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合集下载

××××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批复

××××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批复

××××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批复关于××××××××煤业有限公司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的批复××××××××煤业有限公司:你矿编制的《××××××××煤业有限公司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收悉,××××××××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该报告进行了审查,编制人员根据审查意见对该报告进行了修改,公司经复核并形成了审查意见书。

根据审查意见书及矿方请示,现批复如下:一、××××××煤业井田位于山西省××××原西沟、秋泉村一带,距县城30km,行政区划隶属灵石县王禹乡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6°42′31″─36°47′01″,东经:111°32′43″─111°35′37″。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22年12月4日颁发的证号为C1400002022121220221025的《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煤层为2-10号,生产规模为60万吨/年,井田面积为19.3757km2。

二、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业有限公司依据××××煤炭工业局市煤规发[2022]55号和市煤规发[2022]82号文件进行了矿井基建。

2022年4月7日,××××煤炭工业局以市煤规发[2022]23号文下达了《××××煤炭工业局关于××××××××煤业有限公司6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竣工验收的批复》,现准备进入生产阶段。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一、引言
1.背景介绍
2.研究目的和意义
3.报告结构安排
二、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方法论述
1.煤矿地质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2.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常用的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指标和标准
三、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主要分类
1.饱和煤层类型划分
1.1直接煤层类型
1.2含糊煤层类型
1.3边角煤层类型
2.煤的成因类型划分
2.2成煤物质类型划分
2.3早期成煤阶段划分
3.煤层的地质运动类型划分
3.1构造活动类型划分
3.2煤层剥离类型划分
3.3断裂类型划分
4.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其他分类
4.1煤层厚度类型划分
4.2煤质特征类型划分
4.3不同深度类型划分
四、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案例分析
1.A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案例分析
1.1煤矿地质背景介绍
1.2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方法和步骤
1.3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结果及意义
2.B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案例分析
2.1煤矿地质背景介绍
2.2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方法和步骤
2.3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结果及意义
五、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讨论
1.应用价值分析
2.局限性讨论
六、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总结
2.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以上是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的提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注意在编写报告时要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提供清晰的论证和实证数据支持。

老花山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老花山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老花山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1. 前言老花山煤矿位于中国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境内,是一座已经运营多年的煤矿。

为了更好地了解矿区内的水文地质情况,对矿区的地下水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老花山煤矿水文地质概述2.矿区内的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特征3.矿区内地下水的水质状况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矿区内的水文地质情况,进一步为煤矿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概述老花山煤矿所处地区属于渭河流域,是以黑色火山岩为主的地质构造。

地层岩性主要为页岩、泥岩和頁岩砂岩,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泥岩和頁岩砂岩之间。

本次调查共设置了15个观测点,其中共钻取了8口水井和4个综合观测点,通过分析各观测点的水文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区内的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 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矿区内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泥岩与页岩之间,经过分析,我们将矿区内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归为以下几种类型:3.1 裂隙型地下水裂隙型地下水是矿区内普遍存在的水文地质类型。

这种类型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岩石的裂隙、节理中,储存量较小,但十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根据调查,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老花山煤矿矿井场和厂房附近,在矿井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强控制。

3.2 隔水层式地下水隔水层式地下水的形成是由于岩石中存在大面积的不透水层。

这种类型的地下水主要指围岩中的岩层水或自生水。

研究表明,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老花山煤矿矿区西南部,隔水层较好,储量较大,有利于生产和采矿。

3.3 渗流型地下水渗流型地下水是指矿区内由于地下渗流条件形成的地下水。

由于煤矿采矿的扰动作用,该类型地下水由于流速和流量的变化较大,导致水质变化比较剧烈。

该类型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

3.4 深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是位于地下较深处的地下水,水质相对较为稳定,但储量较小。

经调查发现,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老花山煤矿矿区的中心点,由于储量较小,暂未对矿井的生产产生影响。

