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案1 青岛版

合集下载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土壤的种类》教学课件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土壤的种类》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三:我们怎样保护土壤? 生活中破坏土壤的现象:
被无机物污染的土壤
活动过程 活动三:我们怎样保护土壤? 生活中破坏土壤的现象:
拓展活动
配套课件和教案由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组 和苏州爱牛科教器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供全国 小学科学教师无偿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想 要转载,请与开发团队联系。
活动过程
活动二: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植物?
活动过程
活动三:我们怎样保护土壤?
思考: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壤有什么好处?
活动过程
活动三:我们怎样保护土壤?
设计实验方案 1.研究怎样为什么植树造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 2.怎样研究? 3.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温馨提示: 1.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种有草皮的一个盒子 ,在另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土壤,并拍实。 2.分别将两个盒子倾斜放入水槽中。在土 盒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盒 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 3.观察两个盒子中的土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实验步骤: 1.把3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
口,倒放在支架上,并分别加入同样多的沙质土 、壤土、粘质土,贴好标签。
2.取3个同样大的烧杯,分别放在3个瓶子 的口的下面。
3.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观察三 种不同土壤的渗水量是多少。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温馨提示
1.实验时要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 2.仔细观察,记录下看到的现象。 3. 小组同学要和做好。
活动过程
土壤 类型 实验 现象 结论
实验记录单
沙质土

小学科学10《土壤的种类》(教案)

小学科学10《土壤的种类》(教案)

小学科学10《土壤的种类》(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土壤的种类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将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并发展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案中的活动将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巩固对土壤分类的认识。

学习目标:1. 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种类的土壤;2. 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的特征;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放大镜;3. 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如沙土、泥土和石灰土;4. 一个大型水槽;5. 塑料容器和小铲子;6. 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土壤的重要性(10分钟)通过讨论和展示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定义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土壤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农业如此重要。

步骤二:介绍不同种类的土壤(15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土壤,如沙土、泥土和石灰土。

解释每种土壤的特征和应用领域。

鼓励学生提问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步骤三: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土壤(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给每个小组一些土壤样本,让他们使用放大镜观察并比较土壤的特征。

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记录他们的发现。

步骤四:实地观察土壤(20分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个草地或花园,让他们亲自观察和采集土壤样本。

鼓励学生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和湿润程度等特征。

提醒他们注意保护环境并不要破坏植物。

步骤五:实验:观察不同土壤的透水性(30分钟)将塑料容器填满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如沙土、泥土和石灰土。

学生可以使用小铲子将土壤填入容器中。

然后,逐渐倒入相同的量的水。

观察并比较不同土壤对水的渗透速度的影响。

步骤六:总结和讨论(15分钟)回到教室,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特征?每种土壤对水的渗透速度有何影响?种植不同植物时应选择哪种土壤?为什么?评估:1. 学生的观察记录;2.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3. 学生对土壤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案1 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案1 青岛版

土壤的种类教案与评析【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具有探究土壤的热;●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案例背景分析: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

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目的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

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

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

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

《土壤的种类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土壤的种类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土壤的种类》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土壤的种类及其特点,掌握各种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珍爱认识。

一、导入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扣问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和了解水平。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壤的种类》,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二、观点诠释1. 什么是土壤?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薄层物质。

2. 土壤的种类有哪些?主要包括沙土、壤土、粘土、砂壤土等。

三、土壤的种类及特点1. 沙土:颗粒较大,通透性好,保水性差,容易干燥。

2. 壤土:颗粒适中,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好,适合种植各种作物。

3. 粘土:颗粒较小,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易结块。

4. 砂壤土:含有较多的石英砂,透气性好,排水性强,但保水性差。

四、土壤的形成过程1. 物理作用:岩石经受风化、冻融等力量作用,形成颗粒状物质。

2. 化学作用:岩石中的矿物质受水分、氧气等化学物质的影响发生变化。

3. 生物作用:微生物、植物的根系等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增进土壤的形成。

五、土壤的应用领域1. 农业生产: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合不同的作物种植,如沙土适合玉米、花生等。

