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系统作业复习题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综合知识题库与答案(最新版)

地球科学综合知识题库与答案(最新版)

地球科学综合知识题库与答案(最新版)第一部分:构造地质学试题1、【单项选择题】在地形平缓,轴面近直立的情况在地质图上褶皱倾伏端的地层界线的弯曲形态大致可以反映()。

A、地层层序B、褶皱在剖面上的转折端的形态C、岩层厚度D、层面产状本题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名词解释】底辟构造本题答案: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本题解析: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3、【填空题】岩浆岩原生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除原生流动构造之外,还有()和()。

本题答案:原生塑变构造;原生破裂构造本题解析:原生塑变构造;原生破裂构造4、【单项选择题】同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张节理与剪节理面的交迹的方向,代表主应力()的方向。

A、б1B、б2C、б3本题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问答题】逆断层一般特征,组合形式及其地质背景本题答案:一般特征为:逆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为本题解析:一般特征为:逆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为30度左右,倾角十分低缓的推移距离在数公里以上的大逆冲断层称为推覆构造,逆断层常显出强烈挤压。

还出现劈理化,节理化,剪切带或复杂揉皱,这些常呈带状或交织状穿插,两侧岩层有强烈变形特征。

几何特征和扩展方式为:通常概括为台阶式,由长而平缓的断坪和陡面短的断坡交替构成,逆断层一般成叠瓦式:有前展式和后展式两种。

组合形式有:叠瓦式逆冲断层,对冲式逆冲断层,背冲式逆冲断层,楔冲式逆冲断层。

地质背景:逆冲断层及组合分别产出于不同地质环境中,一般为区域挤压的结果,常与强烈抗议褶皱伴生,区域性伸展和重力作用也可形成推覆构造。

6、【填空题】根据安德森模式,()断层的б1是直立的,而()断层与()断层的б1是水平的。

本题答案:正;逆;平移本题解析:正;逆;平移7、【单项选择题】线理延伸方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A、石香肠构造B、皱纹线理C、矿物生长线理本题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单项选择题】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断面上测得的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的()A.视倾角B.斜倾角C.真倾角本题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单项选择题】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是()A.倾伏角B.倾伏向本题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0、【单项选择题】在地形地质图上,同一层面与同一高程的等高线的相邻两交点的连线代表岩层的()。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1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1

1、分析构造现象,确定构造形成的大致时间.该图中据地层的分布特征(核部地层新、翼部地层老)为一向斜,由于发育一断层,其中一盘上升,一盘下降使其核部地层出露的宽度不同。

由于是向斜,所以核部窄的一盘是相对上升盘,反之是相对下降盘;据断层线的出露形态,可判定断层面倾向西南方向,即核部宽的一盘为上盘,核心部窄的一盘为下盘,所以该断层为正断层。

图中右下角白垩纪地层与向斜中地层界线斜交,所以二者为一角度不整合,如果一条断层切断了较老的地层,而被较新地层以不整合覆盖,则断层形成于不整合面上覆最老地层沉积前,下伏最新地层沉积后。

据此断层形成时间为:二叠纪—白垩纪之间2分析地质图,画出倾斜岩层的产状,说明图中存在的不整合类型及形成时代图中二叠系地层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且发生了沉积间断(缺失c3),所以两套地层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形成的时间为:不整合面上覆最老地层沉积前,下伏最新地层沉积后。

据此断层形成时间为:中石炭世(C2)—晚二叠世(P1)之间3、分析君山地质图①说明地质图中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特征。

②说明图中出露的褶曲类型及形成时代。

③说明图中存在的不整合、类型及形成时代。

4、分析地质图,判定断层性质。

1、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程度一致,说明这两套地层的产状为水平。

2、出露的褶曲核心部地层新、翼部地层老为一向斜。

由于该褶曲中出露的最新地层为下三叠统(T1)地层,上覆地层中最老地层为侏罗系(J)地层,所以形成时间为:早三叠世(T1)--侏罗纪(J)3、由于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与下伏地层界线相交,所以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形成时间为:早三叠世(T1)--侏罗纪(J);中泥盆统与上覆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缺失上泥盆统、石炭系地层,故它们为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形成时间为:中泥盆世—下二叠世之间。

