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导学案[工作范文]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导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导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以及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具体内容包括:1. 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定义及其特点;2.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及其限制;3. 次声波和超声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目标:1. 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掌握其特点;2. 掌握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理解其限制;3. 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难点: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应用实例,以及如何理解人耳听不到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原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次声波和超声波演示器材。
学具:导学案,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地震时的次声波录音,让学生感受次声波的存在,并引导学生思考次声波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定义及其特点,讲解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引导学生理解人耳听不到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原因。
2.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次声波和超声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地震预测、航海定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四、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次声波、超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以及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请简述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
2. 请列举几个次声波和超声波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应用实例。
3. 请解释为什么人耳听不到次声波和超声波。
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学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我的口吻)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导入、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塑料桶等。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在桌子上,连接音叉,让音叉振动产生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3. 讨论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4.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5.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球和塑料桶制作简易的乐器,观察和记录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
(2)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分享感受。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征。
2.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应用。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节名为"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物理课,旨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一、设计意图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声音的奥秘。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如何测量声音的响度。
3. 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发现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测量声音的响度方法。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发现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叉、尺子、闹钟、泡沫球、实验记录表。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耳朵形状的模具,用于模拟听觉实验。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声音的美妙。
然后,我向孩子们介绍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他们初步了解声音的奥秘。
2. 实践环节:我让孩子们用尺子敲击桌面,感受声音的响度。
接着,我用闹钟作为发声源,让孩子们用泡沫球测量声音的响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 小组讨论:我将孩子们分成4人一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在实践环节中的发现。
通过小组合作,他们发现了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测量声音的响度方法。
活动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发现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通过实践环节,掌握了测量声音响度的方法,并在小组讨论中发现了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
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我让孩子们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物品进行声音实验,让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同时,我还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6)

第一章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
初二上) (6)
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明白人耳的听觉范畴是20Hz——2000
2. 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 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4.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进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爱护意识。
二、设计思路
学生平常差不多上通过感受器官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而他们关于感受不到的、未知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
因此本节课的关键确实是如何引导他们感知这些听不见的声音,提高他们的探究爱好。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音频发生器、扬声器、B超图片。
《第一章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我们将通过学习超声波、次声波等人类无法直接听到的声音,了解其产生原理、传播特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掌握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超声波、次声波的定义、特性及产生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的传播及人耳听不到的声波的传播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及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超声波、次声波定义及特性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及结果记录,评价其实验能力的提升情况。
3. 综合应用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超声波或次声波的音频(如蝙蝠发出的声波),引导学生感受并思考人耳为何无法听到这些声音,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讲解:首先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及产生原理,然后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其特性及应用场景。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用频率计观察超声波或次声波的频率变化,通过声音传播实验箱观察不同声音的传播路径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并尝试解释人耳为何无法听到这些声音。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给予反馈和补充,强调本课重点内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超声波、次声波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短文,或制作一份关于超声波、次声波的简报等。
3.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寻找生活中的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应用实例,并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学后反思学生应反思本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导学案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导学案一、学习目标(2min)1.知道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至20000Hz间,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是超声波,频率低于20000Hz的声音是次声波。
2.知道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知道次声波容易绕过障碍物、能够传得很远等特性,了解次声波的危害。
二、基础学习(15min)1.根据产生声音时声源振动的 ______ ,声波分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和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通常在 ______ Hz至 ______ Hz间,频率高于______ Hz的声波叫做 ______ 声波,频率低于 ______ Hz的声波叫做 ______ 声波。
