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届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浙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浙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1. 地球与地图- 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
- 经纬度:地球表面通过经纬度系统进行定位。
- 地图类型:包括物理地图、政治地图、专题地图等。
#### 2. 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 地形地貌: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水文特征: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分布与特性。
#### 3. 人文地理-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迁移等。
-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等。
- 文化地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 4.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飞机获取地表信息。
- GIS: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
#### 5. 资源与环境- 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森林等。
- 环境问题: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 6. 经济地理- 产业分布: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 交通网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
#### 7. 区域发展- 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差异等。
- 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战略、空间规划等。
#### 8. 可持续发展- 概念:满足当代人需求,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方式。
- 实践: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平等。
### 结语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关注自然现象,也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以及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四集 浙江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四
集浙江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以下是浙
江省的一些重要地理知识点的笔记汇总。
地理位置
-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东临东海,东北邻上海,南
界福建,西靠江西,北连安徽。
- 浙江省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7°12′-31°31′,东经118°01′-123°28′。
地形地貌
- 浙江省地势起伏,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犬牙交错,地势
复杂。
- 浙江省的主要山脉有天目山、雁荡山、巍巍之山等。
- 浙江省还拥有众多的河流,包括钱塘江、新安江、千岛湖等。
- 浙江省的海岸线长达3646千米,拥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海滨城
市和岛屿。
气候
- 浙江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充沛的降水。
-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多雨。
- 浙江省常年气温适宜,是一个宜居的地方。
人口和经济
- 浙江省人口众多,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 浙江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经济较
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 浙江省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如杭州、宁波、温州等。
以上是浙江省的一些地理知识点的笔记汇总。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2024年浙江省地理选考的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理学基本知识1.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学科特点。
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3.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遥感技术等研究方法。
4.地理学的学科价值:地理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自然地理知识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测定方法,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
2.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及其运动方式。
3.内外力对地壳的作用:地壳构造、地面隆起和下沉、地震和火山活动等自然现象。
4.地理环境的要素: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
5.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三、人文地理知识1.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城市规划。
2.经济与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工业化对城市的影响。
4.区域发展规律和区域合作:区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和效果。
四、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人地关系的紧密性、复杂性、动态性。
2.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污染治理。
3.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途径和现实意义。
4.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5.地球村与地球委员会: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地球村理念的价值。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关系,掌握地理环境要素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认识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与实际生活和社会情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贡献。
浙江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浙江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浙江高三地理知识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浙江高三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表面上有许多地貌,如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等地形。
2. 山地和高原浙江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区,有多个山脉和高原,如天目山、江南大别山、绍兴丘陵等。
山地和高原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 水文地理浙江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如钱塘江、富春江、太湖等。
江河湖泊的水文地理特征对水资源的利用、洪涝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 气候和气象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湿冷。
台风是影响浙江气候的重要因素,给浙江的农业、交通以及社会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5. 地理资源浙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工业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