根据断层面的产状可以确定图中上面部分为上盘,下部为下盘。

根据核部地层出露的宽度,可以推断两盘的相对运动关系,图中构造为一背斜即核部地层老,翼部地层新。

地球科学考试试题

地球科学考试试题

地球科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地球的直径约为多少公里?
A. 6,300 公里
B. 12,742 公里
C. 20,000 公里
D. 25,000 公里
2. 以下哪个是地球的大洋?
A. 闪银海
B. 火星海
C. 太平洋
D. 冥王星海
3. 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
A. 珠穆朗玛峰
B. 黄山
C. 奥林匹克山
D. 喜马拉雅山脉
4. 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几层?
A. 3层
B. 5层
C. 7层
D. 10层
5. 地球上大部分的水资源在哪里?
A. 湖泊
B. 地下水
C. 冰川
D. 海洋
二、填空题
6.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____小时。

7.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_河。

8. 地球上的大气层按照高度分为________层。

9. 地球内部由地幔和________构成。

10. 中国的最大沙漠是________沙漠。

三、简答题
11. 请简要描述地球的形成过程。

12. 解释一下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四季变化。

13. 地球上大气层的每一层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14. 为什么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
15. 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对地球上的影响。

四、论述题
根据你对地球科学的了解,请分析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并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减轻其带来的影响。

请按照以上试题要求完成考试。

祝你取得理想的成绩!。

地球科学相关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相关习题及答案

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发生的空间分布范畴如何?2.作为一种自然演化过程,灾害发生之前的孕育期起什么作用?3.下图中的灾害都是突发性的吗?试作一分类。

4.不同类型的灾害连续发生,原因是什么?5.地震的发生只能由板块运动、火山喷发、水库蓄水等过程所激发吗?6.对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案包括了哪些不同的分类原则,标准和分类要求?7.按照降雨量与蒸发量之比的不同,全球可以划为为几大类气候带,标准是什么?8.下图示在地表上空存在着两大环流系统,一是赤道环流系统,一是极地环流系统。

试述它们如何控制降雨和季风过程。

题图2 全球大气环流系统9.下表是各大洲沙漠化面积,其中有无错误。

题表1 世界各大洲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10.除了气候因素外,影响沙漠化进程的其它主要因素有哪些?11.沙漠化首先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吗?12.在沙漠化过程中,雨滴如何加速了风蚀作用的进程?13.洪涝灾害可以根据具体诱发因素作如下的进一步分类,请填写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题表2)。

题表2 洪涝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14.自然条件下的河流洪水发生系统可以如题图3,看作一个由三类子系统组成、并且受四类环境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

请将其填写在下图中。

题图3 自然条件下的河流洪水发生系统15.气候变化对洪涝形成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上游控制与下游控制两种不同的效应。

上游控制主要指由于河道上游来流和河水含沙量变化对河流中、下游地区产生的控制作用。

下游控制则等同于侵蚀基准面变化的影响。

16.理想的河床纵剖面应该是一条舒缓平滑、略向上凸的曲线,17.当来流来沙减少时,河型的变化趋势将由曲流型向分汊型转变,或由分汊型向游荡型转变;当来流来沙增多时,河型的变化趋势就会与之相反,由游荡型向分汊型转变,或由分汊型向曲流型转变。

18.台风也称飓风、热带风暴或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的气流涡旋。

台风过程是水圈和气圈相互耦合并强烈作用的结果。

19. 25.台风造成灾害时的强度主要与风力和风速有关,故可按其大小作进一步分类(题表13-3)。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1910年苏联地理学家勃罗乌诺夫提出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地球科学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异差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估计其中有50万颗小行星,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其中最大的四颗。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

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

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

地球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地球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地球概论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小时?A. 24小时B. 12小时C. 36小时D. 48小时答案:A2. 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多少公里?A. 20,000公里B. 30,000公里C. 40,000公里D. 50,000公里答案:C3. 地球的大气层中,哪一层主要负责吸收紫外线?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电离层D. 外逸层答案:B4.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哪几层?A. 地壳、地幔、地核B. 地壳、地心、地核C. 地幔、地核、地心D. 地核、地壳、地幔答案:A5.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天?A. 365天B. 360天C. 365.25天D. 365.5天答案:C二、填空题6. 地球的自转轴称为______。

答案:地轴7. 地球的自转导致的现象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昼夜更替、季节变化8. 地球的公转导致的现象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季节变化、潮汐9. 地球的大气层中,对流层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答案:天气变化10. 地球的内部结构中,地核主要由______组成。

答案:铁和镍三、简答题11. 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区别。

答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地轴旋转,周期大约为24小时,导致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周期为365.25天,导致季节变化和潮汐现象。

12. 解释地球的大气层中平流层的作用。

答案: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是大气层中主要的臭氧层所在,它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表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四、论述题13. 论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答案: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壳下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地核,这种热能通过地幔对流影响地壳板块的运动,从而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对地球表面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和答案①试题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1.显生宙划分为代、代和代。

