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微生物的分类:
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无核仁,染色体仅为单个裸露的DNA分子,不进行有丝分裂,缺乏完整的细胞器。
属于这类微生物的有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②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典型的核结构(有核膜、核仁、多个染色体,由DNA和组蛋白组成),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
胞浆内有多种完整的细胞器。
属于这类微生物的有真菌和原虫。
③非细胞型微生物:
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由单一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必须寄生在活的易感细胞内生长繁殖。
这类微生物有病毒、亚病毒和朊粒。
二、微生物的特点:
①多数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和细胞群体的形式存在;
②新陈代谢能力旺盛,生长繁殖速度快;
③变异快,适应能力强;
④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
⑤个体微小。
微生物大全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2)结构:[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monospace;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normal; white-space: pre-wrap; "]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font] (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利用会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以 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示意图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能含有50 亿个细菌。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中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螺旋体、蓝细菌等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主要特点:1.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3. 群居混杂,相生相克4. 生长繁殖快,适应能力强5. 生物遗传性状典型,实验技术体系完善微生物物质主要通过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输送及基团转位等方式进出细菌细胞。
细菌是原核生物界中的一大类大细胞微生物,它们个体微小、形态和结构简单、具细胞壁和原核物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任何细胞器。
细胞壁的功能:A. 维持细菌外型,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 B. 阻挡有害物质进入菌体,维持离子平衡;C. 与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药物敏感性及革兰氏染色性等密切相关。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与真核细胞者类似,主要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胶状物质。
根据糖被的形状和厚度的不同,将荚膜分为四类:荚膜、微荚膜、粘液层、菌胶团。
荚膜的生理功能:A、荚膜富含水分,可保护细胞免于干燥;B、能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C、为主要表面抗原(K抗原),是有些病原菌的毒力因子;D、能保护菌体免受噬菌体和其他物质(溶菌酶和补体)的侵害;E、是某些病原菌必须的粘附因子;F、贮藏养料,是细胞外碳源和能源的储备物质鞭毛: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结构:鞭毛丝.鞭毛钩.基体芽孢: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或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停止,细胞内细胞质浓缩,逐步行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特殊结构,称为芽胞。
芽胞成熟后可自行从芽胞囊中释放出来。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
芽孢的特性:A. 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发芽也只生成一个菌体,细菌数量并未增加,因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微生物的种类

一.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细胞内生长,NC为DNA/RNA EX:virus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环状裸露DNA 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DNARNA同时存在分古生菌(EX:产甲烷菌,嗜热嗜酸菌)细菌(EX:细,螺旋,线,立克,支,毛衣)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
细胞器完整EX:真菌二,格兰染色的细菌细胞壁比较三.格兰染色法1.标本固定2.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3.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细菌均染成深紫色)4.用95%乙醇脱色,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5.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皇复染。
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为紫色的为G+菌,被乙醇脱色,复染成红色的为G-菌。
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四.细菌生长繁殖条件一,营养物质1.水,需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2.碳源,合成菌体组分以及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病菌主要从糖获得碳源。
3.氮源,作为菌体成分的原料。
4.无机盐,1.构成有机化合物,成为菌体的成分2.作为酶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 3.参与能量的储存和转运 4.调节菌体内外渗透压5.某些元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和治病作用密切相关。
5.生长因子,许多细菌需要自身不能合成的生长因子。
二,氢离子浓度(PH)三,温度37 四,气体五,渗透压五.细菌合成代谢产物1.热源质2.毒素与侵袭性酶3.色素4.抗生素5.细菌素6.维生素六.常用湿热灭菌法1.巴氏消毒法2.煮沸法3.流动蒸汽消毒法4.间歇蒸汽灭菌法5.压力蒸汽灭菌法七.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
3.机会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生态平衡失调时,一些正常菌群会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宿主发病。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是指以肉眼不可见的微小形态存在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对微生物进行分类与命名是为了方便对其进行研究和了解其特性。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分类方法及相应的命名规范。
