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语⽂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3课《古诗两⾸》注释及译⽂),希望帮助到您。
【早发⽩帝城】 原⽂: 早发⽩帝(dì)城 朝[zho]辞②(cí)⽩帝彩云间, 千⾥江陵(líng)⼀⽇还③[huán]。
两岸猿(yuán)声啼(tí)不住④, 轻⾈已过万重[chóng]⼭。
词句注释: 发:启程。
⽩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帝⼭上。
杨齐贤注:“⽩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鱼复,有⽩龙出井中,⾃以承汉⼟运,故称⽩帝,改鱼复为⽩帝城。
”王琦注:“⽩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之云也。
”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帝城在⽩帝⼭上,地势⾼耸,从⼭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云间。
⽩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帝⼭,⼭上有⽩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帝城到江陵约⼀千⼆百⾥,其间包括七百⾥三峡。
郦道元《三峡》:“⾃三峡七百⾥中,两岸连⼭,略⽆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亭午时分,不见曦⽉。
⾄于夏⽔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天就可以到达; 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作“尽”。
轻⾈已过:⼀作“须臾过却”。
万重⼭:层层叠叠的⼭,形容有许多。
译⽂: 清晨告别⽩云之间的⽩帝城,千⾥外的江陵⼀⽇就能到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诗中运用“梧叶”“秋风”写出了秋 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写出了秋天的清冷,表达了诗人 孤独、凄凉、思念亲人的感情。
“儿童挑促织”会使诗人想到什 么呢?
会使诗人想起家乡,想起自己的 童年生活。
梧桐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
“客”是指谁呢?叶绍翁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 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 感慨!
南宋诗人叶绍翁,一年秋天,独自在外, 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夜书所见》。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 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什么了呢?听 到什么了呢?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老师这也有些,选择最感兴趣的诗句读一读,并 抄写下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shēng
七 言
江上秋风动客情。 qíng绝句知有儿童挑促织, 押韵
夜深篱落一灯明。 míng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料想; 挑:捉; 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 上了高处,那里插满了茱萸,只是少 了一个人。
关于思乡的诗句: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古诗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6121dc0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0.png)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古诗第一篇三年级古诗: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第二篇三年级古诗:王维三年级古诗大全「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王维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输税,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第三篇三年级古诗:描写秋天的古诗三年级秋天是一个五颜六色的调色盒,她把高梁变红了,把棉花变白了,把葡萄变紫了,把桔子变黄了。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月》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古诗两首
1、正文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风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诗意解读:
咏柳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像用比喻打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条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着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春日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景无限,一时间许多新鲜奇丽的风景映入眼帘。
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之后。
3、诗人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少年就
以文词而出名。
他工于书法,尤其善写草书隶书。
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
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颂。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对教育强调启发。
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意》《诗词传》《楚辞集注》等。
4、生字词
咏碧妆裁剪滨紫绦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2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 楚江 碧水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 日边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点。西湖上的 十处特色风景,最常见的说法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 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 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断桥残雪
•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 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 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 漂亮的。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 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 楚江 碧水 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 日边
天门山:长江两岸,江北叫西梁山, 江南叫东梁山。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属于 楚国,所以叫楚江。
思考:
1、用一个词语形容长江给你的感 觉。
2、结合诗句解释“中断”、 “开”、“至此回”,“相对出”。
观察“断”字古文写法的外形特点,想想天门山是怎么分开的?
开 : 冲 开 , 开 通 。
中 断 : 从 中 间 断 开 。
结合图想象一下“至此回”是什么样的景象?
回:回旋、回转。 至此回:在这里回旋。
“出”:突出,出现。 “相对出”:相峙(zhì)而立 , 相互对立着出现在眼前。
诗意解读: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 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 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 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江雪】千山鸟飞绝①,万径②人踪③灭。
孤④舟蓑笠⑤翁,独⑥钓寒江雪。
注释译文编辑注释:①绝:无,没有。
②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③人踪:人的脚印。
④孤:孤零零。
⑤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
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用竹篾编成。
⑥独:独自。
译文: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创作背景:《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译文: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创作背景: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
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xx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
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
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xx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五、课后作业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xx
xx梧叶送寒声,
xx上xx送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二)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xx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xx。
2、教xx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xx→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xx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