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详细介绍及郝堂村的发展成绩和历程
郝堂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与策略研究

郝堂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与策略研究郝堂村是位于中国某省的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郝堂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郝堂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郝堂村的现状。
郝堂村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郊区,这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年轻一代的流失,郝堂村的人口逐渐减少,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
同时,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
这些问题限制了郝堂村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针对郝堂村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制定相应的策略。
首先,郝堂村可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村庄可以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游客的同时提供就业机会。
此外,郝堂村还可以通过推行乡村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农村生活的乐趣,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其次,郝堂村可以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模式,村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郝堂村还可以与周边地区进行农产品合作销售,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村庄还可以开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农民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促进村民的技能提升和创业意识的激发。
第三,郝堂村可以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高村民的素质和文化修养。
村庄可以筹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和托幼机构,为村民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娱乐场所。
同时,村庄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优秀的人才和资源到郝堂村发展,推动村庄的整体发展。
另外,郝堂村还可以开展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的非农产业发展。
村庄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业等非农产业。
这些产业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发展,增加村庄的收入来源。
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信阳市郝堂村乡村建设为例

摘要:郝堂村是乡村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
郝堂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村集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激发民众的主体作用,激活社会组织的促进作用和包容情怀、营造乡村建设的有利环境等多项措施,成绩显著,具备了乡村振兴要求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主要特征。
总结郝堂村乡村建设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乡村振兴;党建创新;集体经济;郝堂村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9)01-0065-05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信阳市郝堂村乡村建设为例瞿萍,张贤裕(大别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河南信阳465550)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十二五”期间,受浙江省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
《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具体指导,强调要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和各地的实践经验。
