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合集下载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学而篇原文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句。

乐者,乐与人同也,是乐不孤也。

这一点与“说”不同,悦是自己体验,不是和人在一起的共鸣快乐。

乐,也是礼乐之乐,是乐器之乐,音乐
乐器就是共鸣。

孟子所谓独乐不如与众也。

人能不失其诚,则其心必能层层打开;若不然则心必不能打开,不能
成悦。

心若不开,必黯然自守,不喜与众人相接。

朋来之说,更无从谈起!
而远来之人,并不是我原来的朋友去了远方,而从远处回来。

其实说
的是远方之陌生人来此,与我相识相交,亦可为友,而非为敌。

所谓远者,不近也。

不近则风俗殊而言语异,如此而能为友,岂非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者,不离于快乐也。

若远来之陌生人,是侵略者,是敌人,
岂能有乐。

纵观近代史,乃至东西文明史事,读来此句,尤为感叹。

而华
夏文明之包涵容众之心,敬而相安之道,民胞物与之情,皆由此也。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诗句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诗句

远方友谊的诗句友谊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纽带,它能跨越时空和距离,连接起远方的心灵。

人们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远方友谊的赞美和祝福。

本文将分享一些关于有朋自远方来的美丽诗句,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诗句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出自《论语》的名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对友谊的赞美。

它表达了当亲密的朋友从远方而来时,内心的喜悦之情。

在这里,远方并不只是指地理距离的远近,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牵绊。

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更加浓厚。

诗句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名句。

它将友谊的美妙比喻为海内共存感受的知己,使得远方就如同相邻一般。

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友谊的力量,即使身处天涯海角,但心与心之间的纽带仍然牢不可破。

友谊超越了物理距离,让彼此之间感同身受。

诗句三:远方的朋友,如闻钟磐之音,无微不至。

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

钟磐是古代乐府的大钟,它的音响能传达得很远。

这句诗通过比喻远方友谊的关怀和关心,传达了即使距离遥远,远方的朋友仍能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关心,像钟磐般引发共鸣。

诗句四: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蜀相》。

它描绘了一个悲壮的画面,诗中的主人公是刘备的忠臣诸葛亮。

诗句表达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兄弟情谊的深刻思考。

即使面对战乱和逆境,友谊依旧坚强不屈,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歌颂。

这些诗句不仅是对友谊的赞美,也启发人们思考友谊的真谛。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工作和其他事务而分隔两地,但这并不影响真正友谊的形成和维系。

友谊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它是一种超越界限的美好联系,让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无障碍的交流和情感纽带。

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应珍惜远方友谊的宝贵,用真心和关心滋养它。

正如这些美妙诗句所表达的,有朋自远方来,带来的是快乐和温暖,让我们思考友谊的真谛,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悟到远方友谊的可贵与厚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谈治学之道、修身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自己的问题。

那么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谈交友之道、处世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朋友、对他人的问题了。

这句话如何译成英文?我们就来看看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文:(1)Is it not pleasan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Legge)(2)That friends should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Waley)关于“乐”字,理雅各像译“悦”字一样用了pleasant,韦利却用了一个不同的delightful。

这两个词有什么分别呢?一般说来,前者指外表的欢乐,后者指内心的愉快。

“学而时习之”是内心的愉快,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理雅各“悦”字译得不妥,“乐”字倒译对了,但是总的看来,他选词显得不够精确。

韦利却是译颠倒了:“不亦悦乎”表示内心的愉快,他用了形之于外的pleasure;“不亦乐乎”形之于外,他却用了表示内心愉快的delightful。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理雅各把“有”字译成have,把“远”译成distant,把“方”译成quarters,从对等的观点看来,似乎无可非议,但不如韦利的译文afar 更加自然,更口语化。

韦利还在两句中都加了after all一词,表示不在其位,似乎没有必要。

我看可以参考两家译文,把这一句重译如下:Is it not a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这一句话是不是可以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回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可以说文化交流对人类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卡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朝代】先秦译文对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本: 提出“民贵君轻”
仁政:反对苛政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的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
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 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 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 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 代表。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 载舟,亦可覆舟。 ——《荀子》
你知道《三字经》吗?能否背几句呢?

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看了以上材料后,你有何感想和认识?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 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 ( ) 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 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2.“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 社会地位。”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 D.三人行必有我师
走近孔子
樊迟问仁。子曰: “仁者爱人”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 人、是一种美德。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知识联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 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 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句话对你们处理同学关系有什么启示?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 不 亦 乐 乎 ?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3000孔子弟子为全世 界诵读了部分《论语》经典名句。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探寻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仁者的叮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鲁国人。是春秋时期的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不逾矩。 始人。他的言行记录在 《论语》一书中。 ——《论语· 为政》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 为仁矣”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见贤思齐
田 世 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 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 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含义: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以德教化,反对苛政。 ---民本思想
孔子讲学图 思考:1、孔子的学生中有 哪些人? 2、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的 哪一教育思想? 3、在当时有何意义?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 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 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 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 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 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 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 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 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 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 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 “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 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 ——《中国教育史讲稿 》

经典诵读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 ·第十五》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第六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第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 ·第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 第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第七》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第七》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 第五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克己复礼方为仁”
小故事: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 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 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 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 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 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 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 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 真是妙极了。”
从我校日常教学看孔子教育思想
请你从自身角度出发,谈谈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请你来献计献策,给老师提一些合理的教学建 议,能更好的培养你们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持之以恒、 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
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 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 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 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 理成《孟子》一书。冯 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 理想主义代表。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
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你同意那一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谢谢,下课
和谐中国、和谐世界
孔庙 孔林 孔府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 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 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 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 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 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 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 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 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 庙的先河和范本。
【曲阜孔庙】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 在韩国汉城挂牌。截至2006年3月,已有 54所孔子学院在30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建设, 预计未来几年将达到100所以上。 在2004年曲阜孔庙第一次实现官方祭孔、 2005年全球30多个城市共同举行全球联合祭孔 之后,今天的祭孔大典已经由原来的一项文化 旅游活动发展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 强两岸文化交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国之 大典”。
思考:1、孔子为什么吃掉了黍子,而不吃桃子?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 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 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 追求仁的境界。
人而不仁,如礼何?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实行德治,爱惜民力, 体贴民情,
政治: 主张“仁 义” , “君舟民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哲学:“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主题升华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 还有必要提倡它吗?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深化提高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等(八坚持、反对) 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 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 念中的新体现。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 中国”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 调查 结果公布,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 其后排在第二位。
198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成以下共识,并 向世界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 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 找智慧。”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
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 应是 (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 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同学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