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岭南的贬官文化

合集下载

贬官文化

贬官文化

那么什么是“贬官文化”呢?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首先提到,他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了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解释:“贬官文化”就是文人被官场放逐,便寄情于山水,写下了千古名篇。

冷清山水变成名胜古迹,酒后小诗酿成千古佳作。

读书人在那个时代,寒窗苦读数十年,呕心沥血破万卷,为得是什么?为得是在科举考试中破茧而出,赢得个半职,效力于朝廷,为国家为百姓做点有用之事,死后留下芳名,后人也不必恨之入骨地掘坟鞭尸就可以了。

实际从这条入世之道可以看出中国文人的特点。

他们信奉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更何况当时整个封建社会!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真正的隐士,只要他们还心系朝廷并且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诗句。

那么他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也许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会说,只要是文学大家,寄情山水,安贫乐道,归隐山林,那他还是一位隐士。

如果就这样简单的妄加评论的话,给那些酸腐的文人戴上隐士的帽子的话,那么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为何这样理直气壮,因为我有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贬官文化”。

从一种文化现象的角度去深层次挖掘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或者直接地说批判他们的缺憾。

二、举例说明,典型陈述从先秦到明清,文人墨客升官再被贬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属于“贬官文化”范畴的名家们,可就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了。

柳宗元的典型性就颇能突出“贬官文化”。

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任司马,心情极为抑郁,面对永州那荒凉无人赏识的山水时,柳却把自己的痛苦心情融入其中,化做了美妙绝伦的文章,自然山水对于他,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而是变成了灵气四溢的知己:“佳目立,美竹露,奇石显。

《贬官文化》

《贬官文化》
走近“贬官文化”
何谓“贬官文化”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
“贬官文化”就是文人 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
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
被官场放逐,便寄情于 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坏。过了一个时候,
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
不山错,水恢,复了写名誉下。于了是,千人品古和文名品双篇全。,传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文章以龙 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 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 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 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 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与白居 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
便冷成了清遗山迹。水” 变成名---胜-余秋古雨迹, 酒后小诗酿成千古佳作。
中国历史上,被贬过的著名文人
柳宗元、苏轼、韩愈、范仲淹、 欧阳修、刘禹锡……
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多的接受了儒家经世致用 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 他们的仕途却坎坷异常。文人被贬,不是个别 现象,许多著名文人都曾有被贬的经历,不少 人客死贬所。
韩愈:
《马说》
韩愈,字退之,唐河 内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世称韩昌黎。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 八代之衰”,明人推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
• 因京畿(jī)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 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 京被贬潮州。

贬谪文化的当代阐释

贬谪文化的当代阐释

第6l卷第5期2008年9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V oI.61.N0.5Sept.2008.635 636贬谪文化的当代阐释——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陈水云在唐代文史学界,尚永亮教授是以研究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而知名的,15年前他就已出版了《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一书(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10年后他又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原有研究并推出《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一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经过10多年的思考和积累,最近义隆重推出由他主撰的50余万占的煌煌巨著——《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下文简称尚著),这是作者对自己多年研究所作的进一步理论提升,也是对唐五代贬谪文化史和贬谪文学史的重新书写,更是对古代贬谪文化体系进行的一次再建构和新阐释。

一般来说,学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因为阐释主体的视角不同。

使得学术研究的阐释方式也有微观与宏观、客观与主观、理论建构与历史还原的差异。

对于国学研究亦即传统文史研究『『ii言,其主要表现是理论建构与历史还原的不同,一般认为还原是比较尊重历史事实的做法,但绝对的还原历史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任何研究主体都不会脱离自己的生活语境,对前代的文化进行绝对客观的还原,也就是说他不可避免地要用自己时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他的所谓“还原”其实质还是一种当代意义的阐释。

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做法是:通过历史的还原来建构理论,而不是以先念的理论构架去肢解历史。

尚著正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极佳的研究范本,它通过唐五代逐厦与贬谪文学的研究建构起古代贬谪文化的理论体系。

何谓贬谪文化?在一般学者印象中应该是指封建时代各朝各代大量存在的贬官逐臣所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但这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所指是什么?也就足说贬谪文化从理论角度而青,应该有哪几个层面的内涵?尚著首先从“贬谪”的义界说起,然后从制度、逐臣、贬谪文学三个层面分析了唐五代的贬谪文化,清晰地还原r唐五代贬谪的历史文化内涵。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

