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SOC设计技术》学习小结
soc设计方法与实现

soc设计方法与实现SOC(系统芯片)设计是一种综合了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复杂系统设计。
在现代电子技术中,SOC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嵌入式系统、移动设备、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等。
SOC设计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需求分析:为了确保SOC的功能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首先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功能和性能指标。
2.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确定硬件和软件的内容,进行系统架构设计。
确定SOC各个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以及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3.电路设计:根据架构设计中各个模块的需求,进行电路设计。
这个过程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电路仿真、PCB布局等等。
4.芯片设计:在电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芯片设计。
这个过程包括RTL设计、综合、布局布线、仿真验证等等。
5.测试验证:完成芯片设计后,就要对芯片进行测试验证,以确保芯片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是否达到了要求。
SOC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工作,需要集成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各种技术,包括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工艺制程和封装测试等等。
在SOC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开发:硬件和软件开发环节必须要保持紧密的合作。
软件开发要尽早介入硬件开发的过程,以便对功能性问题进行验证和优化。
2.优化功耗和面积:在SOC设计中,功耗和面积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为了满足应用场景的要求和市场需求,需要对功耗和面积进行优化。
3.技术的选择:SOC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术、模组技术和封装技术。
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选择合适的技术能够为SOC设计提供更大的空间。
通过以上步骤的实现,SOC设计能够实现高度集成、低功耗、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目标。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系统的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和可升级性等问题。
在未来的SOC设计中,我们需要持续创新和技术更新,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市场需求。
SOC结课报告

《SOC设计技术》期末总结报告一、SOC设计技术1.SOC的基本概念(定义、构成、优势等)1.1、SOC的定义System on Chip,简称SOC,也即片上系统。
从狭义角度讲,它是信息系统核心的芯片集成,是将系统关键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从广义角度讲, SOC是一个微小型系统,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大脑,那么SOC就是包括大脑、心脏、眼睛和手的系统。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倾向将SOC定义为将微处理器、模拟IP核、数字IP核和存储器(或片外存储控制接口)集成在单一芯片上,它通常是客户定制的,或是面向特定用途的标准产品。
1.2、SOC的构成:SoC的构成:系统级芯片的构成可以是系统级芯片控制逻辑模块、微处理器/微控制器CPU内核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模块、嵌入的存储器模块、和外部进行通讯的接口模块、含有ADC/DAC 的模拟前端模块、电源提供和功耗管理模块,对于一个无线SoC还有射频前端模块、用户定义逻辑(它可以由FPGA或ASIC实现)以及微电子机械模块,更重要的是一个SoC 芯片内嵌有基本软件(RDOS或COS以及其他应用软件)模块或可载入的用户软件等。
1.3、SOC的特点及优势1)SOC是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系统集成2)SOC是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集成由于SOC具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对于一个SOC系统而言,相对于其它的系统具有如下优势:a)相对于其它的系统而言,SOC大大降低了耗电量,节约了能源;b)SOC相对于其它的系统,其体积大大减少,占用内存随之较小,是嵌入式软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c)SOC增加了系统的功能d)SOC体积的减少,这必须要求系统代码的质量的大大提高,代码的优化可提高SOC系统的性能,因此提高了系统的速度和运行效率e)SOC技术的成熟以及它的其它系统不具有的优点,使之能够节约了成本(使用成本和开发成本)。
