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选读1【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课件ppt

嗅气味
中医还会嗅患者的气味,包括口 气、汗味、分泌物等,以了解患 者的身体状况。
问诊
询问病史
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 病史、家族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 康状况。
询问症状
中医还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 、疼痛、疲乏等,以了解患者的具体 病情。
切诊
脉诊
中医通过脉诊来判断患者的脉象,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
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 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THANK YOU
中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学 • 中药与方剂学 • 针灸推拿学 • 中医经典选读 • 中医临床实践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中医定义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 它基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并融合了现代医学理念 和实践。
中医的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01
中医妇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妇科疾
病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治疗方法
02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
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03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临床实践
儿科疾病诊断
中医儿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儿科疾病 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其他疾病
针灸推拿还被应用于妇科、皮肤科等多个领域。如月经不 调、带状疱疹等病症,通过针灸和推拿手法可以达到调经 止带、促进疱疹愈合的目的。
中医还会嗅患者的气味,包括口 气、汗味、分泌物等,以了解患 者的身体状况。
问诊
询问病史
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 病史、家族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 康状况。
询问症状
中医还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 、疼痛、疲乏等,以了解患者的具体 病情。
切诊
脉诊
中医通过脉诊来判断患者的脉象,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
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 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THANK YOU
中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学 • 中药与方剂学 • 针灸推拿学 • 中医经典选读 • 中医临床实践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中医定义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 它基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并融合了现代医学理念 和实践。
中医的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01
中医妇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妇科疾
病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治疗方法
02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
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03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临床实践
儿科疾病诊断
中医儿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儿科疾病 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其他疾病
针灸推拿还被应用于妇科、皮肤科等多个领域。如月经不 调、带状疱疹等病症,通过针灸和推拿手法可以达到调经 止带、促进疱疹愈合的目的。
(医学课件)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
2023-11-05
目录
• 中医经典概述 • 中医经典著作 • 中医经典理论 • 中医经典临床应用 • 中医经典与现代医学 • 中医经典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经典概述
中医经典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医经典指的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这些著作蕴含了古代医家的医学思想和经验,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对于学习和从事中 医的人来说,是必读的书籍。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经典 的内涵,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的精髓,成为合格的中医医师。
影响
中医经典不仅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 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等经典著 作被译为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寒杂病论》
总结词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和内伤 杂病的医学典籍,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前者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后 者主要论述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 法。该书不仅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文化价值
中医养生不仅具有医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中医经典研究与发展
中医经典的研究现状
文本整理与校注
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整理和校注版本,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学术流派与传承
中医经典催生了多个学术流派,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这些 流派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研究的重要内容。
推拿按摩
2023-11-05
目录
• 中医经典概述 • 中医经典著作 • 中医经典理论 • 中医经典临床应用 • 中医经典与现代医学 • 中医经典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经典概述
中医经典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医经典指的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这些著作蕴含了古代医家的医学思想和经验,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对于学习和从事中 医的人来说,是必读的书籍。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经典 的内涵,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的精髓,成为合格的中医医师。
影响
中医经典不仅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 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等经典著 作被译为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寒杂病论》
总结词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和内伤 杂病的医学典籍,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前者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后 者主要论述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 法。该书不仅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文化价值
中医养生不仅具有医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中医经典研究与发展
