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对联的构成
•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 对联是要成“ 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 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 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 平仄亦要求严格,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平仄亦要求严格,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上 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 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 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对联的平仄规律, 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 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 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 法则。 法则。 •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 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 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 平落。 平落。
• 四是节奏相应
•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佳日过; 故人来。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三
对联的起源
•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 对偶文学,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偶文学,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 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它 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它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 不避重字,分强调词性相当 又不失对仗。 分强调词性相当, 不避重字 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ăng) 。他在寝室门桃符 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 见 新年纳余庆, 板上的题词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 杌(chóu wù )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 联亦不可说不行。 联亦不可说不行。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高考对联常识

对联对联的要求与讲究(一)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
1、工对①数目、颜色、方位、虚词自成一类,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②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③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且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④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⑤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也算工对。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臹、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对联知识

对联常识
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4.内容相关,不能重复。
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一般是: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新风——旧俗(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莺歌——燕舞(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迎新春——辞旧岁(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千山秀——万木荣(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平仄相对,一般都要求仄起平收。
海到天边云是岸山登绝顶雪为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常识

二、对联常识(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孕育于先唐,产生于唐至五代,然后受各种姊妹艺术的影响与促进,发展于宋元,到明清达于鼎盛。
1.孕育对联的修辞手法(1)对偶对联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偶。
对偶,指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是一种反映汉语特点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发展·对偶这种修辞方式很早就存在于古代的散文和诗歌中。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等:·西汉时期的赋体作品中,对偶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作品趋向骈体化,追求形式的齐整,通篇由对偶句组成,并开始讲究平仄。
例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宋元思书》)·赋和骈体文对后世文体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骈体讲宄平仄和对偶的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
2.产生对联的载体条件古人认为桃木和桃木制品可以驱邪辟鬼,在大门上挂上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称为“桃符”。
后来就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句,再后来又发展为书写联语。
这就是春联乃至所有对联的起源。
传统的说法认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的蜀主孟昶(chäng)写在桃符上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3.促进完善对联的姊妹艺术(1)对联与赋和骈体文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注重文采和用典等,与赋和骈体文都有相似之处;它的讲究平仄,不讲押韵,则更像骈体文。
(2)对联与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将对联与它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对联不像律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以外,其余在平仄、对仗方面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3)对联与词对联的对偶要求虽大体与律诗相同,但又不像律诗那么严格。
律诗对仗不允许同字相对,对联则可以这样。
这些特点,与词相似。
(4)对联与曲元曲的体式与词接近,但比词更为通俗和口语化:也比诗词有更多的复字、叠字等。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1、春联:
杨柳吐翠九洲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门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3、喜联:
一对红心向美景,两双小手绘新图;
4、寿联: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5、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6、赠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7、行业联.:
(1)书店联: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2)钟表店联:刻刻催人资惊醒;声声呼君惜光阴.(3)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
照澈大乾坤.(4)旅店联: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5)煤店联: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6)理发店联:理世上万缕青丝;创人间头等事业。
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作者:佚名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3、理解一些名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结合背景理解内容把握节奏读出情感教学难点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一个秀才,家对面住着一户财主,财主家有一片很大的竹园,秀才据此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财主想捉弄秀才,就命人将竹子砍了。
秀才不慌不忙,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就成了一副新对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财主火了,叫人把竹子连根拔了。
哪知,秀才还是在联尾又添了字,又续成了一副好对联。
你想,他会又添了什么字呢?(无,有)二、关于传统对联的一些常识(1)、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的一些规律:(组内同学讨论,组间互相交流)(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二)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三)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指一声、二声的字;仄,仄声字,三声、四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三、趣味对联欣赏: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纪晓岚献给乾隆五十岁大寿的祝寿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歌颂之诚,对仗之工,前所未有。
下面是纪晓岚献给乾隆八十岁大寿的祝寿联: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这幅构思精巧的数字联,工整自然,无懈可击。
小组内读对联并加以欣赏。
四、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例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例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草庐中门联)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例如: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名胜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例如: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狂歌悼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湖南长沙屈原祠)行业联:贴在门旁,使人对其行业特点一目了然,起到行业广告的作用,是楹联中不可小视的一个品种。
例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门联)集句联:用古文、诗词中的句子合成的对联桃花尽日随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上联:张旭《桃花溪》下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五、对联的形式: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等形式。
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小组讨论,再举出相关的对联)六、对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赏析几副对联:1、提到湖南的岳阳楼,会想到哪篇文章?(《岳阳楼记》)文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知道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在岳阳楼上题写对联,如果能将这句名句巧妙地镶嵌进去,那就太好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联,感受一下他的妙处。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此句,由眼观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情,抒发爱国情怀。
(上联应读出开阔宏大的气势,下联慢一点,将心系百姓忧乐的感情读出来)2、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的,请同学讲一讲他的故事,一起来看看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幸”要重读,“埋忠骨”则要读出崇敬、悲伤,“佞臣”要读出我们的鄙视厌弃之情。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衙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虽然只有16个字,却其实磅礴,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则对联是他自己写了来自勉的,我们能否将他的伟大举动和这副对联联系起来想呢?为什么他能在英帝国主义面前表现为一种硬气和骨气,就因为他“无欲”,除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没有任何私欲私心,才能够在衰败的清王朝后期对列强说“不”!禁烟的成功和他集思广益有关,他的容还表现为他禁烟后却被贬新疆,但是他没有怨言,却带领当地老百姓植树治沙,造福地方,没有怨言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要有很大的容忍之心的。
(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大气、一种硬骨)诵读欣赏了三副对联,我们讨论总结出了对联的以下特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有艺术性内容相关对对联的学习和掌握已经很好了,那我们以后再遇到对联应该怎样去鉴赏他们呢?能不能从今天的学习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呢?我们课上所选的对联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面我们再欣赏一些精彩对联。
1、方志敏是谁啊?将这样的一副对联挂在卧室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卧室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坚贞的情操。
2、对联除了以上学习的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性、丰富的内涵,还有一些富有趣味性,大家看文中的哪一则最富有趣味性?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特点?(许多字是一样的)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
(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七、迁移应用(小组讨论交流)第一种题型:选对联1、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A、半入江风半入云B、一味清凉上月时C、二分明月万梅花D、三月细雨春妩媚此题根据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的词性要对应,上下联内容要相互关联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的知识,可以得知本题应选A。
2、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找到它们的配对,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a.山静无人水自流B.亭闲有竹春常在b.春风吹绿柳万枝C.无意东风花半露c.夜市千灯照碧云D.晴空一镜悬明月d.有闲春色燕双飞第二种题型:改对联把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斩断长江千里水下联:锁住三峡无数峰第三种题型:对对联: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答案提示: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
第四种题型:补充对联: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学习小结今天我们这一节课,我们对对联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丛中我们也领略了中国民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我们的同学能继续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永放光彩。
作业:背诵课上所学的五幅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