1.4、SOC的功能,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1) 安全对象管理2) 脆弱性管理3) 风险管理4) 事件管理5) 网络管理6) 安全预警与告警管理7) 安全策略管理8) 工单管理9) 知识库管路10) 专家辅助决策管理11) 报表管理12) 分级管理1.5、SOC形成过程1) 基于单片集成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和验证;2) 再利用逻辑面积技术使用和产能占有比例有效提高即开发和研究IP核生成及复用技术,特别是大容量的存储模块嵌入的重复应用等;3) 超深亚微米(VDSM) 、纳米集成电路的设计理论和技术。
soc课程设计报告

soc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提高XX技能,培养XX情感和态度。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理解XX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解决问题。
2.能够运用XX学科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
3.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2.培养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XX 学科的应用和实践。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XX学科的研究方法。
2.第二章: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了解当前XX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第三章:XX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理解XX 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soc工艺技术

soc工艺技术SOC(System on a Chip)技术是一种将多个电子元件(处理器、存储器、外围设备等)集成到一块芯片上的技术,它将传统的系统设计、制造和封装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功耗效率。
SOC技术在现代芯片设计和制造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电子产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SOC技术的核心是集成的设计和制造。
在SOC芯片设计中,首先需要进行系统级设计,确定芯片的功能和性能需求,然后将各个功能模块分割成独立的IP核,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处理器、存储器和外围设备,最后将这些元件通过总线系统连接起来。
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性能和功耗等因素,确保芯片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在制造过程中,SOC芯片采用了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如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从而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低的功耗。
SOC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SOC芯片的高集成度使得整个系统可以集成到一块芯片上,从而减少了外部连接的复杂性和功耗。
其次,SOC芯片设计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非常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定制,从而实现更好的性能和功耗平衡。
另外,SOC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芯片制造工艺的进步,提高了芯片的可靠性和封装的易用性。
最重要的是,SOC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等各种电子产品,对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SOC技术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首先,SOC芯片的设计和制造需要十分高的技术和经验,对于设计人员和制造工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其次,SOC芯片的功耗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提高性能的同时保持低功耗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另外,SOC芯片的集成度一直在不断提高,但是这也带来了散热和电磁干扰等问题,需要通过适当的散热和屏蔽措施来解决。
