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RIP协议如何更新路由表

合集下载

rip协议工作原理

rip协议工作原理

rip协议工作原理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路由选择、距离向量以及路由表的更新。

1. 路由选择:RIP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选择最佳路由。

每个路由器将网络拓扑信息以距离向量的形式存储在路由表中。

距离向量包括目的网络地址以及距离到达目的网络的跳数。

通过比较距离向量中的跳数,路由器可以选择最佳路径。

2. 距离向量:每个路由器通过周期性地向邻居路由器发送路由更新消息来更新距离向量。

路由更新消息中包含发送路由器到达目的网络的距离信息。

当路由器接收到更新消息时,它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3. 路由表的更新:当路由器收到距离向量更新消息时,它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如果新的距离向量中的跳数小于当前路由表中的跳数,路由器将用新的距离替换旧的距离,并将下一跳设置为发送路由更新消息的路由器。

这样,路由表就会不断地更新,以保持网络的最佳路由。

RIP协议通过将距离向量和路由表信息传递给邻居路由器,实现了网络中路由的动态更新。

通过周期性地传递和更新路由信息,RIP协议可以保持网络中的路由信息最新和准确。

rip路由协议原理

rip路由协议原理

rip路由协议原理RIP(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应用较早且广泛使用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IGP),主要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

该协议是基于Bellham-Ford(距离向量)算法,此算法于1969年被用于计算机路由选择,而RIP协议最初是由Xerox于1970年开发的,当时是作为Xerox的Networking Services (NXS)协议族的一部分。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每个路由器都会定期广播自己的路由表,同时接收其他路由器发送过来的路由信息。

路由器通过比较从各个路由器收到的路由信息,找出最短的路径,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这样,当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之间有多个路由可达时,RIP协议可以根据最短路径原则进行选择。

RIP协议存在一些问题,如收敛慢、路由环路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发展出了多个版本的RIP协议,例如RIPv1和RIPv2。

其中,RIPv2支持无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和多播功能,并且提供了认证机制,安全性更高。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Distance Vector)算法的IGP(内部网关协议)协议,其协议的优先级为100(华为),120(思科)。

RIP以“跳数”作为开销,所谓“跳数”就是到达目的地需要经过的路由器个数,跳数>=16时视为不可达路由,使得RIP只能应用于小规模的网络。

RIP的工作原理是每个路由器周期性地向邻居路由器发送更新报文,以此不断完善路由表。

在路由实现时,RIP作为一个系统长驻进程存在于路由器中,负责从网络系统的其它路由器接收路由信息,从而对本地IP层路由表作动态的维护,保证IP层发送报文时选择正确的路由。

同时负责广播本路由器的路由信息,通知相邻路由器作相应的修改。

简述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简述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简述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距离向量型的路由协议,常用于中小型局域网中。

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1. 邻居协商:RIP路由协议通过发送特定的RIP数据包来发现并建立邻居关系。

当路由器启动时,将广播RIP请求消息,其他路由器收到消息后会回复包含自己的路由表信息的RIP响应消息。

通过交换这些请求和响应消息,路由器们建立起邻居关系。

2. 路由更新:一旦建立了邻居关系,路由器会定期地向其邻居发送路由更新消息,其中包含自己的路由表信息。

这些更新消息中包含了路由器可以到达的网络地址以及距离信息。

3. 距离计算:每个路由器在接收到邻居发来的路由更新消息后,会计算到达不同网络地址的最短路径。

RIP协议使用跳数来表示路径长度,跳数越小则路径越短。

4. 路由选择:当路由器计算出到达目标网络的最短路径后,会将该路径的下一跳路由指定为路由表的下一跳。

每个路由器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存储了所有已知网络的目的地址、下一跳地址和距离。

如果发现有更短的路径,路由器会更新路由表信息。

5. 定时器和路由毒化:RIP协议使用定时器来定期刷新路由表和邻居关系。

如果一个路由器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来自邻居的路由更新消息,则该邻居被认为不可达,路由器会将与该邻居相关的路由信息标记为无效。

为了防止网络中形成循环,RIP协议使用路由毒化技术,即将不可达的网络距离设为无穷大。

总体来说,RIP路由协议通过邻居关系的建立、路由表的交换和最短路径的计算,使得路由器能够选择最优的路径来传输数据。

但RIP协议的性能在大型网络环境中较差,因为其计算路径的方式简单粗暴,对网络拓扑的变化反应较慢。

rip协议是什么

rip协议是什么

rip协议是什么RIP协议是什么。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小型网络中实现动态路由的协议。

