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二体问题共4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共41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共41张PPT)优秀课件
互不联系的泡沼,大型的湖泊
正在变小,小的泡沼不复存在,
昔日的水乡泽国已成历史。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资料5:
三江平原原为黑龙江省气候湿润地区,50年代最大降水量可达
800mm,可是近些年来降水量逐年减少。据气象部门资料,近年来,降水
量比20年前减少了180mm,比其它地区多减少100mm,年递减率是松嫩平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国家对三江平原进 行大规模的开垦,使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 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 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1 “北大荒”
地理位置
三江平原位于中国 的东北角,西起小兴安 岭,东达乌苏里江,北 迄黑龙江,南抵兴凯湖, 于黑龙江、松花江、乌 苏里江汇流处
十厘米厚变成二三十厘米,颜色也开始变黄。黑土区表层每年流失达0.5
至1厘米,地力明显下降,全省每年因此减产粮食达25亿公斤。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据副统院计长,三周江连平仁原原为有此大惊呼:黑土区形成1
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小其泡沼流不失下,400再0个过,水50面年积黑达土层将流失殆尽,
土地变得千沟万壑。
互不联系的泡沼,大型的湖泊
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有一正条在宽变小足,有小5的0泡米沼的不大复存侵在蚀,沟横在村头,一 眼望不到头。当地村民说,几年昔前日,的水这乡条泽沟国已一成步历就史。能跨过去,想不到这
么快就被冲刷成了这样。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资料3: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严重沙化而日益贫瘠。黑土层由七八
壤的区肥力,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位 因 素

第2章二体问题

第2章二体问题

在二体问题基本运动方程(2-10)式中, r (X 2 Y 2 Z2)1 2 ,
因此它是一个非线性的常微分方程组。该方程组由三个方
程组成,每个方程皆为二阶微分方程,所以求解后应有6
个独立的积分常数。下面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组。为方便
计,将二体运动基本运动方程(2-10)式写为矢量形式:
r
d 2r dt 2
10
牛顿运动定律只有在惯性坐标系中才成立,所以在讨论二体问题的
基本运动方程时首先播建立惯性坐标系 ,现假设空间有两个质
点 A 和 P。A 点在惯性坐标系中
的坐标为(A,A, A )T,质量为 M 。
P 点在惯性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A,A, A )T,质量为 m。
从A点到P点的矢量为 r ,即:
p A
6
(二)二体问题
• 研究两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何题称为二体 问题。
• 在二体问题中卫星的运动轨道是一个椭圆,该椭圆的大小 形状及其在空间的定向以及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均可精确 算出。
• 把二体问题中算得的椭圆轨道称为人造卫星的正常轨道。 • 把确定椭圆轨遣的形状、大小与空间的定向以及卫星在轨
X
p
A
Y p A
Z p A
将(2-9)式两边同时对时间 t 求二阶导数后可得:
(2-9)
X
p
A
G
M m r3
X
r3
X
Y
p
A
G
M r3
mY
r3
Y
Z
p
A
G
M r3
m
Z
r3
Z
(2-10)
式中的
G(M m) (2-11)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试题整理(2021年整理)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试题整理(2021年整理)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试题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试题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试题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试题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学习好帮手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题第I卷(选择题)请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项选择1. 在空间,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①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③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垂直于不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仅②不正确B.仅①、④正确C.仅①正确D.四个命题都正确2. 如果直线 a是平面α的斜线,那么在平面α内()A 不存在与a平行的直线B 不存在与a垂直的直线C 与a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D 与a平行的直线有无数条3. 平面α内有一四边形ABCD,P为α外一点,P点到四边形ABCD 各边的距离相等,则这个四边形 ( )A 必有外接圆B 必有内切圆C 既有内切圆又有外接圆D 必是正方形4。

已知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PA =2A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PB⊥AD B.平面PAB⊥平面PBCC.直线BC∥平面PAE D.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45°5。

若a,b是异面直线,直线c∥a,则c与b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 B.异面 C.平行 D.异面或相交6. 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不是平行四边形,用平面α去截此四棱锥(如图),使得截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这样的平面α()学习好帮手A.不存在B.只有1个 C.恰有4个D.有无数多个7。

