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一、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痴呆(TCD 编码:BNX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管性痴呆(ICD-10 编码:F01.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2.痴呆程度评定参照临床痴呆评定表(CDR)。

3.病期诊断(1)平台期: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波动,多见于发病早期,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2)波动期:感冒、感染及情绪波动常为诱因,在近期内(数日至数周)出现痴呆原有症状(核心或周边症状)时有加重,与平台期比病情明显不稳定,呈波动状态,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

(3)下滑期:痴呆症状明显加重,呈急性下滑趋势,也可见渐进缓慢持续下滑。

基本证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风火痰瘀标实所致诸证类为主。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临床常见证候: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痴呆(血管性痴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痴呆(TCD 编码为:BNX100)和血管性痴呆(ICD-10 编码为:F01.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出现较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脑病科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印发稿)

脑病科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印发稿)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从中医角度解读血管性痴呆

从中医角度解读血管性痴呆

医诊通慢病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呈慢性进展状,主要病症为认知功能损害,该疾病发生后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从中医的角度解读该病,通过科普来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理解,并积极做好相应治疗及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疾病之一,虽然不会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疾病发生后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使其无法独立自主面对生活诸事。

血管性痴呆的具体病因较多,包括暴力因素、脑卒中、高龄、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过度肥胖等,患者脑内血管受上述因素影响出现破损情况,无法满足脑实质组织正常对于营养及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脑功能衰竭。

随着病灶不断扩大,在影响足够容量的脑组织后可引起患者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表达等认知功能下降,最终威胁其正常生活及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血管性痴呆最早被称为老年呆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过“不慧,盖世所谓白痴”“呆”等内容,古人释义称之为呆者,癫也、痴也、不慧也,不明事理谓之呆。

随着时代不断进展,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正式出现了有关“痴呆”一词的注解和说明,《景岳全书》中也记载“癫狂痴呆候”,认为该痴呆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存在,并针对痴呆病因、病症、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可见“痴呆症”,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

清代则有学者针对既往经验及记载进行分析,明确提出“脑为原神之府,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则脑髓渐空。

”等,认为血管性痴呆具体病机为老年群体脏腑机能逐渐衰退,肾精日渐亏损,髓海失充及气海不足,最终痰浊内生、瘀血阻窍所致。

近年来,随着针对血管性痴呆疾病开展的研究和讨论,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反馈,如有学者提出血管性痴呆发病于五脏皆有一定关系,其中对于心脾肝肾关系尤为密切,而在六腑中,则认为三焦与胆有密切关系。

痴呆(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痴呆(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痴呆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痴呆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痴呆是由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疾病,临床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

3 诊断及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者,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独语,言辞颠倒,行为异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

3.1.2 性格与精神行为障碍性情孤僻,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寡言少语,或语言啰嗦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偏执,或无理由的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行动幼稚可笑,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3.1.3 病史起病隐袭,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

但少数病例发病急,可有中风、头晕、外伤史或其它全身疾病史。

3.1.4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颅脑CT及MRI,可发现引起痴呆的结构性损害的病变。

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术(SPET)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可发现脑血流、氧、糖等能量代谢的负性变化。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及老年抑郁量表的评定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痴呆应当与痫病、狂病相鉴别。

4 辨证4.1髓海不足证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腰酸骨软,齿枯发焦,步履艰难,懈惰思卧,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4.2脾肾两虚证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力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肌肉萎缩,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腰膝酸软,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4.3痰浊蒙窍证表情呆钝,智力减退,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不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 参麻益智方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开发研究

