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采购注意事项及检验规范.
安全仪器仪表检验制度范文

安全仪器仪表检验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一、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和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使用的安全仪器仪表的检验工作。
检验包括定期检验和随机抽查检验。
第二章检验范围和要求一、检验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安全仪器仪表,如火灾报警器、照明设备、气体检测仪等。
具体的检验项目和要求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执行。
二、定期检验的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随机抽查检验由专业人员随机选择使用单位的安全仪器仪表进行检验。
三、检验工作必须由具备相应资格和技术能力的单位或人员进行,必须依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检验。
第三章检验机构的要求一、本单位设立专门的检验机构,负责安全仪器仪表的检验工作。
二、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设备和仪器,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确保其准确可靠。
三、检验机构必须有专业的检验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检验工作。
第四章检验程序和方法一、检验开始前,必须对仪器仪表的型号、规格、制造单位和使用单位等进行记录和核对,确保检验的对象准确无误。
二、检验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三、检验结束后,必须对仪器仪表进行标识和记录,以便追溯和查证。
第五章检验结果和处理一、检验结果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进行评定,采用合格、不合格和待修复等标识。
二、对于合格的仪器仪表,应在使用单位的设备档案中进行记录和备案。
三、对于不合格的仪器仪表,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单位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四、对于待修复的仪器仪表,应立即进行修复,并由检验机构进行复验确认后方可继续使用。
第六章监督和管理一、本单位设立安全仪器仪表检验管理委员会,负责安全仪器仪表检验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二、安全生产部门负责组织安全仪器仪表的检验工作,并与检验机构进行协调和配合。
三、单位主管部门要定期对检验机构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质量能力和诚信等方面符合要求。
第七章法律责任一、对于故意提供虚假检验结果或者违反检验标准进行检验的,将依法追究责任,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安全仪器仪表检验制度范本

安全仪器仪表检验制度范本一、概述为了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员工的人身安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要求,制定本安全仪器仪表检验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安全仪器仪表的检验工作。
三、检验内容1. 对所有安全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检验,包括但不限于火灾报警器、煤气检测仪、防护面具等。
2. 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检查和性能检查。
3. 外观检查主要是检查仪器仪表的外观是否完整无损、标识是否清晰可见。
4. 功能检查主要是检查仪器仪表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如开关是否灵活、报警是否正常等。
5. 性能检查主要是检查仪器仪表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产品要求。
四、检验周期1. 对于日常使用的安全仪器仪表,应每周进行检验。
2. 对于重要或关键的安全仪器仪表,应每月进行检验。
3. 对于长时间未使用的安全仪器仪表,应在重新使用前进行检验。
五、检验记录1. 检验工作由专业人员负责,每次检验应填写检验记录,并将记录归档保存。
2. 检验记录应包括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检验内容、检验结果等信息。
3. 检验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和待修复三种情况,不合格的安全仪器仪表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维修。
六、检验标准1. 检验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品标准要求。
2. 对于没有专门标准的安全仪器仪表,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检验标准。
七、检验报告1. 对于每次检验,应及时编制检验报告,报告应包括检验结果、存在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2. 检验报告应由专业人员编写,经检验负责人确认后,报送相关部门。
八、措施和建议1. 对于不合格的安全仪器仪表,应及时停止使用并进行修复或更换。
2. 对于存在问题的安全仪器仪表,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改进。
3. 对于长时间未使用的安全仪器仪表,应提前进行检验并确保其正常使用。
九、制度执行1. 本制度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执行,相关部门配合执行。
2. 检验工作由专职检验人员负责,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十、制度宣传和培训1. 企业应定期进行安全仪器仪表检验制度的宣传,让员工了解制度内容和要求。
仪器仪表采购