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

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

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

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

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

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

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

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

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苏东坡在海南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苏东坡在海南

苏东坡在海南苏东坡一生先后三次遭贬。

第一次是发落在黄州,第二次是贬到了岭南的惠州,最后一次是海南岛的儋州。

历史上的海南岛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实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

唐宋以来海南岛多为贬谪之地。

因为被贬人士中,不乏名臣巨儒,所以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

在所有被贬海南的人士中,对海南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影响最大、最有成就的无疑当推苏轼苏东坡。

苏轼在海南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原。

今天在海南有两处纪念苏轼的胜地。

一处是与五公祠相连的苏公祠,一处是位于儋州的东坡书院。

苏公祠是东坡前往儋州及北归路过住宿的地方,东坡书院则是苏轼被贬儋州后的居住地。

此外,儋州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巷”、“东坡田”等多处地方。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广东惠州,心里不服,写了一首诗讥讽朝廷,结果再次被发配至海南岛昌化(今儋州中和镇)。

在来海南的途中苏轼写了一首诗给弟弟苏辙,诗的最后两句是:“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可见,苏轼当时到海南是抱着“生还无期”的心情的。

这从他写给朋友王敏仲的信也能看出:“某垂老投荒,无复生之望,贻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

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

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

”想想也是,让一个年已六十二岁的老人面对一个潮湿蒸郁,暗无天日,蛇蝎横行,人烟稀少之地,那该是何等的凄惨与悲凉?苏轼到达后昌化军使张中知道苏轼是一代文豪因此不敢怠慢,安排苏轼及幼子苏过“住官房,吃官粮”。

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至雷州时,听说苏轼住在昌化官舍,遂谴使渡海,逐出官舍(苏轼当时是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远谪儋州的)。

张中也因此受到处分。

从此苏轼便开始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的悲惨生活。

尽管面对厄运,苏轼却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并与海南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谈谈贬官文化的积极意义

谈谈贬官文化的积极意义

谈谈贬官文化的积极意义作者:陈惠玲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4期摘要:本文以岭南地区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贬官对象为例,探讨贬官文化的积极影响,由此促进人们对于贬官文化更深入、完整的认知,发挥贬官文化的价值,将会推动岭南地区乃至中国社会文明传统的进一步传承,引导社会文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贬官文化;积极意义;岭南地区提到中国古代,我们会发现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历史上不曾间断,那就是贬谪。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的封建朝廷,大凡做官之人,几乎都或多或少地不免要遭受贬谪罢黜,“贬官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而我想将视角对准自己所在的这片岭南大地,以几位代表性的贬官为例,去探讨贬官文化在一方水土中所积淀的意义与价值。

古代中国,宦海沉浮,官员稍有不慎,就会遭到贬谪。

而官员被贬原因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因罪或蒙冤而被贬,比如唐代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就是刘禹锡、柳宗元等改革派因永贞革新失败,被政敌保守派造谣诽谤而被贬。

而流放贬逐之地又多是荒涼闭塞的偏远边地,经济文化落后,尤其是岭南地区,地处南蛮,古属百越之地,历史上开发较晚,常被人称作化外之地,瘴疠之乡。

谪宦之人,流放被贬,仕途失意,人生也就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与打击,内心苦闷可想而知。

在交通不便、路途艰险、前程未卜的古代,每一次远行都有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此生可能再难与亲人故乡相见,更何况是被贬到气候湿热、瘴气横行的岭南,一路上,官员们都极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

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可见诗人对于被贬潮州早已抱着送死的心态,苏轼被贬儋州,亦做了最坏的打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向来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政治理想。

而一旦遭受贬谪,对于官员的政治生涯来说将会是巨大的不幸,人生也会因此蒙上了苦难与沉重的阴影。

但透过苦痛与悲愁的表层,我们也应看到贬官文化的背后,其实也蕴含着积极的意义与深刻的历史价值。

唐代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岭南第一人张九龄

唐代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岭南第一人张九龄

唐代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岭南第一人张九龄编者按:唐朝开元年间名相张九龄,是有史以来从岭南走出的第一位宰相,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岭南第一人张九龄》。

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面朝大海,遥望明月冉冉升起之际,人们总会想起张九龄的这两行诗句。