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  参麻益智方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开发研究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 进行分析和处理
1、认知功能: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参麻益智方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2、生活质量:参麻益智方治疗组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与对照组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成本效益:参麻益智方治疗组的成本效益比对照组更高,表明在保证疗 效的同时,降低了治疗成本。
3、成本效益:参麻益智方治疗 组的成本效益比对照组更高
1、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参麻益智方的疗 效和安全性。
2、长期疗效观察:对患者的长期疗效进行观察,以评估参麻益智方对血管 性痴呆的长期影响。
3、作用机制研究:深入研究参麻益智方的作用机制,探讨其改善血管性痴 呆症状的具体途径。
参麻益智方是由人参、麻黄、益智仁、枸杞子等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 具有补肾益精、活血通络等作用。针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参麻益智方能够 改善脑部供血、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抑制氧化应激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为了探 讨参麻益智方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研究方法:
1、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患者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客观性。
参麻益智方是由人参、麻黄、益智仁、枸杞子等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 具有补肾益精、活血通络等作用。针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参麻益智方能够 改善脑部供血、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抑制氧化应激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为了探 讨参麻益智方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研究方法:
1、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患者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客观性。
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复方研 究思路与方法 参麻益智方防

中医药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与体会

中医药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与体会

肝 肾精亏,脑髓渐失所养,若遇情志相激 ,饮食劳倦调摄失宜 等因素,则致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运行受阻,津液敷布失常,致痰
浊瘀 血 内停 ,阻 于脑 络 ,扰 乱 清 空 ,清 窍 受 之 蒙 蔽 ,元 神 为之 迷 蒙 ,渐成 痴呆 。症 状表 现为 表情呆 板 ,举动 不灵 ,言 语迟 钝 ,傻哭 傻笑 ,记 忆力 差 ,定 向力障碍 ,齿 落 嘴瘪 ,头摇 肢颤 ,五 心烦 热 , 腰 膝 酸软 ,失 眠 多梦 ,头 晕 目眩 ,听力 减退 ,二便 失禁 ,舌 质黯 红 ,苔薄 白或少苔 ,脉 细数 或细 弱 。抬 以滋 补肝 肾 ,祛痰 活血 。方 用 自拟痴 呆3 号 方 ,药物 组成 :熟地 2 0 g ,首 乌2 0 g ,牛膝 l 5 g ,枸杞 1 5 g ,山萸 肉 1 5 g ,川芎 1 0 g ,天麻 1 O g ,当归 1 0 g ,远 志 l 5 g ,茯神 2 0 g ,石 菖蒲 1 2 g 。阴虚 内热较 重可 加栀 子 、知 母 、黄连 等 ,大便 干 者加 适量大黄 。 1 . 5肝气郁结 ,气滞 血瘀
《 景 岳全 书・ 非 风》 日 : “ 卒 倒 多由 昏聩 ,本 皆 内伤 积损颓 败而 然。”清・ 王清任 《 医林改错》 中说 : “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 管 , 血管无气 ,必 停留而瘀 。”指出 了气虚 血瘀 是 中风病 的基本病机 。如 反复发生 中风 ,则正气 益虚而血瘀愈 甚 ,气血乖违 ,瘀滞清窍 ,致元
J u l y 2 0 1 3 , V o 1 . 1 1 , No . 1 9
总之 ,采 用上述 中西 医结合的方法治 疗原发性三 叉神痛 ,效 果满 意 。这种 方法简便易行 ,易被患者 接受 ,并且能够 减少 因单 纯使 用西 药所导致 的副作用 ,尤其适用于基层医 院。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0.09%氯化钠注射液250nd加丹红注射液40m1静脉滴注,对照组予川芎嗪注射液320mg加入0.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64%(P<0.01)。

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流变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

所有患者出院后随防半年。

治疗组再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针刺治疗王玲等¨纠选择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选取双侧阴经腧穴。

上肢:极泉、尺泽、内关。

下肢:血海、三阴交、太溪、太冲。

诸穴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缓慢出针,出针后紧按针孔。

1次/d,连续治疗30d。

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汤药。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l%,对照组为55.8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表明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方惠等¨41采用中药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治疗组在用药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位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半身不遂上肢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加阳陵泉、委中;语言不利加廉泉;吞咽困难加完骨;尿失禁加中极、关元。

电针用疏密波15min,1次/d,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综合证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尸<0.01);治疗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恢复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O.05)。

5讨论与展望综上说述,中医药治疗消渴兼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实验室指标方面有显著性作用。

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的增长,利用中医药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优势防治本病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引用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

