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灌溉控制要求
高产水稻栽培水分管理“二十四字诀”

高产水稻栽培水分管理“二十四字诀”
“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寸水促穗、湿润壮籽”的水分管理技巧,是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环节。
它能达到水稻早成活、早分蘖、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综合抗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1、浅水栽秧:水稻移栽时田面要保持一定的水层深度,可防止移栽时的倒苗和植株失水过多而发生萎蔫现象。
水层的深度应根据秧苗大小灵活掌握,水的深度以栽秧后淹过植株三分之一左右为宜。
2、寸水返青:水稻移栽后7-8天内正处于返青阶段,此期稻田不能缺水,以防发生萎蔫,不利于成活。
此期田面水层应保持有3-3.5厘米左右为宜。
3、薄水分蘖:水稻返青过后就进入了分蘖阶段,为了促进早生快发,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田间水层以保持1.5-2.0厘米左右为好,这样能提高水温和泥温,增大昼夜温差,并使植株基部光照充足,为水稻早生快发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苗够晒田:当分蘖达到预计目标有效穗的80%左右时就应撤水凉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
5、寸水促穗:水稻拔节后(有的品种拔节时)就进入了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应避免缺水。
此期以保持田面水层有2-3厘米左右为好。
6、湿润壮籽:水稻进入灌浆期后,同样需要供给水分,但水分过多会使土壤氧气供应不足,降低根系活力,导致叶
片早衰,影响千粒重的提高和稻米品质。
此期的水分管理应采用间歇的灌溉方法,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稻谷的合理灌溉策略

稻谷的合理灌溉策略稻谷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稻谷的生长过程中,灌溉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灌溉策略能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节约资源。
本文将从稻谷的生长需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等方面,介绍稻谷的合理灌溉策略。
一、稻谷的生长需水稻谷的生长需水分为土壤水分和蒸散耗水两部分。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和灌溉水,而蒸散耗水主要是指稻田面积内由作物蒸散而流失的水分。
稻谷生长需水量随生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不同的生育阶段中,主要包括种植前水分储备、追肥与长办水分和田面干湿状况调控。
二、灌溉技术合理的灌溉技术对于稻谷的生长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灌溉技术:1. 传统灌溉技术:传统的灌溉技术包括淹灌、漫灌和边灌等方式。
这些方式简单易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水资源浪费和水分分布不均的问题。
2. 水稻碱性水灌溉:水稻碱性水灌溉技术是将碱性水灌溉到沟渠和田间地面,使土壤中的离子浓度和土壤PH值得以升高,提供稻谷生长所需的条件。
3. 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
通过在植株附近设置滴灌器,直接将水滴到土壤根系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了用水利用率。
三、节水措施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节水措施:1. 分层灌溉:将灌溉水分层次分配,根据地下水位和作物生长需水量的不同,合理配置灌溉水源,使水分得到充分利用。
2. 定量灌溉:通过科学调整灌溉水量,避免过度浇水或不足浇水的情况发生,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处于适宜范围。
3. 覆膜灌溉:在稻田覆盖特殊材料,形成保水层,减少蒸发和水分流失。
4. 循环灌溉:将稻田的灌溉水循环利用,通过设置回灌系统,将排放的农田排水回收到供水系统中,减少对水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稻谷的合理灌溉策略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节约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稻谷的生长需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实施灌溉工作,为稻谷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湖南水稻灌溉制度