仪器仪表采购一、选购仪器仪表的重要性及目标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仪器仪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仪器仪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科研、生产、检测等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仪器仪表采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针对仪器仪表采购的过程、注意事项和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仪器仪表采购的过程1. 确定需求:在开始采购之前,需明确需要什么类型的仪器仪表以及具体的技术要求。
这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先进的科研要求等因素进行考虑。
2. 寻找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展会、咨询机构等途径可以找到多个供应商。
初步了解供应商的信誉度、技术实力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
3. 提出询价:向多个供应商发出询价函。
询价函中应包含仪器仪表的具体参数、数量、交货期和支付方式等信息,以便供应商提供准确的报价。
4. 对比报价:收到供应商的报价后,需进行综合评估。
除了价格外,还需考虑质量、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
选择综合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
5. 签订合同: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后,与供应商进行合同谈判。
合同应明确规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避免后期出现纠纷。
6. 投产和验收:合同达成后,供应商开始生产和交付仪器仪表。
在仪器仪表到货后进行验收,确保其功能和性能符合合同约定。
三、仪器仪表采购的注意事项1. 了解市场:在采购前了解市场上同类型仪器仪表的价格、品牌、性能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
2. 了解供应商:除了询价外,还需了解供应商的资质、信誉度、售后服务等情况,避免因供应商问题对采购造成影响。
3. 技术要求:仪器仪表采购需要明确技术要求,包括精度、分辨率、测量范围等。
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具体参数,确保所选仪器仪表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4. 售后服务:采购仪器仪表后,供应商的售后服务非常重要。
及时解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对于保证仪器仪表的正常使用至关重要。
5. 质量保证:选择有质量保证的仪器仪表,确保长期的使用和维护。
四、仪器仪表采购的评估标准1. 价格:采购者首先会考虑价格是否合理,与其他供应商进行比较。
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校验制度范文

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校验制度范文一、引言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为确保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制定和实施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校验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探讨一个完善的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校验制度范文,以供参考。
二、校验对象和周期1.校验对象: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的校验对象应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有涉及测量和检测的器具与仪表,如长度测量工具、电子测量仪器、温度计等。
2.校验周期:校验周期的确定应根据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的使用频率、重要程度以及生产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常用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的校验周期可以设定为半年一次,而对于重要且经常使用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校验周期可以缩短至季度或更短。
三、校验方法和标准1.校验方法: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的校验方法应根据其具体的测量原理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标准比对法、现场检验法、交叉校验法等进行校验。
在选择校验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准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2.校验标准: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的校验标准应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制定。
对于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可以参照相关国际标准或技术规范进行校验。
在确定校验标准时,还需要考虑用户要求和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
四、校验记录和结果评定1.校验记录:对于每一次校验,都应制作详细的校验记录,包括校验日期、校验仪器和设备、校验方法和标准、校验结果等。
校验记录应存档,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
2.校验结果评定:根据校验结果,对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定。
一般来说,校验结果可以分为合格、不合格和待处理三种情况。
合格表示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在校验时符合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不合格表示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在校验时未能满足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需要校准或更换;待处理表示校验结果不确定或需要进一步评价。
