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
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
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
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接触过系统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对系统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应对学生明确系统的概念。
学生刚刚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可以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进一步巩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搞混,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
3.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生物课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科学性。
【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学习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2.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预防与吸收有关的疾病。
3.通过讨论和交流,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2.教学难点: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3.消化主要场所在哪里?二、推进新课1、学习任务一: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导学案)

4.2.2消化和吸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4、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二、学习重难点1.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2.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
三、自主学习1、消化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组成。
2、消化道包括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等器官,其中最膨大部位是_____。
3、消化腺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和______。
其中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
4.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是,其主要功能是 . 。
5.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 ,它们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 .6.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1)牙齿的____和舌的____,食物被磨碎并与_____充分混合。
(2)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
(3)参与消化的消化液:_ 。
7.食物在胃中的消化:(1)胃壁有发达的__ 层,收缩时引起胃的蠕动,可以食物。
(2)胃对_ 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
(3)参与消化的消化液:,呈强酸性,其中含有酶。
8.食物在小肠中消化(1)小肠壁上有____,分泌____,___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酶。
(2)胆汁能将_____乳化成_____微粒。
胆汁是_____分泌的,储存在_____中,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胰液是由_____分泌的,胆汁与胰液都流入_____中,消化食物。
(3)参与消化的消化液:肝脏分泌的____,胰腺分泌的____,和肠腺分泌的__ 。
9.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1)小肠很___________,约5~6米。
(2)小肠内表面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大大增加了内表面。
(3)小肠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消化液。
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 消化和吸收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消化和吸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消化和吸收》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力求最大限度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概念解释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尤其为学生提供的科普文章《西瓜子历险记》恰到好处,这样一下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西瓜子"的经历贯穿了整堂课的教学.另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能做的实验一定要亲自做,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实验现象。
比如我对“胆汁的作用”实验的改进:实验没有改进前,大家必须通过试管壁才能看见实验现象。
而改用小烧杯后,经过不断探索,找出花生油和胆汁的使用比例,且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直观、明了。
猪胆在市场上很容易找到.经老师指导后,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人人动手,也可演示给家长看。
这符合了《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也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生活性、生命性等特点。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也逐步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难点: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目标,阅读课本,黑色笔勾画重点内容。
2.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用红笔标注疑点。
3.课堂上,带着问题学习。
【导学提纲】消化和吸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消化: 的过程。食物的消化是靠来完成的。
2、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和两部分组成。
3、消化道包括、、 、、、和
。
4.消化腺的功能
消化腺
分泌的消化液
排入部位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肠腺
胰腺
二、合作探究:馒头在口 腔中的变化
趣味 导读:刚开始咀嚼馒头时,并没有觉得甜,咀嚼一会儿 后你尝到了馒头甜味,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根据下表列出的实验方法步骤,填写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课题: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描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资料,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号
3号
馒头形态
等量馒头碎屑
等量馒头碎屑
等量馒头块
清水或唾液
2亳升唾液
2毫升清水
2亳升唾液
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放在37℃水中恒温10分钟加入碘液2滴
现象
(1)该实验的对照组是:号试管,一共设置了组对照实验。
(2)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其实验组为第__种处理。
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预习目标】1. 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种消化酶的作用。
2.描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说出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初步学会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学习重点】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食物中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特点。
【学习过程】1. 预习导学(预习教材内容,完成以下有关问题):(1)消化系统由_____ 和______ 组成。
______ 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能分泌__________ ,胆汁中不含_____ ,但能帮助______ 的消化。
(2)营养物质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必须进行消化才会被人体吸收。