当前全国农村各地都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郝堂村已经具备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基本特征,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总结郝堂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郝堂村乡村建设的概况1.郝堂村的基本情况和历史面貌。
郝堂村是豫南山区的一个典型山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东南部,距离信阳市区约20公里,西边紧邻浉河区,南边与罗山县接壤,占地面积约20.7平方公里,耕地1970亩,共有18个村民组,620家农户,总人口2385人。
“画家”画出的美丽山村——喜看信阳郝堂村三年巨变

到修 改满 意 为止 。 ” 在具 体 实施 中 ,他 们 则把 “ 三不 ”原 建拦 水坝 1 3 座 ,完善 了村 自来水 站 。在河 道 整合 中 ,坚持 村 民对 改 水 、改 厕 、改 厨 、改 房 有 意 见 时 ,村 里 的 生活 的村庄体 系 。
不通 ,就 暂 不进 行 。村 里 有 户 罗姓人 家 ,对改 房 有意 见 , 村 干部 找 他 谈 多次 ,均 未奏 效 。 于 是村 里决 定 ,尊重 其 选 择 ,暂缓 改造 。
“ 改建奖补 、贷款 贴息 ”的奖扶 政策 。文件规定 ,凡 村民有 事物快 、铁面 无私 的特 点 ,把该 村学 校 四五年 级的 小学 生 改造 和 新建 房 意愿 , 向村 委 、办事 处 村建 中 心提 出 申请 ,按 照专 家设 计 图纸 进 行建 设 ,完 工后 通 过验 收 者 ,可 享 受政 府 补贴
Hale Waihona Puke 民政部 门则帮 助村里建 起 了居 家养老 服务 中心 …… 通 过 多部 门的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项 目的 实施 ,郝 堂 村 的
采 访 中 ,村 里 人 指 着 与全 村 豫 南 风 格 极 不 协 调 的 一 基 础设 施建 设在 短时 间 内发生 了与 城市 基本 均等 的服 务变 火柴 盒 式 的水 泥建 筑 告诉 记 者 :“ 这 就 是那 位 不愿 改 房 的 化 ,全 村生 产生 活环境 得 到 了较大 改善 。村 民们 看到 了实 人家 。 ” 据 了解 ,现 在这 家 人 已想 通 了 ,准备 写 申请 参 加 实 在在 的变 化 ,享受 了人 居环 境改 善带 来 的好处 ,人 人心
政共 补贴 、贴 g3 o o 多万 元 。地方 政府通 过
不能 搞 “ 大 拆大 建” ,让村 民们 “ 被 上楼 ” “ 被新 村”,也 职能 , 及时 报 批 了有 关建 设 用地 指标 ,并 按 照节 约集 约 用 不 能我 行 我 素 、 自作主 张 ,必 须 牢 固树立 尊 重村 民意愿 、 地原 则 ,基 本 上 实现 了新 建 住 房不 占新 地 的要 求 。 目前 , 依 靠群 众 智慧 ,充分 挖 掘 、展 现 山村 的文 化价 值 。为 此 , 该村 基本农 田面积 比新村建 设前不减 还增 ,超 出上百亩 。 他们 确 立 了 “ 三 不”原 则 :一是 在 村庄 建设 中 ,当领导 意 交通 部 门投 资2 0 0 0 多万 元 ,先后 整修 村 内外公 路2 3 公 见 与专 家意 见不 一致时 ,以专 家意 见为 准 ;二是在 村 庄建 里 ,架 桥 9 座 。服 务 于 村 庄 改造 生 态 优 先 总体 指 导 思 想 , 设 中 ,当专 家意 见 与村 “ 两委 ”意 见不 一致 时 ,以村 “ 两 该村 在道 路建 设上 ,坚持 “ 快 交通 、慢 节奏 ”的理 念 ,遵 委 ”意 见为 准 ;三是在 村庄 建设 中 ,当村 “ 两委 ” 意 见与村 循原 路线 走 向 、随 弯就 弯 、 自然 生态 的原 则 ,采取 主路 线 民意见 不一 致时 ,以 村 民意 见为准 。在 郝堂 村采 访时 ,村 铺柏 油 、 乡间小路 垫砂 石 的修建 方式 ,大 大 拓展 了村 庄发 长 胡静 说 :“ 村里 的 改建 方 案从 一 开 始就 很 注意 充 分 尊重 展空 间。 群 众意 见 ,方案 出来 后发 给 大家 ,让村 民们 评头 论 足 ,直
“画家”画出的美丽山村——喜看信阳郝堂村三年巨变

——喜看信阳郝堂村三年巨变□本刊记者 袁可林 特约记者 刘国启 鲁成武“这个村跟画一样美”,《人民日报》如此评价郝堂村。
自从去年年底入选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以来,这个坐落在河南省信阳市的村子,每天都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如织游客。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南部,整个村子位于半环型排列的山包上,是典型的豫南山村,全村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1900亩,18个村民组,640户,2295人。
三年前,这里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全村民宅大多为没有抗震能力的土坯房和清一色火柴盒式的房屋。
村里小河都被垃圾塞满了,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全村人思变心切。
“何时我们这里才能变成美丽、富饶的村庄呢?”成了大家朝思暮想的心结。
机遇终于来了。
