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光伏并网系统暂态功率特性及电压控制

合集下载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暂态特性研究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暂态特性研究

1 三相 并 网光 伏 发 电 系统 模 型
三 相并 网光 伏发 电系统 由光伏 阵列 、 大 功 率 最 跟 踪 ( P T 、 变 系统及 交流 电路 组成 。 中 , 流 M P )逆 其 交 电路 由滤波 电路 和 系统 电网组成 。系统 组成 结构 如
立 了并 网光 伏 系 统 的 暂 态 数 学 模 型 ,最 后 利 用 maa/muik t bs l 进行 了仿真 , 到 了并 网光伏 发 电系 l i n 得 统 辐射 强度 突 变和 发生 短路 时 的暂态运 行 特性 。
cr u t r o t i e tr u h i l t n , w ih a ly i i c a e b an d h o g s mu ai s o h c c n a a
ph tv ha c po r g ne ai s t m wh c oo o i we e r t on yse ih c nt n o ais
发 电技术 的关 键 , 研究 受 到广泛 关 注 。 其
本文 首先 对 三 相并 网光 伏 系统进 行 了研究 , 它
由光伏 阵 列 、光 伏 阵列 的 最 大 功 率 跟 踪 ( P ) MP T 、 DCD 升 压 电路 和采用 电压 及 电流环 控 制 的逆变 系 /C 统 组 成 , 逆 变 系统 的控 制 方 法 进 行 了研 究 , 建 对 并
KEY ORDS r - o n c e h t v h i p w rg n r t n; W :g i c n e td p oo o ac o e e e ai d o smu ai n; a se t h r ce it s i lt o t n i n a a trs c r c i
En ie r g Not hn e t cP w rUnv ri , a dn 7 0 3, b i ia gn e n , r C iaElcr o e iest B o ig0 1 0 He e, n ) i h i y Ch

光伏-储能联合发电系统运行机理及控制策略

光伏-储能联合发电系统运行机理及控制策略

光伏-储能联合发电系统运行机理及控制策略摘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面临诸多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风电、水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仅占16%。

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光伏-储能;联合发电系统;运行前言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DG)得到大量应用。

DG以其投资少、发电方式灵活、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广泛用于配电网,特别是一些地区存在大量分散性负荷,DG可以就近建设,有效减少线路传输过程中的功率损耗,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但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会受到环境的局限,出力表现为明显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发电功率与负荷无法达到平衡状态,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弃风、弃光现象频发,限制了DG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DG并网过程中,通常加装储能装置来平抑出力波动、削峰填谷。

这将有助于打破DG接入配电网带来的瓶颈问题,提高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同时可以提升电能质量,减小线路网损,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1储能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光伏系统输出功率受外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采用储能技术可以减小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光伏功率波动,保证光伏系统平滑并网,提高电能品质,使得光伏发电系统成为受电网欢迎的能源。

储能装置根据储能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储能与化学储能两大类,物理储能主要有机械储能、电磁储能、飞轮储能、抽水储能等;化学储能包括蓄电池储能和氢储能等。

蓄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高,供电可靠性好,已经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中。

储能系统对光伏发电系统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1作为能量缓冲装置当光伏系统发出的功率大于负荷功率导致能量不平衡时,储能单元进入充电状态,吸收多余能量;当光伏系统发出的功率不足以支撑负载正常运行时,储能单元发电与光伏系统共同为负荷供电;1.2平滑光伏输出波动,解决弃光问题光伏输出功率受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光伏与储能装置协调动作,可以有效改善光伏功率输出特性,提高能源利用率。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1总则1.0.1为规范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保障光伏发电站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通过35kV (2O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以及通过lOkV(6kV)电压等级与公共电网连接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光伏发电站接人电力系统设计。

1.0.3光伏发电站接人系统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建设规模、工程特点、发展规划和电力系统条件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1.0.4光伏发电站接人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并网点point of interconnection(POI)对于有升压站的光伏发电站,指升压站高压侧母线或节点。

对于无升压站的光伏发电站,指光伏发电站的输出汇总点。

2.0.2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当电力系统事故或扰动引起光伏发电站并网点的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的电压跌落范围和时间间隔内,光伏发电站能够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的能力。