它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用于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交换路由信息,以便确定最佳路径。

RIP协议最初由Xerox公司开发,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设备中。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它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确定最佳路径。

每台路由器都会定期向相邻路由器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告诉它自己所知道的所有路由信息。

当一个路由器收到路由更新信息后,它会根据收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更新后的路由信息传播给相邻的路由器。

通过这种方式,整个网络中的路由器都能够知道如何到达其他网络,从而实现数据包的传输。

RIP协议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路径选择的度量标准,即到达目的网络所经过的路由器数量。

当一个路由器收到多条到达同一目的网络的路径时,它会选择跳数最少的路径作为最佳路径。

这种简单的度量标准使得RIP协议非常容易实现和部署,但也限制了其在大型网络中的应用。

RIP协议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和缺点。

首先,RIP协议的实现非常简单,对网络设备的要求较低,因此适用于小型网络或者资源有限的环境。

其次,RIP协议能够快速收敛,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路由器能够迅速适应新的路由信息。

然而,RIP协议也有一些缺点,最主要的是它对网络规模的限制。

由于RIP协议使用跳数作为路径选择的度量标准,因此在大型网络中容易出现计数到达最大值的情况,导致路由环路和不稳定性。

为了解决RIP协议的这些缺点,人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版本,如RIPv2、RIPng 等。

这些改进版本在原有RIP协议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功能和特性,如支持VLSM(可变长度子网掩码)、支持IPv6等。

通过这些改进,RIP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和改善,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的需求。

总的来说,RIP协议是一种简单而古老的路由协议,虽然在现代网络中已经逐渐被更先进的协议所取代,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rip协议更新路由表的原则

rip协议更新路由表的原则

rip协议更新路由表的原则RIP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它通过周期性地向相邻路由器发送路由更新信息,来维护整个网络的路由表。

而在RIP协议中,路由表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及时、准确地更新了路由表,才能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下面就从RIP协议更新路由表的原则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RIP协议更新路由表的原则1. 周期性地发送路由信息在RIP协议中,每个路由器都会周期性地向相邻路由器发送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目的网络和距离信息。

这样做可以保证整个网络中每个节点都能及时获得最新的网络拓扑信息。

2. 更新本地距离当一个节点收到了其他节点发送过来的路由信息后,就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计算出到达目标网络所需经过的距离,并将其与本地保存的距离进行比较。

如果新计算出来的距离比本地保存的距离更短,则说明这条路径更优,需要将其更新到本地。

3. 更新下一跳节点在更新本地距离之后,还需要将新路径所经过的下一跳节点也进行更新。

这样做可以保证数据包能够正确地转发到目标网络。

4. 路由信息的有效性在RIP协议中,每个路由器都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目的网络和距离信息发送给相邻路由器。

但是,这些信息并不是永久有效的,而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如果在生命周期内没有收到相应的更新信息,就会认为这条路径已经失效,需要从本地路由表中删除。

5. 防止路由环路在大型复杂网络中,可能存在多条路径可以到达同一个目标网络。

如果不加以限制和控制,就可能产生路由环路现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RIP协议中规定了最大跳数(hop count),当经过某个节点时,该节点将其距离加1,并将这个值发送给相邻节点。

当距离超过最大跳数时,则认为该路径无效。

二、总结RIP协议是一种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的路由选择协议,在小型网络中应用广泛。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收敛速度慢、无法处理复杂网络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由选择协议,并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进。

RIPv1发送和接收路由更新的规则解说

RIPv1发送和接收路由更新的规则解说

泰克教育集团/forum.php 技术为王的IT学习平台RIPv1因为在传递路由信息时不携带重要的子网掩码信息,那么要使用这些路由时,需要补全它们的子网掩码信息。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RIPv1到底是如何补全这些信息的:一、发送路由更新的规则当路由器A向路由器B发送路由更新信息时,路由器按如下规则判断路由更新信息是否能够被发送路由更新信息中的子网所在的主类网络是否与发送路由更新的接口所在的主类网络相同?如果不是:路由器A在网络边界上进行汇总,并发送汇总后的路由更新信息。

如果是:路由更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子网,其子网掩码是否与发送路由更新的接口子网掩码相同?如果是:路由器A将发送路由更新信息。

