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的植被栽植密度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一、背景介绍城市道路绿化是指在城市道路两侧、中央绿地、交叉口、中央隔离带等各个部位进行绿化植被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微气候、改善空气品质,同时增加城市景观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是为了规范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绿化目标的实现。

二、规划原则1.生态原则:优先选择对当地生态环境有益的植物种类,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

2.安全原则:确保绿化设施对行人和机动车辆没有安全隐患,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行人通道。

3.美观原则:注重道路绿化的美学价值,通过景观设计、植物布局等方式塑造城市形象和风景。

4.可持续原则: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易于维护的植物种类,合理选择材料和绿化设施,减少能源消耗和水资源的浪费。

5.配套设施原则:合理设置路灯、休息座椅、自行车停车架等绿化配套设施,提高绿地利用率和功能。

三、设计规范1.植被选择:选择具有耐污、耐热、抗逆性强的树种,如榉树、国槐等。

在树种选择上要根据道路类型和空间大小进行合理搭配。

2.植被布局:保持绿地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合理设置植物带、绿化带和中央隔离带等。

同时,要保证绿化带的宽度和长度能满足绿化效果的需求。

3.植物密度:按照树木和草坪的栽种密度要求,确保绿化的效果和绿地面积的利用率。

4.绿地硬质设施:合理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观景台等硬质绿地设施,提高绿地的可达性和利用率。

5.绿化维护:制定绿化养护的细则和时间表,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整形、施肥等养护工作,保持绿化的整洁和景观效果。

四、实施步骤1.绿地调查:对城市道路的空间和地形进行测绘和调查,了解绿地的利用状况和功能需求。

2.设计方案:根据道路类型和规模确定绿化区域,提出方案设计,并对植被种类和维护措施进行论证。

3.建设施工:合理组织施工队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并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4.维护管理:设立专门的绿化管理部门,负责绿化的养护、保养和管理工作,并组织绿地巡查和维修。

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密度要求

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密度要求

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密度要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苗木的合理种植密度是影响园林绿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植密度的合理性不仅关系到苗木的健康成长,还直接影响整体绿化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密度的要求,以及影响种植密度的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密度的要求适度密植:对于一些矮小、矮生、丛生的苗木,可以适度密植,增加植物的整体绿意,形成丰富的层次感。

远离建筑物:避免苗木与建筑物之间过于紧密,以免影响建筑物的采光、通风和维护。

树种特性考虑:不同树种对于光照、土壤和空间的要求不同,种植密度应根据树种的特性进行合理调整。

考虑成熟树冠:种植密度要充分考虑苗木成熟后的树冠大小,以确保成熟后的树木之间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相互遮挡。

生态平衡:种植密度要符合生态平衡的原则,保持足够的通风和阳光,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影响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密度的因素土壤条件:不同土壤条件对苗木生长有直接影响,土壤肥沃度、排水性等因素需要考虑在内。

气候环境:不同气候区域的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会影响苗木的生长速度和需水量,从而影响种植密度。

树种选择:不同树种对于空间、光照、水分的需求差异较大,树种选择直接关系到最终的种植密度。

土地利用规划:园林绿化需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来确定种植密度,确保不同区域的绿化效果协调一致。

管理和维护:种植密度还需要考虑园林管理和维护的难易程度,过高的密度可能增加管理难度。

三、未来发展趋势生态绿化导向:未来园林绿化趋势可能更加注重生态绿化,强调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智能绿化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更智能的绿化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来调整种植密度,实现更加精准的管理。

抗逆环境树木选育: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未来绿化可能更加注重选育对抗逆环境的树木品种,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

多功能绿化空间:未来园林规划可能更加注重多功能绿化空间的设计,通过不同种植密度的植被布局,实现景观、休闲、生态等多重功能。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在进行树木种植时,密度和树木配比对于植树效果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恰当的种植密度和树木配比可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提高树木利用空间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达到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种植密度的重要性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树木的数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土壤的资源利用。

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树木的竖直生长,减少分枝,增强树木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树木的生长特点和树种的习性,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幼苗的存活率。

例如,对于生长较快、且枝叶繁密的树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树冠之间的竞争,保证每棵树木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和营养,避免树木长势不均匀。

而对于生长缓慢、枝叶稀疏的树木,则可以适当增加密度,促进树干的竖直生长。

此外,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还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过低的密度会造成土壤水分的浪费,而过高的密度则会导致树木之间水分的争夺,增加枯萎和死亡的风险。

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节约水资源、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二、树木配比的重要性树木配比指的是在同一片区域内,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搭配不同的树木种类和数量。

正确的树木配比可以提高景观效果、增强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生态多样性。

树木的配比应考虑到树种的生长速度、形态特征、根系特点以及生态功能。

一般而言,既有高大乔木、也有中、低矮灌木植物,并结合地被植物的配置,可以创造出层次感丰富、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群落。