2.0.3孤岛islanding包含负荷和电源的部分电网,从主网脱离后继续孤立运行的状态。

孤岛可分为非计划性孤岛和计划性孤岛。

2.0.4非计划性孤岛unintentional islanding非计划、不受控地发生孤岛。

2.0.5计划性孤岛intentional islanding按预先配置的控制策略,有计划地发生孤岛。

2.0.6防孤岛anti-islanding防止非计划性孤岛现象的发生。

2.0.7 T接方式T integration从现有电网中的某一条线路中间分接出一条线路接人其他用户的接人方式。

3基本规定3.0.1光伏发电站接人系统设计,在进行电力电量平衡、潮流计算和电气参数选择时,应充分分析组件类型、跟踪方式和辐照度光伏发电站出力特性的影响。

3.0.2在进行接人系统设计时,可根据需要同时开展光伏发电站接入系统稳定性、无功电压和电能质量等专题研究。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控制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控制

以负荷侧电压Ub表示,线路的电压降落(折 算到高压侧) :
S P jQ Ub * I* Ub * (IY jIW )
U I *Z
(IY jI W ) * (R jX )
P jQ * (R jX ) Ub
PR QX j PX QR
Ub
Ub
Ub jUb
其中,Ub
PR QX Ub
/
K2
• 从上述分析可得,影响负荷端电压的因素有: ➢ 发电机端电压UG 或 Eq ➢ 变压器变比K1,K2 ➢ 负荷节点的有功、无功负荷P+jQ
➢ 电力系统网络中的参数R+jX
因此,为了有效控制电力系统中的电压,就可以针对 上述因素进行。其中,根据前面推导过程得出的结论,无 功功率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异步电动机的转矩 Md U 2 电炉的功率 P U 2
照明设备发光和亮度大幅度下降。 电压过高时:
电气设备绝缘受损、铁心饱和、铁损增加、 温度升高、寿命缩短。
电压闪变对用户产生不良影响。
1、电压控制的必要性
(2)电压偏移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电厂,特别是火电厂,很多辅机由电动机
驱动,电压降低会使它们的出力下降,从而影 响发电厂出力,严重时可能造成“电压崩溃”。
异步电动机负荷在电力系统无功负荷中占很大的比重, 故电力系统的无功负荷与电压的静态特性主要由异步电 动机决定。异步电动机的无功消耗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QL
Qm
Q
U2 Xm
I 2 X
Qm— 异步电动机激磁功率,与异步电动机的电压平方成 正比。
Qσ—异步电动机漏抗Xσ的无功损耗,与负荷电流平方成 正比。
曲线1、2的交点确定了 节 点 的 电 压 值 UA , 电 力 系统在此电压水平下达 到无功功率平衡。

风电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电压稳定及控制方法

风电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电压稳定及控制方法

风电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电压稳定及控制方法发布时间:2023-02-21T01:07:03.76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9期10月作者:冯亮温佩佩[导读]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冯亮温佩佩西北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电力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但传统的供电方式既费时又污染环境,导致风能的增加。

但是由于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风电和光伏电网的电压也是不稳定的。

本文阐述了研究电网电压波动原因的相应应对策略和控制方法。

关键词:风电光伏发电电压稳定引言光电网作为一种典型的新型供电方式,其功率与干扰和不确定性有关,在进入电网时可能导致电网电压的波动。

因此,通过引入风电或光伏并网的电压控制判据,对风电和光伏并网的电压稳定性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从而避免电网的影响,为改善电力系统能源结构提供技术支持。

1中国风电/光伏混合发电项目接入国际电网的光伏电压稳定利用现状趋势分析电力系统稳定电流分析是电力系统断电后,电网及时维持或恢复电力系统运行电压的能力。

传统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主要分析方法是电压灵敏度分析和v/pv电压曲线分析。

随着太阳能通过风力发电和光伏技术的日益发展,新能源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

基于现代光伏并网电压相等的传统分析方法,国内外某领先学者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组和电网的电压波动持续时间进行了深入研究。

北美的大型水电和光伏混合电站都有远程充电管理中心,尤其是西北和西北地区。

由于电力供应的薄弱和新的远距离充电方式,给大规模风能和光伏发电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能量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系统的负荷和稳定性。

在我国风电设施建设初期,风电场缺乏无限用电设备是大规模电网运行稳定性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因为一些大型且正常运行的大型风电设备会在较长时间内造成巨大停电。

