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方案培训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计划方案

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计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了提高我院中医护理水平,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中医护理技能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患者,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1. 提高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培养护理人员熟练运用中医护理技术的能力;3. 提升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特色的认识和推广能力;4. 增强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培训对象全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员,包括护士、护理技术人员等。

四、培训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2. 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艾条灸法、拔火罐、穴位按摩、刮痧法、湿敷法、涂药法、熏洗法等;3. 中医专科护理:各病区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专科护理方案;4. 中医护理质量控制与评价;5. 中医护理伦理与法规。

五、培训形式1. 集中授课: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2. 实操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中医护理技术;3. 案例分析:结合临床案例,分析中医护理的运用与效果;4. 考核评估: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估。

六、培训时间1. 培训周期:一年;2. 培训时长:共计120学时;3. 培训安排:每月至少安排2次集中授课,每次2学时;每月至少安排2次实操培训,每次2学时。

七、组织实施1. 成立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实施与监督;2. 由护理部负责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包括师资选聘、课程安排、培训资料准备等;3. 各科室护士长负责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4. 培训结束后,护理部组织考核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总结。

八、培训效果评估1. 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满意度调查等;2. 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计划进行调整,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3. 对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全体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本培训计划,使我院护理人员掌握扎实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提高中医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计划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计划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中医护理方案是指运用中医理论,结合西医护理技术和方法,综合治疗患者疾病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护理方案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二、培训内容1. 中医基础知识:中医的基本理论、辨证论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2.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经络按摩、穴位保健、中药熏洗、汤药熏蒸等;3. 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包括慢性病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等;4. 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医护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三、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医院护理人员、护士长、科室主任等,参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护理经验。

四、培训时间本次培训计划为期两个月,每周安排2-3次培训课程,每次培训时间2-3小时,共计48学时。

五、培训方法1. 理论讲授:由中医专家和西医护理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经络按摩、穴位保健、中药熏洗等实际操作,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3. 案例分析:结合临床案例,讨论中医护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加深学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考核评估:每周安排一次知识测试和技能考核,对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操作能力进行评估。

六、培训安排1. 第一周:中医基础知识讲解,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脏腑学说等;2. 第二周:中医护理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实践操作;3. 第三周: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讲解和操作;4. 第四至八周:分别进行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的讲解和操作;5. 第九至十周:案例分析与讨论,总结和复习。

七、培训考核1. 知识测试:每周安排一次知识测试,考核学员对中医护理方案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技能考核:每周安排一次实践操作考核,考核学员的中医护理操作能力;3. 综合考核:培训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中医护理方案分层培训计划

中医护理方案分层培训计划

中医护理方案分层培训计划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提升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我们设计了以下分层培训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中医护理人员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中医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初级中医护理人员培训(一)培训目标初级中医护理人员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学员掌握基本的中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能够独立进行一般护理工作,并能够辅助医生进行基本的中医治疗。

(二)培训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穴位、中医诊断、护理学基础知识等内容。

2. 中医护理技能:包括中医基本护理技能、中医按摩、中药熏洗、针灸辅助护理等内容。

3. 中医药知识:包括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制剂、中药常用药物等内容。

4.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常见养生方法等内容。

(三)培训方式初级中医护理人员培训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课堂授课、实际操作、实习锻炼等形式。

(四)培训时长初级中医护理人员培训为期6个月,包括3个月的理论学习和3个月的实习锻炼。

(五)培训考核培训结束后,学员需要参加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后颁发初级中医护理证书。

二、中级中医护理人员培训(一)培训目标中级中医护理人员培训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承担中医护理的更为复杂和专业的工作,包括中医康复护理、中医病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训内容1. 中医诊疗技能:包括中医脉诊、舌诊、病症判断、中医辩证施护等内容。

2. 中医康复护理:包括中医康复训练、中医按摩推拿、中医针灸治疗等内容。

3.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包括中医药膳烹饪、中医按摩保健、中医药浴等内容。

4. 中医病房管理:包括中医病房消毒管理、中医病房护理质量管理等内容。

(三)培训方式中级中医护理人员培训同样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课堂授课、实际操作、实习锻炼等形式。