2. 建筑工程: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建筑物的基础稳固性,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合不同类型的建筑。

3. 环境珍爱:了解土壤的种类及特点可以指导环境珍爱工作,避免土壤污染和退化。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土壤的种类及其特点,掌握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应用领域。

土壤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我们应该珍惜土壤,珍爱环境。

七、教室练习1. 什么是土壤?它由哪些物质组成?2. 请简要描述沙土、壤土、粘土和砂壤土的特点。

3.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哪些作用?4. 你认为土壤在哪些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八、作业请同砚们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具体的土壤种类,调查其在当地的分布情况及应用领域,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以上是本节课《土壤的种类》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加深对土壤的了解和珍爱认识。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土壤与岩石《土壤的种类》优质课件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土壤与岩石《土壤的种类》优质课件
苹果树,需要适宜的水分、肥力和通 气性。
13
你知道吗?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
适合喜欢通气性、透水性,不喜潮湿 的植物,比如花生。
适合需要适宜的水分、肥力和通气性 植物,比如苹果。
喜潮湿,对土壤的保肥能力要求较高的 植物,比如荷花。
14
保护土壤
植树造林 捡拾地膜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15
水 土 流 失 实 验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
2、土壤的种类
第一单元 土壤与岩石
观 察 与 思 考
烟台苹果
宝应荷藕
嵊州花 生
香糯莲藕
2
1号
2号






3号


3
观 察 土 壤 实 验 器 材
4
1号
2号



沙质土



黏质土
3号
壤土
5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6
过 滤 器 的 制 作 与 使 用
7
土壤渗水性实验相同条件
1.过滤器 2.土壤数量 3.水的数量 4.同时倒水 5.水流时间1分钟左右
8
我们的实验记录单
土壤种类 渗水量(ml) 渗水性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弱 适中
透气性 强 弱
适中
保水性


适 中
9
我国的土壤分布情况
地区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 青藏高原
土壤名称 黑土 褐土
16
保护土壤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土壤的种类》教案设计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土壤的种类》教案设计

8土壤的种类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土壤的种类》教案设计认知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并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1、认识土壤的种类(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操作提示:1、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2、用放大镜看一看?3、用手握一握?4、在纸上涂一涂?(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

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

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土壤的种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们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准备工作,请你们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样品,不知道你们的收获怎么样?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2.(组内展示采集到的土壤,交流自己的活动发现。

)各小组将采集到的土壤先在组内归类、整理,准备集体交流。

看哪个小组采集的土壤种类多,对土壤观察地更全面、更细致。

(集体交流、展示。

)3.哪个小组先上台展示你们采集的土壤,告诉大家这些土壤是从什么地方采集的?有什么不同?你还发现了什么?(各小组展示汇报。

)4.同学们采集到这么多的土壤,还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真不错!请再仔细观察、比较这些土壤,你有什么问题想进一步研究?(二)认识土壤的特点1.同学们对土壤为什么不同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的种类。

组内制定观察探究土壤的方法。

2.要研究不同土壤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由小组长记录在你的科学记录本上,准备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记录。

)3.请小组长把你们组设计的探究方案向同学们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要认真听取发言,等待做补充性展示和发言。

4.教师通过学生回答总结:用眼睛看,用手摸、捏、捻、掂,用嘴吹,加水沉淀,用滤网过滤,比较成分含量、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从中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5.同学们已经想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注意要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教案精编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教案精编版

8、土壤的种类课型:科学考察课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教学难点: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

教师准备: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课前大家到过哪些地方采集过土壤?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一)、认识土壤的性质:(1)比较土壤的外观(形态)①将土壤标本发给各组学生。

②分组观察:看一看,摸一摸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③汇报观察结果。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分类:(1)提问:①根据什么给土壤分类?让学生自己制定分类标准。

