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都昌县徐埠镇袁氏概述

合集下载

【徐氏族谱家风家训】江西余干塘背徐氏:清风徐来八百年

【徐氏族谱家风家训】江西余干塘背徐氏:清风徐来八百年

家谱国际丨【徐氏族谱家风家训】江西余干塘背徐氏:清风徐来八百年寻根事迹“一曰严训诲,二曰崇爱敬,三曰肃阖门,四曰勤生业……”12月21日冬至当天,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镇塘背徐氏宗祠里传来阵阵诵读声,原来徐氏后代在举行一场庄重盛大的祭祖传承家风家规活动。

据《黄埠徐氏族谱》记载,宋孝宗时,南州高士徐孺子三十二世孙徐明,由南京乌衣巷迁居余干黄丘埠,以居莲花塘北,得名塘背。

历经八百多年,传承三十余代,可谓“科第著于芝郡,人文播于洪都”,成为当地望族,黄埠徐氏子孙瓜瓞绵绵,先后出过徐明、徐恕、徐梦旸、徐嗣勉、徐守仁等仁人志士,其“忠厚传家”、“耕读继世”的良好家风世代相承、簪缨不绝。

家谱国际是一个组建姓氏的网站,并研发了手机软件认亲、电脑软件修谱王,帮助各姓氏去完善家谱,寻根问祖。

黄埠徐氏的家风家规,对族人如何为官理政,虽然所花笔墨不多,但却字字珠玑,言简意赅。

其中既有“若授之以职,则克勤克慎;命之以事,则奉行而勿违;有所训戒,则听受而服应之”的细叮嘱,亦有“至若立身,惟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数个字,极力讲明而体行”的大智慧,更指明了“道立德行,担当世界”的为政大方向,让全族学子中的“聪明颖异者”,早立以德为政的鸿鹄之志,从而造就了徐氏家族从政必清廉的清丽门风。

家谱国际互联网修谱方式主要有三种:网站修谱、PC软件修谱、手机APP修谱。

家谱国际目前的软件产品有三个,一个是专业的电脑修谱软件:“修谱王”;一个是家谱及家族文化展示软件:“修谱王”查谱一体机版本;一个是宗亲社交软件:“认亲”APP,目前在安卓应用商城中能够下载到。

“认亲”APP也能修家谱,但是更偏重于家族社交。

宗亲社交APP:“认亲”的功能特色:1.宗族关系一目了然,与PC修谱软件同步;2.家族档案轻松查询,家族信息一应俱全;3.寻根问祖,宗亲互联;4.网上祭奠,打破距离限制;5.家族故事、国学经典、名人传记、教育资讯在线阅读;6.宗亲商城,展示家族衍生品,可在线交易;7.专业化宗亲交流平台,活动、关注、募捐、求助快捷方便;8.个人生活随时分享,亲人之间贴心互动。

袁氏

袁氏

姓氏名称: 袁袁,《说文》:“袁,长衣儿。

从衣。

虫省声。

”段玉裁注:“此字之本义。

今只谓为姓,而本义废矣。

古与爰通用,如袁盎,《汉书》作袁盎是也。

《王风》…有兔爰爰‟。

《传》曰爰爰,缓意。

远、辕等字以袁为声,亦取其意也。

”袁,上古又作爰、辕、援、滚、榱,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

袁姓起源有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关于袁姓之由来,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认为出自“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

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

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南宋人郑樵将袁姓列入“以字为:氏”类,其《通志·氏族略》载:“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

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

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世为陈上卿。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相传,早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黄帝作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

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阳。

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的儿子穷蝉时失去帝位,家道中落。

穷蝉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桥牛,桥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