(四)培训时长中级中医护理人员培训为期1年,包括6个月的理论学习和6个月的实习锻炼。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计划方案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计划方案

一、培训背景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特制定本培训计划方案。

二、培训目标1. 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 培养中医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临床思维;3. 推广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质量;4. 传承和发扬中医护理文化。

三、培训对象1. 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中医护理人员;2. 中医护理专业在校学生;3. 对中医护理感兴趣的社会人士。

四、培训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脏腑、气血、阴阳、五行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等;3.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中药煎煮、贴敷、推拿、艾灸、拔罐、刮痧等;4. 中医护理特色技术:中药热奄包、穴位注射、中药湿热敷、中药熏洗等;5. 中医护理管理: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团队建设等;6. 中医护理科研方法。

五、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邀请知名中医护理专家进行授课,结合临床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护理知识;2. 实操演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中医护理技术的实际操作训练;3. 案例分析:组织学员分析临床案例,提高学员的中医护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座谈交流:组织学员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促进学员之间的互动与学习。

六、培训时间与地点1. 培训时间: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每阶段培训时间为1-2周;2. 培训地点: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

七、培训考核1. 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实操考核、案例分析等;2. 考核标准:根据学员的出勤、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八、培训成果1. 学员通过培训,提高中医护理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2. 推广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质量;3. 传承和发扬中医护理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九、组织实施1. 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2.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和考核标准;3. 邀请知名中医护理专家担任授课教师,确保培训质量;4. 加强培训宣传,提高学员参与度;5.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中医科护理培训计划内容

中医科护理培训计划内容

中医科护理培训计划内容
中医科护理培训计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学基础知识:培训应从中医理论体系入手,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针灸等方面的知识,使护理人员了解中医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中医护理技能:中医科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中医护理技能,包括拔罐、艾灸、刮痧、推拿等,以及中药煎煮、中药外敷等护理操作技能。

3. 中医养生与康复知识: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提倡养生保健,中医科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中医饮食调理、运动养生、情志调护等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

4. 临床实践:结合具体病例,让护理人员参与到中医科的临床实践中,了解中医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提高临床护理能力。

5. 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加强中医科护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患者权益得到保障。

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护理人员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提高中医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中医护理方案的培训计划

中医护理方案的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培养具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才,特制定本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1. 使护理人员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2. 提高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护理方法为患者服务的水平;3. 培养护理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三、培训对象全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员。

四、培训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3. 中医护理技术:中药护理、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4. 中医护理方案: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方案;5.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医与西医护理技术的结合应用。

五、培训形式1. 集中授课: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系统讲解中医护理相关内容;2. 科室培训:科室内部组织学习,交流经验,提高中医护理水平;3. 实操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到相关科室进行实际操作,掌握中医护理技能;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医护理的运用,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5. 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学习,拓宽学习渠道。

六、培训时间1. 集中授课:每月1-2次,每次2小时;2. 科室培训:每月1次,每次1小时;3. 实操培训:每季度1次,每次2天;4. 案例分析:每月1次,每次1小时;5. 在线学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七、培训考核1. 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技能考核、临床考核;2. 考核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方案等;3. 考核时间:培训结束后进行。

八、培训保障1. 保障师资力量: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中医护理专家进行授课;2. 保障培训场地:提供充足的培训场地和设备;3. 保障经费:积极争取医院经费支持,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本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护理服务,推动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

中医护理门诊培训计划方案

中医护理门诊培训计划方案

中医护理门诊培训计划方案一、培训目标中医护理门诊培训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医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掌握中医表达沟通,中医基本技能,中医护理仪器操作,中医常见疾病护理等能力的护理人员。

借此培养能够在中医门诊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

二、培训对象本培训计划的对象为医院护理人员、相关专业大专或本科毕业生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

三、培训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介绍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等内容,使学员初步了解中医理论的独特思维模式和治理观念。

