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想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的伟大革命思想

的伟大革命思想伟大革命思想的伟大力量伟大的革命思想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旭日东升,它鼓舞人心、指引前行。
这些伟大的思想代表了智慧的结晶,描绘了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繁荣的未来。
本文将以伟大革命思想的鲜活案例为线索,探讨其引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无穷力量。
伟大的革命思想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上。
19世纪的欧洲,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的命运令人担忧。
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家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无产阶级。
这一思想为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斗争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思想,也具有世界意义。
毛泽东同志发动的中国人民革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社会革命之一。
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毛泽东成功地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统治,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提出了一系列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如阶级斗争、人民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
除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外,世界范围内还涌现了许多其他伟大的革命思想。
列宁思想和斯大林思想,分别为俄国革命和苏联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思想和阿根廷的切·格瓦拉思想,为拉丁美洲的解放运动点燃了希望之火。
非洲解放运动中的思想家如纳瓦哈宾和穆卡鲁马等,也为反殖民、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伟大革命思想的力量激励着全世界的人民,不断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伟大革命思想不仅具有引领社会变革的力量,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比如,马克思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劳动的主体,推崇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创造有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了指导。
毛泽东思想注重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中国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四大自由中取得巨大成功,使普通劳动者从被动的对象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革命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革命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多次发生了重大革命,这些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变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世界历史上的几次重大革命,包括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
通过对这些革命的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一、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革命之一。
该革命以反对封建制度、推翻君主专制为目标。
在法国革命期间,人民发起了激烈的政治运动和群众暴动,并形成并持续一段时间的政治独立性。
革命开始于1789年的巴黎。
法国国内的社会不满因素积聚,政治腐败、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造成了民众的怨愤。
法国人民要求政府解决国家的财政困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这一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并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如巴黎人民的起义和巴士底狱的被攻陷。
革命的目标之一是废除封建特权,实行平等和自由。
1791年,法国制定了新宪法,废弃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然而,随着革命的发展,法国政局变得更加动荡,革命派与保皇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1792年,法国大革命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革命军队和民众共同推翻了君主政权,宣布法兰西共和国的成立。
接下来几年,法国迎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直到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结束了法国大革命时期。
二、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革命的背景是沙皇制度的腐败和压迫。
随着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持续,战争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和经济危机,人民对沙皇政府失去了信心。
此外,布尔什维克党在工人和农民中积累了大量的支持,他们呼吁进行一场彻底改革。
1917年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这一革命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引发了苏联的建立,结束了传统的沙皇统治,同时也奠定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高度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它打破了人类思想 史上多项"历史纪录",获得多方面"世界第一"和"世 界之最".
摘 自 课 文
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 界历史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 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 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
从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 一切思想和趋势的根源 入手, 分析和研究了各种社会 经济形态产生、发展和 衰落的过程和根源
社资 会本 主主 义义 发 展 和 转 变 为
实英 现国 了古 经典 济政 学治 史经 上济 的学 革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深刻分析
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 规律的科学预测 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
使对人类社会的预测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2017/12/14
first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把阶级性和客观性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是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 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它反映无产阶 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指导无产阶级去进行解放全人类 的伟大斗争。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不但 具有彻底地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可能性和必 要性,而且对这个规律认识得愈全面、愈深刻,利用得 愈正确、愈彻底,就愈符合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马 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无产阶级运动日益紧密的结合,开 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前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 变革
环境工程 第一小组
2014年10月
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 BBC举行民意测验:评选一千年来最 伟大的思想家。 结果,卡尔· 马克思 当选为“最伟大的思想家”。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在17世纪,一个苹果的掉落,引发了一场革命性的科学发现。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
牛顿生于1643年,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对科学的贡献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而他最著名的发现之一,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农场,他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
有一天,当他坐在果园里的苹果树下,看着树上的苹果时,突然有一个苹果掉在了他的头上。
这个小小的事件,却引发了牛顿对自然界的思考。
牛顿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而不是向上飞。
他开始研究力的作用,最终发现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
牛顿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这个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的这一发现对于整个科学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它不仅解释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还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了近代物理学的奠基石,也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除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还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这些定律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牛顿的科学成就使他成为了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为他赢得了皇家学会的尊重和崇敬。
牛顿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发现本身,更在于他对科学方法的坚持和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科学史上的传奇,更是一段激励人心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就有可能发现新的真理,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
正是因为有像牛顿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人类才能不断前行,探索未知,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
伟大的变革的历史意义

伟大的变革的历史意义
伟大的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事件,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伟大的变革
