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6版
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足跖骨骨折的患者。
一、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跖骨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跖骨骨折(ICD-10编码:S92.3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3周。
(3)晚期:伤后3周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跖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跖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跖骨骨折(TCD编码:BGG000)和跖骨骨折(ICD-10编码:S92.300)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跖骨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跖骨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糖、血脂(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5)心电图(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21〕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缺乏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2016临床路径表单,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掌骨骨折)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掌骨骨折(ICD-10:S62.301 )行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4005/78.54006/78.54008)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6天XXXXXXXXXXX医院掌骨骨折临床路径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掌骨骨折(ICD-10:S62.301)行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4005/78.54006/78.540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62.301闭合性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314.尺骨骨折临床路径

尺骨骨折标准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尺骨骨折行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二〕诊断依据。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前臂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患侧尺骨畸形、反常活动及骨擦感。
3.辅助检查:前臂X线片显示尺骨骨折。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尺骨骨折疾病编码外伤引起的单纯尺骨骨折除外开放性骨折除外合并筋膜室综合症除外病理性骨折除外合并其它部位的骨折和损伤除外合并其它正在治疗的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是1—11天〔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前臂正侧位X线片;〔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双上肢血管B超〔2〕肺功能检查〔≥60岁、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3〕肝胆脾胰肾B超〔4〕超声心动图,24小时心电图〔5〕尺骨三维CT〔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手术指征:1.移位的尺骨骨折2.尺骨骨折成角大于10度3.合并尺桡关节脱位4.无手术禁忌证。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八〕手术日。
住院第1-7天1.麻醉方式:臂丛。
2.手术方式: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接骨板或其他内固定物。
4.输血:无。
〔九〕术后恢复。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前臂正侧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
3.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3〕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骨伤科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足跟痛的门诊患者。
一、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痛症(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跟痛。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跟痛症(足跟痛)协作组制定的“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临床常见证候:气滞血瘀证湿热内蕴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跟痛症(足跟痛)协作组制定的“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痛症(足跟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痛症(足跟痛)的患者。
2.适合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
3.合并足踝部肌肉、肌腱撕裂、骨折脱位,跟骨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或局部感染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跟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跟骨CT、跟骨MRI、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等。
(八)治疗方法1.外治疗法(1)中药熏洗(2)涂擦(3)敷贴2.冲击波疗法3.物理疗法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2)湿热内蕴证: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3)寒湿痹阻证: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跟骨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TCD编码BGG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 D-10编码:S92.001)(二)骨折分类与中医证候分型跟骨骨折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
证候分型:(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三)进入路径标准(住院日≤14天)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新鲜骨折患者。
2.除外开放性骨折、跟距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的病理性骨折。
合并其他疾病须处理。
(四)诊查内容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的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2)血、尿常规、凝血项;(3)肝肾功能、血糖;(4)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而选定。
(五)治疗方法1.手法复位、钢针撬拔经皮内固定及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2.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3.外敷。
4.功能锻炼。
5.其他方法。
6.中医调摄。
(六)出院标准1.骨折局部疼痛缓解,肿胀减轻。
2.无感染。
3.跟骨骨折复查X先片,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或达到功能复位。
(七)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因并发其他部位损伤致使治疗时间或卧床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者,退出本路径。
2.患者合并其他内科疾病,住院期间加重需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患者(或家属)签名医师签名年月日二、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 D-10编码:S92.001)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年龄: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门诊号:_________ 住院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日出院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
2016年12月最新临床路径清单_共1010个

备注
公示年份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备注
公示年份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县医院适用
县医院适用 县医院适用 县医院适用 县医院适用 县医院适用 县医院适用 县医院适用
县医院适用 县医院适用
序号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跟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S92.001)
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701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足跟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跟骨X线片显示跟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跟骨骨折。
2.保守治疗效果差,存在手术指征。
3.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ICD-10:S9
2.0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跟骨X线片(必要时CT);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
(2)跟骨三维CT检查、跟骨MRI;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7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接骨板、螺钉、张力带钢丝、髓内钉。
4.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5-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足侧位及根骨轴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
3.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4)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坏死。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伤口感染、皮瓣坏死,脱位、神经血管损伤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内科合并症:老年患者常合并内科疾病,如脑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等,骨折手术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而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3.植入材料的选择:由于骨折类型不同,使用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可能导致住院费用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