提示分类方法: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常用的有按土壤的颜色或按土壤中含砂、黏土多少来分类。

学生根据制定的分类标准给土壤分类。

②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可以把土壤分为几类?(三类。

)哪三类?③这三类土壤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什么不同?(2)讲解: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按含砂、黏土多少分类。

通常我们是根据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黏土少的,叫砂质土;含砂少、黏土多的,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的种类教案与评析【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具有探究土壤的热;●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案例背景分析: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

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目的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

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

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

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

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

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

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

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

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

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教学工具: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描述: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学生简单汇报)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评析】导入不仅是导入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唤起儿童潜在的智力和情绪。

在丰富的视觉画面给学生带来感性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问题的“指引”下,自觉地投入新课的学习,既简洁,又能使知识与情感同步调动起来,效果好,有新意。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学生简单汇报)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注意】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答案,可能有按颜色分,按含有成分等不同的标准分类,教师应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

【评析】儿童对土壤有着零散的认识,教学要把儿童的零散经验上升为较系统的有联系的认识,无疑将提高儿童对科学的热爱,这一环节作为引线,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有自己的特色。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

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学生简单汇报)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比如有不少学生会发现土壤中有一粒一粒的的颗粒,有大有小。

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做出设想,设计方案。

(1)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2)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清楚它们各是什么了。

【评析】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预测,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

学生解决以上问题时,可能会想到将土壤用筛子筛,细的落下去,粗的留在上面;用手捡;用风吹等方法分开。

不管学生的方法是否可行,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大家想得都挺有道理,给予肯定。

不要因为它看起来是“错误”而改变,让他们感觉到对经过深思后的猜想,可以动手试一试——这也是一种解决未知事物的方法。

4.现在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杯子、水、玻璃棒,一份土壤(根据以下教学需要,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黏土与砂土含量不一样的土壤),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小组先讨论一下)【说明】实验不算太复杂,学生又有较多的相关经验,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但可行,而且能激发兴趣,还能让学生经历实验活动的全过程,长此以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5.学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预测会有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认为颗粒大的沉得快,在下面;颗粒小的沉得慢,在上面。

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放一段录像,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然后让学生描述所见到的沉降过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再对比,用眼看,用手摸,多感官去认识砂和黏土)【评析】对用水分分离土壤,学生直观经验少,教师能循循善诱,先启迪学生预测沉降的现象及过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依据。

采用录像让学生弄清沉降过程,通过观察现象启发学生联想。

启发的时候,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层层递进,激发思考,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有可靠的基础。

6.学生将几组玻璃杯中的土壤进行比较,有的杯中上层黏土多,有的杯中下层砂土多,有的上下层差不多的情形,还有的杯中土壤颜色不一样等。

(此时,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头脑中的“风暴”,能否按土壤中含砂、黏土的多少来分类?肯定学生的想法后,也告诉学生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活动过程:(1)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关于沙子你知道些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它们为什么不同?(4)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让他们研究沙和黏土。

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轻轻摇动每一个杯子,听每一种土样发出的声音,和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

(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对沙子和黏土的观察结果。

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外观:每一种土样看上去像什么?△颜色:每一种土样是什么颜色?△声音:当你在杯子里摇动时听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气味: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2.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活动过程:(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4)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

让每一位学生把制成的球(大部分或全是黏土)放在铺在桌上的报纸上。

晾干后,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5)学生讨论刚刚做过这些活动。

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评析】通过学生的活动,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能使学生比较全面认识这三种土壤。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评析】这项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要从预测开始,预测渗水性能,然后通过讨论,确定实验的条件,哪些条件需要控制,哪些条件是变量,讨论实验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开展实验。

最后要对照实验结果和预测。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

(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5)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的不同对植物的影响。

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6)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深切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探究。

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的土壤,然后根据制定出的计划进行研究,教材中的方法是一些最常规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研究土壤.通过学生充分地预测、假设,猜想土壤中可能什么成分比较多,然后根据猜想,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结论——判断出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