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林黛玉进贾府》1

(难点突破)
掌握《林黛玉进贾府》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贾母的出场
2王熙凤的出场
3贾宝玉的出场
4两位舅父为什么不出场
(二)多侧面、多角度、多种手段并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林黛玉
(1)心理描写。
(2)行动描写。
(3)语言描写。
(4)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教师姓名
宗海燕
单位名称
布尔津县高级中学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 必修三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
难点名称
掌握《林黛玉进贾府》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多种多样,课文是文字节选,要深入文本,有一定困难。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大多数学生感受肤浅,忽视情节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缺乏必要的经验。
小结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著作,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还营造一条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塑造了众多不朽的典型人物,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写法各不相同,描写技法高超,王熙凤和贾宝玉出场的文字尤其脍炙人口,这是我们需要用心学习的精彩之处!
难点教学方法
1做好预习工作,把握课文与全书之间的联系。2明确学习重点,即塑造人物形象地方法,教师做好示范,破除文学鉴赏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教学过程
导入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性质的一部小说,写尽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众生相,而《林黛玉进贾府》则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第一次出场,也是小说中最为集中描写人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贾府,走近黛玉,走近宝玉,走近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一、课堂背景《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是国内外广泛传阅的文化经典。
其中,林黛玉是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的性格、命运和形象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本教案以林黛玉从荣府去往贾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来探究林黛玉进入贾府的重要性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红楼梦》中林黛玉进入贾府的背景和过程; -林黛玉在进入贾府后的命运变化; -林黛玉进入贾府对《红楼梦》整体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厘清小说中人物、情节、主题之间的关系; -通过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内心世界。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发现和体会小说中人物的痛苦、快乐、悲剧等情感; -从小说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林黛玉进入贾府这一事件,深入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内心世界; -发现林黛玉进入贾府对小说整体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2.教学难点-通过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内心世界; -认识和理解小说中对人性的探究。
四、教学内容1.林黛玉进入贾府的背景林黛玉进入贾府前,她所在的荣府因为贾母的不满而受到排挤,荣府的婚事也因此被迫取消。
林黛玉父母一气之下,将林黛玉送到贾府中拜见贾母。
2.林黛玉进入贾府的过程林黛玉进入贾府后,贾母对她特别亲切,将她看作亲孙女一般疼爱。
但是,她的姨妈王夫人和侧室夏金桂却对她冷嘲热讽,林黛玉因此备受煎熬。
3.林黛玉进入贾府带来的影响林黛玉进入贾府改变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她的出现使贾宝玉深深地着迷,他将自己与林黛玉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但最终二人之间的感情却充满了悲剧色彩,林黛玉最终因病而亡。
4.林黛玉命运的不幸和内心世界的矛盾林黛玉先是在荣府受到排挤,后来在贾府虽然受到了贾母的疼爱,却也遭到了王夫人和夏金桂等人的嘲讽和侮辱。
人教版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教学目标: 1.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
2.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3.理解选文中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如偏僻、便宜、态度、媳妇、形容、老婆、可怜、夸张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曹雪芹及我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
2.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3.掌握《红楼梦》人物语言含蓄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
2.讨论、分析法。
本文人物各不相同的出场,反映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强化认识,掌握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二、学习小说,我们仍然要抓住小说的情节链。
让学生装在阅读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找到情节链。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点拨:本文的情节链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的行踪: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足之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三、我们学习《红楼梦》有利于了解封建社会。
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1、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贾府大富大路贵,穷奢极侈,令人惊讶眩目。
他们自己不会创造财富,由大批奴仆和丫环为之服务;2、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家长统治,由贾母一人说了算数,由贾母一人支配一切;3、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封建的秩序扼杀个性,繁缛的礼仪使用权人活泼不得,空气十分压抑;4、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这样一点:这个封建社会已经在开始动摇了,宝玉的对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不迷信,并对这些封建秩序有所违拗,是反叛倾向的表现。
2023年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菁选五篇

