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三)、德育渗透点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二、重、难点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大意。

2、默读课文,疏理小说情节,圈划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句。

3、鉴赏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1、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的录音,勾起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回忆,营造气氛。

2、作者简介及《红楼梦》的创作:《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4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4篇)
明确:
A、拜见众人时。“忙起身…”
B、在刑夫人处。婉谢留饭,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
C、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因料定那是贾政之位,是绝不应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这看来事小,但她绝不轻易从事。
D、在贾母房中吃饭时。为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做了解释,她才肯入座。
⑵初见凤姐(重点)→高潮。
⑶拜见两位舅父(未见)。
⑷陪贾母晚餐。
⑸宝黛会面(重点)→最高潮。
结尾:安排起居。
四、小结
本文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宝黛初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心心相通的微妙关系。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贾府典型环境分析。
⑶小结:
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中,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
4、析“宝黛相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⑴宝黛初会时两人分别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觉?
明确:
⑶小结:
王熙凤是贾府之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曹雪芹在王熙凤的塑造上,是不遗余力的,仅在这第一次的出场中,王熙凤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怪乎脂砚斋慨叹道:“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
曹雪芹评:[聪明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过程〗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小说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2.思想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义。

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贾宝玉的分析完成的。

3.《红楼梦》的开头四回是全书的序幕,为后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作了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4.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

教学时数:1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作品、《红楼梦》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师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2.简要介绍《红楼梦》开头四回的内容。

(完整)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完整)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完整Word版)林黛玉进贾府优秀公开课教案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能够把握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情节;(3)能够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及其在作品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人生百态;(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情节;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 难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红楼梦》原著;相关评论文章;教学课件。

2. 辅助材料:电视剧《红楼梦》片段;相关图片、音乐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林黛玉进贾府的场景;(2)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及作品特点;(3)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原著,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进贾府的意义;(3)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及其在作品中的地位。

4. 课堂拓展(1)对比林黛玉与其他人物的形象,探讨其独特性;(2)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的价值观念;(3)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作品价值的体会;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完整)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完整)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2)能够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和意义;(3)能够概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心世界;(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2)理解人生百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和意义;(2)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3)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林黛玉复杂内心的剖析;(2)古典文学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引发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和意义;(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点评。

4. 课堂拓展(1)比较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性格差异,分析其寓意;(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中的象征手法,如黛玉葬花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的感悟;(2)教师分享自己的心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总结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意义和性格特点;3. 推荐一位你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家,并简述理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红楼梦》时期的贾府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情景。

(完整)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完整)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掌握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育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2. 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梗概3. 文本分析:重点解析林黛玉进贾府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关系、寓意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文本的深入解读。

2. 教学难点:对文本中的寓意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引导: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了解背景及情节。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讨论,促进思考。

3. 分析讲解: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其中的寓意和写作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引起学生兴趣。

2. 阅读引导:请学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章节,了解情节。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讨论文本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关系等。

4. 文本分析: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其中的寓意和作者写作意图。

5. 总结拓展: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红楼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后对《红楼梦》的自主阅读和思考。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和对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文本,以便他们能够深入阅读和理解故事情节。

2. 相关研究资料:提供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源,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

3. 影像资料:如有条件,可以为学生播放与《红楼梦》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学生对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第一章:《红楼梦》与贾府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背景及作者曹雪芹。

2.掌握贾府的人物关系及社会地位。

3.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意义。

教学内容:1.简介《红楼梦》的背景及作者曹雪芹。

2.解析贾府的人物关系及社会地位。

3.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意义。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一回,了解书背景及作者。

2.分组讨论贾府的人物关系及社会地位。

3.小组分享林黛玉进贾府的意义。

第二章:《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认识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3.理解人物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内容:1.介绍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3.探讨人物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前五回,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3.小组分享人物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章: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1.掌握林黛玉进贾府的经过。

2.理解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及心情。

3.分析林黛玉进贾府对后续情节的影响。

教学内容:1.解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经过。

2.探讨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及心情。

3.分析林黛玉进贾府对后续情节的影响。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五回,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经过。

2.分组讨论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及心情。

3.小组分享林黛玉进贾府对后续情节的影响。

第四章: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相识过程。

2.分析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情感变化。

3.理解林黛玉与贾宝玉关系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教学内容:1.解析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相识过程。

2.探讨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情感变化。

3.分析林黛玉与贾宝玉关系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第六回,了解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相识过程。