2.冰川按分布规模、形态和所处地形的条件,可分为冰川和冰川两个基本类型。

3.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4.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纪。

5.单向环流是河流在岸进行侵蚀,在岸进行沉积的主要原因。

6.地球上的内能包括、和。

7.海洋环境可分为带、带、带和带。

8.河流对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式可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1.变质作用;2.岩石圈;3.层间水;4.地质构造;5.岩浆作用;6.冲积物;7.潮汐;8.风化作用;9.泻湖;10.冰川。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其是如何划分的?2.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主要类型有哪些?3.试述滨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什么是矿物?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有哪些?5.简述断层存在的证据。

6.简述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

2.地面流水根据流动特点可分为、和三种。

3.类地行星包括、、和。

4.岩浆岩按SiO2含量划分为、、和。

5.岩层产状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含盐度小于18%的湖和含盐度为1—35g/L的湖。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1.地质作用;2.潮汐;3.滨海带;4.熔浆;5.沼泽;6.矿物;7.三角洲;8.冰川;9.构造运动;10.地缝合线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1.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划分方案。

2.何谓冲积物?其有哪些特点?3.何谓浅海带?其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那几大类?5.试述大陆漂移的证据。

6.简述土壤污染源及其主要物质。

③试题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1.年代地层单位分为、、和。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3.单向环流可使河流在凸岸,凹岸。

4.洋壳在增生(离散),而在消亡(会聚)。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地层层序律坡积物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河流阶地矿物解理岩石蛇绿岩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年龄承压水包气带水区域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中心式火山岩浆作用岩浆侵入作用将今论古与以古示今磨圆度分选度岩石结构岩石构造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黄道面白道面克拉克值搬运作用构造应力磁异常古登堡面重力异常重力均衡地质灾害自然环境地质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矿产与矿床内生成矿作用天气“厄尔尼诺”差异风化作用“将今论古”二、填空1、古生代从老到新依次划分为、、、、、等6个纪。

2.中生代从老到新依次划分为、、等3个纪。

3.风化作用的类型主要有、、。

4.野外岩石命名的依据主要有。

5.按照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三种类型。

6.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有:、、、。

7.地磁场的三要素包括:、、。

8.地磁场由、、等3部分组成。

9.描述河谷地貌形态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0.松散沉积物经过、、等成岩作用方式,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11.沉积物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

12.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

13.由陆地向海洋,海底地貌单元包括(至少填出5个):。

14.冰川的主要侵蚀和沉积地貌有、、、、。

15.海底地貌单元包括(至少填出5个):。

16.地下水沿潜水面形成的喀斯特景观地貌有(写出4个)、、、。

17.海浪的主要侵蚀地貌有(至少列出3个)、、、、。

18.大西洋的大陆边缘,从海岸线向深海方向的地貌单元分别是、和。

19.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常可使、和产生三种结果。

20.生物按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21.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至少列出4个):、、、、、等。

22.生态系统的组成为、、、。

23.大地水准面是指由所构成并延伸的曲面。

24.根据在不同高度上温度的变化等特点,大气圈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和等5个圈层。

25.大气圈存在的主要依据有。

26.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27.风化作用主要包括三种方式。

28.根据岩浆中SiO2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等4种基本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 a.什么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这些CO2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砍伐。

b.列举三种在大气中含量正在增加的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

CO2、CH4、N2O2.地球系统有哪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固体地球3.解释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有什么区别。

温室效应是一个无可置疑、真实存在的自然过程,它起到了加热地球和其他行星表面的作用,使得行星的温度高于没有大气存在时的温度。

而全球变暖是由于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

这些活动释放出的气态物质加强了原本就存在的温室效应。

4. a.从1800年到现在,地球大气的CO2浓度上升了多少?大气中的CO2浓度在近两个世纪以来上升了将近40%。

b.我们是如何得知的?我们是从极地冰中气泡的化学组成(冰芯数据)所推测出来的当时气体中的CO2浓度。

c.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的活动,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砍伐等。

5.氟氯烃是如何影响环境的?请说出两种途径。

造成比较大的温室效应、产生臭氧洞是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增加。

6. a.地球表面温度的直接测量可以追溯到多久以前?可以追溯到大约两个世纪以前。

b.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为什么难以准确确定?因为历史时期的温度数据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测量时有序观测方法和其他因素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第二个问题是数据资料在全球的分布不均匀,某些地方的数据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尺度上都比其他地方要全面。