水电、石油、煤炭、稀土等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和城市浙江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区之一,人口数量众多。
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是浙江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
2. 农业与农村浙江的农业以粮食、生猪、蔬菜、水果等为主。
受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减少、农田减少等问题凸显,农村发展面临挑战。
3. 工业与城市化浙江的工业比较发达,以纺织、电子、化工等为主要产业。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4. 交通与通信浙江的交通发达,拥有多个港口和高铁站点。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发展,为浙江带来了更便捷的交通条件。
第三部分:地理技术知识点1. 地图和地图制图地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可以反映地球表层的各种现象。
地图制图技术包括调查、测量、绘制等过程,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
2.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学原理进行地理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
浙江省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浙江省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的原因。
2. 地图的基本知识: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地图的阅读和解读。
3. 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的划分,坐标确定位置的方法。
4. 地图的种类与应用:等高线地图、气候地图、人口分布图等的识别和使用。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纬度、海洋、地形等。
- 极端气候现象:飓风、龙卷风、寒潮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暖流与寒流,对气候的影响。
3. 地貌学:-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
-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形成与特征。
4. 生物地理:- 生物群落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
- 人类活动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老龄化等。
2.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 农业与环境:土壤侵蚀、水资源利用。
- 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
- 工业布局与环境问题。
-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4. 交通运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
-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区域发展。
- 交通问题与对策。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 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 GIS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 GPS在导航、测绘等领域的应用。
八年级人文地理知识点浙江

八年级人文地理知识点浙江
1. 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和福建省东北部,东临东海,南界闽江,与福建相邻,西接江西、安徽,北邻上海、江苏。
浙江地形复杂,是江南山区的代表,主要分为五大地貌类型:沿海平原、海岛、河谷平原、丘陵、山地。
由于地势高低起伏,气温和降雨分布较为复杂,形成了南北差异大和东西差异小
的特点。
南北部由于气温差异较大,且南北季风变化明显,气温
分布较为复杂。
年降水量较多,水资源丰富。
2. 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
浙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浙江黄龙洞人化石是人类学领域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标志着人
类在华南地区的早期活动。
浙江的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孕育了吴
越文化和江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它位于中国南方文化的中心位置,有着半数古迹、半数名胜
古迹、半数风景名胜的美誉。
除了杭州,浙江还有诸如绍兴、宁波、温州等历史悠久的名城,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载体。
3. 政治经济和人类活动
浙江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
浙
江的地理位置优良,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重要海岸线,因此贸易
一直是浙江的核心经济活动。
如今,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都
发展出了极为广泛的制造业。
此外,浙江的农业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种植水稻,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口方面,浙江是全国最多人口的省份之一,人文活动极为丰富。
浙江的民
间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如各种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等。
高三浙江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三浙江地理知识点汇总浙江地理特点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界福建,西邻江西,北接安徽和上海。
浙江省地形组成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和平原相间,水网密布,自然资源丰富。
下面是一些浙江地理知识点的汇总。
1. 浙江地区地形特点浙江地区地形起伏较大,被称为“山川秀丽的人间仙境”。
浙江地区的山地主要有天目山、云和山、雁荡山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
浙江地区还有一些丘陵地形,如华中丘陵和松阳丘陵。
此外,浙江地区还有一些平原地貌,如杭州湾平原和台州平原。
2. 浙江的河流浙江省内有许多河流,其中最长的是钱塘江和瓯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母亲河,发源于淳安县,全长680多公里,流经杭州市,最后汇入东海。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长的河流,全长388公里,发源于龙游县,流经金华市和温州市,最后汇入东海。
此外,浙江还有许多支流和小溪,如新安江、富春江和乌江等。
3. 浙江的湖泊浙江省内有几个较大的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市区,是中国四大名胜之一,也是浙江省的标志性景点。
西湖被誉为“天下名湖”,以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而闻名于世。
此外,浙江还有一些其他湖泊,如千岛湖、南浔湖和乌镇。
4. 浙江的自然资源浙江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多样。
浙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茶叶等农作物。
浙江的温泉资源也很丰富,有许多温泉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
此外,浙江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锌、铜、铅、硅石等。
5. 浙江的气候特点浙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凉宜人。
浙江的降水量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6. 浙江的旅游资源浙江地区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除了西湖以外,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乌镇、千岛湖、普陀山、雁荡山等。
浙江还有许多古镇、古村落和风景名胜区,如南浔古镇、衢山岛和沈家门等。