总之,SOC技术是当前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技术,其通过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上,提高了性能和功耗效率。
学习soc的新得体会

学习soc的新得体会SoC 学习心得通过老师的精心教导,我对《SoC设计方法与实现》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SoC技术的概念、特点、发展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些理解。
现将我的学习心得整理如下:首先我了解了SoC的基本概念。
从狭义角度讲,它是信息系统核心的芯片集成,是将系统关键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从广义角度讲,SoC是一个微小型系统,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大脑,那么SoC就是包括大脑、心脏、眼睛和手的系统。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倾向将 SoC定义为将微处理器、模拟IP核、数字IP核和存储器(或片外存储控制接口)集成在单一芯片上,它通常是客户定制的,或是面向特定用途的标准产品。
SoC技术有很多的特点: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系统集成、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集成、SoC 具有很多的优势,因而创造其产品价值与市场需求如:降低耗电量、减少体积、增加系统功能、提高速度、节省成本等集成电路的发展已有40年的历史,它一直遵循摩尔所指示的规律推进,现已进入深亚微米阶段。
由于信息市场的需求和微电子自身的发展,引发了以微细加工(集成电路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工艺集成技术和面向应用的系统级芯片的发展。
随着半导体产业进入超深亚微米乃至纳米加工时代,在单一集成电路芯片上就可以实现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诸如手机芯片、数字电视芯片、DVD芯片等。
在未来几年内,上亿个晶体管、几千万个逻辑门都可望在单一芯片上实现。
SoC(System-on-Chip)设计技术始于20世纪90 年代中期,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IC设计者能够将愈来愈复杂的功能集成到单硅片上 SoC正是在集成电路(IC)向集成系统(IS)转变的大方向下产生的。
1994年Motorola发布的FlexCore系统(用来制作基于68000和PowerPC的定制微处理器)和1995年LSTLogic公司为Sony公司设计的SoC,可能是基于IP(IntellectualProperty)核完成SoC设计的最早报导。
《现代SOC设计技术》学习小结

《现代S O C设计技术》学习小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现代SOC设计技术》学习小结目录一、SOC的概念二、前端设计和后端实现三、可测性设计四、软硬件协同技术五、验证技术六、低功耗技术七、IP复用技术一、SOC概念SOC(System on Chip)中文翻译为片上系统、系统级芯片等,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而来。
从狭义上理解,SOC即把系统关键部件集成的到一张芯片上;而从广义上理解,SOC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系统。
SOC的发展由市场和技术共同推动。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通信、电子产品以及军事等领域需要大量高集成度的集成电路,于是集成电路向集成系统转变。
这种转变的表现,一方面,IC品种增加、规模扩大、性能提高、上市时间缩短,并且IC标准化形成;另一方面,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性能提高,EDA综合开发工具性能提高,硬件描述语言公布。
相比于IC,SOC具有的优势有:功耗低、体积小、速度快、功能丰富、节省成本。
IP核是SOC设计的基本单元。
IP核是已经设计好经过验证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模块。
在设计SOC时可以直接使用IP核。
IP核分为软核、硬核和固核。
软核指RTL级描述的核,一般是HDL代码,也就是源代码。
它不依赖工艺,灵活性好,价格很贵。
硬核指电路版图形式的核,不能被修改。
它需要预先布局,可靠性高,价格低。
固核介于软核和硬核之间,属于门级网表形式,固核需要使用者布局布线,有一定的灵活性。
SOC设计是基于核的设计,也就是将系统按功能分为若干块,组合不同的IP核,集成为特定功能的芯片的过程。
但是这不意味着,简单的组合IP核就够了,还需要IP核的测试复用和结构上的精心设计。
通常利用IP模块可以简化系统设计,但是对开发者理解IP模块有了更高的要求,时序一致性的问题也会凸显。
这个问题推动了IP模块的标准化。
代表性的SOC标准化组织是美国的VSIA。
SOC的技术的特征有:复杂的系统功能、软硬件结合、含有一个或多个芯核(微处理器MPU、微控制器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等)、采用深亚微米或超深亚微米工艺实现。
uocs-ii和单片机结合的心得体会