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华,冀州人。

曾经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多种手艺,又在负夏赶集做过小生意。

舜的父亲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亲死后,瞽叟续弦娶了后妻生了象。

瞽叟心不向善,喜欢后妻所生儿子。

他的后妻也讨厌舜,象在父母的宠爱下,变得狂傲骄纵。

他们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于死地。

而舜每到大难临头时,都能逢凶化吉。

事后,他顺从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诚笃小心,从不懈怠。

舜20岁时,有孝顺之名。

30岁时,主持中原部落联盟事务的陶唐氏帝尧,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诸侯领袖让贤。

四方诸侯领袖觉得他们德行不高,难担重任。

探村九江都昌鹤舍古村,鄱阳湖畔古朴村落,耕读兼重农商并立

探村九江都昌鹤舍古村,鄱阳湖畔古朴村落,耕读兼重农商并立

探村九江都昌鹤舍古村,鄱阳湖畔古朴村落,耕读兼重农商并立江西九江,鹤舍古村。

古村位于都昌县苏山乡。

村落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左有小溪绕村而过,小桥流水,涓涓不断;右有公路,交通方便,南来北往,车水马龙。

鹤舍村,又名学舍村,位于都昌县苏山乡境内,始建于东汉末年,成村于明代初期,发展于清代中叶,至今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全村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个耕读并重,农商并立的历史古村。

村内巷道纵横交错,村前池水明清如镜,村外群山,环抱连绵。

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绿水的陪衬下,显得别具风貌。

这里,既有古代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商业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又有近代军政文化,内涵丰富,是颇具价值的历史文化村。

聚族而居的袁氏以耕读传家,宣扬儒学、注重教化。

成村伊始,就请先生办起了私塾,清朝初期村里投资盖了一栋四合院式的学舍,取名“浣香斋”。

历史上既出了文举,也出了武官。

特别是民国后期,全村在国民党内任职的将、校级军官就有十余名。

族人始终以先祖袁安公“卧雪仁风”为做人处世之典范。

数百年来,先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明末清初时期统一建造的徽式建筑,自古至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建新宅不拆老屋。

古屋造型和结构整齐划一,都是长方形的大八间和小八间。

无论大八间和小八间,正柱上和楼柱上都装有狮、虎、象、凤凰及寿星等木刻花撑,楼上各房间装有各式各样木刻花窗。

厅堂四周装有木壁,顶端装有木顶,并刻有各种不同图案,如:“八仙过海”及四季名花等。

木壁、窗棂及顶端用生漆漆成猪肝红色。

每幢古屋都不向外开窗,古屋大门上的门檐制作雕刻非常精致,飞禽走兽,形象生动,古屋群大门朝向与祖厅一致,统一向西。

大、小八间屋中都有天井取光,每逢下雨,屋上四面的雨水,全部从天井下泻,这叫四水归堂,象征着财不外流。

整幢古屋都不向外开窗,象征着财不外漏。

古屋大门上的门檐是古屋门面,制作雕刻得非常精致,上有花鸟禽兽木雕图案。

鹤舍村祖堂宏伟,保存完整。

上堂祖宗排位,庄严肃目;中堂麻石铺地,朱壁亮堂;下厅映山接秀,开门闪光。

卧雪堂 小考袁氏辈序

卧雪堂  小考袁氏辈序

“卧雪堂”小考袁氏辈序“卧雪堂”小考“卧雪”典故,出自东汉袁安。

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

祖父良,习《孟氏易》。

安少传良学,为人严谨,州里敬重。

据《汝南先贤传》载:“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

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初为县功曹(官名,掌官记录功劳),后累迁太仆、司空、司徒。

”后人以此为诗画题材,如:全唐诗二0一黄甫增《酬郑御史秋夜见寄》有“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

