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试题-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期末考试卷-重点学校卷(一)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期末考试卷-重点学校卷(一)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8 分)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街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请展开想象,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画面。

(4 分)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首诗中的“横”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4 分)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92 分)(一)耐磨的人生(27 分)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右手。

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

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出门的。

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衫对我说“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汗衫了”的悲苦神情,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和痛楚。

当我出现在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

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因为,朋友竟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

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

倒退两年,我还真的特别需要你这样做,但现在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认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

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

后来,我就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

”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 60 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

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

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

”慢慢地,我平静下来。

我开始穿着短袖汗衫出门,坦然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

我终于明白,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中的那条命耐磨得多……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

我跟自己说:多选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同步练习(含答案)
D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5.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1)补充古诗。
______绝,______径______踪灭。
孤______蓑笠翁,独钓寒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3)找出诗中的两对近义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春光,竟会这样地______,这样地______!它把一冬天蕴藏的______,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4)月光似水______,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索绕在他的耳畔。……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______,伤心的哭泣,______,倔强的呐喊……
(5)哪里有洪水,______;哪里有危险,______。滔滔洪水中的群众,______,______,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同步练习(含答案)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诗的作者是,诗歌写的是惠崇的一幅描绘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动的景物有,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到来了。
(2)这首诗第二句的意思是。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12.古诗填空。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一、阅读《古诗三首》选段,回答问题。

(一)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A.夸张B.比喻C.拟人2.想象一下,写出诗中孩子们的情感变化过程:()→()3.这首诗后两句的诗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陂:________ (2)寒漪:_______(3)腔:________ (4)信口:_______2.“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字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写出了牧童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祖父的园子》选段,回答问题。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试题-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试题-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教⼩学五年级下册语⽂:语⽂试题-古诗⽂与⽂⾔⽂阅读(含答案)古诗⽂与⽂⾔⽂阅读⼀、课内古诗练习。

(18分)将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3分)夜绩⿇, 。

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

1.解释下⾯的字词。

(2分)(1)绩⿇: (2)供:2.诗中的⼈物在⼲什么?(多选)(3分) ( )A.耘⽥B.绩⿇C.在树下休息D.学种⽠3.这⾸古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多选)(2分) ( )A.乡村男耕⼥织、⽇夜⾟劳的繁忙⽣活B.孩童学习种⽠的情景C.⼤⼈忙忙碌碌种地,⼩孩玩耍的场⾯4.古诗后两句体现出了⼉童的、。

(2分)5.“村庄⼉⼥各当家”指什么?(3分) ( )A.家⾥的⼉⼦或⼥⼉当家做主。

B.村庄⾥的男男⼥⼥都当家做主。

C.村庄⾥的男男⼥⼥各⾃主动担负起⽥间和家⾥的活。

6.诗中流露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3分)A.对孩童的讨厌之情。

B.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活的向往之情。

⼆、课外古诗阅读。

(24分)(⼀)游园不值①[宋]叶绍翁应怜②屐齿③印苍苔,⼩扣④柴扉⑤久不开。

春⾊满园关不住,⼀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①值:遇到。

②怜:爱惜。

③屐齿:⽊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④⼩扣:轻轻地敲。

⑤柴扉:⽤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1.结合注释,对诗题解释正确的⼀项是( )。

(3分)A.园⼦⾥没有好看的景⾊,不值。

B.来⼀趟没看见⾥⾯的景⾊,玩得不值。

C.来游园没遇到要拜访的⼈。

D.来游园没有遇到要拜访的⼈,太不值得了。

2.从“⼩扣柴扉久不开”我们知道了。

(3分)3.作者到底有没有见到园⼦⾥⾯的春⾊呢?你是通过哪句诗看出来的?(3分)4.认真品读后两句诗,下⾯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有( )。

(多选)(3分)A.虚实结合,实写出墙的“⼀枝红杏”,让⼈看到春天的⽓息;虚写⾥⾯的满园春⾊。

B.春⾊和红杏都被拟⼈化了,不仅景中含情,⽽且景中寓理。

C.作者⼼中本来还是很惆怅的,但看到了出墙的红杏后,很⾼兴。

D.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写出的不仅仅是园中的美丽景⾊,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机。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期末考试卷 普通学校卷(一)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1)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期末考试卷 普通学校卷(一)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1)

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练习。

(26 分)(一)城东早春(10 分)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请根据前两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5 分)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5 分)(二)王文正秉政(16 分)王文正公秉政,寇准求为使相,公惊曰:“将相之任何可求耶?”寇憾之。