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面貌,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首先,伟大的变革改变了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经济模式。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
革命,改变了封建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宣扬了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并逐渐形成了现
代民主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而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带动了思想解放和民
族意识觉醒,形成了反封建的潮流,推动了新文化和新思潮的发展。
最终,这些运动促进
了中国革命的爆发,并带来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其次,伟大的变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教会的统治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人文学科、艺术和科学的繁荣发展。
而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涌现出
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提倡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开展反传统、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文化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此外,伟大的变革也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
随着各国间交流的加深和
国际关系的紧密化,人们开始对伟大的变革进行比较和研究,寻求启示和经验。
他们从中
汲取营养和力量,并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的科学哲学方法论,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改造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唯一科学方法论。
它是根据各种特定科学的积极成就的总结,并根据自然,社会和思想的最普遍定律而具有最普遍意义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要求人们从现实出发,从事实中寻求真理,自觉地运用客观世界发展的辩证法,并严格按照客观法行事。
扩展数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最重要特征是,它不仅是理论理解的工具,还是共产主义运动中伟大的革命实践的工具。
它是理论认识和革命实践的统一,完整和科学的方法论。
它在社会实践和精神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具体革命实践中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理论。
“无论共产党员做什么工作,我们都必须采取两种方法。
一种是将将军与个人相结合,另一种是将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他说:“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是团结群众,坚持不懈,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
在集中和坚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将一般诉求与个人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种方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缩写,涵盖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形式科学社会主义的所有观点和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两部分: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两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即政治权力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扩展数据:1.从其创造者和后继者的认知成就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由各个年龄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二,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论,即人类解放理论。
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非常严格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基本利益的科学表达。
4.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理论。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
它在全世界无产阶级面前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案例1:千年伟人马克思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无疑就是“千年伟人”的评选。
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 )上经过反复评选,最终结果: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担。
在评选活动开始阶段,在评选活动开始阶段,爱因斯坦的票数领先。
爱因斯坦的票数领先。
在评选活动的后期,在评选活动的后期,评马克思为本千年最评马克思为本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票数直线上升,并遥遥领先于爱因斯坦。
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用整版篇幅评论了这个意义深远的事件。
后来,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对39名候选者的投票比较平均,爱因斯坦仅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于甘地和马克思。
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说明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而是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且还包括它的继承者对它的补充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及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一系列新课题,从而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帝国主义链条上的一个缺口,引领着20世纪整个世界格局的转变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及其罕见的世界级伟人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及其罕见的世界级伟人——毛泽东让我们揭开一部世界历史,关住一下古今往来的世界级伟人,看他们是否可以作为本文举荐和品评的对象和资格。
这也许对我们研究历史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帮助意义,同时对治国安邦也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公元前{590年——529年}波斯帝国的创始人,后被伊朗人称作为“国父”的——居鲁斯大帝。
公元前{356——323}年,伟大的马其顿征服者,作为西方人眼中的“四大军事伟人”之一,又被称作为“西方战神”,年轻的军事天才和政治家——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04年——232年}使印度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阿育王。
公元前{247年——182年}备受西方推崇的古代欧洲“四大战神”之一,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的军事统帅,又被称作为“战略之父”的军事家——汉尼拔。
公元前{102年——44年},古代欧洲罗马共和国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最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凯撒。
公元{272——337}年,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他搞的一系列改革为欧洲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西方人称作为“千古一帝”。
公元{742——814}年的法兰克国王,欧洲的征服者,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的——查理曼大帝。
公元{1066——1087}年,故有“征服者威廉”绰号的英国国王——威廉大帝。
公元{1533——1603}年,英国历史上,被称作为“童贞女王”的伟大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
公元{1599——165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并有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之称的——克伦威尔。
公元{1672——172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并有著名统帅之称的——彼得大帝,他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使俄国一举成为世界强国,恩格斯也从赞叹的说“真正伟大”的彼得大帝。
公元{1732——1799}年,美国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也被称作为是“美国国父”,又被称为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华盛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无产阶级革命根本途径的进一步阐述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 概念,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 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 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要争取解放必须要夺取政权, 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1848年欧洲革命证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途径。 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1.《哲学的贫困》:科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哲学的贫困》主要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它在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 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以及科 学社会主义,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 (1)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的阐述 (2)对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阐述 (3)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本质的阐述 (4)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实质的阐述 (5)阐述了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思想
2.《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全面决裂,虽然还受到费尔 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体现了他们从劳动异化理论向唯物史观转变的过渡思想, 处于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同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 些基本观点。 (1)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把现实问题归结为观念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 了一切思辨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提出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 础和决定力量的观点。 (3)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和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作用将不断扩大的原理。这一观点实际上克服了唯心史观的根 本缺陷。