2011年4月,平桥区抓住被批复成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契机,在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下,以郝堂村为试点,实施“郝堂·茶人家”项目,摒弃大拆大建,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发展、文化涵养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由此揭开了郝堂村巨变的序幕。
那么,“美丽乡村”应如何打造?人居环境改造应如何走出一条不搞“大拆大建”的新路?请看——确立生态至上理念——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文化和生态是村庄得以延续的血脉。
郝堂村人居环境的改造实验与建设始终把文化的涵养和复萌作为最核心的目标和最高层次的要求。
为此,他们在具体实施中十分注意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村庄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郝堂新村建设中不仅考虑房屋和院落本身,还把房屋建设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古老的磨盘、重装的水车、废弃的猪槽都成为设计元素。
具备豫南特点的狗头门楼、青砖布瓦,劈材垛起柴扉墙,精心修葺的土坯房,随意装点的小竹林,绿叶如云的参天古树,青山薄雾中的小桥流水,都成为城里人流连忘返的风景。
一句话,就是村落文化在新村建设中得到复兴。
在村庄规划中,郝堂新村注重保留村落原始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今年夏天,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参观、游览的人就没断过。
最多的时候,1000 多辆车在村道上排起了长龙。
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生人的村民一下子缓不过神儿来,城里人门口的大公园多好啊,为啥跑到这里?”后来连问带琢磨,终于悟出点门道来:原来这些城里人是来找感觉的。
啥感觉?农村的感觉。
”在野花和溪水的簇拥下,沿着通往村子的柏油路走,当绕过大片大片“接天莲叶” 时,郝堂村的品貌便渐次映入眼帘:依水的小桥,如盖的大树,轻掩的柴扉,狗头门楼、清水墙、小布瓦构筑的豫南民居,精心修葺的土坯房,还有新小学、新礼堂、文化广场、养老中心……整个村庄透着一股不俗的田园气质,让人仿佛回到记忆中的故园。
也许没人会想到,这里原来和很多凋敝的村庄一样,贫穷、闭塞,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不少田地荒芜,甚至板栗熟了也无人收打,几十年没出过一个像样的大学生。
如今,几十名年轻人回村创业就业,100 多位村民悄悄把户口重新迁回郝堂,住在村里甚至成为许多城里人的梦想。
从“想逃离”到“不想走” ,变化皆源于三年前启动的场以村民为主体的村庄建设试验。
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让人们看到农村有价值,农民有尊严,农业有前途以前满脑子想的,都是咋能逃离农村。
”9 月中旬,正忙着采收莲蓬的32 岁青年周群,抬眼望了望端坐在荷塘中央的白色观音像说,“前几天浙江纺织厂的老板又来电话了,说工资涨到4000 块,可我不想再像这浮萍一样漂了群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普通一员。
他家四世同堂10 口人,8口都在省外打工,只留爷爷奶奶劳守田园。
“在农村看不到希望”的他本打算在平桥区里买房,却又担心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正犹豫的当口,接到了村委会主任胡静打来的长途电话。
胡主任说村里要搞建设,希望年轻人回来搭把手。
家里人商量后,决定让我先回村看看。
”回村后,周群当上了“文化协管员” ,还成为回乡青年创业合作社社员。
眼见着村里一天一个样,他的父母、妻子、弟弟、弟媳带着孩子陆续回村,平时只有过年才能团聚的大家庭,终于又生活在起。
美丽乡村

郝堂美丽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实践与经验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乡村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明传承的载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平均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消失。
2011年以前,郝堂这一传统村落也表现出自然衰落的征兆,如今美丽乡村建设让郝堂却成为一个有活力、能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郝堂在如何建设一个好的乡村社会,如何建立一个好的乡村社会秩序,探索一条生态文明理念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郝堂美丽乡村建设正在进行一次积极的探索。
一、郝堂美丽乡村旧貌郝堂村位于信阳市平桥区东南部城郊,全村辖18个村民组,总面积20平方公里,总人口2140人,是豫南地区典型的传统山地村落。