”唐画家周、王维等有《袁安卧雪图》。

世代相传,袁安后人因以卧雪为堂号耳。

我朱仓袁氏既为卧雪堂,故为袁安之后人,无疑焉。

一九九二年四月堂忠并记朱仓袁氏世次排行字为1清 2仲 3 4(洪河潭铎)5 文6邦7宗8应9成10之11永12天13作14大15经16百17世18均19照20春21堂22青23和24久25守26善27惟28端29本30忠31孝32多33毓34祥35修36齐37重38敦39伦第九次续谱新拟定排行字20个:40家41传42有43纪44方45德46厚47生48栋49梁50仁51义52礼53智54信55平56安57福58寿59长明月清风2012-4-16 18:28:23朱仓袁氏历次序谱情况简表次序年代序谱人第一次万历二十一年(1593)应荐第二次乾隆四十四年(1779) 璞第三次嘉庆十九年(1814) 可纶(木疃)第四次道光十五至二十年(1835-1840)文传(寨子)五奎(围里)经仕(围里)思谦(木疃)思贤(木疃)第五次光绪二年(1876)丕彭龄(袁黄峪)经陶(围里)思述(木疃)第六次光绪二十三年(1897)世传(围里)均忠(围里)均望(围里)均(围里)均科(围里)照璜(围里)第七次民国二十四年(1935)均端(木疃)照宴(围里)第八次 19511962年百明照密(围里)照轩(围里)照熙(木疃)照岐照统堂纪(木疃)第九次 19901993年世雪世钧(寨子)世礼(围里)均悦均(袁黄峪)均慕(七岔河)照岐照统照熙(木疃)照达照柱(庙庄)照循(镇武庙)照礼(西北庄)春雨(金鸡墩)堂纪(木疃)堂忠(围里)一堂(以上凡没注村名者皆为庙根东朱仓人)应荐祖首次立谱序言始祖清,本海州陇西都新二里人也,元末明初洪武初年,避乱至此。

江西都昌县冯氏家族与南峰古镇的渊源

江西都昌县冯氏家族与南峰古镇的渊源

江西都昌县冯氏家族与南峰古镇的渊源江西省都昌县四大古镇之一“南峰镇”(民国以前称长宁乡,包括今之南峰芗溪万户乡)位于县东南边陲,南濒鄱阳湖,周边与芗溪乡、中馆镇、狮山乡、鄱阳县银宝湖乡接壤,是周边各乡镇的经济文化、交通物流中心。

南峰环抱鄱湖,物华天宝,鱼米之乡,风光旖旎,素有“山水图画里,书声古今传”之誉。

南峰老街街道成一条长龙形,街面用麻石砌铺,早前的老街有麻石路直通石桥村。

街西北五里许的石桥村,古称长宁乡灵芝山,北宋致和年间(公元1055年),饶州郡守冯评字公甫号长者奉祖训,寻访吉地,将曾祖冯延鲁公从客居地“江苏金坛县五叶村”(宋末,侃公一支后裔从抚州回迁五叶村)迁葬灵芝山,并举家从故乡安徽休宁县冯村迁入,守护陵园,灵芝毓秀,书香数里,人才辈出,宋代进士及第17人,乃江南文明古村,是江右冯氏主要发祥地之一。