谢谢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1845年,马克思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 理论基础。是包含新世界给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1)规定了实践的科学含义 (2)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3)把实践看做理解人本质的关键 (4)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5)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根本特点
3.对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基本条件的科学论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夺取革命 胜利的基本条件:工农联盟的思想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证。1848年欧洲革命, 特别是法国和德国革命,充分证明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指 出,农民是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但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资产阶级背叛和出卖了他 们,所以工农联盟的可能性非常大。 4.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策略的论证 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 告同盟书》等论著中,围绕保持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独立性,把民主 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一不断革命的根本策略原则,进一步对无产阶级在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策略做了系统的论证。
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最后分析了德国革命的可能性在于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阐述 了无产阶级由于其历史地位而具有的世界历史使命。 这样,从《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到《德法年鉴》时期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一方 面发现了理论对实践、哲学、政治国家和法对市民社会的以来关系,完成了从唯心主 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为农民利益辩护到为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利益辩护, 进而到发现无产阶级承担着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 到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地研究 “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及其不合理和非人道性, 认为资本拿主意经济制度的各种现象如竞争、自由贸易、价值、地租等都是资本主义 私有制的直接结果。竞争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地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引起周期 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标志着恩格斯 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但是恩格斯还没 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价值,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对私有制的批判主要侧 重揭示其反人道性。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首次理论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异化”的概念: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马 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的中心思想是劳动异化。劳动异化是指:劳动 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 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条件 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有四个基本规定:(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 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 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 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 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 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2)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 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 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3)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 -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 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 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4)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 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 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变异化 劳动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的必然途径。同时,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批判了黑格尔 国家观上的唯心主义。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哲学做了理论论证。
3.《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针对犹太人在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而政治上 又处于无权的地位的矛盾,反对青年黑格尔派把这种世俗的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的唯 心主义观点。相反,他坚持把宗教问题归结为世俗问题,看做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 次,他把鲍威尔关于人的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的关系问题转变为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 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马克思反对鲍威尔的人的 政治解放就是人的解放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按照其彻底程度可区分为两种: 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政治解放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它解放的只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 社会集团即资产阶级,还不是人类解放。人类解放是指废除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 人的自我异化的所有社会关系的革命,从而不仅使人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而且在经济 和社会方面获得解放,废除宗教,解决宗教问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无产阶级担负着实 现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思想完全转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 首先,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明确提出把宗教批判发展为政治批判的任务。其次, 批判了割裂理论与实践的“理论派”和“实践派”,唯物主义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思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1.青年时期: 1937年,马克思参加由青年黑格尔派组成的“博士俱乐部”。青年马克思是激进的青 年黑格尔派哲学。 1941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中,超出青年黑格尔派的视域:在政治上,主张民主主义;在哲学上,强调思维与存 在,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1841年,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旁听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课程,直接接受黑格尔思 想,成为青年黑格尔分子,参与反对谢林的斗争,捍卫黑格尔的辩证法。 2.《莱茵报》时期: 1842年,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主编,《莱茵报》激进的民主主义日益鲜明,影 响扩大。1843年报纸被查封。在这期间,马克思写的三篇文章:《第六届莱茵省议会 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从哲学上对出版 自由进行论证)、《第六届莱茵省会议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人类思想历史上的伟大革命Hale Waihona Puke 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刘兵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
•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 的矛盾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 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 上政治舞台。 • 3.思想基础:三大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 会主义)提供思想来源。 • 4.个人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天才的创造和努力。
四、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1.对革命形势、任务的正确认识和判断 184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使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条件依然存在。 1848年欧洲革命,1849年底,欧洲许多国家爆发的革命斗争被陆续镇压。马克思恩 格斯认为,引起欧洲革命的社会矛盾并没有解决,阶级斗争不会停止,新的革命高 潮一定会到来。 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篇《国际述评》中,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临近的征 兆和新的革命迅速胜利的保证。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新的工业繁荣开始,工业繁荣巩固了欧洲反动势力。在 第三篇《国际述评》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这两个要素互相发生矛盾的时候,新的革命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