在这种情况下,风力发电系统可以被视为产生有效功率而不间接吸收功率的驱动系统,类似于产生有效功率和间接吸收无功功率。

光伏并网发电机组惯量阻尼控制方法研究

光伏并网发电机组惯量阻尼控制方法研究

光伏并网发电机组惯量阻尼控制方法研究摘要:光伏并网发电机组是由分布式电源和电力电子化系统共同组成的大规模电网发电系统,通过利用光伏阵列装置,将接收到的太阳能的辐射转换为高电压的直流电。

通过逆变器进行反向转换,将与电压同频同相的正弦型交流电流输入到电力系统中。

因具备较为优越的有功备用能力,常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电网,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卫生、机械制造、煤矿挖掘等多种领域。

然而即便是机电发展尤为迅速的现代社会,光伏并网发电机组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内部缺陷,即机组惯量阻尼极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出现作用规律不稳定等问题。

为基于此,对光伏并网发电机组惯量阻尼控制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光伏并网发电机组;惯量;阻尼引言现阶段,随着各类轻化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种能源和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发电是目前节能环保的主要措施之一,光伏电站储能作为重要的设备实现,并网运行可靠性分析也成为光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如果电压、频率和相位在并网发电中仍然不相容,偏差将导致发电停止,因此计算这三个参数,明确它们的相互关系可靠性,以确保电力传输的连续源,保证电站稳定安全运行。

1光伏并网发电机组暂态特性分析从宏观视角来看,光伏并网发电机组是由光伏组件、前级Boost变换器和后级逆变器共同组成的光伏高比例发电系统。

相较于传统的静止式发电机,光伏并网发电机组在暂态电压的调度方面和一次能源的蓄电强度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

光伏组件负责叠加系统光伏渗透率,以维持接入式电力系统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

通常情况下,一次能源注入过程需要同时测量接入式电力系统低压侧和高压侧直流母线的电容值,以保证系统恒定功率与无穷大电网之间的等效电压和等效电流始终不超过电池储能与机械能转换途中产生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

前级Boost变换器负责接收光伏组件释放的电压指令和电流指令,其具有较小的射频干扰和较低噪声的优点。

并网变换器的暂态同步稳定性研究综述

并网变换器的暂态同步稳定性研究综述

并网变换器的暂态同步稳定性研究综述1. 本文概述为了生成一篇关于《并网变换器的暂态同步稳定性研究综述》的文章的“本文概述”段落,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并网变换器、暂态同步稳定性以及研究综述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

我将为您提供一个概述段落的示例。

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电力系统对于高效、可靠的并网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并网变换器作为连接分布式发电资源与电网的关键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网的稳定性和电能质量。

特别是在面对电网暂态事件时,如负载波动、短路故障等,变换器的同步稳定性能成为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综述并网变换器在暂态同步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技术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并网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阐述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随后,将详细讨论暂态同步稳定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评估方法。

本文还将回顾近年来在并网变换器控制策略、建模与仿真、以及稳定性提升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框架,以促进并网变换器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探讨这些主题的同时,本文还将关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知识空白和未来可能的创新点。

通过这一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并网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

2. 并网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并网变换器(GridConnected Converter,GCC)是连接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如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与电网之间的关键设备,其基本功能是实现电能从直流(DC)到交流(AC)的转换,以便将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安全、有效地并入电网。

并网变换器通常采用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如脉宽调制(PWM)技术,以实现对输出电压和电流的高精度控制。

(1)电能转换:并网变换器的核心功能是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

这通常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如IGBT、MOSFET等)来实现的,这些开关器件在高速开关状态下,将直流电压或电流转换为高频的交流电压或电流,然后通过滤波器等电路元件将其平滑为所需的交流波形。

光伏并网系统暂态模型与PSASP用户程序接口的设计

光伏并网系统暂态模型与PSASP用户程序接口的设计

光伏光伏并网系统暂态模型与PSASP 用户程序接口的设计王娜娜,刘涤尘,廖清芬,孙文涛(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在Matlab 的Simulink 中建立了SPWM 控制的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光伏并网系统暂态模型,并利用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ower system analysis software package ,PSASP )的用户程序接口(user program interface ,UPI )建模功能实现该模型与PSASP 的接口。