湖南水稻灌溉制度因地势、气候、土壤等因素而异,以下是一种可能的灌溉制度:
1. 浸种:在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保持湿润,直到种子吸水膨胀。
2. 湿润灌溉:水稻移栽后,采用湿润灌溉法。
在插秧后,让稻田保持湿润状态,以利于返青和分蘖。
3. 晒田:当水稻进入分蘖期后,需要进行一次晒田,即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根系生长,控制无效分蘖。
4. 浅水灌溉:当水稻进入孕穗期和抽穗期后,需要采用浅水灌溉法。
保持田面有薄薄的一层水层,以利于植株生长和灌浆结实。
5. 湿润灌溉:在收获前一周左右,停止灌水,让稻田逐渐干燥,以利于收割。
这种灌溉制度旨在确保水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水分,同时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天气、土壤湿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此外,湖南地区的水稻种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确保其适应性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强。
2. 合理施肥,包括基肥、追肥和叶面肥等,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
3. 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总之,湖南水稻灌溉制度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品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以确保水稻的优质高产。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水稻浅、湿灌溉,是间断灌水的灌溉技术,构成不和湿润反复交替,浅、湿、干灵活调查节的一种节水灌模式。
即插秧、返青阶段,保持2周浅水发蘖前期浅湿灌,发档期至拨节期适当晒田,孕穗至开花浅水,灌将成熟期则干干湿湿,适当晚断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是一种促控结合,适时供水调氮的灌技术,稻和省水低耗,高产稳产。
推广浅、湿灌溉技术能增产的机理:1.防止水稻根和早衰,消除生产障碍。
2.符合水稻的需水规律和要求,发迹了传统的淹水灌溉习惯。
即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节省了生态需水,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降低了灌溉定额,提高了灌溉水的经济效益。
3.使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提高了土壤肥力,并为水委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有利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和高产方向转化。
能促进水委生育性状的改善,有效分蘖率高、秆壮、防倒伏。
5.改善稻株的体结构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控制和减轻病虫害。
6.推广浅湿干节水栽培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需要,是长久之计。
浅、湿、干间歇灌溉好处是:1.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益,浅湿亩用水量为400-450立方,亩产量550-600公斤,1立方米水生产稻谷1.3公斤。
淹水灌亩和水量560-700立方,亩产量是510-550公斤,水的生产效益是0.9左右。
2.稻田一状况得到改善稻田积温增加,据调查,从移栽到成熟田间水温增加76.2-165.2土壤积温增加63.5。
稻田土温日温变幅大。
芬蘖期田间土温:湿润的温差6.4-7.3,水层淹灌仅为5-6。
昼夜温差:湿润灌为4.2-4.6,淹水灌为3.8-4.0。
土温日变幅大,可促使分蘖早生快发。
在生育后期抽穗至乳熟期的昼夜温差,温润灌为2.6-3.1,淹水灌的为1.6-1.7。
浅湿灌在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浅湿灌光照好,淹水光照不足。
3.水稻的生育性状得到改善增强根的活力。
试验结果表明浅湿灌溉根的吸收力是淹水灌溉的1.33倍。
农田水利学3-(3)灌溉制度

农田灌溉原理
(三)作物灌溉制度
第三节:灌溉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是新建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 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也关系到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土 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的 农业技术措施下,为获得高产稳产所制定的的一整套向田间灌水 的制度。它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 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m):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若科学用水,严格控制灌 水定额并采用先进的节 水灌溉技术,使得灌溉 造成的深层渗漏损失减 至为零,即D=0,则I 即为净灌水定额In。 对降雨量,仅考虑对作物 来说的有效降雨量Pe, 上式进一步简化为: Pe+In+G=ET +ΔSw
下面就对此 式进行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4)地下水补给量(G)
地下水补给量系指地下水 借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 至作物根系吸水层而被 作物利用的水量,其大 小与地下水埋藏深度、 土壤性质、作物种类、 作物需水强度、计划湿 润土层含水量等有关。
具体数据要根据试验来确定, 一般当地下水埋深为1.02.0m时,可达到耗水量的 20%。
h1时段初田面水深; m时段内灌溉; E时段内蒸发量;
c
p时段内降雨; c时段内排水; h2时段末田面水深
s
河南农业大学
(2)参数确定
表中水层为:适宜水层下限(hmin);适宜水层上限 (hmax);降雨后最大蓄水深度(HP)
河南农业大学
(3)平衡推算
h1+P+m-C-E=h2
农田灌溉管理方案

农田灌溉管理方案1. 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优化农田灌溉管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最大产量。
2. 灌溉系统建设2.1 设计灌溉系统:根据农田的面积和土壤类型,制定合理的灌溉系统设计方案,包括水源选择、喷灌器(或滴灌器)的布局、支管和管网的规划等。
2.2 节水措施:采取节水措施,如使用节水型喷灌器(或滴灌器)、设定合理的灌溉时间和频率等,以减少浪费和提高灌溉效率。
2.3 自动化控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灌溉系统的智能监控和精确控制,以确保农田灌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灌溉管理措施3.1 灌溉计划制定: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土壤水分情况和气象预报等信息,制定灌溉计划,包括合理的灌溉时间和用水量等。
3.2 定期巡查:定期巡查农田灌溉系统,检查管道和喷灌器(或滴灌器)是否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3.3 水质管理:注意水质的监测和管理,确保供水质量符合灌溉要求,避免对作物和土壤造成不良影响。
3.4 数据分析和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灌溉方案,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需要,合理调整灌溉参数,以提高灌溉效果和作物产量。
4. 灌溉设备维护4.1 定期保养:定期对灌溉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的延长。
4.2 故障处理:及时处理灌溉设备的故障,修复或更换不正常工作的部件,以减少灌溉系统的停工时间和影响。
5. 培训和技术支持5.1 培训农户:为农户提供灌溉管理的培训,传授正确的灌溉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对灌溉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5.2 技术支持: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解答农户在灌溉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助解决技术难题,确保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结论通过本管理方案的实施,可以优化农田灌溉管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农户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农田灌溉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水量