uocs-ii和单片机结合的心得体会第一篇:uocs-ii和单片机结合的心得体会从寒假开始接触操作系统到今天初步完成一个基于STC89C52单片机,使用UC/OS-II微内核的时钟应用程序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我每天都有新的发现.知识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的.我相信只要这样继续下去,我的水平一定能上一个层次.在没有看<操作系统概念>这本书之前,通过一些平时模糊的了解,就只能把进程这样的一些概念理解为许多个不同的应用程序在处理器上通过某种方法轮流地切换来实现处理器资源的使用率的最大化.还有更多的其他一些概念甚至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由于基础比较差,加上寒假在家里较封闭.少有信息获取渠道,所以在看<操作系统概念>这本书的时候比较吃力.可以说那一段时间看书真是一种煎熬.不过后来提前来了学校,情况就好多了.之前看书时有许多不懂的概念,在学校里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最开始看到进程的时候,感觉进程就是跟之前理解的差不多嘛,但是当看到线程这里的时候一下子又蒙了.这个时候就把进程跟线程给弄混淆了,但是没办法,在家里条件艰苦,只好这样子带着混淆看下去啦.到了学校连了网立刻就在找到了一篇文章<进程与线程的区别>.它那里面举一个马车的例子来比喻进程与线程的关系.在后面的篇幅也很清晰的把进程和线程的各种关系说出来了.于是我就这样子理解:其实系统就是把一大堆资源分配给进程,由进程来管理它所获得的资源,它爱怎么用就怎么用.而线程又是进程里面的一小个环节.线程可以使用进程获得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事情.如果说进程要完成一个大的事情,那么它就必须把这样一个大的事情分成一个个小的事情.那么进程就是这些小的事情和必要的资源的集合,而线程就是完成这样一个个小的事情的实体.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一个人现在要做一道菜.如果我们把做一道菜看做是一个进程的话,那么我们先要找到这个会做菜的人.这个人就相当于我们的处理器.然后还必须要有煤气炉,锅.铲子.刀,一些调料之类等等一些工具,那这些就是我们必要的一些资源.我们的进程先要申请得到这些资源.首先我们要把做一道菜这个大任务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有比如说切菜啦,煮水啦,炒菜啦,加调料啦,控制火候啦,还有等待啦.等等...而这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线程了.那么当我们决定要做一道菜的时候可以看成是创建了一个进程了.接下来这个人开始做的时候就看做是进程开始运行了.首先这个人会开始切菜那这是第一个线程开始得到运行.就是在处理器上运行.切了一会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可以先煮一下水.那么他就会先放正在切着的菜转去煮水.这就是线程的切换啦.然后当把水放到锅里面去了就让它煮着吧,人不用去管它了.那这时处理器就可以空出来做其它的事情了.他可以返回去继续切菜,也可以转而去做其他事.我们假设他返回去继续切菜好了.当他切完之后就开始就开始炒菜了,而在炒菜的过程中他偶尔也可以做些其他事..如加调料啦.控制火候啦.等等.这样的一些工作可以是并发的.注意是并发不是同时.到最后必须要让这菜在锅里煮一下时.这时人也就是处理器就空闲下来了.他可以去做其他的事.那就相当于进程的切换了.只须要在菜煮熟的时候把它铲起来就行了.这样一个进程就算运行完毕了.当然我只是打了一个很粗略的比喻.并不能概括进程跟线程的全部关系.在后来当我看完了UC/OS-II的任务部分之后.虽然说UC/OS-II把进程和线程的概念模糊掉了,只有一个任务的概念.但是我还是不禁会把它跟进程跟线程联系起来.那这样的话我就认为UC/OS-II下只有一个应用程序.而把这个应用程序看作是一个进程.而把其中的每一个任务看做是一个个线程.不知道这样子理解对不对.好啦.进程跟线程好像纠结了好久的样子.其实在家里已经把<操作系统概念>这本书要看的章节都大概的看过一遍了虽然有看到进程的同步与通信那里有什么信号量啊,消息邮箱啊,还有消息队列之类,但是根本就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东西.还有邵贝贝的UC/OS-II也看了一部分.只是由于第一次看看得相当纠心.只当是看天书了.所以到学校后.就拼命的找资料.看了一些操作系统比较基础的概念还有UC/OS-II的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之后.觉得操作系统那本书有必要再看一遍.但是后来第二遍还是没有看完,但是第二次看毕竟有不同看起来也比较没那么辛苦了.因为又发现了另一本更容易懂的讲UC/OS-II的书,就是任哲那本书.接下来的几天就一直看这本书了.他讲的还是比较浅显的.看完了他这本书之后呢又找时间看了一下UC/OS-II的源代码.感觉还是比较好懂的.这时候基本上对多任务的概念啊.任务之间的同步与通信啊及其具体的实现都有了初步的理解.接下来就讲一下我对UC/OS-II的理解吧.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UC/OS-II的两个核心算法.该文章道出了UC/OS-II微内核的设计哲学:以空间换时间,因为UC/OS-II是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内核.而大部分嵌入式讲究实时性.那要讲究实时性就必须知道任务切换的确定时间,而不应该因为任务数量而影响这个时间.因此UC/OS-II就是通过牺牲存储空间来保障其实时性的.两大核心算法其中一个是说基于优先级的任务调度的.Jean brosse也就是UC/OS-II的作者使用一个数组OSRdyTbl[]来记录具有某一优先级的任务的就绪情况,称为就绪表.并用另一个变量OSRdyGrp以方便查询某一任务的就绪情况.另外再加两张表得出查询结果.这样查询某一任务的就绪情况的时间就变成了一个可以预测的值了.现在看起来, UC/OS-II本身内容并不多.