2.中医护理知识介绍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医护理仪器及方法、穴位按摩、艾灸、中药膳食等中医护理方法,使学员对中医护理的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3.中医护理与表达沟通介绍中医护理的表达沟通技巧,包括了解患者的不同情绪状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沟通,使学员初步掌握中医护理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技巧。

4.中医常见疾病护理介绍中医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包括中风、脑卒中、心脏病等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使学员初步掌握中医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

5.综合实践通过模拟患者情况和专业技能操作等综合实践,使学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

四、培训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专业讲师授课,借助多媒体资料、教学视频等方式进行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讲解。

2.实践操作安排模拟患者情况和中医护理技能操作等实践课程,由专业指导老师进行操作规范化指导。

3.案例分析引导学员通过病例分析,梳理患者的护理过程和方法,增强学员护理实践能力。

4.经验分享邀请中医护理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中医护理工作。

五、培训考核1.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进行中医护理理论知识考核,通过笔试形式检验学员的掌握程度。

2.技能操作考核采用模拟患者情况和实践操作考核,由专业指导老师进行操作规范性评定,检验学员的中医护理技能水平。

3.综合评定根据学员的考核成绩、综合实践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对学员的培训成绩进行总体评定。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导论:
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护理模式。

它强调个体化护理,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调理,通过中医的独特方法来
促进身体健康和康复。

本课程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的基本理念和应用,以及培
训学员在实践中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部分:中医理论基础
1. 中医理论概述
- 五行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脏六腑理论
2. 中医诊断方法
- 望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第二部分: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
1. 中医护理方案的原则
- 个体化护理
- 疾病根本原因的探究
- 整体调理
2. 中医护理方案的常见应用
- 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案
- 慢性病的护理方案
- 康复护理方案
第三部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践技巧
1. 中医护理技术
- 中药疗法
- 针灸疗法
- 推拿按摩
- 五禽戏
2. 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
- 安全性
- 卫生措施
- 沟通技巧
结论:
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护理模式,它能够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掌握中医护理
方案的基本理念和应用,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康复做出更大
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医护人员关注中医护理方案的研究和应用,
以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二便失禁 1.观察排便次数、量、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尿液的色、 质、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感。 2.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动作轻缓, 避免拖、拉,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每次便后将会阴部及 肛周擦洗揩干。如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3.进食健脾养胃益肾食物,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补充。 4.遵医嘱艾条灸: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 取穴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 禁,取穴肾俞穴、八髎穴、足三里、天枢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 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 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 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 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 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 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五)高热 1.遵医嘱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 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 清洁、干燥。 2.遵医嘱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 降温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荸荠等。忌辛辣、香燥、 助热动火之品。
(四)痰多息促 1.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 等伴随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外感风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 物,每日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2次;痰液黏稠时多饮水, 或遵医嘱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神昏或痰多无力咳 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4.循经拍背法:排痰前,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下往上轻 扣,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痰液的多少,增加力 度、时间、次数。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中 风(脑 梗 死 急 性 期)
中 医 护 理 方 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 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 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 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 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七)便秘






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定时排便,忌努挣。习 惯性便秘者畅情志,克服对排便的恐惧与焦虑。 3.鼓励患者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ml以上,饮食以粗 纤维为主,多吃有利于通便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等; 多饮水,戒烟酒,禁食产气多刺激性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 圆葱等。热秘患者以清热、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白萝 卜、蜂蜜汁;气虚便秘患者以补气血,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 食用核桃仁、松子仁,芝麻粥适用于各种症状的便秘。 4.穴位按摩,遵医嘱取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 关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用揉法。 5.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 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20~30周。每日2~3次。 6.遵医嘱艾灸:取神阙、天枢、气海、关元等穴。





(三)眩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 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 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 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 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 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多做解释 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晕头痛。取 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神门、肝、脾、肾、降压沟、 心、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5.阴虚风动证
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 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
(一)意识障碍 (二)半身不遂 (三)眩晕 (四)痰多息促 (五)高热 (六)二便失禁 (七)便秘

(八)言语蹇涩 (九)吞咽困难

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 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 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 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 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 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 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
பைடு நூலகம்
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
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
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
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
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
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
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 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