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水量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水量不足将会影响到水稻的正常生长以及最终的产量,不同时期对水稻的用水量要求不同,在进行灌溉之前可以先使用无线土壤墒情监测仪来进行监测,下面就来进行简单的了解一下水稻不同时期的需水量。
1、秧苗移栽。
技术要点是要做到施足底肥,耕翻整地,节水泡田,同时施用化学除草剂,待泥浆沉实后再移栽秧苗,做到薄水浅插。
2、返青期。
技术要点是要做到薄水促返青。
水稻返青期大约经历6~8天,控制灌溉标准:上限为25~30毫米,下限为5毫米。
控制灌溉要求水稻田面仅返青期保持薄水层,其它各生育期都不再建立水层,这是较常规淹灌法从表面形式上的根本区别。
但要注意返青期必须灌薄水,以满足水稻的生理生态需水,加速返青,提前分蘖。
这一时期又称水稻的第一需水临界期。
3、分蘖期。
分蘖期大约经历30天左右。
控制灌溉标准:上限控制在饱和,下限控制在饱和含水量的50~60%。
此期控制灌溉的灌水方法与淹灌法大不一样,淹灌法在分蘖末期才开始凉田,而控制灌溉在分蘖前期就进行干湿露田,主要做法概括为:前期轻晒促苗发,中期中晒促壮秧,后期重晒促转换。
4、拔节孕穗期。
这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第二个需水临界期,在这个时期,稻株生长迅速增大,水稻对气候条件和水肥的反映比较敏感,稻田不可缺水受旱。
该期控制灌溉技术要点:一是适时确定灌溉日期,一般在抽穗前15天左右。
二是控制灌水上限为饱和,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0%,采取灌一遍水,露几天田,应注意逢雨不灌,大雨排干,调气促根保叶。
5、抽穗开花期。
水稻抽穗开花期光合作用强,新陈代谢旺盛,是水稻一生中需水较多时期,此时缺水将会降低光合能力,影响有机物的合成运输,影响枝梗和颖花的发育,增加颖花的退化和不孕,稻株根系活力下降。
在控制灌水调控上,采取灌一次水,汪泥塌水(即饱和),凉一次田3~5天,高于八十为下限(占饱和含水量的80%),照此方法灌水10~15天。
6、灌浆期。
水稻生育后期管理措施不可忽视,否则易造成大幅度减产。
稻田灌溉技术

稻田灌溉技术稻田灌溉技术一直是农业领域的重要课题,灌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稻田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们对灌溉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代稻田灌溉技术,并探讨它们对稻田产量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 集雨灌溉技术集雨灌溉技术是一种利用降雨收集和储存水资源的方法。
这种技术通过设置集雨设施,将雨水引入稻田进行灌溉。
集雨灌溉技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降水补充稻田的水分,还可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降低灌溉成本。
2. 灌溉排水综合管理系统灌溉排水综合管理系统是一种将灌溉和排水结合起来进行管理的技术。
通过设置水泵、灌溉渠道和排水渠道,对稻田进行统一的水资源调配和管理。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调控稻田的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3. 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将水滴直接供给植物根系的灌溉方法。
通过在植物的根系附近设置滴灌管道,将水分以滴水的形式供给植物。
滴灌技术可以减少灌溉水分的损失,避免过量灌溉导致的水浸和土壤侵蚀,提高稻田的产量和质量。
4. 定量灌溉技术定量灌溉技术是一种按照作物需水量进行灌溉的方法。
通过设置水表和计量器,准确测量和记录稻田的水分消耗情况,并根据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灌溉。
这种技术可以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保证稻田的水分供应与需求相匹配。
5. 智能灌溉技术智能灌溉技术是一种利用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灌溉的方法。
通过感知作物的土壤湿度、气温、光照等信息,自动调控灌溉系统的工作,实现对稻田的精确灌溉。
这种技术可以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灵活调整,提高灌溉精度和水分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现代稻田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灌溉方法,提高了灌溉效果,还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研究和推广这些灌溉技术,为稻田的增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