一、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细菌的分类主要基于形态、生理特性、生长条件、代谢方式等多个方面。
1. 形态分类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球菌(cocci)、杆菌(bacilli)、弧菌(vibrios)、螺旋菌(spirilla)等类型。
其中,球菌为球状或椭圆状,杆菌为长形或短杆状,弧菌为弧形,螺旋菌为螺旋形。
2. 生理特性分类细菌的生理特性也是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
比如,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能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厌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能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3. 生长条件分类根据细菌的生长条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嗜热菌(thermophile)、嗜酸菌(acidophile)、嗜盐菌(halophile)等类型。
嗜热菌适应高温环境,嗜酸菌适应酸性环境,嗜盐菌适应高盐浓度环境。
细菌的命名通常遵循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定的规范。
该规范要求使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词根作为细菌的属名(genus),并加上表征特定种类的表名(specific epithet)。
例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Escherichia”为属名,“coli”为表名。
二、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真菌根据其生活方式、营养特性和菌丝形态等进行分类。
1. 营养分类真菌的营养方式主要分为 saprophytes(腐生菌)和 parasites(寄生菌)。
腐生菌通过分解死物质为自己提供营养,寄生菌则寄生于其他寄主生物体上。
2. 菌丝形态分类真菌的菌丝形态也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种类总结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种类总结微生物指的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有些微生物能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但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
目前微生物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在基因工程中可用动植物病毒作为运载体,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做诱导剂,在发酵工程中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多种产物,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到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且比例年年有所增加。
高中生物所涉及到的微生物有哪些?其代谢类型怎样?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什么?现归类总结如下。
一、病毒类病毒指的是一类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的变异基本上是基因突变,都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主要有核酸和衣壳两部分构成,核酸位于衣壳内部,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大多数病毒的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少数病毒的核酸是核糖核酸,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病毒、季节性流感病毒等。
病毒的衣壳具有保护核酸,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功能,具有抗原特异性。
病毒专寄寄生,必需用活细胞培养,在细胞外生存的时间不长。
病毒的繁殖包括吸附→注入核酸→合成核酸和蛋白质→装配→释放五个过程。
病毒在生物工程中有重要用途,如基因工程中可用动植物病毒作为运载体,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做诱导剂。
二、原核生物类原核生物指的是无真正细胞核的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包括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主要介绍细菌和放线菌)1、细菌::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区,有的还有鞭毛、芽孢等。
它们没有叶绿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简单的细胞器,如核糖体。
它们无染色体,在拟核区有一个DNA分子,它决定细菌的主要性状。
其分裂方式主要以二分裂为主,变异均为基因突变。
遗传物质位于拟核区和质粒两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这些细菌又可以分为:(高中三册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菌的种类)(1)根据同化作用可分为两类:①自养细菌自养细菌指的是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碳源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细菌。
(完整版)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完整版)微⽣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第⼀章:微⽣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细胞型:病毒细胞型:原核微⽣物:细菌、放线菌等,(⽆明显核,也⽆核膜、核仁。
)真核微⽣物:酵母菌、霉菌,(有明显核,有核膜、核仁。
)第1节:细菌Bacteria是微⽣物⼀⼤类群,主要研究对象。
细菌是单细胞的,⼤⼩在1um左右,1000倍以上显微镜才能看到其形状。
⼀、细菌的形态和⼤⼩(⼀)基本形态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式不同⼜分为单、双、链、四联、⼋叠、葡萄球菌。
不同的排列⽅式是由于细胞分裂⽅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 (Bacterium):杆状或圆柱形,径长⽐不同,短粗或细长。
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统称,⼀般分散存在。
根据其长度、螺旋数⽬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 (菌体只有⼀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与螺旋体Spirochaeta 区别:螺旋体⽆鞭⽑。
细菌形态不是⼀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异常形态⼀般,幼龄,⽣长条件适宜,形状正常、整齐。
⽼龄,不正常,异常形态。
畸形: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
衰颓形: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
(⼆)细菌⼤⼩如何测量:显微测微尺球菌直径0.5-1um,杆菌直径0.5-1um ,长为直径1-⼏倍;螺旋菌直径03-1um,长1-50um;细菌⼤⼩也不是⼀成不变的。
细胞重量10-13-10-12g ,每g细菌含1-10万亿个细菌。
⼆、细菌细胞结构研究细菌细胞结构是分⼦⽣物学重要内容之⼀,有了电⼦显微镜才有可能。