二体问题资料课件

二体问题资料课件

03
二体问题的解析解法
微分方程的求解
建立二体问题微分方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二体 问题的微分方程。
求解微分方程
通过解析方法或数值方法求解微分方程,得到 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验证解的正确性
通过将解代入原微分方程进行验证,确保解的正确性。
椭圆轨道和双曲轨道
椭圆轨道
当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足 够远时,它们的运动轨迹 近似为椭圆。
二体问题资料课件
目录
• 二体问题简介 • 二体问题的数学模型 • 二体问题的解析解法 • 二体问题的近似解法 • 二体问题的实际应用 • 二体问题的发展前景
01
二体问题简介
二体问题的定义
二体问题是指两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 01 规律问题。
它描述了两个物体在相互吸引的力(如地球和月 02 亮)作用下,如何运动的问题。
运动方程的建立
总结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描述天体运动的方程
详细描述
在二体问题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建立描述两个天体之间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的运动方程 。这些方程通常是非线性的微分方程,用于求解天体的轨道和运动规律。通过对方程进行数值积分,可以得到天 体的精确运动轨迹。
详细描述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它揭示了力、质 量和加速度之间的联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规律的定律。在二体问题中,牛顿第二定律 用于分析两个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运动状态变化。
万有引力定律
总结词
描述任意两个质点之间引力作用的定律
详细描述
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任意两个质点之间都存在引力作用,其大小与两质点质量的 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G*m1*m2/r^2。在二体问 题中,万有引力定律用于计算两个天体之间的引力,是天体运动分析的基础。

第二章二体问题资料

第二章二体问题资料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卫星与地球的运 动方程: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设 为卫星S相对于O的加速度,则:
由于M远大于m,通常不考虑m的影响,则有:
取地球引力常数µ =GM=1,此时(3-4)式可写成 为: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设以O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为O-XYZ,S点的坐标 为(X,Y,Z),则卫星S的地心向径r=(X,Y, Z),加速度 ,代入(3-4)得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1571.12.27 - 1630.11.15
主要成就: 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一.卫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 卫星运行的轨道为一椭圆,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此定律阐明了卫星运行轨道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地心的关系。由 万有引力定律可得卫星绕地球质心运动的轨道方程。r为卫星 的地心距离,a为开普勒椭圆的长半径,e为开普勒椭圆的偏心 率;f为真近点角,它描述了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上相对近地 点的位置,是时间的函数。 m
三、二体问题与人卫正常轨道

二体问题

研究二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 题 摄动力
除地球引力(1)外,其它作用在卫星上的力

人卫正常轨道 满足如下假定条件下的卫星轨道,称为人 卫正常轨道: 地球为正球 除地球正球引力外,卫星不受其它摄动 力的作用
人卫正常轨道的特点: 运动轨道为一椭圆,可以精确地计算出 椭圆大小形状及其在空间中的定向以及 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第二章 二体问题
本章主要介绍有关卫星的运动规律,轨道的描述, 以及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和方程的解。 重点: 1.二体问题的定义; 2.卫星运动的轨道参数; 3.二体问题基本运动方程; 4.二体问题基本运动方程的解。 难点: 1.怎样理解二体问题基本运动方程; 2.怎样得到二体问题基本运动方程的解。

第二章二体问题

第二章二体问题

人卫真实轨道 人卫正常轨道 轨道摄动
综述
作用在卫星上的力 地球引力(1) 地球引力(2) 日、月引力 大气阻力 光压 其它作用力 总和
卫星轨道 人卫正常轨道
轨道理论 人卫正常轨道(二体问题)
摄 动 力
轨道摄动
人卫轨道摄动理论
人卫真实轨道
人卫轨道理论
2.2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国籍: 德国 生卒日期:
左边(3-6)方程解的一般形式为:
二体问题微分方程的解

卫星运动的轨道平面方程 直接由微分方程(3-6)求积分,可得卫星运动 的轨道平面方程:
式中,X,Y,Z是卫星在地心天球坐标系中的坐标

卫星运动的轨道方程 卫星运动的轨道方程为:
由于 ,所以(3-10)式可以真 近点角V表示: 另外由二体运动的微分方程可求出常用的表 示卫星运动速度U的活力积分: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卫星与地球的运 动方程: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设 为卫星S相对于O的加速度,则:
由于M远大于m,通常不考虑m的影响,则有:
取地球引力常数µ =GM=1,此时(3-4)式可写成 为: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设以O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为O-XYZ,S点的坐标 为(X,Y,Z),则卫星S的地心向径r=(X,Y, Z),加速度 ,代入(3-4)得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1571.12.27 - 1630.11.15
主要成就: 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一.卫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 卫星运行的轨道为一椭圆,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此定律阐明了卫星运行轨道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地心的关系。由 万有引力定律可得卫星绕地球质心运动的轨道方程。r为卫星 的地心距离,a为开普勒椭圆的长半径,e为开普勒椭圆的偏心 率;f为真近点角,它描述了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上相对近地 点的位置,是时间的函数。 m