不仅可以提供各种高低不同的屏障,形成优美的绿色隔离带,还能够形成有利于树木生长和根系扩展的树冠结构,并丰富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在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方面,不同树种的根系结构和树干干扰作用对于固沙和保土的作用也不同。

例如,在沙漠地区,适合选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的灌木植物搭配植被,形成树体紧凑、根系丰盈的护坡固沙系统。

城市绿化规范公园和花园的植物种植要求

城市绿化规范公园和花园的植物种植要求

城市绿化规范公园和花园的植物种植要求城市绿化是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园和花园作为城市绿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植物种植要求上有着特定的规范。

本文将从植物种植的选择性、布局要求以及养护提醒方面,详细介绍城市绿化规范公园和花园的植物种植要求。

一、植物选择性公园和花园的植物选择性是建立在其功能和美观性的基础上的。

首先,植物的选择应考虑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品种,以确保植物能够良好地生长和繁殖。

其次,为了满足公园和花园的美观性要求,植物的选择应注意形态特征、花期和色彩的搭配,以及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观赏价值。

此外,选择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如能够吸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和水质的植物,还能增加公园和花园的生态效益。

二、布局要求城市绿化公园和花园植物的布局要求是为了营造协调、和谐的环境氛围。

首先,植物的布局应根据公园和花园的功能定位进行规划,如休闲区、运动区、观赏区等,植物的种植要与功能区域相匹配。

其次,植物的高矮、密度和层次应选择适当,以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公园和花园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应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空间布局的需要,合理安排植物的间距和栽植密度,以避免拥挤或稀疏引起的视觉失衡。

三、养护提醒养护是公园和花园植物长期健康生长和美观景观维护的重要环节。

植物的养护提醒包括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首先,浇水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应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和当地气候情况,适时适量地进行浇水,避免水浸土壤和过量浇水造成的植物根系病害。

其次,施肥是营养供应的重要手段,应选择适合植物需求的肥料,并根据植物生长阶段和季节进行合理施肥。

此外,定期修剪植物可以促进植物的分枝和增加观赏效果,防治病虫害是保持植物健康的重要措施,要根据植物的特点和季节合理进行病虫害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城市绿化规范公园和花园的植物种植要求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在植物的选择性、布局要求和养护提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践。

城市绿化植被种植规划

城市绿化植被种植规划

城市绿化植被种植规划引言城市绿化植被种植规划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绿化植被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城市绿化植被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还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保护生态环境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化植被种植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绿化植被的重要性城市绿化植被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城市绿化植被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街道和公园,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宁静。

其次,城市绿化植被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颗粒物、甲醛等,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再次,城市绿化植被可以调节气温。

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减少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舒适度。

最后,城市绿化植被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植物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洪水发生。

同时,植物还能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城市绿化植被种植规划的原则制定城市绿化植被种植规划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规划应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植物种类。

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同,适宜的植物种类也不同。

其次,规划应考虑到城市的功能需求。

不同的城市功能对绿化植被的需求也不同,比如商业区需要更多的观赏性植物,而工业区则需要更多的防尘、净化空气的植物。

再次,规划应注重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植物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增加城市的生态稳定性。

最后,规划应注重绿化植被的可持续性。

选择长寿命、抗逆性强的植物,可以减少植物的更替频率,降低养护成本。

三、城市绿化植被种植规划的实施步骤制定城市绿化植被种植规划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进行城市绿化植被资源调查。

了解城市现有的绿化植被资源情况,包括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绿地、公园以及绿化景观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对于城市绿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

一、绿地率:绿地率是衡量城市绿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绿地率指城市绿地面积与城市总面积之比,常以百分比表示。

具体的绿地率标准根据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功能进行调整,一般要求严格的大中城市绿地率不低于30%,一般要求适中的地级城市绿地率不低于25%。

绿地率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缓解城市气候,增加城市景观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是指城市整体土地面积中被植物覆盖的面积所占的比例。

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有效减少土地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热环境,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要求城市植被覆盖率不低于35%。

三、树木绿化密度:树木绿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树木数量的多少。

具体的标准根据城市不同的功能和道路等级进行调整。

一般要求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树木密度不低于每米10棵,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的树木密度不低于每800平方米一棵。

四、绿化标准和质量:绿化标准和质量是指绿化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符合公共利益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程度。

绿化标准包括绿化设计的要求、植物选用的要求以及绿化设施的要求等。

绿化质量包括景观效果、植物健康和生长、设施设备的安全性等。

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要求合理的绿化标准和高质量的绿化施工和管理,以保证城市绿化工程的长期效益。

总之,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是确保城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城市绿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

因此,城市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定的指标进行绿化规划和建设,以实现城市绿化的良性循环。

