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教学设计和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评估与反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水平。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篇1)第二课时重点: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2、品味华美的技法内容:1、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2、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
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a、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黑影——鬼(黑,不可捉摸)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b、灵动的词语: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课外小引: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树色——烟雾(迷茫、朦胧);丰姿——美好姿态;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 4篇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篇4教材分析: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教法设计: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
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
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尖子不多,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依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所以要抓好文本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可默读、小声读、朗读,并在课本上标画生字和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词语、句子。
2、检查下列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纠正误读字音,全班齐读。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棱(léng)角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二、合作探究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课本圈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初中语文_写景抒情类散文之写法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3 找出文章重点段落层次,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一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并初步赏析与评价。
二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明确写法,剖析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主要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课内学过的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学生竞猜)2 教师讲解命题类型•1)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2)文章描写…却在开篇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章某段可否删去,你的看法呢?•4)文章中多次使用…写法,请举一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3、教师讲析——《落红》教师引导:快速浏览全文,迅速捕捉信息。
获得文章的内容﹑观点﹑态度﹑情感﹑方法等,重点把握文章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做题。
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1)思路引领:•托物言志,所托何物,表现了它什么特点、精神;表达了我什么志向或启发。
•对比: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谁的何种精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出示参考答案,请学生剖析得分要点A、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自然界中的红色温和而明艳,质朴而骄矜,具有美的本质,落红更是有着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敬佩之余深受启发:人生也应在不断的起落中,将生命不断延续,使之能够重生永恒,展示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B、对比,通过写人的悲凉和患得患失与落红对比,突出了落红的豁达境界和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3)思考:文章描写落红的美好及作者对它的喜爱,却在开篇写红对我的吝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思路引领:•内容:文章中抑的什么,扬的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结构:使文章有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情感表达更充沛。
写景散文的教学设计

篇一:写景散文教案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教学设计首次备课人:吴萍备课日期:2008 年 6 月10 日中心组备课人:吴萍预授课日期:年月日篇二:撰写一篇写景类文章的教学设计撰写一篇写景类文章的教学设计,注意要体现表达方法的使用,作为作业上交。
(注意不得抄袭他人,否则视为0分)写景类文章教学模式: 1.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2.整体感知,抓住特点: 3.默读批划,深入体会: 4.全班交流,品读评析: 5.回归整体,梳理写法: 6.读写结合,拓展练笔: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赏景必然离不开感受情感,所以体会“情”很重要。
同时,赏析应该是最重要的。
每个学生的知识和阅读素养是不同的,对写景文字的理解也是深浅不一的。
所以赏的范围不要太大,选取最精彩的,并且在其中把一些基本的写景技巧传达给学生。
例如:写景的层次,修辞手法的运用,动静相结合,色彩的搭配等等。
教会他们欣赏,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付诸实践。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教材分析名称《山中访友》第1课时执教者刘艳霞课时 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文虽然写的景物很多,然而作者将一天的游程按空间顺序进行转换,使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晰。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散文首次遇到,阅读时会感到内容很特别,尤其对语言表达方式会有一种新奇的陌生感,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多层次地朗读、感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本课教学的最大问题,由于课文对景物的描写繁多,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
因此,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课文的整体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细节,感悟大自然的美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黄山奇石》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山奇石》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大江南北的秀丽河山,风土人情,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黄山奇石》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使师生沉醉在诗一般的环境之中,有利于熏陶学生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段。
图文结合,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和“趣”,并说说其他奇石的样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孩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设计:以读代讲,读看结合,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已经“游览”过鹳雀楼和庐山,今天我们即将到达下一个景点——黄山(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黄山四绝”。
二、图文结合,讲解课文。
1.自主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什么?(2)是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圈出来,并和大家分享。