也就是一个基于优先级的任务调度,一个任务切换,一个任务管理,一个时间管理,还有几个任务同步与通信的事件控制.如信号量.消息邮箱,消息队列.标志组,等等...先说基于优先级的任务调度吧,基于优先级就是近似保证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是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处于运行状态.至于什么情况下才会需要任务调度呢.那就有很多种情况了,比如说正在运行的任务由于某种需要,自行挂起自身或者调用时间延时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任务调度.又比如说某任务释放一定的信号量或者其他的什么任务之间的同步与通信的事件,从而使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任务处于就绪状态,这时也会产生任务调度.总之,一个任务有运行,就绪,等待,挂起,中断等等各状态,通过各种调度使得任务在这些状态之间来回变换.再说任务切换吧.任务切换其实就通过修改sp指针和任务堆栈来起来保存当前任务断点而转去运行另一个任务.这个在后面说到UC/OS-II的移植的时候再具体的讲吧.再来谈谈任务管理.任务管理需要一个叫做tcb的任务控制块.tcb里面保存有本任务所必要的一些基本信息.处理器根据这些信息来得到对应的任务.至于其他的一些比如任务的建立啊.任务的删除啊,任务的初始化啊等等的一些具体实现在这就不多说了.还有就是时间管理了,系统维护一个全局时钟,应用程序可以对这个全局时钟进行读写操作.同时任务控制块里有一个变量记录本任务需要等待延时的时间片数,通过时间中断逐一减少,等减到为零时,该任务重新返回到就绪状态..UC/OS-II的时间管理比较简单.至于任务之间的同步与通信,信号量,消息邮箱,消息队列都要使用到一个叫做ecb的事件控制块.里面主要有一个信号计数变量,一个消息指针.还有一个类似于就绪表的任务等待队列表.当一个任务申请得到一个信号或消息时,在有信号或消息的情况下,会立即给这个任务信号或消息,但是当没有信号或消息时,就会把任务送进任务等待队列,并挂起任务.直到有信号或消息或者等待超时.这里有衍生出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如果在等待队列中有多个任务在等待.而信号只有一个,那么谁该得到信号并运行呢? UC/OS-II有两个解决方法,要么只给优先级最高的那个任务,要么通知所有等待的任务有信号了,至于该谁运行,那就要看谁的优先级最高了.好啦.UC/OS-II的基本部分都讲了,下面讲一下关于UC/OS-II在具体处理器上的移植吧.一般情况下的移植就是要把一些与处理器相关的内容做具体修改咯.那哪些是与处理器相关的内容呢?比如说C语言中的各种数据类型在本处理器上具体是多少个字节啊,一些硬件的接口啊.具体的任务切换啊,任务的堆栈分配啊.等等...所以我们就要根据具体的处理器做出相应的修改了.比较难的地方可能就是任务切换的设计吧.当然在开始任务切换之前我们必须先约定一下堆栈的协议.就是必须按照一定的出栈入栈的规则来操作堆栈,否则将不能正确的返回到断点继续执行.所以就要先写一个堆栈初始化的函数,先规定每一个断点信息在堆栈的位置.任务的切换前面提到了一点,就是通过修改sp指针和任务堆栈来起来保存当前任务断点而转去运行另一个任务.为了有更好的实时性,这些一般都是用汇编语言写的.我们可以想象,要进行任务切换,那首先你要先把当前的任务的断点信息给保存起来.否则将来要重新运行这个任务的时候怎样继续执行,难道要重新开始运行?当然不可能!所以要保存断点,那断点是保存在哪呢,当然就是刚才讲的任务堆栈啦.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把断点保存在任务堆栈里,然后才能去取出另一个任务的断点,再从它的断点开始继续运行.说到断点,断点具体包括一些什么东西呢.比如说有pc指针啦.有cpu寄存器啦.psw啦.sp指针啦.这些都是断点的一部分.可是pc指针也就是程序断点地址我们是不能够直接操作的,即我们不能对它进行读写,那该怎么办呢.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引发pc指针自动入栈.那就是函数调用或者是中断出现.其中中断出现是随机的,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是函数调用我们是可以用的.所以我们一般是通过函数调用来模拟一次中断的出现.这样就可以做到pc指针自动入栈了.在硬件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把sp指针指到要运行的任务的任务堆栈的入口上去来导出断点.但是有些处理器可能硬件不支持.比如说51单片机,它的sp指针只有八位,而任务堆栈又一般是放在外部存储器上的,它的寻址需要两个字节.那sp 指针就到不了任务堆栈而不能直接操作任务堆栈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在内部ram里开辟一个系统堆栈.对这个系统堆栈操作,然后通过复制的方法把它送到任务堆栈里.当然这又要花费一定的cpu时间了.所以从整一个切换的过程来看的话,那就是先使用入栈指令push按照先前规定好的入栈规则把断点信息保存在系统堆栈里.然后再把这个断点信息复制到任务堆栈里.接着从要运行的任务的任务堆栈里把断点信息复制到系统堆栈里去再使用出栈指令pop弹出到处理器的相应位置.说了那么多,还没有说明白到底怎样找到这个任务堆栈呢.原来在我们的任务控制块tcb里有一个指针变量专门用来指向它的任务堆栈的.那只要沿着tcb地址就能找到任务堆栈的地址了.对了,移植时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用汇编语言写的.就是UC/OS-II的时间中断函数.UC/OS-II自身有一个时钟,这个时钟就是通过时间中断函数来确保的.中断的频率不同那时钟在每一秒钟内的节拍就不同.当我把UC/OS-II移植到51单片机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的.但是由于51单片机的特殊性,有些地方还是要注意的.