五、校验管理和责任制1.校验管理: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的校验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包括校验计划的制定、校验仪器和设备的选择和管理、校验记录的管理和归档等。
仪器仪表行业仪器检测规范

仪器仪表行业仪器检测规范导言:仪器仪表行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研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仪器仪表的质量和性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制定和遵守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仪器仪表行业常见的仪器检测规范,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仪器选型和采购规范1.1 产品需求确定在仪器选型之前,需明确产品的功能需求、性能指标、适应环境及特殊要求等,制定详细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以便合理选型和评估。
1.2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在选择供应商时,要考虑其在仪器制造领域的声誉、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
合格的供应商应具备专业的研发能力和强大的生产力,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1.3 产品验收和评估在验收过程中,要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性能指标进行全面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
验收合格后,进行性能评估和记录。
二、仪器仪表安装和调试规范2.1 安装方案编制仪器仪表的安装方案应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和现场情况制定,包括设备位置、安装方式、支撑结构、电气连接等。
2.2 安装前检查安装前要对仪器仪表自身进行检查,包括外观完整性、包装状况、接口连接等,确保设备没有损坏和遗漏。
2.3 安装过程控制安装过程中应按照安装方案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安装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安装后,要进行实物对照和记录,确保设备安装正确。
2.4 调试和验证安装完成后,进行设备的功能调试和性能验证,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和满足技术要求。
三、仪器仪表运行和维护规范3.1 设备操作规程仪器仪表的操作应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手册进行,确保正确使用和操作,并避免误操作和人为损坏。
3.2 设备维护规程定期对仪器仪表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洁、校准、更换易损件等。
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并保存。
3.3 固定资产管理仪器仪表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需要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资产编号、盘点、维修等。
3.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于仪器仪表行业,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仪器仪表使用注意事项

仪器仪表使用注意事项
1. 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在使用仪器仪表之前,必须仔细阅读仪器仪表的使用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2. 检查仪器仪表的完整性:在使用仪器仪表之前,必须检查仪器仪表是否完整,并确保没有损坏或缺少零件。
3. 制定使用计划:在使用仪器仪表之前,制定好使用计划,明确使用的目的和流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4. 检查供电:在使用仪器仪表之前,需要确保仪器仪表的供电正常,并检查电源线是否连接正确,有无损坏。
5. 进行安全检查:在使用仪器仪表之前,需要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工作环境安全,避免火灾、漏电等危险。
6.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根据仪器仪表的使用场景和要求,选择和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眼镜、手套、防护服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7. 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在使用仪器仪表时,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不能随意拆卸、调整或改变仪器仪表的结构和参数。
8. 定期检修和维护:仪器仪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以保证其性能和安全性。
9. 禁止超负荷使用:在使用仪器仪表时,必须按照其额定功率和使用限制进行操作,严禁超负荷使用,以免引发事故。
10. 存放和运输注意事项:在仪器仪表不使用或需要存放和运输时,必须注意防潮、防尘、防震,避免损坏或变形。
同时,需要在存放和运输过程中注意避免碰撞和挤压。
总之,在使用仪器仪表时,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保证个人安全和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
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和求助。
仪表的采购、安装以及验收的管理规定

仪表的采购、安装以及验收的管理规定1. 采购规定- 所有仪表的采购必须在公司内部进行,禁止私自购买。
- 采购部门负责仪表采购的申请、审批和采购流程的监督。
- 在进行仪表采购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评估不同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并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
- 采购部门必须与供应商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明确仪表的规格、数量、价格、付款方式等细节,并确保供应商具备合法经营资格。