井工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纲要

井工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纲要

井工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纲要1绪论1.1目的、任务和依据陈述地质类型划分工作的目的、任务,以及依据的技术资料和标准规范等。

1.2煤矿概况陈述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概述煤矿开发情况,包括矿井投产年限、设计生产能力、实际产量,矿井开拓方式、生产水平及主要开采煤层。

陈述煤矿位置、范围、四邻关系、自然地理,区内和周边老窑、采空区及邻近矿井开采情况等。

1.3以往地质工作陈述以往地质勘查和煤矿建设及生产期间开展的各项补充地质勘探及井下探测工作,包括勘查单位、时间、内容、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程量和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等。

2地层、构造2.1地层和含煤地层按井田内及周边出露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陈述,对煤矿安全生产有显著影响的地层,可再按“统”、“组”、“段”陈述。

陈述内容主要包括:深度、厚度、岩性、分布与埋藏条件。

全面详细陈述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分布特征等。

2.2构造论述井田地质构造总体形态、地层产状及变化情况,具体陈述断层、褶皱、岩浆岩的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分析地质构造对采区合理划分与开采的影响。

2.3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根据井田地质构造发育情况,评定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3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3.1煤层赋存特征陈述井田内煤层分布特征,叙述埋深、厚度、煤层结构、煤体结构和煤层分叉、尖灭和缺失等,评价煤层可采性。

3.2煤种及煤质变化陈述井田内可采煤层的煤种及煤质的分布规律,阐述煤的工业利用途径。

3.3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依据勘探报告、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和煤矿开采情况,估算井田内可采煤层的煤炭资源/储量。

3.4煤层稳定程度划分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井田煤层的稳定性,评定煤层稳定程度。

4瓦斯地质4.1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按煤层陈述瓦斯参数测试情况,主要包括测点的位置、测试参数、测试方法、测试结果等。

叙述矿井近3~5年的瓦斯等级鉴定情况。

4.2矿井瓦斯赋存规律按煤层分析瓦斯赋存规律,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上覆基岩厚度、含煤地层岩浆岩分布、煤层厚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等,研究煤层瓦斯含量的变化趋势。

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一、引言二、研究区概况三、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根据矿井地质特征和煤层分布情况,将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煤层出露区:主要由露天煤矿和近露天煤矿构成,煤层呈现较为开放的状况,方便采掘和开采。

露天煤矿以山体露天开采为主,近露天煤矿采用坡口开采方式。

2.煤层埋藏区:煤层埋藏区分为深埋煤层埋藏区和浅埋煤层埋藏区。

深埋煤层埋藏区位于山脉内部,煤层埋藏较深,需要进行井下开采。

浅埋煤层埋藏区位于山脚附近,煤层较浅,可以进行露天开采或坡口开采。

3.高风险煤层区:高风险煤层区分为地质风险区和瓦斯风险区。

地质风险区主要指存在地质构造不稳定、地表塌陷、断层和岩层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区域。

瓦斯风险区主要指瓦斯含量较高,煤与岩石之间存在瓦斯突出和煤与煤之间存在瓦斯涌出的区域。

四、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根据水源、水位和水文地质条件,将柴家沟煤矿水文地质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山脉地下水补给区:山脉降水经过土壤渗透和地下渗流,形成山脉地下水补给区。

该区域地下水丰富,适合作为矿区的水源。

2.山脚地下水补给区:山脚地下水补给区主要是山脚地表水和山脉地下水相互补给形成的。

地下水位较高,对矿区的水文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

3.山体地下水流域:山体地下水流域主要是位于柴家沟煤矿山脉中央的地下水流域。

地下水流速度较快,具有较好的自净能力。

4.矿井底水层:矿井底水层是指矿井井下的地下水层。

地下水位较高,需要进行排水抽水处理,以维持矿井的正常运营。

五、结论根据对柴家沟煤矿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柴家沟煤矿主要由煤炭资源地质和水文地质两个部分组成。