2.每个人的听觉范围是 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有些年轻人可以感觉到 _____ 20Hz的声音。
通常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听不见频率 _______ 或_______ 的声音。
3.不同种类的动物听觉范围的差异较大,蝙蝠、______ 、飞蛾等能听到频率高于100000Hz的 _______ 波,狗、鲸、_____ 等能听到频率低于10Hz的 _______ 波。
4.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等特点,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5.人们利用超声波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收集声呐产生的超声波,碰到水下物体反射所形成的回声,可以发现潜艇、______ 等水下目标,确定其位置。
利用声呐装置可以测绘 _____________ 。
6.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成像的特点,制成B型 ___________ ,用于观察母体内的胎儿或 ______________ 。
7.人们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制成超声波 __________ ,能很快测出高速运动的物体(如 ______ )的速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导学案

文档: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2.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3.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实例;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特点和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及特点;2. 掌握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及特点;2. 教学重点: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超声波测速仪、次声波发生器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音频材料,让学生感受人耳听不到的声音;2. 知识讲解:介绍人耳的听觉范围,阐述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及特点;3. 实例分析:展示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超声波测速仪、次声波发生器等;4. 课堂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性;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题目,让学生当场解答;六、板书设计:1.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2.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3.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4.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5.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多少?答案:20Hz~20000Hz;2. 题目二: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分别是什么?答案: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3. 题目三:举例说明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超声波测速仪、次声波发生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掌握;2. 拓展延伸:探讨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在设计这个课题时,我意图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即超声波和次声波。
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人耳听觉频率范围的限制。
【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认识超声波和次声波,并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声音。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人耳听觉频率范围的限制。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分辨和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扬声器、振动器、频率计等),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
【活动过程】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
我会将一个振动器放在一个扬声器上,然后让学生听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振动器的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声音的产生过程。
接着,我会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展示一些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种声音。
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些声音的特点。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实践活动。
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都有一个扬声器和一个振动器。
学生需要通过调整振动器的频率,来产生超声波和次声波,并尝试分辨出这两种声音。
在实践活动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验。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分辨和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用心去感受声音的特点。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认识超声波和次声波。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超声波和次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超声波清洗、次声波探测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来探索声音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导学案
【课前预习】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至之间,我们把它叫做。
人耳不能听到的声波的是高于Hz的,和低于Hz的。
动物与人的听觉是不一样的比如蝙蝠、海豚、猫可以听到部分,大象可以听到部分。
狗既可以听到部分次声波又可以听到部分超声波。
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
等特点。
超声波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我们的周围充满次声波,次声波的特点是,很容易障碍
物,而且无孔不入,所以它被科学家用来,
【同步导学】
一、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
讨论:手在空中来回摆动几下,你听到手振动发出的声音了吗?人能听见蜜蜂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但能听见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吗?这说明了什么呢?
二、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五幅超声波的应用分别利用了超声波的什么特占其中:八、I •
声呐的回声定位测距离利用了超声波的特点。
B超成像利用了超声波的特点。
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利用了超声波的效应。
超声波清洗器利用了超声波的特点。
超声波焊接器利用了超声波的特点。
三、次声波。
驯犬员吹的犬笛,能发出20HZ以下的声音,狗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至U,并立刻奔向驯犬员所在的地方……
问:①犬笛发出的是一种什么声波?为什么能穿越高
山、森林,传得很远很远?
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声音潜伏在我们身边?人耳能不能听见?
【当堂巩固】
关于超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能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超声清洗
B、超声波的穿透能力比较好,可以穿任何物体
c、超声波能够成像,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D、超声波缺乏方向性,且不稳定
由于人类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因此地震发生时常导致很多人在灾害中丧生。
但一些小动物对地震的预警却比人类要好的多,其原因是小动物
A、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较高
B、能听到地震中的次声波
c、能听到地震中的超声波D、能听到响度很小的声音
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A、蝴蝶在飞行时翅膀产生的是超声波
B、蝴蝶在飞行时
翅膀不产生声波
c、蝴蝶在飞行时翅膀产生的是次声波D、蝴蝶在飞行时
翅膀产生的是声波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
B、超声波是可以在真
空中传播的
c、气体只能传声,不能发声D、强大的次声波能破坏建筑物
一艘船,停在海面上利用声音的反射向海底垂直发射声
音,经测量,从发射到接收到回声,所用时间为10s,求海底深度?【拓展训练】
下列事例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是
A、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
B、蝙蝠飞行时的定向
c、医生利用“ B”超给病人检查
D、预测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地震是地球发生的剧
烈振动,而人耳却听不到这种振动的声音,这是由于
A.声音不够响
B.声音是噪声而不是乐音
c.频率低于20HzD.频率高于XXOHz
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
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B、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
飞行
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下列距离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的是
A、海的深度
B、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
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D、很长的钢管的长度
西方人用一种叫做犬笛的口哨来呼唤爱犬。
犬笛吹出的
是25000Hz的声音,周围的行人茫然无所知,而小狗已经按照犬笛中传出的口令行动了是因为小狗能听到的声音。
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谜失踪的
“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经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
“死亡谜”。
原来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