中医经典的研究现状
文本整理与校注
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整理和校注版本,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学术流派与传承
中医经典催生了多个学术流派,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这些 流派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研究的重要内容。
推拿按摩
中医经典PPT参考幻灯片

11
[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 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12
[注释] 1、知道:即懂得养生之道。 2、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法,效法,取法 ,引申为遵循、顺应。阴阳,指天地自 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素问》、《灵枢》
7
养生 阴阳五行 藏象 精气神
8
病因病机 病证 诊法 治则治法
9
养生
10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是人类生活的最早时 代的泛称。 天真,即先天之真气。 本篇讨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 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 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 故名“上古天真论”。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0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21
[分析] 1、本节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旨在 保全人体的精、气、神,从而揭示了中 医养生学的奥秘。
同时,也体现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 科学思想。
22
2、提出养生基本原则: 对外环境要“虚邪
贼风,避之有时”—— 说明外界的致病因素,
因时因地而异; 对人体本身要“恬
惔虚无,精神内守”— —说明情志失调,劳倦
37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 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12
[注释] 1、知道:即懂得养生之道。 2、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法,效法,取法 ,引申为遵循、顺应。阴阳,指天地自 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素问》、《灵枢》
7
养生 阴阳五行 藏象 精气神
8
病因病机 病证 诊法 治则治法
9
养生
10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是人类生活的最早时 代的泛称。 天真,即先天之真气。 本篇讨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 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 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 故名“上古天真论”。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0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21
[分析] 1、本节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旨在 保全人体的精、气、神,从而揭示了中 医养生学的奥秘。
同时,也体现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 科学思想。
22
2、提出养生基本原则: 对外环境要“虚邪
贼风,避之有时”—— 说明外界的致病因素,
因时因地而异; 对人体本身要“恬
惔虚无,精神内守”— —说明情志失调,劳倦
37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中医经典 PPT课件

五 行
⒉五行休旺说 西汉刘安《淮南王》提出了五行休旺理论:是指每一行当令 为旺,我生为相,生我为休,我克为囚,克成为死的五行盛衰 模式。体现了古代医家关于自然万物和人体五行精气活动节律 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中医学用五行休旺阐述脏腑精气在四季昼夜呈现的周期性变 化以及脏腑疾病的传变规律,对判断病情发展趋势,指导疾病 的防治均有实际意义。
㈡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五行归类表 ●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 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理论探讨
论心生脾的生物学基础
意义
心生血,血生脾,血既为中介,又为脾功能正常发挥提供了物质条件。 从西医、中医比较认识,我们知道主导消化吸收的器官在小肠,而心火 下移小肠,助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所以说 心为阳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消化功能的激发者和主导者[1]。 临床上心功能不全患者,早期多属中医学心气心阳亏虚证,生血失职, 可见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等贫血貌,可同时因火不暖土,脾虚失 运,出现纳呆、腹胀、便溏等消化系统症状;中、晚期渐因心气心阳亏 虚而血脉瘀阻,出现面色晦暗、心胸憋闷,以及消化系统症状进一步加 重,如溃疡、出血,甚至出现恶病质等。
规
子亢→损母→子盛母衰→“子盗母气”“子来乘
律
母”
如:肝火盛,下劫肾阴,而肝旺肾阴亏虚。 子弱→母虚→子母俱虚
如:肝阴虚,致肾阴虚,而肝肾阴虚,
心血虚,致肝血虚,而心肝血虚。
五 行
㈦象数五行模式观 1.周易八卦五行数模 西周《周易》由《易经》、 《易传》两部分组成。 《周易·说卦传》阐明了八卦之象与五行关系:“乾为金”、
中医经典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式来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也非常好。
中医精神调养
总结词
中医精神调养注重情志的调节和心理的平衡,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养生的效果。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情绪的稳定和平衡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精神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激动 或压抑等。中医还提倡“以德养生”,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来达到养生的效果。此外,中医还提出了 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如静坐、冥想等,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病机
探讨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如气血 不和、脏腑失调等。
03
中药与方剂
中药基础知识
01
02
03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 温、凉四种,归经是指中 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 的选择作用。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 反”和“十九畏”,即某 些中药配伍使用会产生毒 性或降低药效。
中药的煎煮方法
04
中医针灸疗法
针灸基本知识
针灸定义
针灸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穴位分类
人体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每种穴位都有不同的特点和 作用。
针灸器具
常用的针灸器具包括毫针、艾灸、 拔罐等,每种器具都有其独特的作 用和操作方法。
针灸操作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词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经典中的重要哲学思想,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
详细描述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五行理论则将 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联系,用以解释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经典中医 PPT课件

▪无限极产品分三种类型:
调理类的-----疑难杂症、内分泌紊乱 补益类的-----虚症、机能减退 泻类的-----实症、机能亢进
★调理类的产品有:增建、灵芝皇、润和、 时臻胶囊、儿童、营养适(乐)
★补益类的:男仕、润红胭、常欣卫、 钙片、维康素
★泻类的:桑糖饮、海豹油、红果、女 仕
4、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免疫低 于60时引起的疾病)
免疫不能即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变异细胞, 这是产生肿瘤发生癌变。
医学实践证明99%的疾 病与人体的免疫失调有 关,因此提高我们免疫 系统功能是克服疾病的 最有效地方法和措施!