淀粉的消化是从 _____就开始的,它在________ 的作用下分解成______ ,最终在小肠内分解成为_______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_____ 开始的,最终在小肠内分解成为_______ ;脂肪的消化是从________ 才开始的,它先在的作用下形成微小颗粒,最终分解成为和脂肪酸。
可见,消化的主要场所是(3)口腔有消化没有吸收功能,只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它的营养物质都由吸收。
可见,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构成,这些也是它适于吸收的特点。
2.课堂合作探究探究一:消化的概念(1)什么叫消化?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呢?(2)什么是化学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探究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我们如何检测食物中的淀粉成分?(2)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过程中,要检测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也可以根据上述检测原理呢?(3)探究实验要设计对照,你觉得“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变量是什么?(4)如何收集唾液?(5)结合人体口腔的温度,想想“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需要的温度是多少?为什么?如何控制温度?(6)讨论如何完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过程,分析实验的结果。
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 消化和吸收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消化和吸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 学案设计

消化和吸收【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说明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能说出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功能。
【学习过程】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消化腺:位置消化腺名称分泌的消化液含有的消化液消化道外的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肝脏胆汁无消化酶胰腺胰液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多种酶消化道内的腺体胃腺胃液蛋白酶肠腺肠液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多种酶4.小肠的主要功能: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的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微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二、食物的消化1.食物的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的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食物的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部位:(1)淀粉的最初消化部位是口腔。
(2)脂肪的最初消化部位是小肠。
(3)蛋白质的最初消化部位是胃。
3.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是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二是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
三、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比较1号、2号两个试管中变化:1号试管内:唾液 2 mL+等量馒头碎屑→37℃水浴10分钟→冷却→滴加碘液。
2号试管内:清水 2 mL+等量馒头碎屑→37℃水浴10分钟→冷却→滴加碘液。
实验结果:1号试管内馒头碎屑遇碘不会变蓝色,2号试管内馒头碎屑遇碘变蓝。
实验结论: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2.探究牙齿和舌头在馒头消化过程中的作用(1)1号试管内:等量馒头块+唾液 2 mL→搅拌→37℃水浴10分钟→冷却→滴加碘液。
2号试管内:等量馒头渣+唾液 2 mL→搅拌→37℃水浴10分钟→冷却→滴加碘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4.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二)技能目标1.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常见消化系统病症,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难点:A.小肠的结构与功能;B.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教学方法1.探究学习法;2.观察法;3.归纳法。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常见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及暴饮暴食对消化器官的危害。
2.教师准备:“口腔的消化”和“观察小肠结构”实验的用具。
3.口腔及消化系统的模型或挂图。
4.Flash: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教学策略导学→分组探究→互动设计→展示→测评教学过程了。
大人们说,慢点吃,别一会儿把西瓜子吃下去,在肚子里长出一个大西瓜来咯!同学们,我们都误吃了许多西瓜子,可是,它们长成西瓜了吗?为什么呢?如果把人体的消化系统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有一条“食品加工流水线”,它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从上到下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呢?我们一起去这家食品加工厂逛逛吧,看看我们的西瓜子在小朋友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什么?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打算离开就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小朋友上厕所时离开了小朋友。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的比喻)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讲述]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即食品加工流水线,我们将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
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生产消化液的附属车间——消化腺。
[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和学生一起将模具重新组装上,增加学生的深刻性。
)板书: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提问]什么叫消化?思考的积极性。
同学回答:没有。
被消化了。
阅读有趣的小故事,关注有下划线的句子,思考形象化的比喻指的是消化系统的哪个器官。
牙齿,食道—胃,消化液,小肠,盲肠—大肠,肛门。
全班同学在一位同学上的带领下认识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并认同这是消化道部分。
根据书上的图示说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试着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各消化腺的部位。
同时请一个或几个同学相互补充来将消化腺组装回模具。
根据前面讲解的内容概括出: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大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可以吸收的简单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学生开始热闹得猜测起来了,有同学说是10 L,另一个同学说是500 g,又一个同学说是1 L……回答:不是,肝脏分泌的是胆汁。
互动,填写和组装消化器官,指出消化腺及产生的消化液。
充分从生活入手,提高生物科学性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使学生对生物的趣味性和求知欲增强。
解。
通过故事形式和比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趣味性,并在乐趣中学习知识,一改往日传统教学的古板和枯燥。
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采用简单明了的结构图,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通过一步一步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消化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概括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实现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转变。
