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120及答案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 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答案:C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参考答案1.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2.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3.C(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
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
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4.C(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5.B(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
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6.B(“军令”由兵部掌管)7.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8.D(《论语》不是六经)9.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0.(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11.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12.A(解析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13.C(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14.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多指政事言)15.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16.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17.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18.C(“除”,任命官职)19.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20.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21.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24.C(“左迁”为贬官。
)25.D(授职之后,只要上报台阁正式行文任命即可)26.A(博士,在文中是官职)27.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中国古代文化讲座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讲座答案中国古代文化专题作业一一、用所学的天文学知识为加点的字作注。
(每题4分,共20分)1、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
以历推之,从岁星也。
P7五星聚,也叫五星联珠,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并见于一方。
东井,即井宿。
岁星,即木星。
2、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
P6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
3、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P11翼轸指翼宿和轸宿。
据《越绝书》,翼轸是南郡、南阳、汝南、淮阳、六安、九汇、庐江、豫章、长沙的分野。
4、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P12东壁,即壁宿。
《晋书·天文志》:“东壁二宿,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
”5、今宵南极外,甘做老人星。
P13南极,泛指南天,也专指老人星;老人,星名,即龙骨座,在弧矢南。
古人以为是寿星,指寿。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
每题4分,共20分)1、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从东到西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与十二次相反,由西向东排列。
P19错误。
十二次的排列方向为由西向东,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与十二次相反,应该由东向西排列。
2、“六十甲子”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双数、单数相组合。
P27错误。
“六十甲子”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单数、双数相结合,不能用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双数、单数相组合。
3、唐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里的扬州就是今天的扬州。
P59对。
六朝的扬州治所就是今天的南京市,隋以后就移到今天的扬州。
4、南宋授予岳飞“清远军节度使”头衔。
清远军是广西苗区融州的军额。
这说明岳飞曾在苗区做过地方官。
P59 错误。
宋朝的节度使是武官的虚衔、荣誉职称,与当地不发生任何关系。
5、《水浒传》中讲梁中书当北京留守,《说岳全传》中讲赵构南京登位。
文化常识 (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题汇编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如姬昌是周太祖、刘邦是汉太祖、曹操是魏太祖,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就是如此,《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就是车驾幸临许都。
答案:1.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
地位要高于县令。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答案2.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补充:D项:秦汉时以函谷关、大散关为区分东中西的界标,函谷关以东谓关东,两者中间谓关中,大散关以西谓关西。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两者合用是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古代文化常识50题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gǔ(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
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
足下,则是尊敬对方时使用。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答案1.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 A 考查古文化常识,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此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月十五日。
7.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8.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A “左迁”必是降职。
“左迁”必是降职。
10.D 皇帝的庙号。
皇帝的庙号。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 A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 (“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 14. 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5.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16.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一、填空题:1、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2、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3、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先皇,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官员到职工作叫视事;授予官职叫拜或除;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5、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弱冠或加冠,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叫不惑,六十岁叫花甲。
6、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姑苏,扬州叫淮扬、广陵,杭州叫临安、武林,开封叫东京、汴京。
7、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8、“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和榜眼、探花。
10、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乙亥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1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篡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1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
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14、阅读下列文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②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上面的句子中运用了纪年、纪日、纪时的词语。
其中确指某一年份的有:①②。
指某一日子的有:①②③。
指某一时辰的有:③。
1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①“汗青”代史书②“须眉”代男子③“巾帼”代女子④“桑梓”代故乡⑤“轩辕”代祖国⑥“三尺”代法律16、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民间传统节令的名称。