2.分组讨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情感变化。

3.小组分享林黛玉与贾宝玉关系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第五章:林黛玉的诗词教学目标:1.欣赏林黛玉的诗词才华。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1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1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1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悉贾府中典型环境的描写, 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

重点:熟悉贾府中典型环境的描写, 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能够赏析贾府中软环境的描写,找出贾府的典型环境与林黛玉自卑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一课时导语:今天我们有幸也有缘能够一起去参观游览一下《红楼梦》中赫赫有名的“荣国府”,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全程陪导居然是美女林黛玉。

为了保证本次旅游的顺利进行,不被美女迷惑,不被旅行社坑骗,我建议大家做好出行前的功课,了解一下荣国府所在地如何,荣国府内有哪些景点,我们将重点参观什么地方,除了建筑,我们还会看到什么?教学过程:1.浏览全文,了解一下荣国府所在地有何特点,荣国府内有哪些景点,旅行社安排林黛玉带领我们参观贾府的路线是怎样的?(通过阅读,我相信大家对贾府有一个大致了解,作为旅游团的一份子我把自己做的功课与大家分享一下,贡献一份贾府方位示意图,请大家根据此图和自己所做的功课说一下本次参观的游程。

)2.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

下面我们来仔细参观一下贾府。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贾府描写的语段和句子,并把它们划出来,小组交流补充完整。

重点介绍了贾府的哪些方面,概括其特点。

宏伟的外观。

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

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讲究的布局。

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

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

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进贾府》福州高级中学范云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分析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小说刻画人物方法。

(2)了解小说通过渐进式人物塑造方法,多角度、全方位、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容貌、神态、风度。

2、过程和方法(1)以林黛玉性格分析为突破口,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2)借助多媒体,运用诵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解读人物形象。

3、情感和价值观深入感悟《红楼梦》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准确解读古典小说人物个性二、教学重点小说人物林黛玉性格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通过林黛玉性格的分析,了解小说渐进式人物塑造方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先请大家看段视频,(播放视频《枉凝眉》)(3分钟)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借林黛玉的一双慧眼第一次展示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这节课我们将转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脂砚斋曾评:“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可见《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曹雪芹都能做到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要做到这点,离不开高超的创作手法,而渐进式手法就是其中之一,何谓渐进式,即运用多种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全方位塑造人物,实现人物形象从单薄呆板到丰满鲜活的塑造。

今天,我们以林黛玉为例,通过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来了解渐进式人物塑造方法在文中的运用。

(1分钟)三、整体感知师:视频中的黛玉秀外慧中、温婉动人。

这样一个女子,初到贾府这一深宅大院中,她有着什么样的心理?生:“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师: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请大家以黛玉的行踪为线索,结合文本来找找。

林黛玉的行踪是:贾母院——贾赦院——贾政院——贾母院。

我们就分四个小组来讨论,待会派代表来陈述。

(1分钟+3分钟讨论)(学生畅所欲言,讨论探究)归纳如下:1、语言描写:⑴婉言拒绝邢夫人盛情的语言描写:邢夫人苦留黛玉吃过晚饭再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明确】面对舅母的赐饭,林黛玉考虑到要去拜见二舅舅,她不肯吃了饭再去拜见二舅舅,没有接受。

可见她非常懂礼节,很小心。

她拒绝邢夫人时也很委婉,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人可以接受,可见她很谨慎。

黛玉应对有度....举止有礼。

...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2)两次有关读书问题的得体的回答两个人曾经问过黛玉同一个问题,黛玉又是怎么应对?【明确】读书问题,贾母和宝玉都问过黛玉。

贾母问时“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时“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两次问答为什么不一致?是否自相矛盾?【明确】两次回答并非自相矛盾,原因是,前面黛玉回答“念了《四书》”,后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过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失了口,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

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可见她多思多虑,作事小心谨慎。

2、动作描写(1)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

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

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

(2)提问: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

王夫人开始让黛玉坐炕东面,她只坐了椅子上;后又“再四”携她上炕,她也仅挨着舅母坐了西边下首,始终未坐东面,这能表现黛玉什么特点?在贾母房中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在王夫人房内,黛玉料定那两个锦褥对设是二舅舅和王夫人的,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可见黛玉聪慧,有良好的教养。