冯评(公甫公)定居石桥村时,方圆十里几无人烟,相传“长宁乡”名称是公甫公“观鄱阳湖水域长远、且思念故乡休宁”而取的。

石桥村南頭原有气势恢弘古朴典雅的冯氏宗祠。

由九江市政协编著的《九江历史名人传》有冯评传记。

南峰街往南两里许的湖畔有一幢雄伟古朴的冯氏宗祠(仟四公祠),建于光绪后期,由永修“样式雷”著名建筑师设计、都昌众多名匠组团施工、梅树园四房村冯宗贤之祖父监造),座东北朝西南(面临鄱湖、背靠山坡),徽派建筑风格,占地近3千平方米(含文昌阁),气势恢宏,典雅精美,平面为台阶三进式,第三进两边有耳房,呈“品”字形(寓意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为官有品阶);第一进是戏台、游厅与天井,戏台为四柱三间式上有藻顶,极为豪华,戏台两边是上下两层“八间头”厢房芜廊,中间的大天井12米见方,天井四周有甬道,拾级登上第二进;第二进是议事堂,两侧走廊,右廊悬钟,左廊悬鼓,匾额柱楹及壁画图表,寓意深远,有冯氏元祖毕公姬高(周文王第15子,周初四圣之一)、1世祖唐公(入传《史记》)、8世祖异公(东汉开国元勋)、22世祖弘公(北燕昭成皇帝)、28世祖慈明公(隋朝尚书、上柱国,本宗江南始祖)、45世祖延鲁公(南唐户部尚书)、48世祖公甫公(都昌冯氏始迁祖)、54世祖致中公(南峰冯氏始迁祖)、57世祖仟四公(七族五房发祖)之画像以及书刻“大树遗风”、“北燕皇族”、“南唐世家”、“新安郡望”的金匾,议事堂十分宽敞,可摆酒席上百桌,穹顶鹊阁造型优美,巧夺天工,天井为10米长3·6米宽,通风采光,天井两头台阶直上第三进;第三进是享堂寝堂,三开式,供奉列祖列宗神主牌位。

《全国袁姓家族族谱辈分排序》收集

《全国袁姓家族族谱辈分排序》收集

《全国袁姓家族族谱辈分排序》收集以下是本人网络收集整理的袁氏家族辈分排序,其中有很多比较混乱不明确,希望全国各地袁氏家族一脉进来续补斧正,为袁氏一脉正本清源。

•全国通用袁氏字辈:“正大光明卫伟国华学善先德道传鸿发修天立宗庆功耀家”。

•湖北谷城北河袁氏字辈:“祖天朝宗化安帮定大兴纯修神山寺家庭乐进升”。

•湖北谷城茨河袁氏字辈:“元本下士昌义有兴继启金明国正开泰世代相承”。

•湖北谷城庙滩袁氏字辈:“大德忠正新天宝永长春家平仁安乐富贵万年青”。

•湖北监利程集袁氏字辈:“上国良有作用大齐”。

•湖北监利三洲袁氏字辈:“同庆加升……”•湖北恩施袁氏一支字辈:“上国良有作用”。

•湖北恩施袁氏一支字辈:“德祖申昌少纪荣”。

•湖北、宜春、阳新、黄石、房县、竹溪清咏堂袁氏字辈:1.“必彦如安文嗣以本万仲玉允其同守崇高见太平”;2.“必彦如安文洪泰单玉百万如一立必志从良太平”;3.“必彦如安文添发单万闻于兴国朝芳从永见太平”;4.“必彦如安文嗣以本万仲应正大光明崇高见世平”;5.“必彦添仲德如永单子起宏光臣懋宗高见世太平”;6.“友兴如安必崇道伯显志庭希学承添启光耀祖宗”;7.“淑任邦仲伯福宪如守宗应盛再起洪光高见太平”;8.“淑任邦添宗友显正永兴良定君臣源自盛见太平”;•统派:“友景如安文嗣天盛太九均世如良承秉政光祖宗”;•继派:“达观知修慎怀仁敦孝先克复保性善亨嘉肇毓贤礼教开昌运诗书裕后生风云长际会相继佐乾坤智慧传唐籍群豪依汉升英雄威武崛富贵远前程”。