已而制出除准节度使同平章事。

寇入谢,曰:“非陛下知臣,安得有此!”帝曰:“此王旦荐也。

”寇乃愧服。

[注释] 使相:官称,即下文“节度使同平章事”。

憾:怨恨。

制:皇上下的命令。

除:授予。

王旦:即王文正。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 分)安:愧: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这句话表现了王文正是一个的人。

(6 分)3.本文故事的结果是“寇乃愧服”。

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寇准“愧服”的原因。

(6 分)“愧”是因为“服”是因为1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74 分)(一)两茎灯草(21 分)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2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课内外阅读理解培优提升(附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课内外阅读理解培优提升(附答案)

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第1课《古诗二首》【课内阅读】(一)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村(cūn chūn )居(jū jǜ)醉(zuì zhuì )散(sàn shàn2.《村居》的作者是( )朝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 )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 )的情景。

3.诗歌用一个“_______”字,一个“______”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4.给词语选择正确的注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村居( )①在乡村里居住。

②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 )①柳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②春风吹拂着堤岸上的杨柳。

(3)春烟( )①春天的烟雾②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的雾气(4)醉( )①喝醉②迷醉,陶醉。

(二)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

A.贺知章B.高鼎2.《咏柳》中“咏”的意思是()。

A.唱B.用诗词等来叙述3.“丝绦”在诗中指()。

A.用丝织成的带子B.细长而柔嫩的柳枝4.裁出细叶的是()。

A.剪刀B.燕子C.春风5.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风比作______。

在我眼中,春风还像__________。

【类文阅读】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中描写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 )(2)第三句写的是静景,第四句写的是动景。

这两句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 )3.请再写出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找春天》【课内阅读】(一)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专项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的作者姓氏按音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静春山空②南望王师又一年③唯见长江天际流④乡村四月闲人少A.③②①④ B. 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2、下列关于诗句中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孙未解供耕织”中“供”的读音是“gōng”,意思是“提供”B.“敲成玉磬穿林响”中“磬”的读音是“qìng”,它是一种金属打击乐器C.“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卷”的读音是“juǎn”,它的意思是卷起D.“五千仞岳上摩天”中“仞”的读音是“rèn”,“摩天”的意思是很高的天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A.初春 B.初夏 C.盛夏 D.初秋4、.下列诗句按照敬亭山、华山、庐山、天门山的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④③①②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③②①④5.我们常说的“耳濡目染”和下列哪句话意思相似?()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6.关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诗选自王昌龄的《凉州词》,主要写戍边将士的怀乡情B.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杨柳”是指塞外的杨柳树C.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说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实则是指朝廷的恩泽到达不了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皇帝不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D.这两句话笔调苍凉悲壮,感情消极颓废二、填空题1.《孟子》中告诉了我们同情心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做了以下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创新阅读专项(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创新阅读专项(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创新阅读专项古诗文阅读(一)春望[唐]杜甫国破①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③欲不胜④簪⑤。

【注释】①破:沦陷。

②烽火:这里指战争。

③浑:简直。

④胜:能承受。

⑤簪(zm): 一种束发的首饰。

1.从题目上看,这首诗是作者在(季节)的时候写的。

2,从“草木深”三个字可以看出长安城的现状是()A.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B,草木繁茂,一片生机。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4.诗中反映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的诗句是“5.古诗的最后一句,作者通过描写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 和,更加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程门立雪杨时见①程颐于洛,时盖②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③,时与游酢侍立④不去。

颐既⑤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见:拜见。

②盖:大约。

③瞑坐:打瞌睡。

④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

⑤既:已经。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颐偶瞑坐。

(2)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2.“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与游酢在欣赏程家的雪景。

B.杨时与游酢想拜见程颐,又担心打扰程颐休息。

C.杨时与游酢没有经过程颐允许,不敢擅自离开。

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名著阅读(一)黛玉葬花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胸唐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1,手内拿着花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 分)
A. 圣人之道 B. 吾欲之南海 C. 皮之不存 D. 人非生而知之者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我道君性急 , 果然。
4. 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类人 ?(3 分)
( 二) 杨布打狗 杨朱 ①之弟曰布 , 衣素衣而出。天雨 , 解素衣 , 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 , 迎而吠之。杨布怒 ,
)
A. 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洛城”。“洛城”代指家乡 , 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 , 思乡之切。
B. 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满”字。“满”是遍布的意思 , 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 , 体现出
作者的感触之深 , 思乡之切。
C.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散”字。仿佛整个洛阳城都能听到曲声 , 体现出作者的感触之深 ,
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古诗练习。 (18 分)
将古诗补充完整 , 并回答问题。 (3 分)
夜绩麻 ,