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习题+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习题+答案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 平面的画法与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A ∈LB ∈L => L α A ∈αB ∈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 ∈α、B ∈α、C ∈α.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且P ∈L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a ∥bc ∥b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4 注意点: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D C B A α A·α C ·B· A · α P · α Lβ 共面直线=>a ∥c 2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在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 α来表示a α a∩α=A a∥α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其性质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符号表示:a αb β => a∥αa∥b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符号表示:a βb βa∩b = P β∥αa∥αb∥α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1〕用定义;〔2〕判定定理;〔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1、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符号表示:a∥αa β a∥bα∩β= b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2、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符号表示:α∥βα∩γ= a a∥bβ∩γ= b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其性质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如图,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Lpα2、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注意点: 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A梭 l βBα2、二面角的记法:二面角α-l-β或α-AB-β3、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2.3.3—2.3.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1、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2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A组一、选择题1.设,为两个不同的平面,l,m为两条不同的直线,且l⊂,m⊂β,有如下的两个命题:①若∥,则l∥m;②若l⊥m,则⊥.那么< >.A.①是真命题,②是假命题B.①是假命题,②是真命题C.①②都是真命题D.①②都是假命题2.如图,ABCD-A1B1C1D1为正方体,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A.BD∥平面CB1D1B.AC1⊥BDC.AC1⊥平面CB1D1D.异面直线AD与CB1角为60°<第2题> 3.关于直线m,n 与平面,,有下列四个命题:①m ∥,n ∥且∥,则m∥n;②m ⊥,n ⊥且⊥,则m⊥n;③m ⊥,n ∥且∥,则m⊥n;④m ∥,n ⊥且⊥,则m∥n.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③若直线l1,l2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l1,l2互相平行④若直线l1,l2是异面直线,则与l1,l2都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A.1B.2C.3D.4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若直线l 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内,则l ∥②若直线l 与平面平行,则l 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③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另一条直线也与这个平面平行④若直线l 与平面平行,则l 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A.0个B.1个C.2个D.3个6.两直线l1与l2异面,过l1作平面与l2平行,这样的平面< >.A.不存在B.有唯一的一个C.有无数个D.只有两个7.把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起,当以A,B,C,D四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体积最大时,直线BD和平面ABC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A.90°B.60°C.45°D.30°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空间中,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B .同一平面的两条垂线一定共面C .过直线上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且这些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D .过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 9.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一个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些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 .4B .3C .2D .110.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60°,直线a ⊥c ,则直线b 与c 所成的角的X 围为<>. A .[30°,90°] B.[60°,90°] C.[30°,60°]D.[30°,120°] 二、填空题11.已知三棱锥P -ABC 的三条侧棱PA ,PB ,PC 两两相互垂直,且三个侧面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则这个三棱锥的体积为.12.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过P 作PO ⊥平面,垂足是O ,连PA ,PB ,PC .<1>若PA =PB =PC ,则O 为△ABC 的心; <2>PA ⊥PB ,PA ⊥PC ,PC ⊥PB ,则O 是△ABC 的心;<3>若点P 到三边AB ,BC ,CA 的距离相等,则O 是△ABC 的心; <4>若PA =PB =PC ,∠C =90º,则O 是AB 边的点; <5>若PA =PB =PC ,AB =AC ,则点O 在△ABC 的线上. 13.如图,在正三角形ABC 中,D ,E ,F 分别为各边的中点,G ,H ,I ,J 分别为AF ,AD ,BE ,DE 的中点,将△ABC 沿DE ,EF ,DF 折成三棱锥以后,GH 与IJ 所成角的度数为.14.直线l 与平面所成角为30°,l ∩=A ,直线m∈,则m 与l 所成角的取值X 围是.15.棱长为1的正四面体内有一点P ,由点P 向各面引垂线,垂线段长度分别为d 1,d 2,d 3,d 4,J<第13题>则d 1+d 2+d 3+d 4的值为.16.直二面角-l -的棱上有一点A ,在平面,内各有一条射线AB ,AC与l 成45°,AB ⊂,AC ⊂,则∠BAC =.