①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②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④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答:①乞巧(七夕)②寒食③清明④重阳17、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官职、谥号、号来称呼人。
18、“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令尊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家慈等。
19、古代男子年20行冠礼,女子年15行笄礼,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字。
20、“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141 岁老人的寿联。
21、古代兄弟之间用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伯表示最大,季表示最小。
22、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堂房亲属关系,“先”表示已经去世。
23、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干支纪年、皇帝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皇帝年号。
24、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
25、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五时到七时。
26、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27、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庚辰年,是属龙人的本命年。
28、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子时,也就是现在的23时到1时。
29、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30、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十面埋伏》、《平沙落雁》、《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夕阳箫鼓》、《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阳春白雪》、《渔樵问答》、《汉宫秋月》。
31、古代授官叫拜、除,降官贬官叫谪、左迁。
32、“入则孝,出则悌”。
“孝”指善事父母,“悌”指善事兄弟。
33、“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南京。
34、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北,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北,陕西省的华阴位于华山之北。
35、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儒、道、释。
36、传说中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盘古、女娲、精卫。
37、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观灯,清明节扫墓踏青,重阳节登高赏菊。
38、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琴、棋、书、画。
39、“太牢”指祭祀时三牲全备,“三牲”指猪、牛、羊;“少牢”只有猪、羊。
40、宋代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二、判断题:1、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如“元和十年”;皇帝年号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干支纪年法,如“甲申三百年”。
(×)2、“德佑二年”“永乐四年”“咸丰庚申”“辛亥革命”中的“德佑”“永乐”“咸丰”“辛亥”都是年号纪年的说法。
(×)3、“天启壬戌秋日”一句中“天启”是皇帝死后的谥号;“壬戌”是天干地支年号。
(×)4、古代纪日月的词: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每月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每月月底叫“晦”,每季度的第二个月叫“仲”。
(√)5、我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它们的顺序排列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6、十二生肖的顺序是:鼠、牛、虎、龙、兔、蛇、马、羊、猴、鸡、狗、猪。
(×)7、古诗文中常提到的节日有:元旦(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上元(正月十五),社日(春社、秋社,在春分、秋分前后),寒食(清明前二日),端午(五月初五),七夕(七月七日),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初九),除夕(岁末)等。
(√)8、成语“寅吃卯粮”中“寅”、“卯”,分别是地支顺序的第三、第四位。
寅年吃卯年的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借支。
(√)9、文言中度量衡的知识:度是长度单位,如“仞”“匹”;“量”是表示体积(容量)单位,如“钟”“舍”;“衡”表示重量单位,如“钧”“石”。
(×)10、我国古时主要刑罚有:在脸上刺字并涂上墨的刑罚叫“黥刑”,断其两足的刑罚叫“刖刑”,削去“膑骨”(膝盖骨)的刑罚叫“膑刑”,用滚汤煮人的刑罚叫“汤镬”,用打板子追查责任的刑罚叫“追比”。
(√)11、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
(√)15、《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应为“民风”。
柳宗元这样写,是因为唐太宗名“世民”,要避讳“民”字。
(√)16、“三皇五帝”是传说中我国古代帝王。
“三皇”是指伏羲、燧人、神农或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7、《项脊轩志》有“象笏”,是指象牙做的笏,是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在上面备忘。
(√)18、古代作品中所提到的“传”如“六艺经传”中的“传”;“传曰”的“传”,都是对经书典籍作解释的书,如《左传》。
(√)19、我国古代书籍的名称很多,如:策、编、牒、汗青、简、管、帛书等。
(×)20、“鼓”“金”是古代指挥作战的工具,所谓“鸣金而进,击鼓则退”。
《赤壁之战》中“雷鼓大震,北军大坏”句,讲的是曹军击鼓退兵,大败而逃。
(×)2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吴、越”,是指孙权统治的江东地区,“中国”则是指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
(√)22、“去国怀乡”的“国”是“国都”的意思;“烽火扬州路”的“路”是指扬州的街道的意思。
(×)23、“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三句中的“江东”“江表”“江左”都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24、“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句中的“大江”即“长江”;“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句中的“大河”专指黄河。
(√)25、“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即南京,“江都围急”中的“江都”即扬州,“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江州”就是九江。
(×)26、“南京”的别称有金陵、建康、江宁、三江口、石头城。
(×)27、“三山五岳”。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8、苏洵《六国论》的“六国”,是指韩、魏、楚、晋、齐、赵。
(×)29、战国四公子是指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晋国的孟尝君。
(×)30、“五代”是指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3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分为“九流”,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缙绅家、杂家。
(×)32、《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句中的“万乘”是指兵车万乘,“一乘”指四匹马拉的车,“万乘”就有四万匹马拉的车,这里形容势力很大。
(√)3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七庙”指天子的宗庙;“七庙隳”则指代国家的灭亡。
(√)34、我国古代往往“车马并举”,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成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5、《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和《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中的含意相同,都是指年月日的天干地支配合。
(×)36、鲁迅有在《自题小像》诗中,以“我以我血荐轩辕”明志,“轩辕”原指黄帝,这里指中华民族。
(√)37、古人的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苏轼,字子瞻。
这里用了《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的典故。
“轼”是车子,“瞻”是“望”的意思。
(×)3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中的“舆”是指车。
(√)39、《崤之战》中“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里“中寿”指八十岁。
(×)40、古代凡重要器物(如钟鼓)制成,要杀牲以祭,把血涂在上面叫“衅”。
如《崤之战》里有“不以累臣衅鼓”句,这“衅鼓”,即杀人后把血涂在鼓上。
(√)41、古代住宅最外面的门叫院门,门内有屏,屏又叫萧墙(今之照壁)。
成语“祸起萧墙”就是比喻祸乱从内部产生。
(√)42、古代的学校,先秦学校叫“庠”和“序”,汉代称太学,明清最高学府叫国子监。
入监读书的称监生。
国子监的长官叫祭酒(类似校长),下有司业(副校长)和教授、博士、直讲、助教等教学人员。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对国子监的情况有所反映。
(√)43、古代乘车尚左,尊者在左。
如“公子从车骑,虚左”中的“虚左”是说信陵君空出了左边的上位。
(√)三、选择题1、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