1、辖区内山多地贫,群众收入较周边相对较低;2、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缺乏青壮劳动力,不少村民小组已自然消亡或仅剩老人;3、基本农田荒废现象较严重,以外出务工为主业,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济越来越式微;4、留守人口以老人小孩居多,开展红白喜丧等活动严重缺乏人手;5、村庄集体经济衰落,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十分匮乏,已有设施残破不全,小学、村部等设施缺乏相应维护;6、村庄自然环境杂草丛生、残次林参差不齐,人居环境较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7、村庄集体活动几近全无,村民与村民、村民与干部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原有熟人社会的特质越来越孱弱,村民之间变成一种熟悉的陌生人关系;8、村内公共服务匮乏,村级班子不健全,交通闭塞,村民办事需到10公里以外的集镇;9、村庄建设呈现无序状态,错落而无美感可言,村民常为宅基地边边角角产生纠纷,加重村民间互不信任的紧张关系;10、村民渴望幸福生活而由于缺乏相应引导,这种无助后的盲目感最终变成一种意志堕落、得过且过的状态,村民精神状态低落;11、精神生活贫乏,常以打牌、赌博消磨时间,缺乏积极向上的追求;12、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对政府及村委带有先见性定势,群众常常会因为了反对而反对,群众工作开展难度越来越大,村内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常常得不到群众的拥护。
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中国乡村的“新村建设”探索

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中国乡村的“新村建设”探索2014-01-01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100年来,对乡村建设的探索断续有之,新农村建设的大进程里,从细微处,我们始终观察各种“协作者”如何介入乡村,并不臧否,或有启发。
2012年6月20-24日,湖湘地理记者前往河南信阳郝堂、湖北襄阳堰河与牛首镇熊营,三个异地村庄,用1650公里去探寻,一种乡村试验的得与失。
“郝堂村是集大成者”,此前参与过30多个村子建设,孙君老师如此打量郝堂。
乡建院甚至准备把他们的总部,就设在这中原小村。
2012年6月20日,我们所抵达的河南小村郝堂,尚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
一些房子正在建,车过,如有沙尘暴袭来。
荷花盛开的村庄:离城不远,古井古树,“能建有品的村子”自信阳城区往郝堂去,20公里,并无指引。
大旱已久,干涸河床边公路尘土飞扬。
幸好,它以怒放的波斯菊引领而入,绵延几里。
若是春天来,则是紫云英的世界。
过七孔桥,就进入郝堂领地。
石碑上的“郝堂村”三字是村支书曹纪良所写。
微胖的老曹,61岁,这个普通支书进入这场乡村试验,“很痛苦”,曾企图辞职。
河南话里,郝堂同“荷塘”。
村里正有160亩荷花,由稻田改的,开得正好,“为将来做服务业搞好环境”,荷花是从李昌平老家搞来的。
山中还有几万亩板栗,上万亩茶叶,做成信阳毛尖。
这是个清秀的山村,照清禅院里400年大银杏枝繁叶茂,而河边大枫杨树则是1958年老人护下来的。
这也是李昌平当初选点的理由,有共同山林,有产业前景,离城不远,古井古树,“能建有品的村子,建好后可就业,在逆城市化中有前景”。
村庄干净。
两年前,“小河都被垃圾塞满了”。
他们进入的第一步,便是从垃圾分类开始,如今建有资源分类中心。
这几乎是他们进入各个村庄最先要做的:先有干净村庄。
曾有人不肯搞垃圾,“愿意种花不?”“愿意。
”栽上几株花,第二天垃圾就不见了。
这个20平方公里,趋于南方丘陵地区的典型村庄,青山环绕,舒服所在。
因至今没出过一个科级干部与正规大学生,被认为“风水不好”。
基于内置金融的村社共同体

基于内置金融的村社共同体作者:任松华张笑寒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2年第06期关键词:乡村振兴;内置金融;“郝堂模式”郝堂村是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一个小山村,属革命老区。
全村共有620户,2300人,面积约20.7平方千米。
在没有建设新农村之前,郝堂村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与千万个普通贫困村庄一样,空心化严重,田地撂荒,整个村庄一片荒凉。
2009 年,郝堂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 元左右,其中劳务收入占70%,农业收入占30%,低于20%的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步入今天的郝堂,仿佛置身一幅现代农村的绿色画卷之中。
沿着村中傍水蜿蜒的碎石小路,走过小荷塘,独具特色的豫南民居自然散落在树荫下,还有配套齐全的幼儿园、学校、卫生所、养老院、商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村庄就像一座有品味的花园,静谧古朴、天然闲适而又不失生机,好似世外桃源。
郝堂村脱胎换骨地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大大提升了。
一、郝堂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一)郝堂村的“翻盘”机遇在农村农民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贷款难,二是养老难。
2009年,潜心“乡村实验”的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第一次到信阳寻找项目实验点。
当时信阳市被确定为金融改革试验区,政府态度较为开放,政策环境很好。
为了找寻解决难题的办法,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一场以“内置金融”为标志的乡村实验在郝堂村悄然展开。