2.根据煤层出露情况和埋藏深度,矿井地质可划分为煤层出露区、煤层埋藏区和高风险煤层区。

3.根据水源、水位和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可划分为山脉地下水补给区、山脚地下水补给区、山体地下水流域和矿井底水层。

本报告的划分结果对柴家沟煤矿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有助于矿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的进行。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范本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范本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范本安福县长布山煤矿水文地质报告二O一O年九月安福县长布山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按照防止水规定,通过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矿床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编制本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以根据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

来更好地指导生产。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1)矿井的生产历史和现状长布山煤矿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原矿井为斜井、暗斜井开拓,三级提升,中央并列式通风。

开采大光山煤矿外围边角煤,开采煤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王潘里段C13、C17煤层。

矿井历年煤炭产量5千吨以下。

2004年,该矿申请扩界的地质报告获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矿区面积由原来的0.026平方公里扩大到0.18平方公里。

2005年,该矿委托江西省煤田地质局227地质队编制扩界地质报告。

2005年7月江西省煤田地质局227地质队提交了《江西省安福县长布山煤矿(扩界)资源储量地质报告》,该报告已获吉安市矿业开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评审通过。

同年进行了矿井开发利用方案设计。

矿井设计能力为2万吨/年。

(2)矿井生产规模和储量根据赣煤行管字[2006]93号文核准长布山煤矿2006年生产能力核定报告,核查结果为:可采储量19.89万t,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4万t/a。

(3)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简介①开拓方式: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分三个水平。

②通风系统:矿井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

③排水系统:五级排水系统。

④提升、运输系统:斜井单钩串车提升,地面和井下大巷人力推车运输。

⑤供电系统:矿井为高压10kv双回路供电,10kv下井。

(二)位置、交通。

地理位置、交通和气候条件长布山煤矿位于吉安市安福县山庄乡,安福县东北7km处,安福~分宜的公路和分宜~文竹铁路从附近西侧通过,距火车站约6km,交通方便。

地处安福县大光山煤矿西北部外围。

xxx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模版)

xxx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模版)
目前,xxxx煤矿采矿许可证、矿长资格证书、矿长安全资格证书、企业营业执照等四证一照已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沿用原件,待技改完成验收合格后换发新证。详见附件。
1.2.3矿井采掘概况
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7月14日批准的矿区范围,(批准文号川采矿区审字〖2008〗第333号)。矿区范围由1~7号拐点圈定,矿区面积约1.1991km2,走向长度为780m,倾斜宽度1280m,准采三个煤层,即独连、三连、双龙煤层;开采深度标高+1130m~+833m,其中独连煤层+1130~+937m,三连煤层+1055~853m,双龙煤层+1025~+833m。矿井扩建设计规模90kt/a(原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kt/a)。
1.2.1位置与交通
xxxx煤矿位于xxxx城275°方向,直距约9km处,行政区划属xxxxxxxx临江村管辖。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2°44′56″,北纬29°47′37″。
矿区有约1.8km矿山公路沿xxxx往东到临江连接G108国道,沿G108国道东行经xxxx至xxxx城约9km,xxxx至雅安市约45km,雅安市至成都市约140km;沿G108国道西行经泗坪-泥巴山-九襄至汉源县约105km,交通较为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1-1所示。
1.1.3依据
本报告所依据的主要现行法规、规范有:
(1)《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2016);
(2)《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2014);
(3)《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8号,2009)
(4)《xxxxxxx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储量核实报告》(2009)
整合建设工程经四川省经济委员会以川经煤炭函[2009]1560号文和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川煤监函[2010]22号文分别批准了“xxxx煤厂整合建设工程初步设计” 和“xxxx煤厂整合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设计生产规模90kt/a。矿井于2010年3月办理了开工令,开始施工建设,目前矿井建设井巷部份快完成,预计下半年内可进行联合试运行。矿井在技改扩建时期没有条件进行生产。该矿近三年来未发生过死亡事故,历史上未发生过水害事故。