城市绿化施工及验收标准

城市绿化施工及验收标准

城市绿化施工及验收标准
一、概述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城市绿化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标准,规
范城市绿化施工及验收流程。

二、施工标准
1. 绿化用地选择:绿化用地应符合城市规划,并满足植被生长条件,不得存在明显的地质、地貌缺陷。

2. 植被配置:植被种类应符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植物应具有良
好的生长特性,不得引入外来有害物种。

3. 种植密度:植被种植密度应适当,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并合理布局,美化环境。

4. 绿地结构:绿地结构设计应合理,包括灌木、草本、乔木等不同
层次植被的配置,确保绿地的生态功能。

5. 绿地设施:绿地设施应设置合理,如路径、座椅、雕塑等,符合
美学和实用性要求。

三、验收标准
1. 植被生长情况:验收时应检查植被的成活率、生长状况,若植被
死亡或长势不良,应及时更换或调整。

2. 绿地配置:验收时应检查绿地结构是否符合设计方案,植被配置是否合理,绿地设施是否完好。

3. 绿地环境:验收时应检查绿地周边环境是否整洁、卫生,确保绿地周围无垃圾、杂草等。

4. 管护措施:验收时需查看施工单位提供的绿化养护方案,确保绿地后期管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总结
城市绿化施工及验收标准的制定,对提升城市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认真遵守标准,共同努力,打造更加美丽的城市环境。

城市绿化标准规范要求与景观生态建设

城市绿化标准规范要求与景观生态建设

城市绿化标准规范要求与景观生态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既能够美化城市景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也能够改善环境、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等多方面的功能。

为了促进城市绿化的健康发展,各地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绿化标准规范要求,并且加大了对于景观生态建设的投入。

一、城市绿化标准规范要求1. 绿地面积标准:城市绿地面积是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城市不同的规模和人口密度,制定相应的绿地面积标准。

通常情况下,城市的绿地面积应占到城市用地总面积的15%以上。

2. 绿化覆盖率要求: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各类植被覆盖的总比例,是反映城市绿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城市功能区划,不同的区域应有相应的绿化覆盖率要求。

比如,住宅区的绿化覆盖率应不低于30%,工业区的绿化覆盖率应不低于20%。

3. 植物配置要求:城市绿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植植物,更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不同区域的绿化植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生态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和配置,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和景观效果。

4. 灌溉和养护要求:城市绿化需要进行持续的灌溉和养护,以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和景观效果的维持。

制定相应的灌溉和养护要求,包括合理的浇水时间、水量控制、草坪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二、景观生态建设1. 综合利用地形地貌资源: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资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有特色的景观。

比如,在河流两岸设置湿地公园,既能保护水资源,又能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2. 引进并保护中小型生态系统: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引进并保护中小型生态系统,如湿地、森林、草地等,增加城市的景观生态多样性。

同时,加强对这些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监测,确保其良好的生态功能。

3. 建设生态廊道:城市绿化不应局限于片区内部,还需要建设生态廊道,将不同的绿地和生态节点相互连接,形成生态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化的植被栽植密度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是美化城市,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有的设计中植物配置不合理或是栽植密度不适当,导致了城市病虫害的发生,这样不仅没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还使虫子影响了城市环境及居民的生活。

分析了园林与植物设计的现状,提出了设计树种配置合理化、科学化,设计配置合理的栽植密度,防治病虫害的建议把园林植物保护放在设计的重要位置,不断为园林绿化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栽植密度;适地适树;园林植物保护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空气污染加剧,国家十分重视城市的绿化,把城市绿化当成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经过不懈的努力,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随着绿化事业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树种的不同配置,栽植的密度,园林植物病虫结构的变化。

一、设计树种配置合理化、科学化
1.1环境因素
一个好的城市绿化设计,既要布局合理,美观又要考虑到不同的绿化地点的不同条件,比如说,在条件比较恶劣的道路绿地中,不宜用草坪,应用可以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碳,而且不需要经常灌溉的植物,可以用多年生草本植物进行绿化,如:榆树、黄刺玫、蔷薇、五叶地锦等,为了节省水资源,提倡多用木本的树木,多用当地乡土野生花卉,除需重点突出大景观的重要地带外,尽量少用大块的草坪。

还有一些落叶乔木树种在减噪、降尘、吸收汽车尾气方面有优势,如:国槐、柳树雄株、臭椿、栾树、千头椿、银杏等,而且病虫害少、无树脂分泌、遇风不易倒伏,一旦栽植成活,后期养护费用低,可以在城市或是郊区道路大面积种植。

1.2植物配植
不同植物的相互搭配可以增加绿化的美观度,但是在搭配时又要合理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避免人为造成植物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