引用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

引用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引用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2009-10-28 14:36:01引用dp.1008的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D), 因多发性脑梗塞,或多次脑梗塞复发,或一次严重的脑卒中,引起的进行性智能衰退,如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不良,分析综合困难等。

该病呈阶梯式前进,至末期则精神功能普遍降低。

据报道,在欧美一些西方国家中,VD约占痴呆的15%~20%,而日本则占36.3%。

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约为2.4‰,因此已列为老年病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中医辨证施治1.1 补肾填精法用于治疗髓海不足之VD。

脑为髓海,肾藏精,精生髓而上通于脑,若肾虚精少,髓海不足,同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日久则发为痴呆。

临床上可见表情(痴)呆滞,形体羸瘦,双目无神,记忆丧失,动作迟钝,沉默缄言,或词不达意,伴有齿枯发焦,腰膝酸软,步履艰难,甚则二便失禁,卧床不起,舌红苔少脉细弦。

治宜补肾填精,益髓荣脑。

颜氏以孔圣枕中丹、还少丹、定志丸化裁,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龟板、何首乌、枸杞子、肉苁蓉、石菖蒲、远志等。

并认为虚证无有气血不滞者,临床所及,本病纯虚证少,每每虚实夹杂,因此治宜通补相兼,在辨证基础上加川芎、红花、赤芍等,以通畅脉道涩滞。

若神志恍惚加茯神、远志;二便失禁加山药、益智仁、桑螵蛸。

傅氏以补肾益髓而加味,佐以化瘀通络,开窍醒神之品治疗本证。

尚氏以地黄饮子加味治疗老年性痴呆髓海不足型184例,其中VD107例,总有效率为98.13%。

1.2 滋补肝肾法主要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型VD。

证见面色憔悴,两目无神,呆钝如痴,形体消瘦,颧红盗汗,肌肤甲错,或见关节屈伸不利,举动不灵,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宜滋补肝肾,熄风定智。

傅氏以定智汤加减治疗。

邓氏以自拟补肾益脑法治疗本证,药用首乌、山萸肉、枸杞等,对虚风内动者可加生龙牡、龟板等,治疗20例,总有效率为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情评估
□判断治疗效果
□制定随访计划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签名
2.痴呆程度评定
参照临床痴呆评定表(CDR)。
3.病期诊断
(1)平台期: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波动,多见于发病早期,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
证、脾肾阳虚证。
(2)波动期:感冒、感染及情绪波动常为诱因,在近期内(数日至数周)出现痴呆
原有症状(核心或周边症状)时有加重,与平台期比病情明显不稳定,呈波动状态,基
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神经心理学检查
(2)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3)HIS量表测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TCD,颈部血管超声,相关基因
检测,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血糖,
血脂,维生素B 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痴呆(TCD编码为:BNX100)和血管性痴呆(ICD-10编码
为:F01.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出现较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6个月实际治疗时间:天
时间
年月日
(第1~7天)
年月日
(第1个月)
年月日
(第3个月)
年月日
(第6个月)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

□神经心理学检查
□头颅影像学检查
(C T/MRI)
(3)下滑期:痴呆症状明显加重,呈急性下滑趋势,也可见渐进缓慢持续下滑。
基本证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风火痰瘀标实所致诸证类为主。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痴呆(血管性痴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 14 —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力。
2.减轻或消除周边症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出现并发症不能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3.由于患者自身原因无法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 15 —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痴呆(血管性痴呆)(TCD编码:BNX100,ICD-10编码:F01.901)
□HIS量表测评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
或中成药
□针灸治疗
□康复训练
□推拿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பைடு நூலகம்
病情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证候变化评估
□病情评估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证候变化评估
□病情评估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补益肝肾,化痰通络。
(2)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健脾益肾,化痰通络。
(3)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清热化痰,通络开窍。
(4)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补肾填精,益髓增智。
2.针灸疗法
3.康复疗法
4.推拿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改善或延缓核心症状的发生、发展,减慢或阻止智能的减退,提高生活自理能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
一、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痴呆(TCD编码:BNX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管性痴呆(ICD-10编码:F01.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