比如说.UC/OS-II里面会用pdata,data等来做函数的形参.可是由于这些都是keil里面的关键字.如果不改的话就会报错.编译不通过.那么就必须把它们全部都改成其他的以防止编译器报错.还有一点就是由keil编译器编译通过的程序是不可重入的.但是我们要求UC/OS-II里的大部分函数具有可重入性.这样我们就必须在每个函数后面加一个reentrant关键字.还有我考虑到由于我们把任务堆栈放到了外部ram里了.那为了让可使用的任务数最大化,最好仅有的256个字节的外ram全部用于任务堆栈.那就必须把其他的东西搬到内部ram去了.其中任务控制块在外部ram占了很大一个空间.故后来我就在任务控制块的定义那里加了一个idata使其只能存放于内部ram,再修改了任务切换函数让它只在内部ram寻找任务控制块的地址.这样就能保证外部ram全部用于任务堆栈,从而可以容纳多一个任务吧.再有就是我又把UC/OS-II的空闲任务的任务堆栈减小到18个字节.因为空闲任务不需要那么多字节的堆栈空间.总之,我是想尽各种办法尽量节省存储空间了.经过这么一次实战的移植,我对UC/OS-II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对程序的可移植性和模块化有了深刻的体会,对51单片机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对keil软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首先我们现在接触的UC/OS-II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它只是一个微内核,它缺少文件系统.缺少虚拟内存,可视化界面,它甚至还缺少一个现代操作系统所具有的时间片的概念,更不要说它没有进程和线程的清晰概念和独立的任务调度器.当然它有它的优点,至少它是一个专门为嵌入式设计的操作系统.由于它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移植到各种资源不足的嵌入式系统中去.另外它的实时性能也很好.并且它提供了许多优良的功能,可以使我们更专注于应用功能的设计,而不用具体考虑如信号量这样的一些东西.至于UC/OS-II 在51上跑吧,对于资源奇缺的51来说还是挺有鸭梨的.并且比裸跑速度要慢一些.对于程序的可移植性.如果在写程序的时候就考虑到可移植性的话并用配合模块化设计.那么当我们以后要再一次使用到同样的或者相似的功能时,就可以直接使用或者仅做一些小改动即可使用了.这样就方便许多了.而不必总是重复同一内容的编写.那样未免也太低级趣味了点...另外对51单片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前竟然不知道原来STC内有内置256个字节的外部ram.真是惭愧啊.还有对堆栈指针和pc指针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对sp指针还是有比较清晰的概念的.可是对pc指针就是全完摸不着头脑了.现在知道了pc指针不在我们的读写范围之内.我们要通过另外的方法间接对它操作.对中断的出现,对函数的调用等等也有了比较本质的认识了.对ret指令,reti指令也比较知道了.中断和函数调用都会引发pc指针自动入栈.所以两者在这一方面没有什么区别.比如说,使用函数调用进入任务切换再使用reti退出不会有什么不妥.但是如果用ret退出就不行了.因为reti指令在执行的时候会重新允许中断的产生.而ret不会做这样的动作.这就是两者的区别.还有对keil也有了一定的新的了解.keil中有些关键字还是很有用的.如data,idata,pdata,bdata,xdata,code.这些都是用来指明存储位置的.data指的是将变量存储在内部ram的低128个字节里,idata指可以将变量存储在内部ram的全部256个字节里.pdata是指外部ram 的低256个字节.bdata指内部ram的位寻址区.xdata指外部ram 64kb的范围.最后一个code指的是程序存储区rom.还有一个关键字reentrant它可以告知编译器产生可重入代码.keil中可以设置变量的默认的存储位置,有三种.Small的模式,Compact的模式, Large的模式..Small模式是默认把变量存储在内部ram中, Compact模式是默认存储在外部ram低256个字节中,而Large模式则是整个64kb的外部ram中.移植完之后我就考虑开始写一个时钟程序了吧.虽然之前写过时钟程序,但是此次却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写,这次是在有操作系统的情况下来.之前写的只有一个.C文件,没有头文件.写的完全浑然一体,毫无模块化可言.可是这次不同.是用一种自己之前不大熟悉的方式写程序.要考虑到任务的划分,优先级的安排,要考虑到模块化.还要让别人能够看懂.这每一件事都是不容易做的啊.现在写完了.也收获了许多.其中就包括头文件的使用.我觉得模块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本模块的一些具体实现封装起来,那么本模块的头文件就成了进出模块的唯一通道了.模块要引用的一些全局变量要在这里声明.模块本地函数要在这里声明.模块本地全局变量也要在这里声明.还有模块对外接口函数也是要在这里声明.这样那我们就可以通过#ifdef _模块名_C_..本地内容..#else..对外接口..#endif这样的形式来区分本地的声明与对外的声明.并且在本模块的.C文件里define _模块名_C_ 这样就可以包含模块所必须的信息了.而当其他模块要使用这个模块的时候,它也可以用include来包括这个头文件,不过这时它包括的就不是那个模块的本地内容了.而是它的对外接口.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复包含的情况了.这是写多文件一个很好的方法.好啦好啦..该收手了.貌似写了好多.想我高考作文怎么挤也就挤出了那可怜的800多字.这次好像有敲有6300多字.真是吓到我了.本来还在担心能不能写够800字的.这是从昨晚开始写的.写到现在是第二天的下午五点多吧.原本我是不怎么喜欢写这样的一些东西的,但是现在写完之后感觉挻有用的.也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写完了没有怎样修改.其中不少很荒谬的东西.看了不要拿砖头砸我哦...好了.终于把一些小小的心得,小小的体会敲完了..2011-3-10 17:23完第二篇:单片机心得体会单片机心得体会下面我概括了几点我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1、万事开头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