如果不是:路由更新信息中的子网,其子网掩码是否为/32?如果是:如果使用的RIP则发送路由更新信息。

如果不是:路由器不发送路由更新信息。

二、接收路由更新的规则当路由器B收到路由器A发送的路由更新信息时,路由器B需判断更新信息是否需要接收,规则如下:路由更新信息中子网所在的主类网络是否与接收到该路由更新信息的接口所在的主类网络相同?如果是:路由器B将使用接收接口的子网掩码作为路由更新信息中子网的子网掩码。

若接收到路由更新信息中包含主机位,则路由器对该路由更新信息中的子网使用/32的子网掩码。

在RIP协议中,该/32的路由条目会继续发送给其他路由器。

如果不是:路由更新信息中子网所在的主类网络是否已经存在于路由表中?如果是:则忽略发送过来的路由更新信息。

如果不是:则为路由更新信息中的主类网络应用主类网络的掩码。

RIPv1的路由器正是遵循上述这些规则来进行路由更新的发送和接收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去试试。

泰克网络实验室祝大家实验愉快!。

rip协议配置实验报告

rip协议配置实验报告

rip协议配置实验报告RIP协议配置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配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实现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以及实现网络中路由的动态更新和维护。

实验环境:1. 路由器:使用三台路由器进行实验,分别为R1、R2和R3。

2. 网络拓扑:将三台路由器连接成一个环形网络拓扑。

实验步骤:1. 配置路由器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2. 启用RIP协议,并配置RIP协议的相关参数,包括路由器ID、网络地址以及版本等。

3. 验证RIP协议的配置是否生效,通过查看路由表和RIP协议的邻居表来确认路由信息是否正确地交换和更新。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配置,我们成功地实现了RIP协议的配置,并且可以在路由器之间正确地交换和更新路由信息。

通过查看路由表和邻居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路由器之间的邻居关系以及路由信息的动态更新情况。

实验总结:RIP协议是一种简单的路由协议,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了RIP协议的基本配置和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网络中实现路由信息的动态更新和维护。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RIP协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和故障排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配置上的问题,比如路由器之间无法正确地交换路由信息,或者出现了路由信息的错误更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仔细检查配置、查看日志和调试信息等方法,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确保了RIP协议的正常工作。

未来展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各种路由协议的配置和工作原理,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为构建和维护复杂网络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总结和分享自己的经验,促进网络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rip工作原理

rip工作原理

rip工作原理RIP工作原理RIP是一种计算机网络协议,全称为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它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中动态地更新路由表。

本文将详细介绍RIP的工作原理。

一、RIP的基本概念1.1 路由器路由器是一种网络设备,用于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传输到另一个网络。

它通过查找路由表来确定数据包的下一个跳。

在RIP中,每个路由器都需要维护一个路由表。

1.2 距离向量算法距离向量算法是一种基于每个节点记录到其他节点的距离来计算最短路径的算法。

在RIP中,每个节点都需要记录到其他节点的距离,并根据这些距离计算出最短路径。

1.3 路由表路由表是一个存储关于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信息的数据结构。

在RIP 中,每个路由器都需要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包含了到达各个目标网络所需经过的下一跳和跳数等信息。

二、RIP的工作流程2.1 RIP广播当一个路由器启动时,它会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一个RIP广播包,以通知它们自己的存在。

这个广播包中包含了路由器的IP地址和跳数等信息。

2.2 路由表更新每个路由器都会定期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RIP更新包,以通知它们自己到达其他网络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当一个路由器收到更新包时,它会根据其中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2.3 距离计算在RIP中,每个节点都需要记录到其他节点的距离,并根据这些距离计算出最短路径。

当一个节点收到另一个节点发送的RIP更新包时,它会根据其中的信息重新计算到其他节点的距离,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2.4 路径选择当一个路由器需要将数据包从源网络传输到目标网络时,它会查找自己的路由表来确定下一跳。

在RIP中,每个路由器都会选择到目标网络最短路径上下一跳作为转发目标。

三、RIP协议特点3.1 基于距离向量算法RIP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动态路由选择协议。

它通过记录到其他节点的距离来计算最短路径,并不断更新路由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RIP协议如何更新路由表
RIP为每个目的地只记录一条路由的事实要求RIP积极地维护路由表的完整性。