白庄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白庄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白庄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全矿区分布,厚度28~120m,一般35~65m,平均55.06m,以黄色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砾、含砂砾粘土、粘土砂姜层为主,上部为表土,下部为含砂砾粘土和粘土层。

厚度变化呈南薄北厚趋势。

2.1.2含煤地层本矿井含煤地层为山西组(PyS)、太原组(C-PyT),含煤地层总厚246~300m,平均278m;含煤18层,煤层总厚度平均278m,含煤系数5.2%。

可采煤层层,可采煤层总厚平均14.55m,占煤层总厚的5%。

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0.2m,可采含煤系数7.8%,含煤地层(组)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太原组(C-PyT)全矿区普遍发育,本组主要岩性由粉砂岩、泥岩、细砂岩、中砂岩、石灰岩层和煤层组成。

本组共含煤13层,按自上而下顺序编号为:5上、5、6、7、8、9、10、11(新6煤)、12(新7煤)、13(新8煤)、14(新9煤)、151(新101煤)、152(新102煤)。

可采煤层7层,其中:9、102煤层为全区可采,7、8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5上、6、10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本组地层平均厚度155m,煤层平均总厚9.93m,含煤系数6.4%。

本组沉积环境以海相、过渡相普遍发育为主要特点,以海相----过渡相类型为主,岩相种类齐全;海退、海进相序交替频繁,可划分12个沉积旋迴,旋迴厚度多为10~20m,且厚度稳定。

本组共含石灰岩10层,其中定名石灰岩6层,按自上而下顺序编号为:第一、二、三、四、五、六层石灰岩;未定名石灰岩(或泥灰岩)4层。

其中一、二、三、四、五层石灰岩层位较稳定,为良好标志层,其主要特征简述如下:①第一层石灰岩(简称一灰)位于太原组上部。

厚度 1.22~3.80m,平均2.25m,灰至深灰色,上、中部常含泥质,下部较纯,含丰富的海百合茎、腕足类、腹足类等动物化石。

该灰岩之上多发育一层含透镜状或眼球状菱铁矿结核的粉砂岩,可作为判层依据之一、一灰上距4煤为11.77~28.70m,平均22.46m;下距二灰为49.94~68.13m,平均58.6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有限公司xxx 煤矿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2014年度)xxxx煤矿2014年9月Xxxxxx矿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矿长: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XXXX煤矿2014年9月报告编写人员目录1 绪论 (1)1.1目的与任务 (1)1.2报告编写依据 (1)1.3煤矿概况 (2)1.4以往地质工作 (4)2 地层构造 (5)2.1地层和含煤地层 (5)2.2构造 (6)2.2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7)3 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 (9)3.1煤层赋存特征 (9)3.2煤种及煤质 (9)3.3煤炭资源/储量 (9)3.4煤层稳定程度划分 (10)4 瓦斯 (13)4.1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 (13)4.2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13)4.3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14)4.4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14)4.5矿井瓦斯类型划分 (14)5 水文地质 (15)5.1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 (15)5.2充水因素分析及周边煤矿、老窑采空区分布状况 (16)5.3矿井涌水量及突水情况 (19)5.4煤矿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9)5.5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0)6 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20)6.1煤层顶底板特征 (20)6.2地层产状要素 (20)6.3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 (20)6.4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 (21)7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结果 (21)7.1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 (21)7.2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 (21)8 煤矿地质工作建议 (22)9 附图 (23)1 绪论1.1 目的与任务为了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进一步查明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关于印发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文件的精神,xxxxxxxx矿对本矿的地质类型进行调查,提交本报告。