三、解答题17.在四面体ABCD 中,△ABC 与△DBC 都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 <1>求证:BC ⊥AD ;<2>若点D 到平面ABC 的距离等于3,求二面角A -BC -D 的正弦值;<3>设二面角A -BC -D 的大小为,猜想为何值时,四面体A -BCD 的体积最大.<不要求证明>18. 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2,BB 1=BC =1,E 为D 1C 1的中点,连结ED ,EC ,EB 和DB .<1>求证:平面EDB ⊥平面EBC ; <2>求二面角E -DB -C 的正切值.19*.如图,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S-ABCD 中,AD ∥BC ,∠ABC =90°,SA ⊥面ABCD ,SA =AB =BC =1,AD =21.<1>求四棱锥S —ABCD 的体积;<2>求面SCD 与面SBA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提示:延长 BA ,CD 相交于点 E ,则直线 SE 是 所求二面角的棱.><第19题>20*.斜三棱柱的一个侧面的面积为10,这个侧面与它所对棱的距离等于6,求这个棱柱的体积.<提示:在 AA 1 上取一点 P ,过 P 作棱柱的截面,使 AA 1 垂直于这个截面.><第20题>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参考答案<第18题><第17题>一、选择题1.D 解析:命题②有反例,如图中平面∩平面=直线n ,l ⊂,m ⊂,且l ∥n ,m ⊥n ,则m ⊥l ,显然平面不垂直平面,<第1题>故②是假命题;命题①显然也是假命题, 2.D 解析:异面直线AD 与CB 1角为45°.3.D 解析:在①、④的条件下,m ,n 的位置关系不确定.4.D 解析:利用特殊图形正方体我们不难发现①②③④均不正确,故选择答案D . 5.B 解析:学会用长方体模型分析问题,A 1A 有无数点在平面ABCD 外,但AA 1与平面ABCD 相交,①不正确;A 1B 1∥平面ABCD ,显然A 1B 1不平行于BD ,②不正确;A 1B 1∥AB ,A 1B 1∥平面ABCD ,但AB ⊂平面ABCD 内,③不正确;l 与平面α平行,则l 与无公共点,l 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没有公共点,④正确,应选B . <第5题>6.B 解析:设平面 过l 1,且 l 2∥,则 l 1上一定点 P 与 l 2 确定一平面,与的交线l 3∥l 2,且 l 3 过点 P . 又过点 P 与 l 2 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即 l 3 有唯一性,所以经过 l 1 和 l 3 的平面是唯一的,即过 l 1 且平行于 l 2 的平面是唯一的.7.C 解析:当三棱锥D -ABC 体积最大时,平面DAC ⊥ABC ,取AC 的中点O ,则△DBO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DBO =45°.8.D 解析:A .一组对边平行就决定了共面;B .同一平面的两条垂线互相平行,因而共面;C .这些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即直线的垂面;D .把书本的书脊垂直放在桌上就明确了.9.B 解析:因为①②④正确,故选B .10.A 解析: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60°,直线c ⊥a ,过空间任一点 P ,作直线 a ’∥a , b ’∥b , c ’∥c . 若a ’,b ’,c ’ 共面则 b ’ 与 c ’ 成 30°角,否则b ’与c ’所成的角的X 围为<30°,90°],所以直线b 与c 所成角的X 围为[30°,90°].二、填空题 11.313212S S S .解析:设三条侧棱长为a ,b ,c .则21ab =S 1,21bc =S 2,21ca =S 3 三式相乘:∴ 81a 2 b 2 c 2=S 1S 2S 3,∴ abc =23212S S S . ∵ 三侧棱两两垂直,∴ V =31abc ·21=313212S S S .12.外,垂,内,中,BC 边的垂直平分.解析:<1>由三角形全等可证得O 为△ABC 的外心;<2>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O 为△ABC 的垂心; <3>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O 为△ABC 的内心; <4>由三角形全等可证得,O 为 AB 边的中点;<5>由<1>知,O 在 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上,或说O 在∠BAC 的平分线上.13.60°.解析:将△ABC 沿DE ,EF ,DF 折成三棱锥以后,GH 与IJ 所成角的度数为60°. 14.[30°,90°].解析:直线l 与平面所成的30°的角为m 与l 所成角的最小值,当m 在内适当旋转就可以得到l ⊥m ,即m 与l 所成角的的最大值为90°. 15.36.解析:作等积变换:4331⨯×<d 1+d 2+d 3+d 4>=4331⨯·h ,而h =36. 16.60°或120°.解析:不妨固定AB ,则AC 有两种可能. 三、解答题17.证明:<1>取BC 中点O ,连结AO ,DO . ∵△ABC ,△BCD 都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 ∴AO ⊥BC ,DO ⊥BC ,且AO ∩DO =O, ∴BC ⊥平面AOD .又AD ⊂平面AOD , ∴BC ⊥AD .<第17题>解:<2>由<1>知∠AOD 为二面角A -BC -D 的平面角,设∠AOD =,则过点D 作DE ⊥AD ,垂足为E .∵BC ⊥平面ADO ,且BC ⊂平面ABC ,∴平面ADO ⊥平面ABC .又平面ADO ∩平面ABC =AO , ∴DE ⊥平面ABC .∴线段DE 的长为点D 到平面ABC 的距离,即DE =3.又DO =23BD =23, 在Rt △DEO 中,sin =DODE =23,故二面角A -BC -D 的正弦值为23. <3>当=90°时,四面体ABCD 的体积最大.18.证明:<1>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2,BB 1=BC =1,E 为D 1C 1的中点.∴△DD 1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 1ED =45°.同理∠C 1EC =45°.∴︒=∠90DEC ,即DE ⊥EC .在长方体ABCD -1111D C B A 中,BC ⊥平面11DCC D ,又DE ⊂平面11DCC D ,∴BC ⊥DE .又C BC EC = ,∴DE ⊥平面EBC .∵平面DEB 过DE ,∴平面DEB ⊥平面EBC . <2>解:如图,过E 在平面11DCC D 中作EO ⊥DC 于O .在长方体ABCD -1111D C B A 中,∵面ABCD⊥面11DCC D ,∴EO ⊥面ABCD .过O 在平面DBC 中作OF ⊥DB 于F ,连结EF ,∴EF ⊥BD .∠EFO 为二面角E -DB -C 的平面角.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可得OF =51,<第18题> 又OE =1,所以,tan ∠EFO =5.19*.解:<1>直角梯形ABCD 的面积是M 底面=AB AD BC ⋅)(+21=43=1221+1⨯, ∴四棱锥S —ABCD 的体积是V =31·SA ·M 底面=31×1×43=41.<2>如图,延长BA ,CD 相交于点E ,连结SE ,则SE 是所求二面角的棱. ∵AD ∥BC ,BC =2AD , ∴EA =AB =SA ,∴SE ⊥SB∵SA ⊥面ABCD ,得面SEB ⊥面EBC ,EB 是交线. 又BC ⊥EB ,∴BC ⊥面SEB ,故SB 是SC 在面SEB 上的射影,∴CS ⊥SE ,∠BSC 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SB =22+AB SA =2,BC =1,BC ⊥SB ,∴tan ∠BSC =22=SB BC ,<第19题> 即所求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2. 20*.解:如图,设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侧面BB 1C 1C 的面积为10,A 1A 和面BB 1C 1C 的距离为6,在AA 1上取一点P 作截面PQR ,使AA 1⊥截面PQR ,AA 1∥CC 1,∴截面PQR ⊥侧面BB 1C 1C ,过P 作PO ⊥QR 于O ,则PO ⊥侧面BB 1C 1C ,且PO =6.∴V 斜=S △PQR ·AA 1=21·QR ·PO ·AA 1 =21·PO ·QR ·BB 1 =21×10×6 =30.<第20题>。