总结以上是对浙江地理知识点的简要汇总。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资料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资料第一章地球与地理基础知识1.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1.1地球的形状1.2地球的结构1.3地球的运动2.年、月、日及其造成的地理现象2.1年的产生和影响2.2月的产生和影响2.3日的产生和影响3.地球的磁场和地理现象3.1磁场的产生和影响3.2地理现象的分布和变化第二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1.1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1.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2.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2.1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2.2城市化的影响因素2.3城市发展的模式和类型3.城市化问题与解决措施3.1人口过多和贫民窟问题3.2城市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3.3城市交通拥堵和住房不足问题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意义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1.2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目标2.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与策略2.1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原因2.2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影响2.3区域不平衡发展的解决策略3.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1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3.2环境保护对区域开发的影响3.3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策略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土地资源与利用1.1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1.2土地利用与规划1.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2.水资源与利用2.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2.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2.3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3.能源资源与利用3.1能源资源的类型和分布3.2能源资源的利用与发展3.3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4.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4.1环境污染与污染源4.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4.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策略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研究方法1.地理信息系统1.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作用1.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1.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2.遥感技术与地理研究2.1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分类2.2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3.地图制作与地理研究3.1地图制作的目的和步骤3.2地图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4.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4.1地理调查的目的和步骤4.2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应用4.3地理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以上是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的提纲资料,通过对这些基本知识的复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备战地理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影响气候的因素(具体内容详细看气候专题试卷)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2、气候特征的表述气温特征:冬季气温,夏季气温,全年气温;气温年较差(大/小)×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降水特征:年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集中在×月或季节)3、地形特征表述①主要地形类型分布(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及其分布。
典型用语:以××地形为主②地势起伏状况(大/小)③地势高低(典型用语:××方向高,××方向低);④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等);⑤海岸线曲折或平直,岛屿多少(沿海地区需要描述)4、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自然原因(1)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台风影响,多暴雨(2)中下游地形平坦,流速慢,排水不畅(3)水系发达,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滞洪、泄洪能力弱人为原因(1)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排水不畅(2)围湖造田,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3)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河道排水速度(4)占用分洪区,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下游:退耕还湖;修建蓄洪、滞洪工程;河道截弯取直,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加固堤坝,疏浚河道5、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的原因华北春旱:自然原因:夏季风未到达,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人为原因:农作物(冬小麦)生长季节,需水量大;人口多,工农业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现象严重长江中下游伏旱天气: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6、沙尘暴发生的原因、影响及防御措施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少,增温快,气候干旱;(2)地表:地表缺水,表土疏松,植被稀疏(3)风:大风天气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增加沙尘来源影响:风力侵蚀土壤,带来严重大气污染,影响交通;风力掩埋基础设施等防御措施:建设防护林,禁止过度开垦和放牧,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等7、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塌陷、火山、地面沉降等8、板块边界类型与相应地貌9、滑坡的成因与危害自然原因(1)岩性:地表岩石破碎,土质疏松(2)地质构造:位于板块边缘,断裂发育,地壳运动剧烈(3)地形:坡陡谷深,地形起伏大(4)气候:多暴雨人为原因:工程建设;植被破坏危害:破坏和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10、泥石流的成因和危害自然原因(1)岩性: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地形:陡峻的沟谷地形(3)气候:短时间的暴雨和强降雨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长,破坏农田道路;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损失11、雾形成条件分析☆:水汽饱和+降温例:澳大利亚西海岸多雾的原因;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多雾12、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因素――阳光+营养盐类。
(1)寒暖流交汇,不同温度的海水造成海水搅动,使海底盐类等浮游生物饵料上浮。