2. 安装规定- 仪表的安装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确保安装质量和安全性。
- 安装前,必须对仪表进行仔细检查,确保产品完好无损。
- 安装人员必须按照产品说明书和相关安装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正确安装,并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 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功能测试和安全检查,确保仪表能够正常运行,并保证使用人员的安全。
3. 验收规定- 采购部门负责仪表的验收工作。
- 验收前,必须按照采购合同约定的规格和数量进行核对。
- 验收人员必须对仪表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外观、功能、性能等方面。
- 若发现仪表存在质量问题或与合同不符,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并提出处理要求。
- 验收合格的仪表,必须进行记录和标识,并及时交付使用部门。
4. 异常处理- 若在采购、安装或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汇报上级领导。
- 上级领导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 异常情况的处理结果必须进行记录,并进行改进措施的制定,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以上为仪表的采购、安装以及验收的管理规定。
请各相关部门和人员严格遵守,确保仪表的质量和安全。
如有违反,将依据公司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现场仪表设计审查、购置要求及验收指南解析

现场仪表设计审查、购置要求及验收指南1 目的为巴陵石化装置新建、改扩建、技改技措、隐患治理、设备更新、零星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设备大检修中仪表的设计审查、设备选型、技术谈判、采购及验收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2 适用范围2.1本通则规定了在进行仪表选型审查、安装设计审查、购置技术协议谈判和验收时必须查验的主要内容。
2.2本通则适用于各类投资项目中对仪表进行设计审查、设备选型、技术谈判、采购及验收的程序。
2.3本通则仅就关键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叙述,对通用标准和一般要求只是原则上提示,请参照相关标准执行。
3 总则3.1 引用标准3.1.1 仪表设计应遵循国家标准和石油化工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标准。
设计的内容、依据和原则应符合工艺专业委托以及有关会议纪要的要求。
3.1.2 引用标准如下:国家标准●GB 2625-1981 《过程检测和控制流程图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GB 2624-2006 《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用孔板、喷嘴和文丘里管测量充满圆管的流体流量》●GB 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T 7353-1999 《工业自动化仪表盘、柜、台、箱》●GB/T4830-1984 《工业自动化仪表气源压力范围和质量》●GB 4439-1984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作条件振动》●JB/T 8207-1999 《工业自动化仪表用电源电压》●GB 7260-2008 《不间断电源设备》●GB/T 4213-2008 《气动调节阀》●GB/T 17213-2005 《工业过程控制阀》●GB 3836-2010(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650-2011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GB 21714-2008 《雷电防护》●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Z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5-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50058-2010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93-2002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 50131-2007 《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 50235-2010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17167-20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21367-2008 《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 50493-2009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T 21109-2007《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GB/T 20438-2006《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AQ3009-2007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3035-2010 《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AQ3036-2010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GB17681-1999 《易燃易爆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国家安监总局2009(116)《国家工艺重点监管项目目录》行业标准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HG/T 20505-2000 《过程测量和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HG/T 20507-2000 《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HG/T 21581-2010 《自控安装图册》●SH 3005-1999 