李昌平在动员基层干部和村民时承诺,如果能找到5~7人,每人出资2万元,三年内不要利息分红,就帮大家筹备资金互助社。
在郝堂做了35年村主任的胡静也很想抓住这个“翻盘”的机会,她随即动员了7位在外务工经商的中青年村民作为发起人,7人各自出资2万元“敬老金”作为启动金。
另外又召集了15位老人,每人出资2000元入社。
之后,李昌平也带着5万元课题费到了郝堂,再加上上级政府支持的10万元和村委会的2万元,总共募集到34万元资金。
专家和学者在制定章程时经过反复讨论后,规定政府、专家、村委会和7位出资人的资金不参与分配,其利息收入主要分配给老年人社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市详细介绍及郝堂村的发展成绩和历
程
一、信阳市情简介
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
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0万,辖八县二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古”城。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西周时期,信阳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
信阳有豫楚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绵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
信阳是姓氏之根,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
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都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
从这里出土的战国编钟极负盛名。
信阳红军摇篮,将星璀璨,是一座“红”城。
信阳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摇篮、将军故乡,革命战争时期,培育出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
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信阳是中央确定的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之一。
信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一座“要”城。
信阳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北距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4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阳成为三大城市之间最具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地区。
京广、京九、宁西三条国铁,京港澳、大广、沪陕三条高速,106、107、312三条国道在信阳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
全市铁路、公路、调整公路通车总里程、通车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
特别是京广高铁建成通车,信阳已经融入郑州、武汉一小时经济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信阳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一座“绿”城。
信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信阳市容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
境内有5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00多种植物,居全省之冠,森林覆盖率32.2%,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3.8、12.4个百分点。
信阳到处是青山绿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著名的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城中公园南湾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中原第一湖之称,是水天一色、绿岛如荫的绝佳休闲处。
信阳还是著名的绿茶之乡,“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被誉为绿茶之王。
置身信阳,茶园遍布,茶叶飘香。
目前,信阳人民正在充分发掘茶优势,发展茶文化,倾力打
造中国茶都。
信阳物产丰富,资源充沛,是一座“宝”城。
信阳是“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银杏、红黄麻。
水资源总量是9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22%;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
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等非金属矿田的规模和矿石质量闻名于国内外。