供耕织 , 也傍桑阴学种瓜。
1. 解释下面的字词。 (2 分)
(1) 绩麻 :
(2) 供:
2. 诗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 多选 )(3 分) (
)
A. 耘田
B. 绩麻
C.在树下休息
D.学种瓜
3.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多选 )(2 分) (
4. 认真品读后两句诗 , 下面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有 (
) 。 ( 多选 )(3 分 )
A. 虚实结合 , 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 , 让人看到春天的气息 ; 虚写里面的满园春色。
B. 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 , 不仅景中含情 , 而且景中寓理。
C.作者心中本来还是很惆怅的 , 但看到了出墙的红杏后 , 很高兴。
【注释】①值 : 遇到。②怜 : 爱惜。③屐齿 : 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④小扣 : 轻轻地敲。⑤
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1. 结合注释 , 对诗题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 园子里没有好看的景色 , 不值。
B. 来一趟没看见里面的景色 , 玩得不值。 C.来游园没遇到要拜访的人。 D.来游园没有遇到要拜访的人 , 太不值得了。 2. 从“小扣柴扉久不开”我们知道了 。(3 分) 3. 作者到底有没有见到园子里面的春色呢 ?你是通过哪句诗看出来的 ?(3 分)
5. 学习这则寓言后 , 你得到什么启示 ?(2 分 ) (
)
A. 无论做什么事 , 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 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 , 不要相互抵触 , 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39 分)
( 一) 性缓 一人性缓 , 冬日共人围炉 , 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 乃曰 : “有一事 , 见之已久 , 欲言恐 ①君性急 , 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 ?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 , 曰 : “火烧君裳。”其人遽 ②收衣而怒曰 :
D.这两句诗形象鲜明、 构思奇特 , 写出的不仅仅是园中的美丽景色 , 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 二 ) 春夜洛城闻笛
[ 唐] 李白 谁家玉笛 ①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②,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玉笛 : 精美的笛子。②折柳 : 即《折杨柳》笛曲。
1. 朗读第二句诗 , 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字或词 , 为什么 ?(3 分 )(
(2) 其狗不知 , 迎而吠之。
“何不早言 ?”曰 : “我道君性急 , 果然。”
【注释】①恐 : 担心 ②遽 :(j ù) 立即 , 匆忙。
1.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2 分)
(1) 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
) A. 为了
B. 因为
C.被
(2) 欲.言恐君性急 (
)
A. 欲望
B. 想要
C.贪欲
2.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见之已久” 中的“之” ,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
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1. 把文言文补充完整。 (3 分 )
2. 解释加点的词。 (8 分)
(1) 誉.之曰 (
)
(2) 于物无不陷.也(
(3) 吾矛之利.(
)
(4)
弗.能应也 (
3.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 )
4. 假如你是楚国商人 , 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3 分 )
6. 诗中流露出作者 ( ) 的思想感情。 (3 分)
A. 对孩童的讨厌之情。
B.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课外古诗阅读。 (24 分)
( 一 ) 游园不值 ①
[ 宋 ] 叶绍翁 应怜 ②屐齿 ③印苍苔 , 小扣 ④柴扉 ⑤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将扑之。杨朱曰 : “子无扑矣 , 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 岂能无怪哉 ?”
【注释】①杨朱 : 先秦哲学家 , 战国时期魏国人 , 字子居。
1. 解释加点的字。 (4 分)
(1) 天雨., 解素衣。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
(2) 岂能无怪.哉?
(1) 杨朱之弟曰布 , 衣素衣而出。
)
A. 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繁忙生活
B. 孩童学习种瓜的情景
C.大人忙忙碌碌种地 , 小孩玩耍的场面
4. 古诗后两句体现出了儿童的

。(2 分 )
5. “村庄儿女各当家”指什么 ?(3 分) ( )
A. 家里的儿子或女儿当家做主。
B. 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当家做主。
C.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里的活。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 , 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 , 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19 分)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矛之
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 “
思乡之切。
2. 本诗的关键词是 ( ) 。 (3 分)
A. 玉笛
B. 春风
C.折柳
D.此夜
3. “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3 分 )
4.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首句“暗飞声”的“暗”字 , 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 , 也有断续、 隐约之意 , 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 , 极写夜之宁静 , 笛之悠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