▪病情大概分三种:
中医讲:虚症、实症、疑难杂症
西医讲:机能减退、机能亢进、内分泌紊 乱
燥、白、辣
西 皮
毛 鼻 涕
排水渠
冬:水、、
寒、黑、碱
排风扇
肾
骨、发、
二阴、
尿北
▪西医认为免疫失调有四种特性 表现各种不同疾病:
1、免疫功能异常亢进(免疫高于140时引起疾病)。 如:花粉过敏、过敏性皮炎、麻疹、哮喘、顽固性头痛、牙痛、 红眼病、青春痘、便秘及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中风等心血 管疾病。
散,寿命可达百岁左右。
贤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能增寿。
愚人:自残、透支……
生命在于呼吸之间,养阴着寿,宁静 者可长寿,可见四时养生很关键!
心
脉面舌汗
南
夏:火、
血路 心、署红、
将军
苦
筋
东爪 肝 目 泪
脾 春:木、肝、风、
绿、酸
长夏:土、湿、 黄、甜
肉唇口涎
中
粮田
肺
秋:金、肺
主讲老师-----牛玲
中医经典ppt课件

。
03
阴阳五行学说在预防保健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预防保健领域,通过调节饮食、起居、
运动等方面来维护人体健康。
现代医学对脏腑经络理论认识
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可以治疗疾 病。
经络系统与生理病理联系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络系统与人体生理病理密切相关,通过刺激经络可以治疗疾病。
0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技巧与要点
观察患者面色、形态、舌
01 苔等变化
分辨病位、病性、病势及
03 预后
重视局部与整体病情的关
02 联
掌握望神、望色、望形态
04
等基本技巧
闻诊技巧与要点
倾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注意闻诊时环境因素的影响
辨别病邪性质、病情轻重及预后 掌握听声音、嗅气味等基本技巧
问诊技巧与要点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
病因病机理论
外感病因
阐述六淫、疠气等外感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 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病机理论
阐述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基本的病 机变化过程。
ABCD
内伤病因
介绍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内伤病因 的致病机理。
病因病机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
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阐述疾病的传变 与转归。
操作规范
针灸操作前需做好准备工作,如选择合适的针具、确定穴位等;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原 则,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等;操作后需做好处理工作,如消毒、拔罐等。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方案设计
01
02
03
头痛
根据头痛的部位和性质, 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如百会、太阳、风池等 。
中医经典选读--绪论(中医教研室) ppt课件

(二)提出新的病因学说
1、阐述多种致病途径。
O仲景指出杂病病因,并非仅限于外感而是有多种因素。
再如,虚劳病中有“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
劳伤、经络营卫气血伤”等致病因素;妇人杂病有“因
虚、积冷、结气”等病因。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祥之,病由都尽。
(五)展示多学科研究成果
心理学方面 O《内经》论述了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心理病变 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及运用心理疗法防治疾病的方法, 奠定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医学心理学。
(五)展示多学科研究成果
O 《内经》多学科内容很多,说明了医学科学与古代哲
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这是
产生中医学理论的重要途径,为中医学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创立了防治疾病的基 本原则和技术,为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为中
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历代
医家奉为“医家之宗”。
(一)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理论体系
创造性的形成了诸 如藏象学说、经络 学说、气血津液学 说、病因病机学说 、诊法学说及疾病 防治学说等。
(一)奠定辨证论治基础
O 六经辨证用三阴三阳概括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与病理 演变。又用三阴三阳所涵示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与感受邪气机体所发生的病理变化、脉症特点结合起来, 以说明疾病的正邪斗争、表里进退、虚实转化、阴阳盛 衰;以辨明病邪、病位、病性、病势、预后等。从而确 立相应的治疗原则,遣用相应的方剂药物,选择相应的 煎服方法。不仅如此,还通过具体的病脉证治,揭示了 既原则又灵活的辨证思维方法,把中医学朴素而丰富的 辩证法思想,溶化在六经病的论治之中,给后世医家提 供了学习中医的无穷的、广阔的思维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中医四大经典
内经:称《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
各81篇,总计18万余字,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伤寒:《伤寒论》
金匮:《金匮要略》
——合称《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著,8万余字 温病:明·吴又可《温疫论》;清·叶天士《温热
论 》;清·薛生白《湿热病篇》;清·吴鞠通《温 病条辨》、清·王孟英《温热经纬》 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各论的根源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经文释义
嗜欲不能劳其目:嗜好贪欲,不能烦劳他 的视觉。
淫邪不能惑其心:淫乱邪恶之事不能惑乱 他的心神。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经文释义
