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地质特征与地形地貌
地理教案:探索地球的地形与地貌

地理教案:探索地球的地形与地貌一、引言地形和地貌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决定了我们居住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过程,并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地形与地貌的概念与关系1. 地形的定义与特征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高低起伏的空间分布,它是由各种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所形成的结果。
地形的特征包括海拔、斜度、曲率和地势等。
2. 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地貌是指地形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方式。
根据地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我们将地貌分为风蚀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和生物作用地貌等。
三、探索地球的地形与地貌方法1. 通过地图了解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地图是我们了解地球地形和地貌的重要工具。
在地理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读图和解读地图上的地形和地貌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 实地考察与观察实地考察是了解地球地形与地貌的最直接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山脉、河流或海岸线等地形特征明显的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地形地貌的变化。
3. 实验活动探索地貌形成原因通过设计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模拟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探索地貌的形成原因。
例如,可以通过倾斜容器模拟山地的形成过程,通过流水模拟河流的冲刷作用。
四、世界地形与地貌的特点1. 大陆地形和地貌大陆地形和地貌的特点主要受板块构造、风蚀、水蚀和冰蚀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是亚洲,其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和盆地等。
2. 海洋地形和地貌海洋地形和地貌主要受海洋的构造和岩石的沉积作用影响。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其地球的海底地形复杂多样,包括海山、海沟和海洋平原等。
3. 洲际地形和地貌洲际地形和地貌是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区。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洲际地区的地形和地貌非常丰富多样。
五、地形与地貌的变化与演化1. 地球板块运动引起地形与地貌的变化地球板块运动是地形与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2章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雪冻风化
大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 小
风化作用
平原的高度分类
海拔高度(m) >600
600~200
200~0 海平面以下
名 称 例子
地质作用特征
高 原 云贵高原、伊朗高原、蒙 剥蚀、侵蚀、谷地
古高原
重力作用
高平原 中法兰西平原、巴西中部 平原
低平原 华北平原、杭嘉沪平原 洼 地 吐鲁番低地、死海低地
外力堆积、洪泛、 河岸侵蚀、海蚀和 海积。
基本形态—— 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 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形态组合—— 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 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 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3.地貌形态测量指标
①高度: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从图上读取。 相对高度(2种地貌的比高)。
②坡度:坡度主要反映在地形面上。
一般的划分等级为: 陡 坡:坡角>50° 中等坡:坡角25~50° 缓 坡:坡角<25°
Ⅱ.大型地貌
-山地:由山岭和山谷组成。山地高度分类见 表。成因上可以分为构造山地、剥蚀山地。 丘陵:海小于500m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 的地貌组合。成因上与山地有密切联系。 平原:地势平坦、高差小,或略有起伏的 大面积地貌组合。高度分类见表。成因分类 包括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堆积平原。
山地的高度分类
3.50
全球气候
出现黄土
变干冷 真马出现 堆积 青藏高原周边出现大量砾石沉积
全球气候 变干冷 构造活动加剧 冰川发育 北大西洋出现冰屑沉积
地质 Ma B.P. 华 北地 区
时代
松
河湖 沉积
黄土
早 更
山泥
午
(新 1
河
城
初一地理常见地理地貌与自然环境特点归纳

初一地理常见地理地貌与自然环境特点归纳地理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特征,是地球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产物。
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了解常见地理地貌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本文将对初一地理常见地理地貌与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归纳。
一、平原平原是一种地势低洼、平坦的地貌类型,大部分由沉积物构成。
平原地区通常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
中国的京津冀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都是著名的平原地貌。
由于平原地势平坦,易于人类活动,经济发达,人口数量众多。
二、山地山地是指地势高耸、海拔较高的地貌类型,山地通常由山脉、山系、山峰等构成。
山地地貌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气候和植被多样,山地地貌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旅游价值。
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脉等都是著名的山地地貌。
山脉中的山峰常被视为人们向往和崇拜的目标,也是登山运动的热门地区。
三、高原高原是指海拔较高,地势相对平缓的地貌类型。
高原通常位于山地之上,地形复杂,由砾石、岩石构成。
因为地势高,高原地区气温低、气压低、气候干燥,植被稀疏。
中国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都是著名的高原地貌。
