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沉降监测记录表
01 作业指导书_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监测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建(构)筑物的基坑及周边环境地表沉降监测。
对于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老粘土等其他特殊岩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尚应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应用。
2 执行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3仪器设备水准仪、铟瓦尺、三脚架、尺垫等。
4检测目的(1)使参建各方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把握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2)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测数据检验工程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时改进施工技术或调整设计参数以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3)对可能发生危及基坑工程本体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确保基坑结构和相邻环境的安全;(4)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整体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5资料收集在检测前,应该收集以下资料:1.收集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及气象资料、地下结构和基坑工程的设计资料,了解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管理规划)和相关施工情况;2.收集周围建筑物、道路及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的原始和使用现状等资料。
必要时应采用拍照或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3.通过现场踏勘,了解相关资料与现场状况的对应关系,确定拟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4.检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和间距,结构构件中预留管道、金属预埋件等;5.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6.检测原因。
6现场检测6.1点位布设地表沉降监测应根据现场作业条件,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进行。
基坑边坡顶部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施工记录表格

施工记录表格(共16张)
表格目录
钻(挖)孔桩施工记录表
工程项目名称:施工合同段:编号:
记录:施工负责人:年月
泥浆试验记录表
记录:施工负责人:年月日
水下混凝土浇注导管水密试压施工记录表
水下混凝土浇注记录表
混凝土养护记录表
桥梁架设施工记录表(一)工程项目名称:施工合同段:编号:
桥梁架设施工记录表(二)
注:一、十字线错动量纵向偏离跨中方向为“+”,偏向跨中方向为“—”;横向以偏向外侧为“+”,偏向内侧为“—”。
二、支座安装栏内布置填活动或固定。
3、支座密贴及混凝土灌注均天合格或不
隧道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一)
隧道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二)
隧道净空转变量测记录表
隧道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
隧道衬砌初期支护施工记录表
隧道衬砌超前支护施工记录表
[路基沉降观测]
地表沉降观测记录表
[路基沉降观测]
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碎石桩施工记录表。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引言沉降位移观测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测量工作,主要用于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和位移情况。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是指通过合理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对沉降位移进行准确、可靠的测量,以提供工程项目的监测和控制依据。
本文将介绍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1.沉降观测原理:沉降观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地基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测量。
沉降通常是由于地基土体的固结、压实等原因引起的。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变形测量的原理,通过测量标志物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2.位移观测原理:位移观测是指对地表或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
位移观测可以是水平位移观测或垂直位移观测,具体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会有所不同。
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测点在空间上的坐标变化,来确定位移的情况。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常用方法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水平位移情况。
常用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全站仪法:通过使用全站仪进行连续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水准仪法:通过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垂直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垂直位移情况。
常用的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测斜仪法:通过使用测斜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激光测距法:通过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四、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注意事项1.仪器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根据具体的监测要求和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测点设置:测点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监测的需要进行合理布置。
测点的选择应尽量覆盖整个工程区域,并考虑到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观测时间:沉降位移的观测时间应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监测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路堤及路堑沉降监测说明

路堤沉降监测说明一、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布置说明(一)监测类型路堤在填筑期间和填筑完成后进行路基沉降变形(含地基和本体)连续监测。
通过对路基沉降变形进行系统的观测与分析评估,在路堤填筑过程中,指导控制填土速率.根据本线特点,主要对软土和松软土路堤、高路堤(填高大于12m)、陡坡路堤、桥路过渡段进行相关监测:(1)路基面沉降监测(A型)每个监测断面共2个监测点。
分别于路基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路基成形后设置。
(2)基底沉降监测(B型)每个监测断面共1个监测点。
路堤填筑前,于路基中心路堤基底地面预埋1个沉降板进行监测。
(3)坡脚位移监测(C型)每个监测断面共4个监测点.分别于线路两侧坡脚外约2.0m、10m处设边桩。
(4)填土沉降监测(D型)每个监测断面设1个监测点,埋设单点沉降计,埋设深度至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至基床底层底面.单点沉降计采用直径14mm的不诱钢测杆。
(5)边坡平台位移监测(E型)在每个监测断面的各级边坡平台上埋设位移监测桩。
(6)桥路过渡段沉降差监测(F型)桥路过渡段除正常监测外,当填高≥5。
0m且地层为岩溶、采空区发育区段或桥台基础为摩擦桩时,增设2个电力水平尺进行纵向沉降差监测;电力水平尺一般布置在桥台与路基结构物分界处两侧的线路中心线上,每侧各一个,相距2m。
(二) 监测剖面布置1、软土和松软土路堤采用A型+B型+C型联合监测。
A型+B型监测剖面间距100~200m, C型监测剖面间距50m.2、高路提。
采用A型+B型+D型联合监测。
A型监测剖面间距100~200m;当基底压缩层厚度≥5m时,增设B型监测剖面,剖面间距100m;当路基本体填料为非AB组填料时,增设D型监测剖面,剖面间距100m。
3、陡坡路堤采用A型+C型+E型联合监测。
联合监测剖面间距100~200m4、过渡段仅对填方地段桥路过渡段进行监测,采用A型+B型+F型联合监测。
A型+B 型监测剖面每个过渡段设一处;当填高≥5.0m且地层为岩溶、采空区发育区段或桥台基础为摩擦桩时,增设F型监测剖面。
使用激光扫描仪进行地表沉降监测的技术指南