现代技术心得

现代的云计算技术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个人常用的云存储服务有Google Drive和Dropbox,这些服务不仅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文件,还可以和他人共享文件和合作编辑文档。在工作中,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让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三、人工智能技术
五、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游戏和娱乐领域,它还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曾经亲身体验过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医疗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也被用于医疗培训和手术模拟等方面,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更加真实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六、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它的分布式账本和去中心化特点,为我们的数字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区块链技术已经在数字货币、供应链管理、资产交易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未来还有许多可能性等待我们共同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惊喜。我曾经使用的语音助手可以帮助我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从查询天气预报、设定闹钟,到回答各种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四、智能家居技术
智能家居技术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之一。通过智能家居设备,我可以远程控制家里的灯光、空调、摄像头等设备,甚至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来完成这些操作。这些设备不仅提升了家居的舒适度,还大大提升了家居的安全性。
现代技术心得
在这个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现代人,我有幸亲身体验了许多现代技术,并从中获得了不少心得体会。
一、现代通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通讯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个人最常使用的是手机通讯软件,如微信、WhatsApp等,这些软件不仅给人们的交流方式带来了便利,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乐趣。通过这些软件,我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同时,移动支付也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购物还是转账,技术伦理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涉及到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因此,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重视技术伦理和个人隐私保护,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SOC设计技术》学习小结
目录
一、SOC的概念
二、前端设计和后端实现
三、可测性设计
四、软硬件协同技术
五、验证技术
六、低功耗技术
七、IP复用技术
一、SOC概念
SOC(System on Chip)中文翻译为片上系统、系统级芯片等,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而来。
从狭义上理解,SOC即把系统关键部件集成的到一张芯片上;而从广义上理解,SOC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系统。
SOC的发展由市场和技术共同推动。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通信、电子产品以及军事等领域需要大量高集成度的集成电路,于是集成电路向集成系统转变。
这种转变的表现,一方面,IC品种增加、规模扩大、性能提高、上市时间缩短,并且IC标准化形成;另一方面,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性能提高,EDA综合开发工具性能提高,硬件描述语言公布。