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有丰富的饵料;上升流(2)河流汇入,从陆地带来丰富的饵料(3)大陆架浅海,水浅,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且温度适宜(4)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在垂直方向发生交换,使底部海水中所含有的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13、土壤盐碱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人为原因: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升高;植被破坏,蒸发加剧危害:耕地退化、农业减产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排灌结合;发展农业技术(滴灌、喷灌);推广耐旱品种;加强植被恢复14、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自然原因:气候: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大风频繁;植被稀疏人为原因:植被破坏(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工矿建设、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人口增长)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措施:合理载畜量;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用水;生态移民;解决牧区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制定法律法规15、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地形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与冷藏保鲜技术、政策技术因素:技术设备、劳动力、生产技术(良种培育、灌溉技术)16、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资源(农业资源:棉毛水果水产品等;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素质、数量、价格)、工业基础、工业集聚等17、港口建设的条件☆「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18、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和措施原因:自然原因(1)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2)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水量大(2)水资源污染与浪费(3)流域植被与湿地破坏措施☆:开源: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污染再利用;人工降雨;退田环湖、退耕还林还草等节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控制人口增长19、河流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影响因素: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数量;蒸发量、下渗;城市工农业用水)(2)水位:高低、季节变化、有无汛期(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汛;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雨水补给—看降水季节变化)(3)含沙量:大小(影响因素:流域面积、降水强度、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地势状况、土质状况)(4)结冰期:有无(看最冷月气温)、长短,特殊考虑有无凌汛现象(河流由低纬向高纬,且有冰期)(5)流速(或水能:落差+流量)20.河流航运价值(1)自然条件地形:地势平坦,流速平缓水文: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少淤),汛期长(水深)水系:河道宽深、通航里程长、联运方式(与海港、铁路枢纽等形成联运)(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程度;经济发达水平;运输需求量21.河流水的补给类型及特点(4种)(1)雨水补给:补给季节与补给量看降水特征(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如我国东北地区,中温带、寒温带及高山地区(海拔<3000米)(3)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特点:有夏汛。
径流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冬季断流(高纬,高海拔,海拔至少在3000米以上)(4)湖泊、地下水补给径流稳定,季节变化小,无汛期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①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②气压带和风带: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
气压活动中心季风环流世界气候类型一、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其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第一,日本国内发展工业所需的重要的原料、燃料严重缺乏,如煤、石油等都需大量进口;而工业产品的销售又主要依赖国际市场,需大量出口。
第二,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的港湾,建港条件优越,海上交通便利,能充分满足进出口的需要。
二、"十字路口"的东南亚东南亚位于澳大利亚和亚洲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从古到今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尤其是马六甲海峡,它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的"咽喉"。
三、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该区地理位置重要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即红海和地中海);第二,土耳其海峡(由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组成)是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第三,处在亚洲、非洲、欧洲之间的地带,连接了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黑海。
四、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非洲大陆北宽南狭,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特别广阔,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受干热的热带大陆气团影响;东北部紧邻西亚,来自亚洲大陆干燥的东北风,又加剧了非洲北部气候的干热程度。
南非高原的广大地区被回归高气压所控制,虽然在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东南风的影响,在高原的东南边缘降水较多,但在高原内部的雨阴处降水却较少,形成了卡拉哈里沙漠。
在同纬度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又受到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而多雾。
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深入内陆的海湾,受海洋的影响较少,这也是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
五、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河水给两岸和三角洲淤积了肥沃的土壤。
尼罗河上源有两条;一是青尼罗河,一是白尼罗河,它们流经了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造成在,丰沛的降水,给尼罗河带来充足的水源,水量丰富。
定期泛滥主要是由于天文造成的,两次泛滥大约间隔365天,因此古埃及把一年定为365天,每次潮头到来之日就是一年的开始。
自从阿期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定期泛滥现象也因此受到影响,但尼罗河携带下游和入海的泥沙也大大减少。
六、单一商品经济长期以来,非洲作为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许多国家和地区只开采一种或几种矿产,种植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形成了畸形发展的单一性商品经济。
七、刚果河的水力资源刚果河也叫扎伊尔河,是非洲第二长河。
它的长度虽不及尼罗河,但流量却比尼罗河大16倍,水量极其丰富,主要原因是流域范围内大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
刚果河上游流经高原区,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多急流瀑布;下游段河道切入结晶岩高地,多峡谷、瀑布。
丰富的水量,湍急的水流。
众多的峡谷瀑布,使得刚果河成为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一、西欧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原因大部分位于北纬35度至60度之间,位于北温带的西风带内,西南濒临大西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海洋深入大陆,沿岸又有北大西暖流经过,且山脉和平原多呈东西方向延伸,西风易把暖湿空气送进大陆内部。
二、冰川对西部欧洲的影响冰川运动时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造成尖峰、宽谷、冰蚀湖、峡湾等冰蚀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