其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每个细胞都有,如细胞壁、膜、核。
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不是每个都有,如鞭⽑、荚膜、芽孢。
(⼀)基本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较坚硬,略具弹性结构。
微生物的分类

API系统已为国内外微生物学家所公认,并为许多实验室 普遍选用,适用于API系统鉴定的细菌有700多种,由于具 有自动、快速、高效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医药、临床、 兽医、食品、水质测定、环境保护、药物生产、发酵、生 物工程、动植物检疫、 生态学和土壤学等 研究,特别适合于 快速、大量的菌株 鉴定。
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 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 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当作它的具体代表,此菌株维该种的模 式种。
微生物种的学名表示方法有双名法和三名法 1、双名法 属名+种名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 年份
大肠埃希氏菌 Escherichia coli (Migula) 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
2、三名法 属名+种名加词+符号subsp或var+亚种或变种的加词
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
三、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1、亚种:是进一步细分种时所用的单元,一般指除某一明显 而稳定的特征外,其余鉴定特征都与模式种相同的种。 2、菌株:它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 粒)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因此微生物的 每一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某菌种的一个菌株。 如:E.coli K12 、 E.coli O-157:H7等
❖ 所以,大分子进化的研究必须从鉴定大分 子的功能开始。
一、进化指征的选择
❖ ③为了鉴定大分子序列的同源位置或同源 区,要求所选择的分子序列必须能严格线 性排列,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 ④还应注意根据所比较的各类生物之间的 进化距离来选择适当的分子序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菌 Spiral Bacteria 球菌 Cocci Bacteria 杆菌 Rod-Shaped Bacteria
霉菌 Molds
酵母 Yeast
接触食物表面的消毒剂
Food Contact Surface Sanitizer
AOAC Germicidal Detergent Sanitizer Test
Note: I2 是最有活性的形态
“ 碘” 消毒剂的缺点
Iodophors Disadvantages
• • • • 沾污非光滑表面及胶制物质 对噬菌体作用较低 于低温下不能发挥效能 高温下会造成腐蚀性 不能加热至摄氏120度 • 当使用CIP时, 可能引致过多泡沫 • 较“ ‘氯” 昂贵 • 气味
• 阴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Anionic Surfactants) + 酸 (Acid) • 双重作用: 消毒及酸性过水 (sanitize & acid rinse)
酸性阴离子的优点 Acid Anionics Advantages
• • • • • • • 稳定 - 保存期较长 一般不含腐பைடு நூலகம்性 无染色副作用 较少难闻的气味 不受硬水影响 清除及控制矿物质形成的水垢 对噬菌体有良好反应
• 脂肪酸 (Fatty acids) + 有机酸 (organic acids) + 矿物酸 (mineral acid) • 双重作用: 消毒及酸性过水 sanitize & acid rinse • 低泡
羧酸的优点 Carboxylic Acid Advantages
• • • • •
用途广泛 能抵受硬水 于低温下仍有高效能 较为经济 不留残余物/不会形成水垢
0%
4 5 6 7 8 pH 9 10
“ ‘氯 ” 的缺点 Chlorine Disadvantages
• • • • • 可能形成有毒的氯气 腐蚀性 刺激性 不稳定 - 保存期短 可能形成有毒的副产品, Trihalomethane Compounds (THM’s)
Chlorine in Solution
• NaOCl + H2O • Ca(OCl)2 + 2H2O HOCl + NaOH 2HOCl + Ca(OH)2
• Cl2 + H2O
HOCl + H + Cl
+
-
“ 氯 ” 的优点 Chlorine Advantages
100%
50% HOCI Activity
25 C 99 ml 配制杀菌液
o
加 1 ml 大肠菌或葡 萄球菌
(至少含细胞 7.5 x 107 /ml)
0
30秒接触时间
30
15
所需效率在30秒 25oC 杀灭率为 99.999%
存活细胞 计数
中和
1 ml
获FDA批准无需过水的消毒剂(1998)
FDA Approved No-Rinse Food Contact Surface Sanitizers • “ 氯” (Chlorine) • 二氧化氯 (Chlorine dioxide / mixture of oxychloro species) • “ 碘” 消毒剂 (Iodophors) • “ 季铵 ”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 酸性阴离子消毒剂 (Acid-anionic sanitizers) • 羧酸消毒剂 (Carboxylic acid sanitizers) • 过氧醋酸 (Peroxy acid compounds) • 酚 (Phenolic)
“ 季铵” 的缺点 Quaternary Ammonium Chloride Compound Disadvantages
• • • • • 不可与阴离子渗透剂一起使用 抵受硬水的能力低 于低温下只能发挥有限效能 于机械式操作下会产生大量泡沫 杀菌能力随配方的不同而有差异
酸性阴离子 Acid Anionics
“ 季铵”
Quaternary Ammonium Chloride Compounds
• FDA 所允许于食物接触表面,无需过水之消
毒浓度 - 200 ppm
“ 季铵” 的优点 Quaternary Ammonium Chloride Compound Advantages
• • • • • • • • • • 无毒, 无嗅, 无色 不含腐蚀性 温度稳定 对有机污垢有较稳定的效能 用途广泛 有较长的残效期 有清洁及渗透污垢的能力 稳定 - 保存期长 控制霉菌 具辟味功效
酸性阴离子的缺点
Acid Anionics Disadvantages
• • • • • • • • 高成本 对酸碱度敏感,(理想酸碱度 pH2 - 3) 有限的杀菌力 不能杀灭酵母及霉菌 潜在腐蚀性 (当水质含过高氯化物) 高泡沫 刺激皮肤 受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抑制
羧酸 Carboxylic Acid
酸碱度对“ 碘” 消毒剂的影 响 Effect of pH on Iodophor Sanitizers
pH 4 6 10
-
Chemical Species
Color颜色 混浊 Amber
Activity 活性
有活性Active
I2
IO , HIO
I3 , IO3 , I
-
澄清Clear
无活性 Inactive
“ 碘” 消毒 剂 Iodophors
• 碘 (Iodine) + 表面活性剂
( Surfactant) + 酸 (Acid)
–最高浓度 - 25 ppm
“ 碘” 消毒剂的优点 Iodophors Advantages
• • • • 用途广泛 较“ 氯” 温和 低毒 有效的酸碱度 –较“ “氯” 广泛 - pH 2-8 • 腐蚀性较“ 氯” 低 • 稳定 - 保存期长 • 颜色容易辨认
氯气 Chlorine Gas
• 氯气 (Chlorine Gas) • 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次氯酸锂 (Sodium, calcium, lithium hypochlorites) • 粉状有机氯性来源:
最高浓度 - 200 ppm available chlorine
“ 氯 ” 于液体的化学作 用Chemistr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