使用激光扫描仪进行地表沉降监测的技术指南地表沉降是指地面由于各种原因而下沉的现象,对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准确监测地表沉降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而激光扫描仪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地表沉降监测中。
本文将介绍使用激光扫描仪进行地表沉降监测的技术指南,包括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分析结果等方面。
一、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在介绍具体的监测流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
激光扫描仪采用激光束发射器和高速旋转的镜头,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其返回的信号来测量目标表面的距离。
激光束在与目标表面相交后将会产生散射,激光扫描仪通过接收这些散射信号并记录时间信息,从而计算出目标表面的距离。
二、采集数据1.选取合适的场地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选择监测场地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地形起伏情况、植被覆盖、周围建筑物等。
确保场地的平坦度和无遮挡物是获取高质量数据的前提。
2.设置扫描参数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监测要求设置扫描参数,如扫描角度、采样率、扫描密度等。
较小的扫描角度和较高的采样率可以提高数据的精度,但同时也会增加数据处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非常重要。
3.进行数据采集在确定好扫描参数后,可以开始进行数据采集。
将激光扫描仪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校准,然后启动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保持仪器的稳定并避免任何干扰,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三、处理数据1.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噪音和杂散信号。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去除离群点、滤波和配准等操作。
通过预处理,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稳定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
2.生成数字地面模型通过将激光扫描仪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网格化,可以生成数字地面模型。
数字地面模型中包含了地表的高度和形状信息,是后续分析的基础。
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网格密度和分辨率生成数字地面模型。
基坑监测情况汇报

基坑监测情况汇报近期,我公司在某地进行了基坑监测工作,并对监测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以下是对监测情况的汇报:一、监测范围。
本次监测范围包括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表沉降情况等,涵盖了基坑工程施工可能影响到的各项因素。
二、监测手段。
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测手段,包括测量仪器的安装、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监测数据分析。
经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基坑周边建筑物的监测中,部分建筑出现了轻微的位移情况,但未达到警戒值。
地下管线的监测显示,管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变形,但未出现破裂和泄露情况。
地表沉降监测显示,基坑周边地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沉,但未影响周边道路和建筑物的安全。
四、监测结果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我们对基坑工程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在建筑物位移方面,我们将加强对周边建筑物的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对于地下管线的变形情况,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评估,并在必要时进行修复和加固。
针对地表沉降情况,我们将加强对周边道路和建筑物的巡检,确保其安全使用。
五、监测工作总结。
本次基坑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六、后续工作安排。
针对本次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我们将制定具体的后续工作方案,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基坑工程的顺利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
在未来的监测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监测技术水平,为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对本次基坑监测情况的汇报,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工程地质、地灾野外调查记录表

附录 C(规范性附录)各类调查观测记录表表C.1~表C.12给出了各类调查观测记录表。
表C.1 一般观测点记录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图幅编号:28表C.2 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表29表C.2 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表(续)录: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日30表C.3 滑坡灾害及隐患调查表31表C.3 滑坡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1)32表C.3 滑坡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2)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日33表C.4 崩塌及危岩体调查表34表C.4 崩塌及危岩体调查表(续1)35表C.4 崩塌及危岩体调查表(续2)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日36表C.5 泥石流灾害及隐患调查表37表C.5 泥石流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1)38表C.5 泥石流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2)39表C.6 地面塌陷灾害及隐患调查表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40表C.6 地面塌陷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1)41表C.6 地面塌陷灾害及隐患调查表(续2)野外调查定点情况说明,是否为前期调查监测预警点,防治管理措施建议,以往工作程度,资料来源等;是否开展工程地质勘察、物探等;样品号照片编号录: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日42表C.7 地裂缝灾害及隐患和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表(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填此表)项目名称:图幅名:图幅编号:43表C.7 地裂缝灾害及隐患和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表(续1)44表C.7 地裂缝灾害及隐患和地震地表破裂调查表(续2)补充性描述:野外调查定点情况说明,是否为前期调查监测预警点,防治管理措施建议,以往工作程度,资料来源等;是否开展工程地质勘察、物探等;样品号照片编号校核: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月45表C.8 工程地质钻探班报表46表C.9 工程地质钻探野外编录表47表C.10 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48表C.11 坑探工程标本样品采集记录表49表C.12 浅井记录表50。
矸石充填开采地表沉降分析——以山西华晟荣煤矿为例

收稿日期:2023-04-05作者简介:(1981-),,,,。
doi:10.3969/j.issn.1005-2798.2023.11.019矸石充填开采地表沉降分析———以山西华晟荣煤矿为例李德中袁张 韬(山西华晟荣煤矿有限公司,山西长治 046699)摘 要:,3,,,,。
,,,,250~300mm ;,I ,≤3mm /m,≤0.2mm /m,≤2mm /m.,136mm;,200mm.,,,。
关键词:矸石充填;地表沉陷;倾斜变形值;曲率值;水平变形值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2023)11-0071-05 ,。
2013,、,(、)[1],,“”11[2]。
,、、“、”[3]。
,、、,、[2,4]。
、、[5]。
,,[6]。
,,,[4,7]。
,,,[8]。
,3,2a ,,。
1 (“”),,,,,,。
,180/,3,+719.97~+349.97m.,,。
1,,。
,,,、,3。
,。
2 2.1 工作面基本情况3100,31、、,3101(),33, 3302(),1。
1 3100 3100。
+950.8~+951.7m,,1~2m。
227,。
+599~+608m,,1°~6°,。
3,6.1m,3.0m.875m,75m.2.2 工作面沉降观测点布置与监测,50m。
A~H 8(—),25m;40 (—),25m,840320,125m×25m,2。
2 12,3100A、B;D、E,,C、F;G、H,H3102。
2.2.1 普通监测,,,,,。
RTK,,。
2.2.2 桩点监测4(26、27、2829), 7(B~H),27,,3。
,,RTK ,,。
3 2.2.3 建筑物下沉监测,。
, RTK。
,, ,。
3 3.1 普通监测结果A、B、D、H4,, A150mm,D250~300mm,H250mm。
D,3101H,A。
40,3、10、15,31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