以8机36节点系统为例验证了接口的有效性,分析了辐照度阵变时光伏电站出力波动对电网的影响。

PSASP 的用户程序接口为光伏电站并网系统设计、运行与控制提供了研究途径,在光伏并网系统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光伏并网;PSASP ;用户程序接口;暂态建模0 引言随着国家对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大型光伏电站的应用将得到快速发展,光电建筑及大型荒漠电站将成为未来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1~2],因此对光伏并网系统准确建模及光伏电站与配网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现有的对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分布式发电系统而开展的[3~4]。

一般将光伏系统看作一个恒定功率的负荷,或用小型的同步或异步发电机模拟光伏发电系统。

在进行潮流计算时,用一个 PQ 节点描述光伏电站;在进行稳定分析和短路计算时,则将光伏电站看作一个小型的同步或者异步发电机[5~9]。

由于光伏电站的电气特性与负荷、同步或异步发电机有着本质的差别,这种等值方法必然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可信。

鉴于此,本文在Matlab 的Simulink 中建立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 )的光伏并网系统暂态模型,并利用PSASP 的用户程序接口UPI 建模功能实现该模型与PSASP 的接口。

以8机36节点系统为例验证了接口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分析了辐照度阵变时光伏电站出力波动对电网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化光伏并网系统暂态功率特性及电压控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22:31.67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6期作者:葛强王青云蒋程然
[导读] 摘要:随着光伏并网容量快速增长,其对电网稳定性影响及应对措施,已成为电力系统重要研究课题。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摘要:随着光伏并网容量快速增长,其对电网稳定性影响及应对措施,已成为电力系统重要研究课题。

为此,首先分析了并网点电压快速跌落和提升过程中,光伏发电单元及其并网系统受扰功率特性,以及不同控制模式对功率特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基于所构建的光伏发电与常规电源联合外送系统,分析了光伏并网对送端系统暂态功角稳定性影响,并针对光伏发电与常规电源分别提出了应对措施。

某地区规模化光伏并网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应对措施可有效提升送端电网稳定水平。

关键词:光伏发电;功率特性;影响因素;送端系统;暂态稳定;应对措施
1前言
光伏发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西北地区,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和自治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具备规模化开发光伏发电的有利条件。

光伏发电及其控制系统与常规水火电及其调节系统,两者动态特性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规模化光伏并网,将使得电网受扰特性发生深刻变化。

围绕规模化光伏接入对电网稳定性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关注的一个重点。

2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机电暂态仿真模型
2.1光伏发电单元及并网系统
光伏发电单元及规模化光伏并网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光伏发电单元由光伏电池阵列、电压源逆变器(VSC)以及低压箱式变压器Tpu构成;多个发电单元并联接入后,经低压汇集站升压变Tpc、外送线路Lpt以及高压汇集站升压变Tps,接入交流主网,形成规模化光伏并网系统。

图1光伏发电单元及并网系统
图1所示光伏发电单元中,ip为电池电流;ud为直流电压;id为直流电流;Uc和Up分别为出口交流电压和箱式变压器低压侧电压;Pp、Qp分别为VSC输出有功与无功;Cd和Lc则分别为直流电容容值和交流电抗电感值;Pw、Qw分别为并网线路注入交流电网有功和无功;Us为并网点电压。

光伏发电单元机电暂态仿真模型,是规模化光伏并网系统仿真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光伏电池U–I特性模型、直流侧电容电压动态模型、电压源逆变器及其控制系统模型3个部分。

2.2光伏发电单元机电暂态仿真模型
2.2.1光伏电池U–I特性模型
光伏电池U–I特性模型,模拟一定温度和光照强度下,电池电流ip与直流电压ud间的关联约束特性。

标准温度Tref和标准光照强度Sref 下,依据电池的短路电流isc、开路电压uoc、最大功率电流im和电压um4个参数,可由式(1)—(3)模拟电池U–I特性。

非标准条件下,针对实际温度Tact和光照强度Sact,修正参数isc、uoc、im、um后,代替原参数模拟U–I特性。

2.2.2直流侧电容电压动态模型
由式(1)可知,ud的动态过渡过程将影响光伏电池电流ip的受扰特性。

此外,ud还将通过改变逆变器出口电压Uc,影响逆变器与交流电网交换的有功和无功。

因此,为准确模拟光伏发电单元的受扰行为,需详细模拟直流电压ud的动态特性。

如图1所示,依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描述ud的动态方程如式(4)所示式中η为VSC功率转换效率系数。