2023年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菁选五篇(范文)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教学目的]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把握课文依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打算人物出场的写法。
4、理解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及点导[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设想]1、“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通过课文学习,能体会其中的某些特点。
2、小说有三要素,学习时宜牢牢把握文体特点阅读分析课文。
3、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大事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的第一天行踪为线索,借助她的眼睛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和众多的人物,对人物出场的描写各不一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能透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学习课文时,要细心体会这些特点。
4、本文是古典小说,应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本文又是长篇节选,故又有必要了解该长篇小说的全貌。
5、留意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6、学生已在第三册小说单元中学了小说的根本特征,可让学生运用所学多分析,教师作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简介《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点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着重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前书中的作用。
3、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梳理课文情节。
第三课时一、1、课文是如何介绍众多人物出场的。
2、分析对人物出场的写法不同的依据。
二、1、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2、小说中关于贾府的环境描写的归类,重点是外观、布局、陈设、器物等。
3、课堂争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课时[课时目的]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优秀7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优秀7篇)《林黛玉进贾府》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一些常识性了解,增加个人文化积累。
4.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西江月》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可以从人物出场描写入手,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
同时结合运用鉴赏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枉凝眉》。
导语:《枉凝眉》。
是大家熟悉的曲子。
歌中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结果呢?一个是整天为他哭泣(林),一个是整天为她牵挂(贾)。
“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对造成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走近黛玉,走近宝玉,走近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简介作者及《红楼梦》创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学习目标】⒈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了解贾府这一小说的典型环境及通过这一环境折射出的社会背景。
2.归纳概括文中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3.学习把握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4.落实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学习重点】1.学习重点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小说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2.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义。
3.了解《红楼梦》的开头四回的内容。
做为全书的序幕,为后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作了铺垫。
【学习难点】1、在初读课文时要抓住林黛玉的行踪;2、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体会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学习方法】1、以读为主、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1)诵读:欣赏小说优美的语言,培养对作品的感性认知能力;(2)品读: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点评式教学法,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欣赏形象,讨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丰厚、深刻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课前预习阅读全文并结合注释解决疑难字词。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一、作家介绍:1、作者简介: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林黛玉进贾府语文教案范文最新4篇

林黛玉进贾府语文教案范文最新4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评讲书后练习。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评讲书后练习。
(一)明确: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
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人物王熙凤1、明确: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虚情假意,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理”。
然而这“放诞无理”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明确: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
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3、明确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话,表白自己能干周到,机变欺人有术。
贾宝玉1、明确:信口开河,痴狂之至。
2、明确:性子乖张,怪人怪语。
林黛玉:1、明确:规规矩矩,照实回答祖母。
有教养。
2、明确:这里降调,改口回答宝玉。
可见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这是她寄人篱下的心态的反映。
前边已经听贾母说众姐妹“不过是认得两个字”,她不能超越她们。
(三)态度——神态;便宜——方便;偏僻——偏激,不端正。
二、分析次要的人物形象。
(一)贾母: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
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2023)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
情感目标: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折射出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折射出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有这样一部著作,经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逐步完成雏形。
可惜的是,直到作者泪尽而逝,也没有完成最后的定稿,还有一部分在传抄中遗失,被岁月的长河无情淹没。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1764),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yóng)、曹頫(fǔ)祖孙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
后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被革职、抄家、下狱治罪,1728年曹家迁回北京,家道日渐衰微。
曹雪芹出生于南京,其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日益穷困,1764年除夕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
2.《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
共120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红楼”即朱门之意,是豪门贵族的代称,“红楼梦”意为无论多么煊赫的权势,到头来无非是南柯一梦。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的历史趋势。
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
3.《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玉,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木石前盟:以浪漫的笔法道出宝黛关系)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以冷子兴之口讲述贾家家谱)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以林黛玉的行踪交代贾府环境)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以薛蟠案牵出贾史王薛关系)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以贾宝玉梦境隐喻红楼女儿结局)《红楼梦》的前五回构成整个小说的序幕,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林黛玉进贾府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及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2、了解本文对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及描写的作用。
3、分析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形象,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鉴赏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形象,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作品主题。
【学法指津】阅读、品读、探究。
二、课前预习(一)正音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宫绦瞋视懵懂规矩钗钏怯弱纳罕憨顽嬷嬷惫懒宸翰贾赦罥烟錾银紫檀(二)解释词语不经之谈:小厮:敛声屏气:懵懂:潦倒:纨袴:膏粱:纳罕:乖张:忖度:★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有什么不同。
1、身材苗条,体格风骚古义:今义:2、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古义:今义:3、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义:今义:4、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古义:今义:5、可怜辜负好韶光古义:今义:6、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古义:今义:(三)资料准备1、了解曹雪芹【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了解《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3、了解小说前五回的内容梗概。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右: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四)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
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
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
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
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
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
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
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
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长篇小说为主。
“四大奇书”(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所谓“奇”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