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一、调查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确定地质构造复杂的程度;二、调查研究煤层赋存情况,确定煤层稳定性;三、调查测定矿井瓦斯含量,确定矿井瓦斯类型;四、调查研究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井地质类型;五、调查了解矿井煤层顶底板、煤层倾角以及其他特殊地质因素,确定其类型。

六、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综合分析矿井存在的地质条件,对矿井地质类型进行划分并提出矿井防灾措施。

1.2 报告编写依据1.2.1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3)《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5)《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6)《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8号令;(7)《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1.3.2技术资料(1)福建省xxx煤矿2005年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福建省xxxx煤矿水患现状调查暨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3)福建省xxxx煤矿2013年瓦斯等级鉴定报告;1.3 煤矿概况xxxxxxxx矿位于xxxx井田,矿井中心地理坐标:东经xxx7°2′3″至1xxx°2′59″,北纬2xxx°xx9′24″至xxx°50′10″,矿区距xx县城关30公里,行政区划隶属于xx县xx镇xx村。

矿井距离xxx公路5km,交通较为方便。

本区属中低山构造剥蚀地貌,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约456m,位于矿区南边西侧,最高点位于矿区东部北侧,标高约921m,相对高差465.2m。

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山坡坡度20~40°。

地形高差大,切割较强烈,地表水自然排泄通畅。

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主要为东北向和东南向的沟谷,在区内大陈坑汇集后往西流,水量大小随大气降水情况而变化,雨季流量较大,旱季流量小。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湿多雨。

年平均气温20°C,年降水量1685.9mm,无霜期320天,大气降水为本区的主要补给来源。

xxxxxxxx矿是各种证照齐全的合法矿井。

证照号码分别为:采矿许可证证号:Cxxxxxx10xxxxx;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xx)MK〔2xxx〕F1xxx2号;工商营业执照:xxxxxxx8xxxx9。

采矿许可证拐点坐标:该矿区范围及深度由以下13个拐点坐标圈定:点号X坐标Y坐标标高:从900米至596米点号X坐标Y坐标标高:从780米至446米点号X坐标Y坐标标高:从900米至0米点号X坐标Y坐标标高:从740米至450米矿井面积1.5309km2。

矿井西北部与xxx科煤矿相邻,东南与xx塔煤矿相邻,北与xx 县xx煤矿相邻,两矿间各留有20m边界煤柱,未发现有越界现象。

区内废弃封闭老硐有2个,为+550平硐、+665平硐等两个为平硐开拓,只布置水平运巷,没有下山开采,硐口水泥砌封,留有放水孔,水从放水孔流出,未发现积水区。

矿井于xxx年9月开始建井。

1xxx8年正式投产;2009年矿井进行改建工程建设,2010年10月换发采矿许可证。

核定生产能力6万t/a;现有一采区+xx6主井(主平硐)和+xx风井(回风平硐);二采区+5xxx主井(主平硐)和xx30风井(回风平硐);主要开采28、29、39、41号煤层。

1.4 以往地质工作(1)1979年12月,xxx煤田地质队在本区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提交《福xxxx井田地质勘探精查报告》。

(2)福xxxx地质勘探队于2005年2月组织人员对扩大开采范围内矿井(包括拟联合改造煤矿)的部分巷道进行了地质调查,并于2005年3月提交的《福建省xxxx煤矿(扩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xx)。

xxxxx源评估中心于2005年5月9日提交的《福xxxxx核实报告》(长塔井田)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xxxx号)。

评审结论:截止2004年12月底,核实总资源量(111b+122b+333)194.3万吨,其中控制的基础量(111b+122b)xxx.6万吨,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1.0万吨。

(3)2014年8月,xxxx对本矿进行资源储量核实,提交了《xxxxxxxxxx矿2014年度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经批准探明资源储量(表内无烟煤)92.3万吨,其中111b27.9万吨,112b64.4万吨。

(4)2014年9月,经xxxx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确认,至2014年底煤矿保有总资源储量92.3万吨。