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农业和畜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盆地盆地是指地势较低、四周环绕有山脉或山地的地区,地形呈现盆状或碗状的特点。
盆地通常由沉积物和含水层构成,水资源较为丰富。
中国的四川盆地、松辽盆地等都是著名的盆地地貌。
盆地地貌的特点是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五、河流河流是地表水在地势较低处自然流动的通道,河流常常形成独特的地形特征,如峡谷、三峡等。
中国的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等都是著名的大河。
河流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在流经的地区形成了河谷农业和水力发电等。
六、湖泊湖泊是地表积水形成的淡水水体。
湖泊多种多样,有大湖、小湖、深湖、浅湖等。
中国的青海湖、洞庭湖、太湖等都是著名的湖泊。
湖泊会对周边的气候和生态产生影响,同时也是旅游和渔业资源的重要来源。
地理中的地质与地貌

地理中的地质与地貌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包含了许多分支领域。
其中,地质与地貌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地质学关注地球内部结构、岩层和地壳运动等,而地貌学则研究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理中的地质与地貌。
一、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面造成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地质学家通过对岩石、矿物、岩层等地质要素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变动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岩石与矿物学岩石与矿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岩石和矿物的成分、构造和性质,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判断地下岩层的变化情况。
1.2 岩层与地层学岩层与地层学研究岩层地层的分布、演化历史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研究,可以推测古生物的演化过程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
1.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特征、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运动等现象。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可以理解地壳运动的机制和地震的发生规律。
1.4 沉积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研究沉积作用的过程与特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界中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的形成。
二、地质现象对地貌的影响地质现象是地形地貌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质过程会造成不同的地形特征。
常见的地质现象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2.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演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包括构造抬升、地壳变形和断裂错动等。
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化包括山脉的抬升、地表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
2.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向地表释放的一种现象。
火山形成的火山喷发物质在地表堆积形成火山锥体,而喷发物质的不同特性会影响火山的形态。
2.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会引起地壳的震动和位移。
地震活动可以导致地表的地貌改变,如断层和岩石的破裂等。
三、地貌的分类与形成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地形特征,地形是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地球表层特征

地理地球表层特征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其表层特征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地理地球表层的特征,从岩石组成、地貌特征、水资源、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岩石组成地球的地壳由岩石构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如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经历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岩等。
岩石的类型和分布直接影响地球地表的形态和特征。
二、地貌特征地表地貌是地球表层的外部形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等。
山脉多由构造抬升和岩石的侵蚀作用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平原则是由河流、湖泊、风等力量的沉积造成的,如北方平原;高原是由构造抬升或者岩石侵蚀作用形成的,如青藏高原。
这些地貌特征直接影响到地球各地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三、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广泛,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等。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江河湖泊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冰川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对维持地球水平衡起到关键作用。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气候地球的气候是地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纬度、地形、海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气候区域划分方法,地球上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寒带气候常年低温,温度极低,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极地、高山地区;温带气候季节分明,有四季之分,主要分布在地球中纬度地区;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
气候条件决定了地球上植被分布、农作物产量等重要因素。
