分归还律:作物生长发育从土壤中吸取各种养分,为了保持地力,应通过施肥向土壤归还所吸取的养分,否则地力会下降。
最小养分律:农作物的产量高低,决定于土壤中最不能满足该作物所需的养分,这个养分就是最小养分。
它不可用其它养分补充,也叫水桶定律。
报酬递减律:随着肥料投入的增加,作物产量随之增加,但当肥料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单位肥料的增产量会逐渐减少。
养分不可替代律: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缺少某一种都不可以用其它元素代替。
如缺磷,不能用氮或钾等其它营养元素替代。
养分连续性: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经历不同的生育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除种子营养和作物生长后期停止吸收养分的阶段外,其他阶段都要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人们通常把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整个时期,称为作物营养期。
在作物营养期的每个阶段中,作物都在不间断地吸收养分,这就是作物吸收养分的连续性。
不注意作物吸收养分的连续性,势必要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养分吸收的阶段性:各种作物吸收养分,虽然在不同的营养阶段中其吸收特点不同,但是其养分吸收状况与植株干物质积累趋势是一致的。
一般规律是:生长初期,干物质积累少,吸收养分的数量和强度也低;生长盛期,干物质积累迅速增加,吸收养分数量和强度也随之增加;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速度减慢,吸收养分数量和强度也逐步减弱。
以上是作物养分作用规律的相关信息。
这些规律是指导合理施肥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养分吸收基础知识
(一)根系吸收养分的原理作物根系一般能吸收气态、离子态和分子态养分。
气态养分有二氧化碳、氧气及水汽等。
离子态养分又可分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类,阳离子养分有:
NH4+、K+、Ca2+、Mg2+、Fe2+、Mn2+、Cu2+、Zn2+等;阴离子养分有:
NO3-、H2PO4-、HPO42-、SO42-、H2BO4-、B4O72-、Cl-等。
作物根系也能吸收少量分子态的有机养分,如尿素、氨基酸、糖类、磷脂类、生长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
土壤中的养分可分为有机态和无机态等两种成分。
根系对无机态养分的吸收有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
主动吸收又称代谢吸收,是一个需要消耗能量的代谢过程,具有选择性;被动吸收又称非代谢吸收,不需要消耗能量,属物理或物理化学作用。
根系吸收初期以被动吸收为主,后期以主动吸收为主,通常是两者相结合进行。
1.根系对无机态养分的被动吸收根系对养分的被动吸收主要以截流、扩散、质流和离子交换等形式进行。
气体二氧化碳、氧气和水可以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通过质流进入植物体内。
离子态养分质流进入根内,主要受土壤溶液中离子态养分含量和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当离子态养分较多(施肥后),气温较高,植物蒸腾作用较大时,通过质流进入根内的矿质元素也多。
根系进行呼吸所产生的H+离子和HCO3-离子(或OH-离子)与土壤中阴、阳离子进行交换,使部分离子态养分吸附在根细胞表面而被植物吸收。
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有三种方式,即扩散、截获和质流。
(1)扩散:
在土壤溶液中某种养分的浓度出现差异时所引起的养分运动,使养分由浓度高处向低处扩散,最后趋于平均分布。
作物不断从根际土壤吸收养分,使根际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相对降低,造成根际土壤和远离根际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差异。
远离根际处的养分浓度高,养分则慢慢向根际扩散,并被根系吸收。
通常在施肥或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化后,会因养分浓度提高而向周围扩散,从而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2)截获:
当根系尤其是数目很多的根毛与土壤养分直接接触时,就可以进行离子交换而获得养分,不通过土壤溶液。
这种不通过运输,而依靠根系从土壤中直接吸收养分的方式称为截获。
(3)质流:
质流与扩散不同,不是养分的浓度差引起的养分运动,而是土壤水溶液中的养分蒸腾作用把养分运送到根际。
当作物蒸腾作用消耗了根层土壤中大量水分后,植物根系为了维持正常的蒸腾作用,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
这就造成土体中大量水分流向根部,以补充根系周围水分的亏缺,则产生了质流作用。
土壤水溶液中的养分也随着水分的流动被带到根的表面。
从而,为作物获得更多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般认为,养分在土壤中长距离时,质流是补充养分的主要形式,而短距离内,扩散作用可更有效地补充养分。
如果从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来看,硝酸态氮移动性较大,质流可提供大量的氮素供作物根系吸收,提供的磷、钾较少。
氮通过扩散作用运输的距离比磷和钾要远得多。
根系对磷的吸收比对钾的吸收作用更大,因为磷的扩散远远低于钾。
2.根系对无机态养分的主动吸收分为离子泵解说和载体解说,都是通过代谢过程,消耗能量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植物体内离子态养分的浓度比外界土壤中溶液浓度高,而根系仍能逆浓度吸收,且吸收时有选择性,这是由于植物体内能量的释放以及酶的作用结果,其中包括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
3.根系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根系能直接吸收利用有机态养分(如各种氨基酸、磷酸己糖、磷酸甘油酸和酰胺等),它是通过生物膜酶载体进入细胞的。
可见土壤和肥料中的有机态养分,是植物养分直接来源之
一。
所以有机肥不但能提高土壤肥力,也能直接被根系吸收,营养植株,既能肥土,又能肥树。
(二)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主要原因水分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对作物吸收养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土壤中养分的释放、迁移和植物吸收养分等都和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适宜时,养分释放及其迁移速率都高,从而能够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和肥料中养分的利用率。
土壤水分是化肥
溶解和有机肥料矿化的必要条件,养分通过扩散与质流的方式向根表迁移以及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都必须有水。
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离子的溶解度、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也间接影响离子的吸收。
当土壤处于干旱状态时,无机态养分的浓度相对提高,影响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但当灌溉量或降雨量过多时,一方面稀释土壤中养分的浓度,加速养分的流失,另一方面会使土壤下层的氧不足,根系集中生长在表层,不利于吸收深层养分,同时有可能出现局部缺氧而导致有害物质的产生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甚至死亡。
所以在干旱地区采取保墒措施,可增加根部对养分的吸收。
在灌区提倡合理用水对防止水肥损失和提高肥效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俗地讲,就是肥料必须要溶解于水,根系才能吸收,不溶解的肥料是无效的。
生产当中,无论我们施用哪一种肥料,要被果树吸收利用,就必须首先溶解于水。
一些肥料能快速溶解于水,肥效迅速,属于速效肥料;一些肥料不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缓慢的溶解,被果树缓慢的吸收,所以肥效很长,属于长效肥料;还有一些肥料,施入土壤后,需要漫长的分解转化过程,如有机肥等,最终形成小分子有机物被果树吸收利用属于缓释肥;肥料施入土壤后形成肥料溶液的时间长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肥效起作用的时间长短,肥料在土壤中存放的时间越长,肥料损失就越大,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就越低。
反之,我们采取肥水一体化施肥,直接将肥料溶解于水,就大大的缩短了肥料吸收进程,减少了肥料挥发、淋溶、径流以及被土壤固定的机会,提高了肥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