2.2.3 VSC及其控制系统综合模型
VSC是光伏发电单元的核心部件,实现直流向交流转换。

为提升有功和无功控制性能,控制器通常采用dq0坐标系下的双环控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中,Tmu、TmU、TmQ为测量时间常数,Kp、KI、KU、KQ和Tp、TI、TU、TQ分别为比例积分环节的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常数,φref为参考功率因数角,Ipd和Ipq分别为换流器出口交流电流的d、q轴分量。

下标ref表示相应物理量的参考值,下标max和min分别表示相应物理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外环控制器实现直流电压、无功功率或交流电压控制,输出为内环电流解耦控制器的目标电流值。

机电暂态仿真中,可忽略换流器高频触发的快速动态过程,因此内环电流解耦控制器与VSC可相互综合,进而形成dq轴相互独立的2个模拟回路。

3光伏接入对送端电网稳定性影响
3.1联合外送测试系统
为分析规模化光伏接入对送端电网稳定性影响,构建如图2所示的光伏与常规机组联合外送系统。

图中,Gen1和Gen2为2台额定功率为200MW的火电机组,均配有如图3所示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机组采用计及阻尼绕组的6阶详细仿真模型;光伏发电及并网系统与图1所示系统一致。

送端电源经220kV双回线接入无穷大系统。

投切断路器BRKg和BRKp,可模拟Gen2和光伏电源的投入与退出。

图2光伏与常规机组联合外送系统
3.2暂态稳定性分析
图2所示光伏与常规机组联合外送系统中,设置线路Ls1母线Bg侧三相永久短路,0.1s后开断故障线路,考察Gen2和光伏电源分别投
入的2种开机方式下(简称为机组并网和光伏并网),送端发电机组暂态稳定性差异。

其中,Gen1额定功率运行,Gen2或光伏出力为50MW,光伏采用定功率因数控制。

对应上述2种开机方式,光伏并网点功率以及系统的暂态响应如图3所示。

从图3(a)可以看出,故障清除后,随着光伏并网点注入有功快速增大,其从交流电网吸收的无功功率明显增加,与机组并网方式相比,发电机出口母线Bg电压恢复缓慢,如3(b)所示。

受电压影响,发电机Gen1首摆过程中电磁功率输出水平下降,机组不平衡驱动功率增大,对应发电机功角摆幅增加,暂态稳定水平降低,如图3(c)和3(d)所示。

图3联合外送系统暂态稳定性
3.3改善联合外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3.3.1光伏发电侧改善措施
与定功率因数控制相比,定电压控制下,恢复过程中光伏电源可向交流电网输出无功,作为无功源支撑电压。

光伏并网方式下,对应定功率因数和定电压2种控制,故障扰动下的暂态响应对比如图5所示。

图4定电压控制改善暂态稳定性效果
从图4中可以看出,定电压控制下,光伏并网线路向交流电网注入无功,母线Bg电压恢复特性改善,首摆过程中机组电磁输出功率增加,制动能力增强,对应功角摆幅减小,稳定性有所改善。

常规电源侧改善措施增加送端常规电源机组开机,可提升暂态稳定水平。

一方面增加的励磁系统,可增强电压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增大转动惯量水平,可降低相同不平衡功率冲击下的功角摆幅。

保持总外送功率不变,调整图2所示系统开机方式,Gen1和Gen2各100MW,光伏50MW。

对应调整开机方式和原开机方式,受扰后系统暂态响应对比如图6所示。

图5增加常规电源开机改善暂态稳定性效果
由图5可以看出,在电压恢复特性改善以及转动惯量水平增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功角摆幅大幅减小,稳定性显著改善。

4结束语
定功率因数控制下,规模化光伏送出系统低电压期间从电网吸收无功功率的特性,将使受扰后送端系统暂态稳定水平发生显著变化。

光伏换流器采用定电压控制,或增加常规电源开机,均可增强联合外送系统的电压支撑能力,改善系统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李媛.规模化光伏并网对系统稳定性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2] 葛星钟海亮郑超等.网间规模化光伏并网对系统阻尼的影响及优化措施[J].可再生能源,2018(01)
[3] 郑超林俊杰赵健等.规模化光伏并网系统暂态功率特性及电压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