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阅读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放言五首(其三)①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②,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

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②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

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

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

后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时)(3分)A.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

地B.领联以"试玉”“辨材"为例,委婉地介绍方法,即经过时间的考验,事物的真伪终会呈现。

C.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D.尼联是全诗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15.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然心忧天下读书人的情怀。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利用周围环境来衬托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给人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3)在《论语·泰伯》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才能担当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还要做好路途遥远的准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哲理诗鉴赏题专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哲理诗鉴赏题专练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哲理诗鉴赏题专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明】王守仁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答案】1、C2《劝学》:要趁着年轻多读点书,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想要重来,也不会有机会了,毕竟时间不等人,没有人能够永远少年。

《蔽月山房》:看待人或事不能仅依靠主观意识,不能被表面迷惑,不能目光短浅,否则会产生错误的认知。

应当了解事物的真相,应当心胸开阔,这样你的世界就更大。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菊节(宋)苏轼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

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不知来岁与谁看。

(1)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重阳节前一天与杨绘分别时所写,词中“______”一词点出“重阳”的时节,“______”一句暗示了“分别”。

(用原词、原句回答)(2)本词充满理趣,多处体现出哲理性思考,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菊花感时怀旧独凄然(2)①“良辰乐事古难全”,美好的时光和欢乐的事情不能两全,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美好不能共存的思考,耐人寻味;②“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别后明月、玉树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貌已非,写出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③“不知来岁与谁看”,不知来年,我将跟谁一道赏观,写出对人生无常、佳期难再的思考。

精 《古代诗歌五首》试题(含答案)

精 《古代诗歌五首》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补充诗句。

(1)萧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

(3)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2.填空。

(1)《登飞来峰》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之一。

(2)《己亥杂诗》(其五)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思想家,文学家。

3.“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二)课外阅读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乾坤”是什么意思?句中的“浮”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9.此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语言表达10.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

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11.题目:____________,在这里提示:这里,可能有美丽的风景;这里,可能有别具一格的建筑;这里,可能蕴含有奇特的奥秘;这里,可能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可能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可能展示着多彩的生活;这里,可能有精彩(感动)的瞬间……要求:(1)补全题目后作文;(2)要有真情实感,立意要健康积极;(3)文体自选(诗歌除外);(4)不少于600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1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

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参考答案: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

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

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

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望岳》:结尾两句写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曾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行为,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卷02含答案

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卷02含答案

2024年1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2(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惬意(qiè)玷污(diàn )氛围(fēn )猥琐(wěisuǒ)B、思忖(cǔn)聒噪(guō)干涸(hé)污秽(huì )C.豁达(huò )畸形(jī)草菅人命(jiān)拮据(jié )D.既往不咎(jiù )镌刻(jūn )猖獗(jué )恪守(kè)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入不敷出黯然销魂披星戴月计日程功B.书写潦草以逸待劳感人肺腑殚精竭虑C.言简意该纵横捭阖稗官野史卑躬屈膝D.班门弄斧称心如意墨守成规物阜民丰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

”不同的“桃花源,”________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按图索骥映射B.海市蜃楼按图索骥折射C.海市蜃楼顺藤摸瓜折射D.钟灵毓秀顺藤摸瓜映射4.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元稹《使东川•南秦雪》)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5.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解读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解读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解读赏析放言五首·其五白居易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注释】槿(jn):即木槿花。

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嫌身:嫌弃自己。

漫:随便。

厌生:厌弃人生。

【赏析】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

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死而无憾。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进一步说明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消极情绪。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拓展阅读】读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五》,这首诗谈对待生死的态度明真聊文化《放言五首·其五》白居易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这首诗谈对待生死的态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A .怆.然(chu ān ɡ) 涕.下(tì) 不畏.(wèi) B .岱.宗(dài) 青未了.(li ǎo) 决眦.(zì) C .拄.杖(zh ǔ) 叩.门(kòu) 吟.鞭(yín) D .足鸡豚.(tún) 龚.自珍(ɡōn ɡ) 山重水复(chónɡ)2. 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C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独.怆然而涕下 B .一览众山小.C .莫笑农家腊酒浑.D .拄杖无时.夜叩门4.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B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C .《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D .《己亥杂诗》一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

二、字词书写(本大题共1小题)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造化钟.神秀 钟:(2)自缘.身在最高层 缘:___ (3)从今若许..闲乘月 若许: (4)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三、句子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6. 按要求默写。

(1)《望岳》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心中满怀雄心壮志,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的句子是: , 。

《诗五首》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诗五首》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诗五首》课后阅读练习答案《诗五首》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

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把握两位诗人各自抒发的思想感情。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

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

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

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

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在形式和写法上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

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三、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园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府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五
白居易
春山不要欺毫末①,颜子无心羡老彭②。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注】①《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泰)山为小。

”②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

老彭:老子和彭祖,相传都是长寿之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联写几种事物和前人事迹,后两联写人生道理,二者紧密关联,脉络清楚。

B. 颈联写何必恋生忧死,也不要嫌弃自己,厌恶人生,写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C. 最后一联进一步说明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些许的消极情绪。

D. 诗人用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抽象深奥的哲理,议论说理平白浅近,通俗易懂。

15. 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4. D 15. 第一问:①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这句诗艺术地说明了一个哲理: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问:人应该正确面对生死,顺其自然,有所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