探明的珍珠岩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居国内之冠;膨润土探明储量5亿吨,属特大型矿床;萤石矿探明储量1.2亿吨;钛矿已探明储量50多万吨,远景储量超过500万吨;钼矿探明储量在36万吨以上,远景储量超过100万吨。
信阳发展迅速,魅力无限,是一座“新”城。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信阳坚持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增长9.1%,全市财政总收入93.1亿元,增长2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0亿元,同比增长17.3%;金融机构存贷款期末余额分别达到1830.1亿元和909.5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9.1%和22.6%。
在过去获得多项殊荣的基础上,2013年又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现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五次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进一步提升了信阳的知名度、美誉,信阳的品牌和形象大幅提升,被媒体解读为“信阳现象”。
二、郝堂村——美丽乡村的信阳标本
从信阳中心城区出发,沿着河南路一直往东走,过震雷山,驶向黑马石大道,一直往东,这时候,路两边郝堂民俗文化周的宣传牌,成为最好的向导。
再行驶十公里左右,路南有个“郝堂?茶人家”的大牌子,在此处往南拐,顺着指引,便很容易找到郝堂。
郝堂是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南部的一个普通小山村,18个村民组620户人家,224 0人散居在方圆20平方公里内。
真正被外界津津乐道的,是村部所在地的红星组以及窑湾组,郝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也是从这里开始。
过七桥村,就进入郝堂领地。
这儿宛若一幅中国古典的水墨画
尚未到达村庄,被一群绵羊拦住去路。
牧羊人手持鞭子,一边吆喝着云朵一样的羊群向前移动,一边轻推掉队的小羊羔。
春日的郝堂村,炊烟袅袅迎接来客,晨雾中房屋轮廓依稀可见。
路边石碑上的“郝堂村”三个字是62岁的村支书曹纪良所写。
这里,成为郝堂的第一道风景。
春天的阳光懒洋洋照下来,通往郝堂的柏油路两边,格桑花已经干枯,间或几株野菊花,散布于矮山坡上,轻轻摇曳。
转过一个湾,大片的荷塘映入眼帘,干枯的叶片垂在塘
里化作肥料;在荷塘中部,没有采摘完的莲蓬根根竖立。
村民们说,夏秋之交,成熟的莲蓬刚刚采摘,便会被前来的游客抢购一空;塘里这些干枯的,要么是当初没熟来不及采摘,要么是被荷叶遮挡,最后变成了干枯的莲蓬标本。
干莲蓬依然很受欢迎。
有村民采摘干莲蓬,悬挂在院子里或者屋里的墙壁上;也有游客驱车前来,借着游玩,采摘塘边带杆的莲蓬,带回家里放入花瓶或制作成插花。
放眼郝堂,草木抖擞着生长的姿态,随田埂起伏,在山坡上蜿蜒;茶园掩映在板栗树间,越加深绿。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个村子,宛若一幅中国古典的水墨画。
忙碌着的春日郝堂
郝堂是干净的。
顺着石子路往里走,每隔二三十米,路边都会有竹编的垃圾桶,在整个村子里,你能见到的垃圾数量,比手机提示你的WAIFAI少。
山脚下的小河水流淙淙,流到村里时,已清澈见底。
几个村妇在刚刚开辟的菜园里挑水浇菜,水是沼气池里排出的肥水,浇菜正合适,既肥苗又不生虫。
邻路的农户开始支起一张张桌子,约上几个牌友麻友开始切磋技艺,喝茶、晒太阳、话家长里短,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郝家豆腐作坊开始忙碌了,豆花香弥漫在街道上,勾起阵阵味蕾;农家乐开始准备营业了,店主们陆续从自家菜
园里采摘带露水的青菜,挑拣,清洗,准备迎接顾客。
3号院子的管理员,早早打扫完每个房间、每套家具的卫生,等待参观者。
河边,玻璃和木头盖成的岸芷轩里,有着浓浓的茶香和书香。
每个白天,都有年轻人喝茶看书的身影。
不远处郝堂小学里传出的读书声,回荡在群山、河流、村落间,如同号角,催人向前。
这个温暖的季节,对于农村来说,是一段翻修房子的黄金期:在郝堂小学下面,一大片由青砖灰瓦木梁组合的老式建筑正拔地而起;在郝堂村委会对面,几栋同样材料的房屋也在动工;红星组最高的建筑——原郝堂小学三层高楼房也在装修,褪去白灰和水泥
墙,添加一层青砖灰瓦的外衣。
褪去了外在的装饰,但没有几个村庄,在冬天依然如郝堂这般忙碌。
也许见惯了人,村里的狗狗都表现得很淡定:每当有游客对着自己拍照,狗狗们便慵懒地睁开眼,对着镜头看一会儿,趴在那里接着晒太阳。
靠近荷塘是开放式的停车场,时下正是旅游的佳期,停车场内停了不少车辆。
不管是哪个季节,最近一两年,郝堂从不缺乏的就是外来参观者:有退休的干部、外地的考察者,也有拖家带口驱车前来的城里人、慕名而来的外地拍
客。
郝堂新建的乡村绿道上,间或有骑自行车的驴友驰骋。
这是自2011年4月起以“郝堂?茶人家”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实验项目开始实施,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郝堂从村落形态、村容村貌、产业结构、精神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郝堂村的改变,是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社会建设中,一份来自基层的探索与思考,一个中国美丽乡村的信阳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