通过要求所有活跃的RIP路由器在固定时间间隔广播其路由表内容至相邻的RIP路由器来做到这一点,所有收到的更新自动代替已经存储在路由表中的信息。

RIP依赖3个计时器来维护路由表:
·更新计时器
·路由超时计时器
·路由刷新计时器
更新计时器用于在节点一级初始化路由表更新。

每个RIP节点只使用一个更新计时器。

相反的,路由超时计时器和路由刷新计时器为每一个路由维护一个。

如此看来,不同的超时和路由刷新计时器可以在每个路由表项中结合在一起。

这些计时器一起能使RIP节点维护路由的完整性并且通过基于时间的触发行为使网络从故障中得到恢复。

1. 初始化表更新
RIP路由器每隔3 0秒触发一次表更新。

更新计时器用于记录时间量。

一旦时间到,RIP 节点就会产生一系列包含自身全部路由表的报文。

这些报文广播到每一个相邻节点。

因此,每一个RIP路由器大约每隔3 0秒钟应收到从每个相邻RIP节点发来的更新。

注意在更大的基于RIP的自治系统中,这些周期性的更新会产生不能接受的流量。

因此,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交错进行更新更理想一些。

RIP自动完成更新,每一次更新计时器会被复位,一个小的、任意的时间值加到时钟上。

如果更新并没有如所希望的一样出现,说明互联网络中的某个地方发生了故障或错误。

故障可能是简单的如把包含更新内容的报文丢掉了。

故障也可能是严重的如路由器故障,或者是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情况。

显然,采取合适的措施会因不同的故障而有很大区别。


于更新报文丢失而作废一系列路由是不明智的(记住,RIP更新报文使用不可靠的传输协议以最小化开销)。

因此,当一个更新丢失时,不采取更正行为是合理的。

为了帮助区别故障和错误的重要程度,RIP使用多个计时器来标识无效路由。

2. 标识无效路由
有两种方式使路由变为无效:
路由终止。

路由器从其他路由器处学习到路由不可用。

在任何一种情形下,RIP路由器需要改变路由表以反映给定路由已不可达。

一个路由如果在一个给定时间之内没有收到更新就中止。

比如,路由超时计时器通常设为180秒。

当路由变为活跃或被更新时,这个时钟被初始化。

180秒是大致估计的时间,这个时间足以令一台路由器从它的相邻路由器处收到6个路由表更新报文(假设它们每隔30秒发送一次路由更新),如果180秒消逝之后,RIP路由器没收到关于那条路由的更新,RIP路由器就认为那个目的I P地址不再是可达的。

因此,路由器就会把那条路由表项标记为无效。

通过设置它的路由度量值为1 6来实现,并且要设置路由变化标志。

这个信息可以通过周期性的路由表更新来与其相邻路由器交流。

注意对于RIP节点而言,16等于无穷。

因此,简单的设置耗费度量值为16能作废一条路由。

接到路由新的无效状态通知的相邻节点使用此信息来更新它们自己的路由表。

这是路由变为无效的第二种方式。

无效项在路由表中存在很短时间,路由器决定是否应该删除它。

即使表项保持在路由表中,报文也不能发送到那个表项的目的地址:RIP不能把报文转发至无效的目的地。

3. 删除无效路由
一旦路由器认识到路由已无效,它会初始化一个秒计时器:路由刷新计时器。

因此,在最后一次超时计时器初始化后180秒,路由刷新计时器被初始化。

这个计时器通常设为90秒。

如果路由更新在270秒之后仍未收到(180秒超时加上90秒路由刷新时间),就从路由表中移去此路由(也就是刷新)。

而为了路由刷新递减计数的计时器称为路由刷新计时器。

这个计时器对于RIP从网络故障中恢复的能力绝对必要。

主动和被动站点
注意到为了使RIP互联网络正常工作,网络中的每一个网关必须参与进去这一点很重要。

参与可以是主动参与也可以是被动参与,但所有的网关必须参与。

主动节点是那些主动地进行共享路由信息的节点。

它们从相邻者处接收更新,并且转发它们的路由表项拷贝至那些相邻节点。

被动站点从相邻者处接收更新,并且使用那些更新来维护它们的路由表。

然而被动节点不主动地发布它们自己路由表项的拷贝。

被动维护路由表的能力在硬件路由器出现之前的日子里是特别有用的特性,那时路由是一个运行在UNIX处理器下的后台程序,这样会使UNIX主机上的路由开销达到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