五、生物多样性地球表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各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热带雨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物种和生态系统;而极地地区由于极端的温度条件,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地球的地质地形与地貌学

地球的地质地形与地貌学地球是一个充满了奇妙地貌和复杂地质结构的行星。
地质地形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学科,通过对地球地貌和地质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球内部的构造。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地质地形与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一、地球的地质结构地球的地壳、地幔和地核是构成地球内部结构的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它包括了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固态岩石,它是地球内部最大的部分。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其中外核是液态的,而内核是固态的。
二、地形的形成与类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它是地貌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形的形成有很多因素,包括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等。
根据地貌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地形分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河谷等不同类型。
每种地形都有其独特的地貌特点和形成机制。
山地是指海拔较高的地区,它们经常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众多的山脉和山峰。
高原是指相对平坦的地形,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缓。
盆地是指地势较低的地区,被周围的山脉或高原包围。
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常常是河流、湖泊沉积形成的。
丘陵是指地势相对独立、起伏不平的小山丘。
河谷是指河流长期侵蚀形成的狭长地形,具有V字型槽谷的特征。
三、地貌的特征与成因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它是地球地质演化的产物。
地貌的形成与构造活动、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构造活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它们可以塑造地球表面形态。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风化、侵蚀、沉积等方面。
水文作用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形成和侵蚀作用。
地貌的特征有很多,包括山峰、河流、湖泊等。
山峰是由构造活动和风化侵蚀作用共同形成的,它们的高度和形状各异。
河流是由降雨和地下水形成的,在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了河床和河谷。
湖泊是水文作用的产物,它们可以是由于断层、火山活动形成的,也可以是由于河流冲刷形成的。
浅谈淮北平原第四纪地层沉积物及地貌特征

浅谈淮北平原第四纪地层沉积物及地貌特征论文以安徽省北部城市亳州市为例,说明了淮北平原第四纪地层沉积物的划分,并讨论了淮北平原典型的地质地貌及其他自然地理特征。
在文章的最后,讨论了淮北平原以旱涝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的影响。
标签淮北平原;亳州;第四纪沉积物;地貌特征引言淮北平原,即淮河干流以以北,沙颍河以南的地区。
淮北平原是由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形成的,气温高,水源充沛,由于以前黄河泛滥,淤积淮河干道,造成这一带经常性灾荒,淮河经过疏通治理后,淮北平原成为中国水稻的主产区之一。
亳州市是安徽省省辖市,位于皖西北边陲,淮北平原腹地,下面着重介绍亳州市第四纪以来的地层沉积物和地质地貌特征。
以此来分析得出淮北平原的相关情况1 亳州地区第四纪地层亳州地区第四纪地层厚约160~200m,岩性特征自老到新描述如下:1.1 早更新世地层:分上、中、下三段。
下段岩性以棕红、棕黄及灰绿色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夹薄层浅黄色细砂、粉砂,局部钙块富集;中段为棕黄色粉质粘土、深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于灰黄色泥质粉砂、细砂、粉土互层,底部铁锰质结核富集;上段主要为灰黄色细砂、粉砂、中细砂、含砾中粗砂与棕红、青黄色粉质粘土互层,富含钙质结核。
厚度60m左右。
1.2 中更新世地层:分上、下两段。
下段以棕黄、浅棕红色粉质粘土为主,夹灰黄、青黄色粉质粘土、粉土;上段以青黄色、棕黄色粉质粘土与灰黄色粉土互层,夹薄层分细砂。
厚度40m左右。
1.3 晚更新世地层:分上、下两段。
下段:上部为灰黄、黄灰色粉质粘土及灰黑色淤泥质粉质粘土;下部为黄色细砂、粉细砂及粉砂。
上段:下部为灰黄色细粉砂,含较多的铁锰质结核;中部为灰黄色粉土、粉细砂;顶部为青黄色粉质粘土。
厚度50m左右。
1.4 全新世地层:为灰黄色薄层粉砂和粉质粘土互层,水平层理发育。
厚度10m左右。
主要分布有古近、新近纪和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地层覆盖全区。
[1]2 亳州地区地质地貌及土壤2.1 地质构造亳州市地处中朝准地台的淮河台坳二级构造单元中,褶皱、断裂构造均较为发育。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2.剥蚀平原: 地壳上升微弱、地表高差不大
的条件下,经外力的长期剥夷平成形成。特 点是地形面与岩层面不一致,堆积物很多薄 (但洼地不同)。
3.堆积平原: 地壳缓慢而稳定下来的条件下,
经各种外力作用的堆积填平成形成。特点是
地形开阔,起伏不大,堆积物厚度较大。
1) 平顶山 2) 单面山 3) 褶皱山 4) 断块山 5) 褶皱断块山
第4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8
4.2.2山地地貌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4.2.2.2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地 1)锥状火山 2)盾状火山
锥状火山
第4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夏威夷盾状火山
9
4.2.2.3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地
角峰
峰林
4.2.2山地地貌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河流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第4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湖积平原、风积平原和冰碛平原
14
不同地貌的工程地质问题
: 1. 山地 以基岩为主,常有褶皱、断层和节理,地下水埋藏 较深,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常会出现.