但是,我国的诗人灿若星河,吟咏明月的诗人和诗句更不胜枚举,有时竟记不清一些诗句到底是谁所写。

我与张九龄的缘分始于2013年4月的某一天。

我带着妻子和女儿,女儿的同学及他们的家长,一行十多人在韶关旅游。

参观马坝人遗址的时候,邂逅了张九龄纪念馆,大为惊喜。

纪念馆不大,只有一层,门前是张九龄的雕像,身穿朝服,头戴官帽,须发飘然,双手抱掌,平放在腹部,藏于两袖之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风度翩翩。

纪念馆的门是圆形的,或许是别有深意罢。

左侧镶嵌着“张九龄纪念馆”七个字。

进门便看见墙壁上悬挂着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

诗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了这首诗,并让他们背诵。

如今重读,倍觉亲切。

最近一段时间,拜读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张效民院长发来的一系列有关张九龄的研究论文,颇受感触,于是欣欣然便产生了一个想法,也动手写一篇有关张九龄的文章。

二张九龄(678—740),唐韶州曲江人(即今韶关曲江县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是有史以来从我们岭南走出的第一位宰相,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苏轼有诗为证:“江南作相何人始,岭表孤忠独我公。

岂特魏房姚宋上,直追天宝卷阿中。

”清人邱浚也曾题诗赞曰:“岭海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伦。

江南人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

”作为岭南的广东人,真正了解张九龄的其实并不多,他至今还停留在地方品牌,还没有成为岭南的名片,甚为可惜。

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张九龄,使之成为激励岭南人奋发图强,再造辉煌的模范,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张九龄于唐仪凤三年(即唐高宗67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

唐代岭南贬谪诗歌

唐代岭南贬谪诗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唐代岭南贬谪诗歌
2023-11-07
目录
• 贬谪诗歌概述 • 贬谪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 贬谪诗歌的艺术特色 • 贬谪诗歌的影响与传承 • 唐代岭南贬谪诗歌的现代解读 • 唐代岭南贬谪诗歌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01
贬谪诗歌概述
贬谪的定义与起源
贬谪的定义
贬谪是指古代官员因犯罪或失宠于皇帝而被降职或流放至偏远地区的惩罚方 式,常常伴随着对被贬官员的政治和人身侮辱。
02
贬谪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抒发怀才不遇的怨愤
贬谪文人常感叹自 己才华不被重用, 对现实感到不满和 怨恨。
抒发了贬谪文人失 意、忧愤、孤寂与 无奈之情。
表达对科举制度的 不公、官场腐败和 权臣当道的不满与 愤懑。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贬谪文人常思乡念亲,对故乡 的山水、风物和人情充满怀念 。
用故乡的风景、人物和习俗等 来寄托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归之 情。
贬谪的起源
贬谪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唐代,由于官场竞争 激烈,加上皇帝的喜怒无常,贬谪成为了对官员最严厉的惩罚之一。
唐代贬谪制度与特点
唐代贬谪制度
唐代的贬谪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被贬谪的官员通常被降职至偏远地区,而且常常伴随着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和 政治迫害。
唐代贬谪特点
唐代贬谪的特点在于其严厉性和不公平性。许多官员因为得罪皇帝或权贵而被贬谪,而这种惩罚方式往往伴随 着对被贬官员的人身和精神的摧残。
独、荒凉的氛围。
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融合
与民间文学的融合
岭南贬谪诗歌与民间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人常常从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灵感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借用了民间 竹枝词的形式,表现了贬谪生活中的孤独 和愁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等(远小)
广东、广西、福建、梓州、利州、 夔州
2. 岭南贬官溯源

岭南第一个贬官是谁? “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 殛鲧于羽山。”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2年),“发诸尝逋亡 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 海”。第二年,又“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 越地”。
3.为什么选择宋代?

(1)岭南在宋代贬官最为集中
远恶州军,南恩州、新州、循州、梅州、 高州、雷州、化州、宾州、容州、琼州、万 安军、昌化军、吉阳军 史弥远 “新恩” 英州 “人间生地狱” 昭州 “大法场”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和宋代所处的多元政权并立 的外部环境有关。 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贬官,仅见于史籍者,即有 400多人次,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陈瓘 戏言:“岭南之人见逐客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 想是见相公常来也。”苏轼自岭南北返,至大庾岭, 也赋诗慨叹:“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 回?”