7.20世纪的煤炭燃烧对气候造成了哪些相反的影响?20世纪的煤炭燃烧造成了1940-1970年的降温,是由于煤炭燃烧释放的SO2形成了气溶胶颗粒物,对太阳光的反射引起了降温。

8.为什么平流层臭氧对人类十分重要?平流层是地球表面上海拔10-15千米的一层大气,地球上大部分臭氧都分布在那里。

平流层臭氧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十分重要,因为它吸收了大部分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

紫外辐射会造成皮肤癌等影响人嘞健康的问题,同时对其它生物有机体也有不利的影响。

9.热带雨林的砍伐造成了哪两个全球环境问题?物种灭绝、全球变暖。

10.如何利用氢同位素来推测基地的温度记录?氘,元素符号为D,是氢的一种同位素,它的原子核中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氘原子可用作温度的指标:δD值高(负值小)表示南极大陆和周围极地海洋的温度较高。

11.过去的地球表面温度a.是如何由Vostok冰芯确定的?根据冰中的氘含量估算的。

b.与大气CO2浓度有什么关系大气CO2浓度与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12.为什么铱可以用来指示外来星体的撞击?铱在元素周期表中与铂同族,由于大多存在于地心的熔岩中,该族元素在地壳石中十分稀少。

这些元素往往来自于小行星或彗星的残骸,以小颗粒的形式降落到地面上。

13. a.在过去46亿年中太阳光度是如何变化的?太阳在46亿年前形成时,它的光度比现在低约30%。

太阳光度开始时增加很慢,随着氦核的积累而不断加速。

b.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随着氦核的增加,太阳的核心收缩并存在轻微的加热。

温上升增加了核心的压力,并阻止其进一步搜索,太阳由此可保持自身稳定。

随着核心温度的升高,核聚变的反应速率也加快了。

结果太阳核心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而核心释放能量的增加与太阳表面的能量释放增加达到平衡。

太阳表面释放的能量越多,太阳就越亮。

14.什么事Gaia假说?假说中地球上的生命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Gaia假说认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而其中生物圈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1.若使扰动成分A减少,导致成分B减少。

这两个成分之间的耦合是正的还是负的?正耦合。

2.什么是反馈循环?成分之间的两个耦合形成了一个“往返”,即反馈循环。

反馈是一个变化对变化影响的自我延续机制。

3.为什么负反馈循环往往削弱扰动的影响?因为负反馈可以调节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化。

比如电热毯的案例中,由于体温升高使你不舒适,通过调低电热毯的温度,使得体温降低,这样就减少了扰动的影响。

4.强迫和扰动的区别是什么?对系统的短期干扰是扰动;对系统更持续的干扰称为强迫。

5.所有的平衡状态都是稳定的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的物体,可能会受到某种外界微小的作用, 使得物体产生偏离平衡状态的情况,这就叫做“不稳定平衡”。

6.什么是反照率?它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地表反射率称作地表的反照率。

反照率越高,地表的反射性越强;反照率的越低,吸收的阳光越多。

反照率越高,地表温度越低。

7.雏菊世界的雏菊是怎样调节这个假想星球上的温度的?雏菊的颜色都是纯白色的,浅色的表面反射性较强,雏菊数量越多,从他们白色花瓣上被反射的阳光就越多,被吸收的阳光就越少,从而使地表温度越低。

第三章1.电磁波的波长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λν=c2.光子的概念是什么?电磁辐射的单个粒子或脉冲常被称为光子。

3.哪个物理定律描述的是下面的规律:当观察者远离太阳时,太阳光强度发生变化?平方反比定律。

4.给出两个应用于黑体辐射的物理定律的名称。

这两个定律描述的是黑体发出辐射的什么性质?Wien定律:是指由黑体发出的辐射通量在波长为λmax时达到最大,这个与黑体λmax 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Stefan-Boltzmann定律:是指由黑体发出的能量通量是与黑体绝对温度四次方有关的,单位面积上所有的能量通量是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

5.地球反照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什么?地球大气和地球表面。

6.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气体是什么?氮气、氧气、氩气7.列出地球大气的四个层次。

他们是如何定义的?对流层:从地表一直向上延伸到10-15km;平流层:地表上10-15km到50km处;中间层:50km-90km;热层:90km以上。

8.给出热能传输的三种机制的名称。

哪两种在全球能量收支中最为重要?辐射、对流和传导。

9.指出气体吸收红外辐射的两个物理过程,并对每个过程举例。

一种是通过改变分子旋转的速率;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改变震动的振幅。

10.为什么O2和N2不是温室气体?因为O2和N2对红外的吸收较弱,对温室效应没有明显贡献。

11.描述气候受高云和低云影响的不同方式。

低而且浓厚的云层,如层云,对入射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是反射作用,所以通常会使地表降温。