《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SH 3060-2009 《石油化工抗爆控制室设计规范》●SH/T 3092-1999 《石油化工分散控制系统设计规范》●SH/T 3018-2003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SH/T 3105-2000 《炼油厂自动化仪表管线平面布置图图例及文字代号》●SH/T 3521-2007 《石油化工仪表工程施工技术规程》●SH/T 3164-2010 《石油化工仪表防雷设计规范》●SH 3501-2002(2004)《石油化工企业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相关行业标准●JB/T 9234 –1999 《工业自动化仪表公称通径系列》●JB/T 9235 –1999 《工业自动化仪表公称工作压力值系列》●JB/T 9269 –1999 《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安装环境条件》●NDGJ 16 –1989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SY/T 6799-2010 《石油仪器和石油电子设备防雷和浪涌保护通用技术条件》法兰标准●HG/T 20592 ~20635–2009 《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ANSI B16.5、B16.47 系列●DIN 2501 系列●ISO 7005-1(1992)、ISO 7483(1991)●GB/T 9112~9124-2010 系列3.2 设计选型原则3.2.1 选用的仪表应是经过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合格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仪表采购注意事项及检验规范一.总则1.1 供应商严格按照请购文件中的所有规定进行设计选型, 仪器仪表及附件材质等级不低于请购文件中的要求,所供产品均为供应商原厂产品。
1.2 就我司所需的仪器仪表的配置、制造、检验、售后服务、质量保证等有关问题形成本技术协议, 本协议是商务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3 供应商对所提供的仪器仪表、附件和附属设备的制造质量、供货、技术规格、文件图纸资料、技术服务、工程服务、包装运输、开箱检验、安装指导、现场测试、设备运行等各个环节负有完全责任。
1.4基本要求供应商按照我司请购文件中请购条款及仪表规格书的要求, 对仪器仪表进行计算、选型和制造,所有材料、制造工艺应符合国际、国家、企业标准以及满足请购文件中请购条款及仪表规格书内的技术参数要求。
供应商对计算结果、选型及制造的正确性负责,并确保所供仪器仪表适合于现场的环境条件。
供应商对规格书中提供的仪表型号与规格书中各项规格的一致性负责,如有不一致处原则上应以对我司和业主有利的规格为准。
1.5铭牌所有仪表本体带不锈钢铭牌,铭牌包含位号、型号、系列号、额定温度、额定压力、制造商名称等。
二、适用标准供应商提供的仪表和服务满足以下标准、规范及认证:2.1技术标准GB/T2624-2006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ISO5167 (2003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用孔板、喷嘴和文丘里管测量充满圆管的流体流量ASME B16.36 孔板法兰JJG640-94 《差压式流量计》检定规程HG516-87 《化工部自控安装图册》DG87-1101 《电厂汽水管道设计规范》JB4726~4728-2000 《压力容器用钢锻件》JB4730-2000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试验, 包括所用材质、附件均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及行业标准。
2.2认证1 计量认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型式认证2 质量认证符合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的要求3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认证以上标准、规范及认证将采用当前最新版本。
三、仪器仪表采购注意事项3.1供应商提供的合同设备须签发质量证明、检验记录和测试报告,焊缝探伤报告, 压力测试报告,进口仪表须提供原产地商会出具的原产地证明文件, 作为交货时质量证明文件的组成部分。
3.2供应商检验的结果要满足技术协议及产品说明书的有关技术指标及要求,如有不符之处或达不到标准要求,供应商应积极采取措施处理直至满足, 同时向我司提交问题分析及处理报告。
供应商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时应将情况及时通知我司。
3.3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 在交付时, 供应商派技术服务人员参加开箱验收。
产品到达目的地后, 甲乙双方组织对产品的外观及件数进行验收, 如发现与技术协议不符及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供应商负责。
3.4 检验及整体性能测试供应商应该在制造厂严格按照生产厂的标准对所供设备进行评估检验、并进行整体性能测试检验。
3.5检验测试监督供应商提供详细的检验测试程序和计划交我司认可,我司有权随时进行检查。
3.6 检验资料每台设备都应有测试报告和记录 , 测试报告和记录最终交给我司。
3.7 出厂前的准备在经过出厂检查与测试后, 仪表设备应完全除水、干燥并作好运输准备。
供应商应提供足够的保护, 以防止在中转运输中出现机械损伤和遭受环境腐蚀, 并且能够满足在安装前至少 6个月的现场户外贮存要求。
四 . 仪表设备的安装4.1 一般规定4.1.1条就地安装仪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光线充足,操作和维修方便;不宜安装在振动、潮湿、易受机械损伤、有强磁场干扰、高温、温度变化剧烈和有腐蚀性气体的地方。
二、仪表的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宜为 1.2~1.5米。
就地安装的显示仪表应安装在手动操作阀门时便于观察仪表示值的位置。
4.1.2条仪表安装前应外观完整、附件齐全,并按设计规定检查其型号、规格及材质。
4.1.3条仪表安装时不应敲击及振动,安装后应牢固、平正。
4.1.4条设计规定需要脱脂的仪表,应经脱脂检查合格后方可安装。
4.1.5条直接安装在工艺管道上的仪表, 宜在工艺管道吹扫后压力试验前安装,当必须与工艺管道同时安装时, 在工艺管道吹扫时应将仪表拆下。
仪表外壳上箭头的指向应与被测介质的流向一致。
仪表与工艺管道连接时, 仪表上法兰的轴线应与工艺管道轴线一致,固定时应使其受力均匀。
4.1.6条直接安装在工艺设备或管道上的仪表安装完毕,应随同工艺系统一起进行压力试验。
4.1.7条仪表及电气设备上接线盒的引入口不应朝上,以避免油、水及灰尘进入盒内,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密封措施。