陈小洁研究发现,如杜鹃和鱼尾葵分开丛植,基本上没有发生病虫害,可以说明分开丛植的植物病虫害的危害程度较低。

四种棕榈植物混合种植在一起,发现鱼尾葵遭受炭疽病危害,受害严重植株的叶片已干枯;三角椰子被红棕象甲危害,但并不严重,说明这四种植物一起易使鱼尾葵和三角椰子遭受病虫害,混植的病虫害危害较严重,其中苏铁其嫩梢、枝叶等部位的养分被白盾蚧吸取,导致植株枝叶枯萎,有些还形成虫瘿并诱发烟煤病,有些树木为了争夺营养空间,从体内分泌放射出对相邻树木具有杀伤作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相克。

所以在进行树种规划时,要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根据生长速度的快慢、寿命长短的不同等因素,不同的颜色,城市的美观,需水量的不同,设计者要考虑到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景观效果。

二、设计栽植密度要适中
植物是有生命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长大,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考虑到种植密度的问题,设计栽植密度过大是导致病虫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栽植株距过密,不仅浪费苗木,使植物生长空间拥挤狭窄,植株生长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养分,互相争光、争水、争肥,只是使植株好看一时,而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园林植物品种时,栽植密度一定要科学合理,保证景观美观的同时也要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陈小结研究表明栽植密度为1.0m×1.0m的白兰、含笑受吹绵蚧的危害较轻;栽植密度为2.0m×2.0m的白兰、含笑未受病虫危害,栽植密度是否适宜,对植物的健康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有直接影响,栽植密度过大,透光性、通风性较差,不利于植物本身的生长,有利于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危害,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进行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在不影响景观效果的情况下,栽
植密度小,植物间空间大,不利于病虫为害,所以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的株行距要适度为佳。

三、城市园林设计中有效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措施
3.1园林设计要注重种苗本地化、乡土化种苗本地化
城市园林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即要美化环境,还要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受人为因素的高度干扰,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注重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

选用植物种子和苗木时,提倡多用木本的树木,多用当地乡土野生花卉,本地采收的种子或培育的苗木,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之中,对病虫害表现出较强的抵御能力。

这样可以增加绿量,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节约水资源,降低成本除需重,如:榆树、黄刺玫、蔷薇、五叶地锦、马蔺等。

尽量减少长途调运植物种苗的数量,当前尤其要尽量减少大树进城、南树北调。

如果一定要从外地引进植物,一定作好引种实验,温度,湿度,土壤的成分等实验成功后,才能考虑,并且一定不要到疫病流行的地方引种。

植物种植后的维护也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关键措施,根据植物生长需要确定浇水量,如对同一绿地中不同植物需水要求区别对待,按季节变化制定用水方法,还可以考虑用非饮用水的初过滤水,这种水相对便宜,而且不含氯水对植物的生长非常有好处,还不会增加居民用水负担,春夏气温高,植物蒸腾快,如果干旱少雨,对不同绿地浇水可采取不同方式,按植物正常生长需要灌溉;对一般要求的绿地可适当减少灌溉量。

3.2设计树木种植结构要科学化
园林植物是病虫寄生的寄主,不同的病虫危害不同的树种,树上的枯枝、病虫枝、交叉枝、过密枝等都会影响到病虫害的发生,在选择不同树种进行搭配时,应该了解病虫害的寄主范围、活动规律,防止病虫害的转主危害,对大面积的绿篱、草坪要进行定期修剪,保持整齐、美观的观赏性。

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尽可能多的选用不同类型的树种,树种的配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不同。

城市绿化的合理栽植,坚持生物多样性,树种的合理配植,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形成多层次的绿色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复层结构,能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对保护天敌增加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实践证明:只有物种多样性才有生态稳定性,只有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才能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可考虑乔、灌、花、草多种植物合理配置的林荫型绿化。

尽量把相生树种配置在一起,科学化一个好的种植设计,既要布局合理,又要合理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避免人为造成植物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相促进、共同生存、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有机组合能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效地提高和增强植物本身抗病虫的能力。

结语
由此可见,园林植物栽植方式变化会影响到病虫害的危害程度,相生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不仅可以长势更好,而且还会抑制很多病虫害的发生,园林植物栽植配置不当可能会引起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植物的栽植密度,除了考虑到美观外还要考虑日后植物的生长情况,日照,营养,空间等问题,植物太密容易得病虫害,所以植物得栽植密度是十分重要的,要讲究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丽中,王美佳.深圳市特区内古树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J].广东林业科技,2005.
[2]毛春英.园林植物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王子华,张宏达.浅谈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2-103.
[4]温永红.园林害虫的持续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9):296-297.
[5]徐明慧,张自达.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6]卓丽环,胡丽红等.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7]宋石坤,王家旺,程昱等.CJJ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3,12.
[8]陆阳平,张选怀.超高产栽培密度与肥料试验总结[J].安徽植物科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