2. 平原: 以土层为主,土层结构复杂,地下水埋藏浅,地基承
载力低.
第4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15
第4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本章知识点
【知识点】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和成因;第四纪分期、 第四纪堆积物主要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重点】各类地貌及堆积物的工程地质性质 【难点】地貌及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分析
第4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1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地壳表面形成各
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地形: 专指地表既成形态的外部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四纪时代主要地质产物—沉积物“土”
地表岩石—风化剥蚀成岩屑—搬运、沉积—尚未压紧结实成岩(未完成成岩 过程)—松散或半固结状态——又称为“土”。关于土的定义: 1)按成因: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2)按组成:土是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和气体组成的一种三相体系。 3)按分布位置和结构、变形性态:覆盖于地壳最表层一种松散或松软颗粒状 堆积物。 4)按形成的历史时期:土是第四纪沉积物。
地球上的大陆表面可以划归为两个大基本类型:山地地形和平原地形。 (1)与山有关的几个概念:山、山麓、山坡、山顶、山岭、山脊、山 脉、山系。 (2)山的分类:a.按地质成因和构造形式分:断块山、单斜山、褶 皱山、褶皱断块山;b.按山顶与山脚的相对高度差分:高山 (1000m) 中山(500~1000m)、低山(500m以下)。 (3)丘陵的特点:a.形成:低山风化形成;b.形态特点;c.基岩 浅或出露地表,风化严重。
风的地质作用:侵蚀(吹扬)、搬运(推移质戈壁沙漠与悬移
质黄土)沉积。
(6)其它沉积物:泥石流、冰川、沼泽、盐湖。
2)海相沉积
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称为海相沉积。分类:滨海、泻湖、
溺谷、浅海、深海等。
h
5
第二节 地貌的形成与分类
•1、地形地貌
•地形:: 指地表形态的外部特征. 如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空间分 布等。
泉水发育时不好。
h
4
(4)冲积物
冲积物的形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山区河谷冲积物特点:山区河谷两岸陡峭,仅有河谷,少有河
漫滩,含砾、卵,分选差;冲积物透水性大,强度高,压缩性 低。
河流的地质作用:
a.河流的侵蚀作用:上、中游,上游以下切为主;中游以侧蚀 为主;
b.河流的搬运作用:推移质介质与悬移质介质; c.河流的沉积作用:上、中、下游的特点。 (5)风积物
如果研究的是地表形态的地质成因及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断
演化的过程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这种从地貌学和地理学观点所考
察的地表形态就叫做地貌。:
h
6
2、地貌的成因分类
1)内力地貌:构造地貌、火山地貌 2 )外力地貌: 水成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岩溶
地貌、重力地貌、冻土地貌。 水成地貌:流水地貌及沉积物分布最广,对土木工程建设影响 最大。地表流水地质作用形成地貌:暂时性流水的动力形成地 貌、面状洗刷作用形成坡积裙地貌。
3、第四纪地层的一般特点(陆相沉积物和海相沉积物)
1)陆相沉积
(1)残积物 定义:岩石风化、剥蚀、小颗粒搬运别处、较大颗粒残留原处。
残积土的岩性特征:
a.由粘性土或砂类土以及具有棱角状的碎石所组成; b.有较高的孔隙度,没有经过搬运、分选,无层理; c.厚度变化大、一般山坡上较薄,在坡角或低洼处较厚。 残积物的其它一些特点: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地壳表面形成各种不同成因、不 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含义广泛,不仅包括地表形态 的外部特征,分析和研究其成因、形成发展)地形+成因,有内力 地质作用形成地貌、外力地质作用进行改造。
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的形成、空间分布规律及 其发生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平原地貌: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地表高差小,以土层为主,
土层结构复杂,地下水埋藏浅,地基承载力低.按成因分:构造平原、剥蚀 平原、堆积平原、侵蚀作用。 (1)高原 (2)地平原(0~20h0m) (3)洼地(<0)—— 倾斜、 8
3)海岸与海底地貌:
陆面侵蚀、陆面沉积、原生火山成因、构造成因; (1)海岸地貌:海蚀岸;次生 堆积岸;海沟 (2)海底地貌:大陆架、 大陆坡、 洋底、海岭、堆积岛、 冲蚀大陆岛 (3)岛屿:四面环水的一块陆地构造岛。大洋岛、 火山岛、 珊瑚岛。
一般内力地质形成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 决定作用。形成海洋、平原、丘陵、盆地、山脉。 外力地质作用对地貌不断雕塑、加工。使其千变万化、千姿百态、 复杂多样。改变地形,“削高填地”。
h
7
3、地貌的形态分类
: 1)山地地貌: 以基岩为主,常有褶皱、断层和节理,地下水
埋藏较深,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常会出现.要素(山顶、山坡、 山脚)
4)冲沟:形成条件、影响因素。 5)坡积裙、洪积扇:山洪急流作用形成洪积扇形地貌。 6)河谷的地貌:河流地质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如河床、河曲、 河漫滩、阶地、牛轭湖、河心岛。 7)黄土地貌: 片状 影响黄土地貌成因的主要因素:1)新构造运动;2)地表水的侵蚀 如河谷阶地、冲洪积平原、黄土地区的土洞和陷穴:黄土喀斯特地貌形成 过程。 8)风蚀地貌和荒漠地貌 位于季风影响范围内干旱地区山体或荒丘,因长期受风蚀而成的地表态。 荒漠地貌单元:石质荒漠、戈壁滩、沙漠、泥质荒漠及盐沼泥漠。
第五章 地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四纪地质特征 第二节 地貌的形成与分类
第三节 山岭地貌
第四节 平原地貌
第五节 河谷地貌
h
1
第一节 第四纪地质特征
1、第四纪时代的重要性(与人类的关系)
至今约200万年,是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期间进行各种地质 作用,新构造运动、显著的气候波动、哺乳动物兴盛。自然地理 地质环境变化巨大,与人类的现在、将来产生影响。
h
3
(2)坡积物:
坡积物(裙)的形成:
坡积物的特点:
a.常与残积物相连,上薄下厚; b.底部倾斜度取决于基岩; c.颗粒具有分选性; d.矿物成份与下卧基岩无关;
(3)洪积物
洪积物的形成:山麓洪积扇
洪积扇的地层特点:
a.一般特点:具有明显的分选作用:常呈不规则交互层理构造,有尖灭、 夹层等产状;
b.近山区特点:颗粒大、磨圆差、透水性好、地下水深、地层厚、地基好 c.远山区特点:粉细砂、粉土、粘性土、地下水低时差、中部有泉水时… d.过渡地带:沉积的砾石、砂粒、粉沙、粘土颗粒都有,一般是好地基,
a.残积物岩性与气候关系: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潮湿的温带; b.残积物与母岩种类关系:花岗岩地区;砂页岩地区;石灰岩 地区
c.残积物与地形关系: d.残积物与母岩的空间位置关系:
e. 沉积物分布的分带性:主要受气候条件和地貌影响。(例:西 北部、南部、气候带不同导致土分布不同、离海远近导致沉积物
分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