2.师:边听边朗读课文,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a写了哪几种奇石?用笔画下来读一读。
找同学回答问题,并点拨。
答案:分别是“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板书)b含“像”的词语有“好像”“真像”,都有哪些句子?3.展示“仙桃石”的图片。
找同学读第2自然段,并找出描写动作的词。
“飞”“落”(板书)学生边读边体会奇石的有趣。
4.展示“猴子观海”的图片。
a、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图上的岩石像什么?b、这张图和课文中哪一处奇石的介绍相像?回到上一页图片。
师: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奇石的句子,指出具体描写“奇”的词。
“抱”“蹲”“望”(板书)(1)请同学演示石猴的动作,感受小石猴看云入海的心境。
(2)从小石猴看云海入迷,你体会到了什么?师:黄山的风景非常秀丽。
三、生合作学习第4、5自然段,并合作演一演,说一说这些奇石有趣的地方。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3、全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匆》、《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受明确:线索:作者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宁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共3篇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共3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1《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受诗歌的束缚,更富有自由性,多样性。
散文可以描写生活中的点滴,也常常抒发作家内心的情感。
《写景抒情散文》是一本以散文为主题的教材,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写作者感性的表达和对自然、人生的诗意描摹。
二、教学目标1.学习教材中的散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2.理解散文中隐含的情感,体会作家的感情抒发和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加深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4.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散文中的感情色彩,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散文中的情感。
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听音乐和赏诗,加强感性的体验,提高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3.写作法:通过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五、课堂设计1.引入:教师播放一首悠美的音乐,并朗读一首关于自然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教学主体:(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分析教材中的散文,体会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3)讨论教材中的经典词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和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的文学灵感和创意。
3.总结:教师概括教材的主旨和教学要点,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笔试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作业评价:通过作文和课堂笔记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第七单元 写景散文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写景散文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试着写作新诗,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任务一一、重温课文、识记文言现象《赤壁赋》挖空训练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上添花——写景散文技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针对高一学生在学习完粤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第三单元散文单元之后开设的写作课。
主要目的是训练高一学生通过名家散文阅读,汲取写景散文写作技巧,提升写景散文写作能力,从而落实新课改中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要求,让教材教化学生真善美的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写作的养料,达到阅读、借鉴、写作的“三位一体”。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进入高一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在散文阅读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上也有了一定的阅历可以对文本进行较深层次的阅读,但是从读到写,学生还需要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景物的描绘,是学生的一个难点。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学完高一散文单元后,再把中学课本中学过的经典散文用于写作教学,用教材教学生写作,事半功倍。
可是高一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单一讲授式教学容易让学生被动接受理论,内化的过程变成生硬的接收。
在情感上,高中的学生多喜欢数理化,喜欢上网聊天,不爱写作文。
此外,与初中不同的是高中学生思维更趋向理性,学生喜欢小组合作探讨,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评价别人,而不单单是老师对学生作品的单向评价。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写景和含义及散文写作的技巧并加以运用,提高写景散文的作文水平。
2.过程与方法:分层自主学习,创设情景,点拨诱导,学会提炼归纳;小组合作,竞赛激趣,运用学到的知识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教材、关注生活,增强自己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学会审美,热爱写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写景散文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修辞、调动各种感官、对比、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情景交融等写作技巧并合理运用技巧写作。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并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写作。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五、教学环境
本课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教师主要运用白板进行教学。
每个学生有一台计算机,老师有一台总控制计算机。
学生运用计算机分层学习并运用于写作。
写作时间用倒计时功能控制。
作品通过网络发送到小组文件夹。
小组成员能看到别的组员的作业,老师能够看到每个学生的作业。
学生计算机设有投票系统,
可以现场投票并显示结果。
反思
教学11年,深感写作教学是个语文教师的心病。
由于没有专有写作教材,写作教学常常低效、无序。
学生也不爱上作文课。
他们喜欢上网聊天,不爱写作文;喜欢小组合作探讨,不爱被动接受理论和生硬的套路;喜欢民主自由的评价,不爱老师“法西斯”的专断的评价方式。
喜欢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不爱老师布置作文——念好作文的枯燥写作课堂模式。
怎么才能改善现状,让学生爱上作文课呢?我思量着给学生换个写作环境和教学方式。
如果运用先进的网络写作,就能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为学生提供多层面学习平台,就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如果运用白板的圈点功能,师生可以更好现场发挥,挖掘文本的结构和内容。
如果有了局域网,小组同学就能在课堂上同时看到别人的作品,并能进行互评和修改。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纪律又提高了效率。
如果能显示现场的投票结果,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一定会很兴奋地参与竞赛。
如果建立一个聊天室,就能把学生学到的技巧和学生的反馈延伸到课外……想到这些,我信心百倍,为高一的学生设计了以上这节写作课。
这节课上完之后,学生通过聊天室告诉我,他们觉得这样的课很新颖,真有意思,希望以后老师都这样上作文课。
我也觉得,现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埋头苦干,把自己束缚在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中,也要抬头看路,看看能否运用更好的技术优化语文课堂。
如果说写景技巧让学生作文“景”上添花,那么,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让我的课堂花香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