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②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敌人(侵略者)(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

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

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

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⑴敌人(侵略者);⑵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B. 甲诗为酬答诗。

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________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菊花【答案】(1)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B。

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解析】【分析】⑴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

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

因此评价为“寒夜无寒” ,表现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感到温暖。

⑵“菊花”不符合季节特点,“雪花”不符合意境,“梅花”符合节气时令,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⑴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⑵B。

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分析作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唐]崔涂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

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

亲:亲近。

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宋)朱淑真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⑵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

“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

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清)陶澍①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

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

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

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

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

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

⑤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

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分析】(1)抓住颌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中的“瀑”“鸡犬”和“晴”“夜”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

(2)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描绘的云台山优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从“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叙写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从“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

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⑵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

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1)“高鹤”“闲云”是闲适、恬静的意象,“野山”“秀竹”是清净,幽静的意象,对这几个意象综合分析,可知作者用这几个意象营造了闲适、恬静的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诗人非常喜欢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他独自一人一边在西溪泛舟,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水边的悠闲的白鹤、两边秀丽清幽的山景、青翠的竹林、天上闲适的白云,这一切都让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他完全沉浸在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不知不觉月亮都出来了,诗人还舍不得离开,因此这首诗的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而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

故答案为:⑴清幽恬静;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分析】(1)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⑵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

诗歌中炼字是高频考点,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注意将关键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

⑵本题是对诗人情感的考查。

考生要理解颔联和尾联的含义及手法、抒情方式和角度,要注意诗歌鉴赏的常考点及其答题模式。

5.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

“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

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确。

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属于豪放风格的诗。

《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

据此理解可知,这首词属于婉约风格。

故答案为:⑴ D;⑵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分析词的风格的能力。

宋词是继续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