•湖北谷城石花袁氏字辈:“予充世勇文立行以登本先资恒志首厚德尚存省建贤可仕奇治道方为胜”。

•湖北谷城五山袁氏字辈:“行以登(枝)本(庭)正大光明兴隆和顺福寿康宁仁义为本善良至上祖先盛德世代永昌修身齐家国应天祥启居安乐万古吉旺”。

•湖北咸丰袁氏字辈:“兴名廷守养志知金红世方同正大友登士福高中”。

•湖北宜城袁氏字辈:“学乃生之宝如伟熙尚珍”。

•湖北宜昌袁氏字辈:“长治思绍朝廷之上贤才为光大臣在国其运必昌开君善道启主良方学问正兴宜家安邦”。

江西省各地曹氏支派小汇总

江西省各地曹氏支派小汇总

江西省各地曹氏支派小汇总江西省各地曹氏支派条目小汇总湖南曹申整理1、南昌豫章梅林派曹氏文昭堂一世祖曹松2、南昌新建县一世祖曹荐3、南昌县曹氏一世祖曹孝庆4、南昌进贤县曹氏一世祖曹端礼5、景德镇鄱阳湖边都昌西源曹氏始迁祖曹荐6、江西九江县沙河经济开发区的曹家垅(浔阳)曹氏7、九江浔阳区曹氏一世祖曹松8、江西省九江市豫章梅林世系一世祖曹松9、九江瑞昌市曹氏一世祖曹松10、九江彭泽县一世祖曹荐11、九江修水县曹氏一世祖曹西宁(曹端礼14代孙)12、江西省九江市湖口曹氏始迁祖荐公字进之世居宣州南陵鹿岭因避黄巢之乱迁江州彭泽悬鱼洞前居焉13、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都昌县、湖口县三县曹氏始迁祖曹荐14、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淳泉修齐堂曹家始迁祖曹春善由江西省上高县马湖员山迁入15、新余分宜谯国堂曹氏始迁祖曹展吕源于福建宁化16、鹰潭余江县画桥镇曹中桥曹氏始迁祖曹曼四17、赣州南康龙回鸡岭曹氏一世祖曹惟玉(曹公达七世孙)18、赣州南康光裕堂曹氏始迁祖曹宗文(彬公后裔)原居闽汀州武平,宣得十年迁赣南19、赣州宁都县曹氏一世祖曹英20、赣州寻乌县曹氏始迁祖曹宗禄字永福在明历年间由福建省宁化偷林现今曹坊迁入寻乌开基(原长宁县黄圹)在开基后立字派21赣州市兴国县均村乡谯国堂曹氏一世祖曹宗禄?22、赣州兴国谯国堂曹氏一世祖曹宗汉、曹宗蛟从福建汀州迁上杭武平县台迁入23、(赣州寻乌县?或宜春万载?)曹氏始迁祖曹原浩宋元丰甲子年(1084年)生,原住汀州府宁化县24、赣州于都县曹氏始迁祖曹湘(曹公达第12世孙)25、赣州龙南县上蒙保河亲和堂曹氏一世祖曹本立26、赣州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曹氏一世祖曹公达(彬公16代孙)27、赣州全南县曹氏一世祖曹公达?28、赣州大余县曹氏一世祖曹允信(曹桂的九世孙)29、赣州会昌县曹氏迁始祖曹海信字永祯30、吉安县长坪(长螺坪)崇礼堂曹氏始迁祖曹士忠(曹勋后裔)31、江西省永丰县石码镇严辉村曹氏一世祖曹英32吉安泰和县原字派:良,承,位,烈,振,据族谱记载是北宋时迁徙来的,至今已一千余年。

袁氏望族根在汝南

袁氏望族根在汝南

袁氏望族根在汝南来源:驻马店市情编辑:徐明霞作者:刘炳松袁氏是中国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全国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3位,是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汝南则是袁氏望族的发祥地。

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袁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都出现了很多英杰人物,他们为汝南乃至中华民族增了辉,添了彩。

研究袁氏历史,追朔袁氏脉络,联系袁氏今人,对于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袁氏起源及汝南袁氏郡望的形成1、起源于黄帝,虞舜之嫡孙。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黄帝作为中原部落的首领,主要活动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