三 贬官的活动及其对岭南的影响



心似槁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 州惠州儋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


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 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 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 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 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 此可以一笑。 平生万事足,所欠惟一死

唐代以后,岭南一跃成为最重要的流放地。 据统计,唐代仅贬流广东有史籍可考者,流人近300 人(次),左降官近200人,其中皇亲国戚37人(家),宰相 49人(次),还有一批高官名士等。

一个例子可以看出唐代岭南贬官流人人数之多。武 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遣酷吏万国俊按察岭南 流人謀逆事,万国俊到了广州后,遍召流人,置 于别所,矫制赐自尽,流人一起号哭称冤不服。万 国俊于是派兵士将流人带到水边,以次加戮,三百 余人,一时并命。 尽管这里说的是流人,但想必也 包含了不少贬官。



哲宗亲政、绍述新法,章惇报复元祐党人。 “绍圣中,贬元祐人苏子瞻儋州,子由雷州,刘莘 老新州,皆戏取其字之偏旁也。时相之忍忮如此。” 而在贬谪刘安世时,“蒋之奇颖叔云:‘刘某平昔 人推命极好。’章惇子厚以笔于昭州上点之云: ‘刘某命好,且去昭州试命一巡。’” 元祐党贬官概况

(3)岭南的经济情况


唐宋时期,人口密度非常低,地广人稀。农业生产 , 粗放经营。即便相对发达的广州地区,耕作也“往 往卤莽,一犁之后,无复用力”。 宋时全国十八路,按行政级别可分成三等五个级别, 其中广南二路都为末等:
宋代路分等级表 等级 一等一级(重路) 一等二级 二等一级 二等二级 路分 河北、陕西、河东 成都府路 京东、京西、淮南 江东、江西、湖南、湖北、两浙
姜唐佐 苏轼:“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 破天荒。”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六榕寺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秧马 方言 谢觉哉在儋县题诗云:“迁移流放说儋州, 方语分歧各有由。就中一种东坡话,千载诗人口 泽留。” 1961年,郭沫若:“先生请再听我言,我有一事 想高扳。汝与汝子苏斜川,二人住此仅四年。西 蜀之话至今传,何以致之请教宣。老人于是换欢 容,善哉汝问不汝蒙。父子食力耕自躬,我与农 民如兄弟。心同言语自相通,学我口舌习成风。 一人传十百千从,代代相传无始终。”
(2)宋代出现过数次大规模贬官岭南的事件


“异论相搅”。 有宋一代,党争十分激烈 太宗朝的卢(多逊)赵(普)之争;真宗朝的寇 (准)丁(谓)之争;仁宗朝的新政与反新政;英 宗朝的“濮议”;神宗朝的变法与反变法;哲宗朝 的更化与绍述;徽宗朝的建中与党禁 南宋在战火中重建,围绕着战与和也是斗争激烈, 再加上权臣相继把持朝政,顺其者飞黄腾达,逆其 者则远窜流亡。
中国古代岭南的 贬官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
主讲人:张其凡 暨南大学教授
一 缘起
1.古代岭南的概况
(1)岭南的范围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两广和海南
(2)岭南的环境
气候炎热 “岭南天气卑陋,气蒸溽, 而海南尤 甚。秋夏之交,物无不腐坏者, 人非金石,其何以能久?” 瘴气 “予至之日,适又甚焉,素巾满郊 廛,丧鼓连昼夜,故老言数十年无有也。尝 于苍埃白雾中怪鸟正飞而堕,鸡豚狗彘正行 而颠仆,问之他人,则曰:‘发瘴然也。’”
(1)刺配
五刑——笞、杖、徒、流、死。
(2)编管羁管

编管和羁管都是将贬官遣送到远处并进行监督 管制和人身自由上的限制,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别, 羁管稍重,编管次之。
(3)安置

安置适用的主体主要是宰执、侍从官
(4)居住

居住是宋代惩罚贬官的最轻手段,惩罚中又含有 优容。
2.地域分布
远恶州军贬官人数相对要多一些 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府州军容纳贬官相对要 少 经济条件落后的州军贬官就多,相反,得到 较好开发的地区贬官就少 贬官在岭南的地理分布与当地文化发展程度 也有很大关系,文化越发达,贬官相对就少; 反之,则贬官就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