高而且稀薄的云层,如卷云,对温室效应的贡献超过了对行星反照率的贡献,因此能够使地表降温。

12.指出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两种正反馈循环。

为什么尽管存在这些破坏平衡的正反馈过程,地球气候系统仍然保持稳定?因为地球系统包含了一个非常强的负反馈作用,但因为他太过于基本而常常被忽视。

这个负反馈循环可在短时间尺度内稳定地球的气候,它就是地表温度与出射红外辐射通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1.全球循环系统地功能是什么?全球循环系统的作用是保持这个星球热量和化学的平衡。

所有的地球循环系统都以一定的方式来维持地球的温度与稳定。

2.为什么太阳辐射能的分布随纬度而变化?当太阳光到达地球时,他们几乎是平行光,然而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当这些光线到达地球大气层的顶部,相等量的太阳光在极地伸展分布到较大的面积上,而在赤道却十分不到较小的面积上。

所以高纬度地区每平方米的表面接收到相应较少的太阳辐射能,因此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是从赤道向两极减少的。

3. a.画图表示入射太阳能和出射红外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b.标明能量盈余和不足的地区。

C.解释为什么这个分布对于大气环流是十分重要的。

纬度间的能量梯度使得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大气的环流:将热空气输送到极地,将极地冷空气输送到赤道。

4.解释为什么气团受热形成上升运动。

热气团的密度较低,所以气团受热会形成上升运动。

5.画图叙述Hadley环流。

为什么Haley环流会随着季节变化?6.什么是Coeiolis效应?它是怎样参与决定全球风的分布格局的?Coeiolis效应是地表运动的流体表观上有一种偏离它原本直线运动路径的趋势的概念。

7.解释一下为什么地球一年经历不同的季节。

地球上哪里的季节变化最大?哪里最小?解释原因。

每年有六个月的时间,北半球面对太阳而南半球背离太阳,另外六个月的时间北半球背离太阳,南半球面对太阳。

面对太阳的半球比背离太阳的半球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所以会产生不用的季节。

当太阳直射在头顶上,加热是最强的。

23.5S-23.5N变化最大,赤道变化最小。

8.对比湍流热传送和传导在调节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热反应中的不同作用。

海洋表面可以迅速地通过湍流混合方式将热量向下传输,通过对流将热量向上传递到大气中。

由于陆地与海洋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和海洋能量传递不同,陆地表面可通过对流将热量迅速地传递到大气中,但它通过热传导向下传输热量的速度较慢。

9.用地图简要解释驱动东南亚季风的大气过程。

10.什么是潜热?解释为什么潜热对能量的再分配非常重要。

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因为水在地球系统中可以以三相存在,可以很容易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外一种状态,可以再地球系统所有成分中很容易的进行循环,在这个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11. a.饱和蒸汽压是什么意思?当凝结速度与蒸发的速度相等时——也就是跑出的气体和跑进的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时——气体处于平衡状态。

此时,水的蒸汽压称为饱和蒸汽压。

b.画图表示饱和蒸汽压与蒸汽压和温度的关系。

c.解释为什么图上的信息对于理解大气环流和降雨之间的关系十分有用。

因为降雨和大气环流就与水蒸气的运动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12.描述三个引起空气上升运动并在形成降雨中比较重要的过程。

1.不同密度的气团混合,发生抬升2.因为对流形成的抬升3.气团遇到山地阻挡形成的抬升。

空气上升、水蒸气变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降水第五章1.表面风场对海洋环流有什么影响?风在海洋表面的运动会产生表面摩擦。

摩擦的结果之一就是吹风的时候,风会拖拽海洋表面和它一起运动,这就形成了海洋表面的凤海流。

2.为什么洋流的方向与风向并不是严格地在同一方向上?Coriolis效应对海洋环流的影响跟它对风的作用一样,因此在北半球谁偏向风向路径的右侧(在南半球则偏向左侧)。

3.什么是Ekman螺旋?解释为什么会发生Ekman传输。

由于风和水面的摩擦,使得空气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了水的最上层。

当这层水移动式,就会带动下一层水的运动,如此一直向下层延伸。

当每一层运动时,又会受到Coriolis效应的影响。

所以在北半球,一旦一层水开始运动,它就会偏转向其上层水运动方向的右侧(对表层水而言,就是在风向地右侧),而在南半球,则偏向左侧。

在海洋表面下越深,每一层相对于还表面向右或者向左偏转的角度就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著名的螺旋效应——Kman螺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