他有子昌意,昌意子高阳。

黄帝死后,高阳继承帝位,是为颛顼(音zhuānxū)。

颛顼的儿子穷蝉没能继承帝位,家道中落。

穷蝉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桥牛,桥牛子瞽(gǔ)叟,他们都是普通百姓。

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华,多才多艺,并且很孝顺。

舜的母亲早卒,父亲瞽叟续弦后,生子象。

父亲偏爱后妻之子象,继母也很讨厌舜。

象在父母的宠爱下,变得狂傲骄纵。

他们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于死地。

而舜在逆境下变得非常机智,每逢大难临头时,都能巧于应对,逢凶化吉。

舜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不但没有怨恨父母兄弟,反而很孝敬父母,对兄弟也很友善,且一天比一天诚笃小心,从不懈怠,因此20岁时,就有孝顺之美名。

大概在舜30岁的时候,主持中原部落的领袖帝尧,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诸侯寻求让贤。

四方诸侯都觉得他们德行不高,难担重任,均予以推辞。

尧就让他们推荐贤人,他们就把舜推荐给尧。

尧对舜进行了长达20年的考验,认为舜德才兼备,可胜任帝位,于是就令他代行政事。

8年后尧去世,舜为尧守丧3 年,61岁正式登上帝位。

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时,卒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广西、广东交界处),葬于长江之南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

舜的儿子商均不贤,舜没有传位于他,立禹为继承人。

禹登帝位后,封商均为诸侯于虞(音yú,方国,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江西省都昌县徐埠镇袁氏概述时间:2010-05-23 13:18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233次元未,袁氏随朱元璋征战鄱阳湖,自安徽迁都昌,战后就此定居都昌。

∕北宋靖康年间,袁仲辅从河南汝南迁此。

∕元初,袁钜从丰城老屋村迁此。

∕其它一、元未,袁氏随朱元璋征战鄱阳湖,自安徽迁都昌,战后就此定居都昌。

石家山位于徐埠镇东南3.4公里处,居合力水库下首。

29户,122人。

元未,袁氏随朱元璋征战鄱阳湖,自安徽迁都昌,战后就此定居。

袁钧村位于徐埠镇东偏北2.4公里处。

12户,53人。

袁钧从石家山村迁此。

铁门楼位于徐埠镇东偏南2.7公里处。

12户,56人。

明洪武年间,袁氏从袁钧村迁此。

以祖厅门铁制得名。

寺舍村位于徐埠镇东南3.5公里寺庙旁。

16户,76人。

清同治年间,袁氏从袁钧村迁此。

椒园村位于徐埠镇东南2.5公里处。

27户,150人。

袁氏从袁石家山迁此。

以建村于辣椒园而得名。

新舍村位于徐埠镇东南3.5公里处。

33户,190人。

明代,袁氏从石家山迁此。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含樟舍位于徐埠镇南偏东4公里处。

31户,148人。

明成化年间,袁含樟从袁新舍迁此。

樟家山位于徐埠镇东南4公里山坡上。

2户,13人。

明崇祯年间,袁氏从石家山迁此。

以村旁多樟树得名。

向家舍位于徐埠镇东南4公里处。

76户,336人。

明成化年间,袁氏从石家山迁此,建宅于向姓旧址。

桥头袁家位于徐埠镇南偏东4.5公里高桥头。

12户,62人。

明成化年间,袁氏从石家山迁此。

袁寻村位于徐埠镇东南6.2公里处。

14户,78人。

明崇祯年间,袁寻从石家山迁此。

坎八里位于徐埠镇西南0.5公里处。

20户,102人。

清康熙年间,袁坎八从椒园村迁此。

二、北宋靖康年间,袁仲辅从河南汝南迁此。

仲辅湾位于徐埠镇东南1.5公里河湾处。

57户,288人。

北宋靖康年间,袁仲辅从河南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汝南迁此。

袁拦村位于徐埠镇东1.4公里处。

25户,124人。

明洪武年间,袁拦从仲辅湾迁此。

袁子烂位于徐埠镇东1公里处。

37户,180人。

明天启年间,袁子烂从袁仲辅湾迁此。

袁康村位于徐埠镇东2.5公里处。

31户,140人。

元至治年间,袁康从仲辅湾迁此。

袁宣里位于徐埠镇东南2.2公里处。

居都蔡、袁多公里交叉点。

24户,124人。

元至元年间,袁宣从仲辅湾迁此。

三、元初,袁钜从丰城老屋村迁此。

袁钜村大队驻地。

位于徐埠镇南1公里处。

57户,225人。

元初,袁钜从丰城老屋村迁此。

大岭村位于徐埠镇东南1公里大山岭麓。

27户,140人。

明崇祯年间,袁氏从袁钜村迁此。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袁号村位于徐埠镇西3.3公里处。