明确:黛玉通过炕桌东西面位置的不同,揣测其代表的尊贵程度也不同,因而即使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也没坐东面,表达她注重礼节、小心谨慎的特点。

(3)“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黛玉见贾府中吃茶的规矩跟自己在家时不同,虽然这不利于她的身体健康但她还是改了过来,也可以体现她的小心谨慎。

3、心理描写(1)见王熙凤之前:“纳罕”提问:于王熙凤的出场。

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一句反映出黛玉对王熙凤出场特点是何看法?表现出黛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

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句心理描写表明了林黛玉对王熙凤不守规范的惊讶和否定,这种心理想法恰恰反映出了林黛玉懂礼节的特点。

(2)提问: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黛玉初见了宝玉。

黛玉为什么会想不见也罢了?突出了黛玉的什么性格?明确:此处黛玉疑惑,是心理描写;宝玉是贾家的重要人物,黛玉不想见,就因为他惫懒。

说明黛玉是讨厌这种纨绔子弟的。

侧面写出黛玉品格高洁、不俗(3)提问: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对比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黛玉心中想“曾经见过”,却没说出来;宝玉却不忌讳地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其中缘由是什么呢?明确:宝黛初见都觉得对方面熟,宝玉直抒心中所想,而黛玉却心想不说,则体现了她的矜持与内敛的性格。

老师提示:这是黛玉的自忖语。

联系黛玉进京的原因,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可知她寄人篱下的弱势心理。

(板书)师:大家看下黑板,这些描写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林黛玉进行刻画?(动作、语言、心理)这些多角度刻画,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的性格并没有单一地停留在刚到贾府的小心谨慎上,而是随着她的行踪,我们逐层看到了她的聪慧知礼、看到她的心细如尘、多思多虑,人物的性格越来越丰满,这种多角度,有层次地塑造人物形象,就是渐进式手法的体现。

师:除了从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对林黛玉展开渐进式刻画,文中是否还有对林黛玉有其他方面的描写?(肖像)师:有几处肖像描写?(三处)师:这三处的肖像描写的角度有何不同?(众人、王熙凤、贾宝玉)师:从众人的角度,看出黛玉什么特点?请位同学来诵读下。

(生探究,讨论)1、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分析: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怯弱不胜,自然风流态度,“言谈不俗”说明黛玉很有修养,富有学识,谈吐文雅。

身体怯弱却自有一段风韵,说明黛玉是个典型的病美人,虽体质虚弱,却天生丽质,自带一种不落俗尘的美。

这里“风流”是风韵的意思,概括一下:气质好,体弱多病(投影幻灯片)(屏幕显示:气质不俗....体弱多病....)教师点评:只外在初步勾画。

众人是林黛玉的长辈,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问的是“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注意点是从外形上看出林黛玉的体弱多病,板书:众人眼里的:言谈不俗谈吐文雅风流态度气质不凡怯弱不胜体弱多病师:从众人的角度,看到她谈吐文雅、体弱多病、。

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投影幻灯片)(屏幕显示:标致..有气派...风姿不俗)分析: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

“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凤姐是个见多识广的人物,“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出自她之口,可见黛玉风姿不凡,虽然有些夸张,但的确可见黛玉之美。

王熙凤本着对贾母奉承的心理去发现、感受黛玉的自然美,展现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板书:王熙凤眼里的标致容貌娇美(风姿绰约)气派贵族气势、气质不凡3、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宝玉眼中的黛玉是怎样的呢?【明确】与众个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师:对这段肖像描写,脂砚斋评点——“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

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也就是说,通过宝玉之眼,全面真切地刻画了林黛玉外貌、气质。

第一次从众人之眼,初步勾画她气质不俗、体弱多病;第二次从凤姐之眼更深一层突出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

思考下:宝玉对黛玉“眼中看”,看到了什么?“心中评”做出什么评价?明确:看到了“罥烟眉”、“含情目”、“两靥之愁”、“一身之病”;心中评价“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板书:宝玉眼里的看罥烟眉清秀飘逸含情目含情脉脉两靥之愁多愁善感一身之病体弱多病评多一窍冰雪聪明胜三分娇弱美丽。

师:到此,我们来整理一下,就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上,从众人的角度,看到她谈吐文雅、体弱多病;从王熙凤的角度,我们看到了黛玉的容貌娇美、气质不俗;从宝玉的角度,我们看到了黛玉的清秀飘逸、含情脉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冰雪聪明,娇弱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