相比于IC,SOC具有的优势有:功耗低、体积小、速度快、功能丰富、节省成本。
IP核是SOC设计的基本单元。
IP核是已经设计好经过验证的具
有特定功能的电路模块。
在设计SOC时可以直接使用IP核。
IP核分为软核、硬核和固核。
软核指RTL级描述的核,一般是HDL代码,也就是源代码。
它不依赖工艺,灵活性好,价格很贵。
硬核指电路版图形式的核,不能被修改。
它需要预先布局,可靠性高,价格低。
固核介于软核和硬核之间,属于门级网表形式,固核需要使用者布局布线,有一定的灵活性。
SOC设计是基于核的设计,也就是将系统按功能分为若干块,组合不同的IP核,集成为特定功能的芯片的过程。
但是这不意味着,简单的组合IP核就够了,还需要IP核的测试复用和结构上的精心设计。
通常利用IP模块可以简化系统设计,但是对开发者理解IP模块有了更高的要求,时序一致性的问题也会凸显。
这个问题推动了IP 模块的标准化。
代表性的SOC标准化组织是美国的VSIA。
SOC的技术的特征有:复杂的系统功能、软硬件结合、含有一个或多个芯核(微处理器MPU、微控制器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采用深亚微米或超深亚微米工艺实现。
随着计算机、通信、手持设备等对IC的需求不断增加。
IC的发展由元件到单元,再到RTL,现在为IP核。
集成电路会继续朝着SOC 发展。
我国的SOC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
现在基本分为三大产业:设计、制造和封装。
封装测试业占的比重约70%。
在我国SOC发展的重点有高端通用芯片、网络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工业控制、生物医疗、IP核。
在SOC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比较关注的技术有IP核复用技术、总线架构技术、软硬件协同技术、超深亚微米技术、可靠性设计技术、芯片综合时序分析技术、验证技术、可测试性技术、低功耗技术、新型电路实现技术、嵌入式软件移植开发。
现在的SOC技术遇到一些瓶颈,如时钟同步问题、信号完整性问题、IP核复用技术、端口标准化问题、加工工艺问题、功耗控制问题、新的测试技术和设计工具。
未来的SOC可能会更加专注以下问题:可重构技术、NoC(片上网络)和系统级集成技术。
可重构是指根据数据或控制等具体情况对系统和算法进行重新配置。
CSOC(可配置SOC)即具有可重构功能,比ASIC更灵活。
NoC可实现片上资源与片上资源的网络通信。
二、前段设计和后端实现
SOC的设计流程一般为系统级设计、前端设计和后端实现。
系统级设计用系统级建模语言,如SystemC,对系统进行行为级建模,描述各模块的功能。
建立好各功能模块后,采用总线协议方式实现各模块的通信,包括数据总线和功能总线。
前端设计流程依次为RTL(寄存器传输级)设计、RTL仿真、硬件原型验证、电路综合等。
后端设计包括版图设计、物理验证和后仿真等。
RTL设计是指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对电路进行描述。
RTL仿真是指通过建立测试平台对RTL设计的功能进行检验。
硬件原型验证是指利用实际硬件,如FPGA,进行硬件原型验证。
综合是指将RTL设计中的代码翻译为实际电路中的各元件和连接关系,用一张
网表表示,称为“门级网表”。
综合过程中,还需要频率面积等约束条件。
版图设计是指将电路元器件及连接关系转换成版图设计的形式来表示。
通常由自动布线工具实现版图设计。
物理验证是对版图设计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DRC(设计规则检查)、LVS(版图电路一致性检查)、ERC(电学规则检测)。
当芯片门超过百万门后,通常采用STA(静态时序分析)从电路的连接和布线来推测信号的传输时序,节省时间。
SOC的设计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基于模块的和“门海”的方法。
基于模块的方法是对各个单元模块进行RTL设计、综合和版图设计,然后再顶层完成整个芯片的版图设计。
“门海”的方法是对各个单元模块完成RTL,然后直接对整个芯片进行综合和版图设计。
三、可测性设计
集成电路在制造过程中会出现物理上缺陷,电路上的失效,逻辑和行为级上的故障。
所以集成电路制成芯片,要通过测试向量验证正确性。
测试的可行性、复杂性和成本等越来越受到关注,形成了可测性设计技术。
可测性设计技术包括测试向量的生成、测试应用和可测性设计。
测试的过程是把激励信号加载到需要检测的芯片输入引脚,在输出引脚检测电路相应,与期望相应作比较,判断电路是否有故障。
激励信号就是测试向量。
测试向量可以人工编制,也能由APTG(自动测试生成工具)和故障模拟工具产生。
测试应用则是检测电路的制造故障。
可测性设计是指在设计的同时就考虑可测性设计问题,减少测试的复杂度和成本。
根据测试目的的不同,有验证测试、生产测试、可靠性测试、接受测试。
对于测试的评估提出了故障覆盖率的概念,提高故障覆盖率可以降低DPM(故障率)。
可测性设计技术初期采用的方法是Ad Hoc技术。
该技术采用外部测试方法,测试向量的输入和响应的输出均通过被测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操作,北侧设备的内部节点控制和观测采用以测试针床为基础的在线测试技术。
机构化设计方法研究如何设计容易测试的电路,进而又考虑设计在芯片内部起测试作用的电路,减轻未来芯片测试的复杂度。
扫描测试是指将任意状态移进电路或将任一状态移出,特点是测试数据的串行化。
这要求在设计电路的时候,寄存器等时序元件具有扫描状态输入的功能。
BIST(内建自测)方法是让电路自己生成测试向量,并对测试结果自行判断,因此在设计时多了两个电路,激励生成器和响应分析器。
边界扫描测试是在芯片的每一个输入输出引脚上增加一个边界扫描单元,将这些扫描单元连成扫描通路,构成扫描链。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