常识拓展,增强趣味性和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防止知识的混淆,确保知识的准确科学性。
通过互动和学生的参加,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求知欲望,也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知识拓展]唾液腺分泌的是唾液,就是我们说的口水。
那大家知道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可达到多少吗?大家可以大胆猜测一下。
(拿出一个容量为1.25 L的可乐瓶)还是告诉大家吧,大家可能都想不到。
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也有1 L—1.5L,收集起来可以装满这个瓶子整整一瓶,有时候还要溢出来呢。
(在介绍肝脏分泌胆汁时教师拿出肝脏模型)这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的模型,它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到这个墨绿色的囊状的结构——胆囊,贮存和浓缩起来。
很好。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肠腺分泌肠液,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唾液腺分泌唾液,那肝脏是不是分泌肝液?[小结]认识我的“食品加工厂”(消化系统组成):1.在方框中正确填写人体的消化器官2.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出人体消化道中的消化器官3.说出消化腺及相应的消化液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肝脏——分泌胆汁胃腺——分泌胰液肠腺——分泌肠液食物的消化[讲述]食物的第一站到达的是哪里?很好!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是消化系统的首要把关口。
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提问]什么叫消化?消化的形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实验过程中介绍相关概念) [讲述]消化包括两种形式,上一个课时我们提到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参与的消化过程,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为回答:口腔。
回答:牙齿、舌、唾液腺导管的开口。
作用:牙齿嚼咀;舌搅拌;唾液腺分泌唾腺,能湿润食物。
回答: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大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可以吸收的简单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化学性消化,营养物质被分解,已不再是原来的物质了,而物理性消化只是食物的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适当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这部分内容将在渗透在实验中讲解。
小分子物质是一种化学性消化。
另一种则是物理性消化,即通过消化道的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如口腔内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的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肠道的蠕动等。
[提问]你能说出化学性消化与物理性消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准确。
) [小结]消化的概念及形式。
化,实质并没有改变。
所以本质是: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探究:口腔内的消化作用[品尝]请几位同学品尝馒头,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提问:你吃了馒头以后,感觉到什么变化?所有同学都有共同的经验,如吃大米饭、面条时,开始不甜,但咀嚼一段时间后,有了甜味。
为什么馒头在细嚼慢咽的时候会有甜味呢?下面我们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解开这个迷题。
[想一想]1.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吗?2.是什么原因使馒头变甜了?A.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B.唾液的作用。
[提出问题]1.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2.如果有关,它们各起到什么作用?3.馒头变甜是否是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作出假设](老师引导)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是消化系统的首要把关口。
我们已经知道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很好,那么,是不是他们都对食物的消化起作用?因此,我们要创设情境,将他们的作用用实验来表现出来。
牙齿:——同学配合老师,咀嚼馒头,体验咀嚼过程中味觉的变化。
回答:变甜。
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根据实验提示设计实验。
认同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消化。
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起到引导的角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积极性。
舌:——唾液:——[实验提示]器材:量筒、橡皮塞、滴管、小刀、脱脂棉、镊子、馒头、清水、碘液、唾液。
原理提示:1.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淀粉并没有甜味,但其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2.淀粉遇碘变蓝色。
3.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4.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设计实验方案并演示]【1】:1+2A+馒头碎屑+2 ml唾液+充分搅拌B +馒头碎屑+2 mL清水+充分搅拌C+馒头块+2 mL唾液+不搅拌【2】: 3把A、B、C三支试管分别塞上橡皮塞,放在内衣口袋中或手中握住加热5-10分钟。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做的假设,进一步预测其结果,展开小组讨论、同时介绍消化形式。
)【3】: 4(不变色)根据PPT图示给出回答:牙齿、舌、唾液腺导管的开口。
学生回答:咀嚼时间越长,甜味越浓,馒头变甜的主要原因是牙齿的咀嚼作用;甜味只是通过舌才能品尝出来,馒头变甜的主要原因是舌的搅拌;馒头变甜说明它的成分发生了变化,馒头变甜的主要原因是唾液在发挥作用。
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根据提示和器材,设计实验:1.编号2.取材(馒头并切块或切碎、拌匀、取口腔唾液)并做相应处理3.37℃模拟环境中等待结果4.5-10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现象。
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并针对现象进行讨论。
同学分享和倾听。
【2】本实验做了部分修改,经过多次实验,了解到37℃的温水不易控制,操作也不够简便,因此让学生把A、B、C三支试管塞上橡皮塞,放在内衣口袋中(预先和部分学生说明,穿带口袋的内衣)或根据天气情况握在手中加热5-10分钟(或者再长一点时间),该方法方便易行,效果显著,同时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变蓝) (部分变蓝) 请三位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
[讨论]我们已经看到现象了,请同学给出结论。
[小结]1.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变碎,消化得更充分。
2.唾液中含有可以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它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唾液的消化作用。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口腔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哪位同学能据此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应从哪些方面注意消化器官的保护?(请同学自由发言)大家说得都很好,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它对其下部消化器官的保健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口腔这一消化环节,吃东西时细嚼慢咽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注意口腔本身的卫生保健,勤刷牙,避免不卫生用牙,预防龋齿等各种牙齿疾病。
知识链接[提问]科学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在口腔中不能被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变成麦芽糖。
麦芽糖有甜味,就是为什么细嚼馒头有甜味的道理。
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