不惧于物:不为外物所惊扰。 德全不危:德,养生之得;德全,全面实
行养生之道。不危,不至于受衰老的危害。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 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 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 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真气从之:真气,正气。从,顺从,调和之义。 精神内守:内守,守持于内。即精神充沛而不
妄耗。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经文释义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为随便吃什么食 物,都觉得味道甘美;无论穿什么衣服,都觉 得舒适;不管在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当中生活, 都觉得快乐。
高下不相慕:高,地位尊贵;下,地位卑贱。 意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安于自身的社会地 位,不羡慕别人。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术数
术数:以巫术为起源的各类技术,天文、历法、 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 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 养生、房中、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
术数: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 吉凶;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的各类现象,用以 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对我国古代政治、 军事、文化、科技曾产生过广泛影响。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充足 ),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术数:预测吉凶的法术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 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
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
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 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天,指先天,癸,即癸水。天癸为藏于肾中具有促进生殖
功能的一种先天而生的物质。至,成熟的意思(又解为到 达、产生)。 精气的别称。出《黄帝内经•太素》:“天癸,精气也。” 元阴、元气的别称。《类经•脏象类》:“故天癸者,… 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 任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任”,担任,妊养之意,总 任一身阴经,称为阴脉之海。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 系密切 太冲脉:即冲脉。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 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 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பைடு நூலகம்
三部九候诊法 下部
足厥阴(五里、太冲) ——侯肝
足太阴(萁门、冲阳) ——侯脾胃
足少阴(太溪) ——侯肾
冲脉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经文释义
虚邪贼风:虚邪,邪乘虚而入,谓之虚邪。贼 风,不正之气,就是邪气。意思为四时的邪气。 恬惔虚无:恬惔,安静的意思。虚无,心无杂 念。意思是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影响
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根植于先进的哲学思想,故“千年而不衰”
提出整体观医学特色:整体观念 确立中医医疗模式:辩证及诊治大法 系统整理经络学说及针灸疗法:针灸学鼻
祖 首创医学与多学科联合研究模式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成就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目录
中医经典著作介绍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影响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成就 温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 皇帝内经选读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中医经典著作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医经:《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 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六经辩证的整理及提高:形成体系,称临 床辨证论治先驱者
脏腑经络辩证运用于内伤杂病诊疗取得巨 大成功
治则治法灵活运用典范:对实践操作具有 强大指导意义
临床组方用药的里程碑:称方书之祖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温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
创立温病辩证论治体系:卫气营血辩证、 三焦辩证
提出温病发病的新观点 丰富外感病的治法方药
经方:《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 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四十卷、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 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 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 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 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