4.1.8条仪表和电气设备标志牌上的文字及端子编号等 , 应书写正确、清楚。
仪表及电气设备的接钱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接线前应校线并标号。
二、剥绝缘层时不应损伤线芯。
三、多股线芯端头宜烫锡或采用接线片。
采用接线片时,电 . 线与接线片的连接应压接或焊接,连接处应均匀牢固、导电良好。
四、锡焊时应使用无腐蚀性焊药。
五、电缆(线与瑞子的连接处应固定牢固,并留有适当的余度。
六、接线应正确,排列应整齐、美观。
七、仪表及电气设备易受振动影响时,接线端子上应加弹簧垫圈。
八、线路补偿电阻应安装牢固,拆装方便,其阻值允许误差为±0.1欧姆。
4.2 温度仪表4.2.1条在多粉尘的工艺管道上安装的测温元件,应采取防止磨损的保护措施。
4.2.2条热电偶或热电阻安装在易受被测介质强烈冲击的地方,以及当水平安装时其插入深度大于 1米或被测温度大于 700℃时,应采取防弯曲措施。
4.2.3条表面温度计的感温面应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固定牢固。
4.2.4条压力式温度计的温包必须全都浸入被测介质中,毛细管的敷设应有保护措施, 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 50毫米, 周围温度变化剧烈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4.3压力仪表4.3.1条测量低压的压力表或变送器的安装高度,宜与取压点的高度一致。
就地安装的压力表不应固定在振动较大的工艺设备或管道上。
4.3.2条测量高压的压力表安装在操作岗位附近时,宜距地面 1.8米以上, 或在仪表正面加保护罩。
4.4 流量仪表4.4.1条孔板和喷嘴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孔板或喷嘴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 孔板的入口和喷嘴的出口边缘应无毛刺和圆角, 并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安装和使用》的规定复验其加工尺寸;二、安装前进行清洗时不应损伤节流件;三、孔板的锐边或喷咀的曲面侧应迎着被测介质的流向;四、在水平和倾斜的工艺管道上安装的孔板或喷嘴,若有排泄孔时, 排泄孔的位置对液体介质应在工艺管道的正上方,对气体及蒸汽介质应在工艺管道的正下方;五、孔板或喷嘴与工艺管道的同轴度及垂直度,应符合规范规定;六、环室上有“+” 号的一侧应在被测介质流向的上游侧, 当用箭头标明流向时,箭头的指向应与被测介质的流向一致;七、垫片的内径不应小于工艺管道的内径。
4.4.2条差压计或差压变送器正、负压室与测量管路的连接必须正确。
4.4.3条转子流量计的安装应呈垂直状态,上游侧直管段的长度不宜小于 5倍工艺管道内径,其前后的工艺管道应固定牢固。
4.4.4条靶式流量计靶的中心,应在工艺管道的轴线上。
4.4.5条涡轮流量计的前置放大器与变送器间的距离不,宜大于 3米。
4.4.6条电磁流量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流量计、被测介质及工艺管道三者之间应连成等电位,并应接地;二、在垂直的工艺管道上安装时, 被测介质的流向应自下而上, 在水平和倾斜的工艺管道上安装时,两个测量电极不应在工艺管道的正上方和正下方位置;三、口径大于 300毫米时,应有专用的支架支撑;四、周围有强磁场时,应采取防干扰措施。
4.4.7条椭圆齿轮流量计的刻度盘面应处于垂直平面内。
4.5 物位仪表4.5.1条浮筒液面计的安装应使浮筒呈垂直状态。
其安装高度直使仪表全置程的 1/2处为正常液位。
4.5.2条用差压计或差变送器测量液位时, 仪表安装高度不应高于下部取压口。
注:用双法兰式差压变送器、吹气法及利用低沸点液体汽化传递压力的方法测量液位时,不受此规定限制 .4.5.3条双法兰式差压变送器毛细管的敷设应符合规范规定。
4.5.4条放射性同位素物位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安装前应制订施工方案,并严格执行;二、安装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放射防护规定》的规定,三、在仪表安装地点应有明显的警戒标志。
4.5.5条负荷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传感器的安装应呈垂直状态,各个传感器的受力应均匀 ;二、当有冲击性负载时应有缓冲措施。
4.6 分析仪表4.6.1条预处理装置应单独安装,并宜靠近传送器。
4.6.2条被分析样品的排放管应直接与排放总管连接,总管应引至室外安全场所,其集液处应有排液装置。
4.7调节阀、执行机构和电磁阀4.7.1条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介质流动的方向一致。
注 :当有特殊要求时,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4.7.2条安装用螺纹连接的小口径调节阀时, 必须装有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件。
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操作手轮应处在便于操作的位置。
4.7.3条执行机构的机械传动应灵活,无松动和卡涩现象。
4.7.4条执行机构连杆的长度应能调节, 并应保证调节机构在全开到全关的范围内动作灵活、平稳。
4.7.6条当调节机构能随同工艺管道产生热位移时,执行机构的安装方式应能保证其和调节机构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4.7.7条气动及液动执行机构的信号管应有足够的伸缩余度,不应妨碍执行机构的动作。
4.7.8条液动执行机构的安装位置应低于调节器。
当必须高于调节器时,两者间最大的高度差不应超过 10米,且管路的集气处应有排气阀,靠近调节器处应有逆止阀或自动切断网。
4.7.9条电磁阀在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与阀体间的绝缘电阻。
五、脱脂5.1 一般规定5.1.1条需要脱脂的仪表、调节阀、阀门和管子,必须按照设计规定进行脱脂处理。
5.1.2条用于净脱脂的有机溶剂内的含油量不应大于 50毫克/升。
含油量50~500毫克/升的溶剂可用于粗脱脂。
含油量大于 500毫克/升的溶剂必须经过再生处理合格后方可使用。
5.1.3条脱脂溶剂可按下列原则选用:一、工业用二氯乙烷,适用于金属件的脱脂。
二、工业用四氯化碳,适用于黑色金属、铜和非金属件的脱脂。
三、工业用三氯乙烯,适用于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脱脂。
四、工业酒精(浓度不低于 95.6% ,适用于要求不高的仪表、调节阀、阀门和管子的脱脂,也可作为脱脂件的补充擦洗液用。
五、浓度为 98%的浓硝酸,适用于工作介质为浓硝酸的仪表、调节阀、阀门和管子的脱脂。
六、碱性脱脂液(配方见附录二 ,适用于形状简单、易清洗的零部件和管子的脱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