二体问题

二体问题

2.3.1 二体运动的轨道类型:椭圆
能量积分 1 r ⋅r − µ = C. C 是常数,所以可以取任意时刻的值
2
r
不妨取近点时刻:
r = a (1− e), r = 0
r
=
rer
+ rθeθ
=
h r

C
=
1 2
a2
h2
(1− e)2

µ
a (1− e)
=

µ 2a
C 仅与 a, µ 有关
3nd 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平方与轨道椭圆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2.1.1) T 2 = ka3
k对所有的行星而言是同一常数
1
2.3.1 二体运动的轨道类型:椭圆
Kepler第三定律在太阳系内的体现.
2.3.1 二体运动的轨道类型:椭圆
Kepler第三定律的应用. 两个天体 m, m′ 围绕中心天体M 运动, 那么
在椭圆运动中真近点角 f 可以用 M 或 E 代替,在采用 M 时,M 中只含有 a, t, 而 E, f 中则含有 a, e, t, 并且 M 对时间的导数在二体运动中是常数.
2
2.3.1 二体运动的轨道类型:椭圆
Kepler方程的数值解法
E − esin E = M
这是一个超越方程
不动点迭代法 :
引入辅助量 F :
r = a (e cosh F −1)
代入积分,得到:
ν (t −τ ) = esinh F − F
这是双曲运动的Kepler方程.
( ) eF + e−F
cosh F =
, 双曲余弦函数
2
( ) eF − e−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