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解释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必背注释与意思整理(全面)

精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必背注释与意思(2019春期)一、宿建德江作者是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上,日暮/客/愁新。
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野旷/天低树,诗意: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清清的江水江清/月近人。
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人十分亲近。
思想感情:本诗刻画了秋江暮色,表达了诗人旅居在外思念家乡、孤独寂寞的心情。
注释:1、日暮:傍晚2、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3、野旷:空旷的原野。
4、近:靠近。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是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白雨/跳珠/乱/入船。
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卷地风来/忽吹散,诗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只见望湖楼下/水如天。
湖面水平映照,碧波如镜。
思想感情:本诗每一句仿佛都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注释:1、翻墨:打翻了的墨水。
2、白雨:白亮亮的雨点。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代辛弃疾。
西江月是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1、黄沙:黄沙岭。
2、别枝:横斜的树枝。
3、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4、社:社庙,土地庙。
5、社林:社庙从林。
6、见:同“现”。
出现。
词意:上片: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下片: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在座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四、浪淘沙(其一)作者是唐代刘禹锡。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带译文打印版)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带译文打印版)上册:《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
②挑:捉。
③促织:俗称蟋蟀。
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
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汇总及译文

六年级上册0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0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的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0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1. 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解析- 第一句“移舟泊烟渚”,就是说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
这里“烟渚”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就好像一幅水墨画开始铺展。
- 然后“日暮客愁新”,天快黑的时候,诗人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为啥呢?因为他是个客居他乡的人啊。
就像我们在外面旅游久了,到晚上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家,诗人也是这样,看着天黑了,就更觉得孤独寂寞了。
- “野旷天低树”,这野外特别空旷,感觉天空都比树还低呢。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视觉感受,把那种空旷无垠的感觉写得特别生动。
- 最后“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江水里,好像离人特别近。
这时候啊,月亮就像是诗人唯一的伙伴,在他孤独的时候陪着他。
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景色,把自己的羁旅愁思巧妙地融入其中。
1. 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 赏析- 开头“黑云翻墨未遮山”,这黑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但是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呢。
这比喻可太形象了,一下子就能想象出乌云滚滚的样子。
-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胡乱地蹦进船里。
这雨下得又急又大,那些雨点就像调皮的小珠子在船上乱蹦跶。
- 接着“卷地风来忽吹散”,突然一阵大风席卷而来,一下子就把乌云和雨都吹散了。
这风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大力士,一下子就把坏天气给赶跑了。
- 最后“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的湖水像天空一样平静、澄澈。
这前后的对比可太强烈了,刚才还是狂风暴雨,现在就风平浪静了,苏轼把西湖这瞬息万变的天气写得太绝了。
1.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 解析-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照在树枝上,把喜鹊都惊飞了。
这画面感很强啊,好像我们能看到月光下,喜鹊扑棱棱飞走的样子。
- “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凉的风吹来,蝉也在鸣叫。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整理与分类

古诗分类一.送别诗: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二. 怀古诗:1.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扇子2.蒲东寺怀古:小红骨贱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被同行。
——骰子3.交趾怀古:铜铸金镛振纪钢,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喇叭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杜甫5.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三边塞诗:1.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3. 《军行》李白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4.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四. 思乡诗:1.《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

⑶潜 (qian ):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 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 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船只都看不见,只 能看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 花 重 ( zhong ):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 今成都
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
有用作成都
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白话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 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 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
火,闪烁江
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句注释
⑴西江月: 唐教坊曲名, 后用作词 牌名。调名取 自李白《苏台览古》 “只
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
施的
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⑷飞鸿影下: 雁影掠过。 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 宋鲍照《数 诗》: “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⑸白草:本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又解释为一种草名。
唐
元稹 《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⑹红叶:枫叶。
⑺黄花:菊花。一作“黄华”。
白话译文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所有古诗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所有古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新雷清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张维屏(1780—1859) 清广东番禹人,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
道光进士。
署湖北黄梅知县,后为江西南康知州。
道光十六年(1836)退隐。
工诗文,精书法。
鸦片战争期间,愤英军淫掠,支持广州人民抗英,赋《三元里》长诗,歌颂抗英志士,斥责奕山、余保纯媚敌、乞和行径。
又作《三将军歌》,颂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壮烈殉国的事迹。
著有《松心草堂集》,另辑有《国朝诗人征略》。
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
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
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注释】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2.北斗、南斗:星宿名。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第一次透过。
【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词:昔:从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思:语气助词。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诗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
如今归来之日,已是满天飞雪的冬天。
2.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词: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乡间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诗意:及时的好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飘飘洒洒地下起来,催发植物生长。
春雨伴着春风悄悄地在夜晚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春天的植物。
雨意正浓,田野与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早晨起来,那潮湿的泥土上一定满是红色的花瓣,成都的大街小巷必将是一片万紫千红。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词: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诗意:明月升上树梢,惊动了喜鹊飞离树枝,清风习习,入夜,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味,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飘拂,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间细雨微洒。
从前曾经游过的茅舍小店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山路忽然一转,那曾经熟悉的小桥、溪流突然呈现在眼前。
4.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解词:天净沙:曲牌名。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诗意:夕阳西下,天边留下一抹残存的晚霞,在孤零零的山村上空升起了缕缕炊烟,落光了叶子的老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天空中掠过一只大雁。
远处是一片青山绿水,其间是白草、红叶、黄花,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断绝若:像~~一样。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善:擅长,善于。
洋洋:广大。
鼓:弹。
念:心里所想的。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必:一定,必定。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之:他。
谓:认为。
峨峨:高。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乃:就。
复:再,又。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
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
1、资料袋: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标题含义:绝:斩断伯牙绝弦:俞伯牙斩断琴弦
3、重点问题:背默课文、翻译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翻译: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于是就弹奏音乐来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