(5)2009年10月,xxxx对矿井进行水害调查,提交了《xxxxxxxx矿水患现状调查报告》。

2 地层构造2.1 地层和含煤地层2.1.1地层及含煤性矿区内露出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下二叠统文笔山组、童子岩组、上二叠统翠屏山组。

(1)、文笔山组(P1W)地层厚度大于300米,该地层出露于矿区南部边界,以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

(1)、二叠系下统文笔山组(P1w)地层厚度大于300米,该地层出露于矿区南部边界,以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

(2)、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P2t)①、童子岩组第一段(P2t1):厚约260米。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由细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11层以上,编号25—28,其中39、41煤层可采。

该部分地层出露于矿区南部。

②、童子岩组第二段(P2t2):厚约130米。

为一套浅海相不含煤沉积,岩性以泥岩为主,上部含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

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

③、童子岩组第三段(P2t3):厚约380米。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由细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31层以上。

该部分地层出露于矿区北部及东北部。

(3)第四系(Q):分布于山坡及沟谷中,为残、坡积层及冲积层,厚0~5米。

2、构造本矿区所在的长塔井田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的西侧,区内总体为一向北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沿走向上发育次一级褶曲。

区内出露的主要断层有:(1)、F3断层:正断层。

发育在本矿区中东部。

断层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总体向南西向倾斜,倾角30°~50°,落差约32m。

该断层充导水性弱。

(2)、F5断层:正断层。

出露于本矿区中部。

断层线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约50°,落差约64m。

它使童子岩组第二段和第一段上部地层缺失,地表延伸长度大于3000m。

该断层为局部导水断层。

(3)、F6断层:正断层。

发育在本矿北东部。

断层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地表延伸长度大于1500m。

总体向北东向倾斜,倾角约30°。

该断层充导水性弱。

(4)、F9断层:正断层。

出露于本矿中西南部。

断层线走向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大于40°,上盘为童子岩组第一段,下盘为文笔山组。

地表延伸长度大于1000m。

该断层充导水性中等,为本矿主要导水断层,其影响主要在本矿各井的主平硐井口附近体现,对矿井各开采煤层的影响不大。

(5)、F10断层:正断层。

发育在本矿北东部。

断层线呈南北走向展布,地表延伸长度大于1500m。

总体向东倾斜,倾角约50°,落差约35m。

上下盘均为童子岩组第三段,该断层充导水性弱。

该矿区构造类型应属三类,即构造复杂类。

3、岩浆岩该煤矿范围内的煤硐中只零星出露辉绿岩,呈岩脉状、瘤状、层状及不规则的岩株状,侵入于岩层裂隙之中,由于其一般受构造控制,部分吞蚀煤层,但对煤质影响不大。

2.2.4地质构造对采区合理划分的影响本区地质构造对采区划分影响较大,矿井由于受断层影响,划分两个较正规的采区。

2.2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根据以上分析,本区由于受F9区域性逆掩断层影响,褶皱紧密,断层发育,严重破坏了含煤地层的完整性,划分正规采区和采煤工作面较困难。

依据构造形态、断层和褶皱的发育情况,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定为复杂类型。

3 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3.1 煤层赋存特征矿井含煤地层为童子岩组地层,主要可采煤层为童子岩组第三段(P1t3)的28、29号煤层及童子岩组第一段(P1t1)的39、41号煤层。

其中28号煤层平均厚度为0.78m;29号煤层平均厚度为0.93m;39号煤层平均厚度为1.18m;41号煤层平均厚度0.80m。

3.2 煤种及煤质本矿开采的四层煤均属高变质无烟煤,深灰色,条痕黑褐色,有时呈贝壳状断口,有时呈参差状断口,节理发育,煤岩组分以亮煤、镜煤为主,夹暗煤和丝炭,属特低硫、低磷、中至高灰分、中等发热量的无烟煤,可作为动力、化工用煤及民用用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