2户,8人。

明万历年间,袁号从袁钜村迁此。

后畈位于徐埠镇南偏东0.7公里处。

以村面向田畈得名。

24户,117人。

明嘉靖年间,袁氏从袁钜村迁此。

袁凯村位于徐埠镇西3.2公里处。

44户,210人。

明万历年间,袁凯从袁钜村迁此。

袁坳上位于徐埠镇东南2公里山坳处。

41户,174人。

明崇祯年间,袁氏从大岭迁此。

以全大队处于双港口之南而得名。

岭上袁家位于徐埠镇西偏南4.4公里山岭上。

14户,56人。

明崇祯年间,袁氏从袁号村迁此。

井头村大队驻地。

位于徐埠镇西4公里处。

16户,70人。

清乾隆年间,袁氏从袁号村迁此。

以村前古井得名。

袁七村位于徐埠镇西北3.3公里处。

17户,66人。

清咸丰年间,袁氏从袁凯村迁此。

以排行得名。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袁喜村位于徐埠镇西偏南5公里处。

13户,78人。

清康熙年间,袁氏从岭上袁家迁此。

四、其它王家山位于徐埠镇南偏东3.5公里处。

三面环山。

6户,31人。

清嘉庆年间,袁氏从袁樵村迁此,建村于王姓旧址。

春山袁家位于徐埠镇西南3.7公里处。

3户,15人。

1969年,袁氏从袁樵村迁此,建村于谭春山旧址。

袁家弯位于徐埠镇南偏西5.2公里山、山弯处。

5户,22人。

1969年建杨岭水库,袁樵村农户迁此居住。

鸡公咀位于徐埠镇东南0.6公里飞凤山咀上。

后别音习称鸡公咀。

3户,18人。

清道光年间,袁氏从袁晒村迁此。

土地树位于徐埠镇东南4.5公里处。

14户,59人。

明嘉靖年间,袁氏从长官舍迁此。

村后有一土地庙,旁有大树,故名。

袁杰山位于徐埠镇东南6公里处。

附近多山。

18户,77人。

明正德年间,袁氏从湖口马影桥迁此。

袁赛村位于徐埠镇东南1.2公里处。

140户,551人。

元至元年间,袁赛从双港口迁此。

玉虎弯位于徐埠镇西偏南1.7公里虎形山弯处。

10户,49人。

清光绪年间,袁氏从琅琳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村迁此。

寺前位于徐埠镇西南3.3公里寺庙前。

86户,414人。

明洪武年间,袁氏从话田村迁此。

上富冲山位于徐埠镇西5公里山谷处。

土肥林茂,为富饶之地。

34户,166人。

明崇祯年间,袁氏从三姑山迁此。

下富冲山位于徐埠镇西4.7公里处,上富冲山下首。

36户,154人。

清初,袁氏从上富冲山迁此。

下枫树袁家位于徐埠镇北偏东6.6公里处。

22户,207人。

明洪武年间,袁氏从春桥大步湾迁此。

上枫树袁家位于徐埠镇北偏东6.3公里处。

10户,40人。

明嘉靖年间,袁氏从春桥大步湾迁此。

进家山位于徐埠镇东南3.7公里处。

四周环山。

19户,91人。

元至治年间,袁氏从袁寺舍迁此。

袁国大队驻地。

位于徐埠镇东南1.5公里处。

4户,16人。

清咸丰年间,袁国从袁守钓村迁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