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微小病变

合集下载

微小病变性肾病引发什么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引发什么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引发什么疾病
*导读:微小病变性肾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总的来说,预后良好,Cameron报告10年存活率>95&……
微小病变性肾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总的来说,预后良好,Cameron报告10年存活率>95,死亡者大都为成人(尤其是老年)病者。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和感染,而后者往往是不妥善地使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的副作用。

长期追踪发现,发展至慢性肾衰者罕见,成人发展为慢性肾衰者约3,儿童则更罕见,慢性肾衰常发生于对激素有抗药性者,同时每附加有局灶性肾小球硬化。

第1 页。

微小病变型肾病

微小病变型肾病

微小病变型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特点是肾小球的轻微病变和尿蛋白量的增加。

本文将就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微小病变型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免疫系统的异常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病理变化,从而引发肾病。

此外,感染、药物、肿瘤等因素也可能与微小病变型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二、症状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症状比较隐匿,常常表现为尿蛋白量的增加。

初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但通过尿液检查发现尿蛋白量升高。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肿腿、全身水肿、血压升高等症状,并逐渐出现贫血、血尿等表现。

三、诊断诊断微小病变型肾病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行判断。

常见的检查项目有尿常规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测定、肾活检等。

四、治疗针对微小病变型肾病,治疗的关键是控制蛋白尿和保护肾功能。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可以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并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2. 营养支持:合理的饮食对于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的治疗很重要。

建议减少食盐的摄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并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3. 控制病因:对于引起微小病变型肾病的潜在病因,如感染、药物等,应及时进行治疗或停用。

4. 对症治疗:针对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贫血等症状,可进行对症治疗,控制病情的进展。

五、预后微小病变型肾病的预后较为良好,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病情进展,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尿常规、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目前尚无针对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特效预防措施,但可通过合理饮食、增强锻炼、预防感染等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微小病变型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的轻微病变和尿蛋白量的增加。

微小病变型肾病护理查房PPT

微小病变型肾病护理查房PPT
有效
评估患者满意 度:了解患者 对护理服务的
满意程度
评估护理人员 工作表现:检 查护理人员是 否尽职尽责, 是否有需要改
进的地方
发现潜在问题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评估患者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调整护理方案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病情 变化,制定针 对性护理方案
临床表现
血尿:尿液中红细胞含量增 加,可能导致尿液颜色改变
蛋白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 增加,可能导致水肿、高血 压等症状
水肿:由于蛋白尿和血尿导 致体内水分潴留,可能出现
水肿
高血压:由于蛋白尿和血尿 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可能出
现高血压
肾功能异常:由于蛋白尿和 血尿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可
能出现肾功能异常
03
加强护理工作 的规范化和标 准化,提高护 理工作的质量
和效率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完善护理查房制度,提高查房效率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提高护理效果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微小病变型肾病护 理查房目的
了解患者病情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评估患者治疗效果,调整 治疗方案
指导患沟通,提高患者 满意度和依从性
评估护理效果
评估患者病情 变化:了解患 者病情是否好
转或恶化
评估护理措施 实施情况:检 查护理措施是 否到位,是否
定期进行体检, 监测病情变化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 服药
对护理工作的建议
加强患者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 病的认识和自

微小病变性肾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微小病变性肾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微小病变性肾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changenephropathy)又称类脂性肾病,是导致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75%%,约占8岁以下儿童肾病综合征的70%~80%..在成人中也很少见,占16岁以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15岁%~20%。

是什么导致了微小病变性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阴电荷的损失。

这种疾病也可以发生在肾移植中,因此它支持体液因子的观点,这些因素可能会在循环血液中消耗肾小球阴电荷。

后者损害了肾小球的电荷屏障,产生选择性蛋白尿。

此外,何杰金病并发的微小病变性肾病对类固醇和烷化剂有效。

切除受累淋巴结后,肾病可迅速缓解,部分患者麻疹等病毒感染也缓解,提示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由其产生的一些淋巴因子加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

但该物质尚未得到明确证实。

1.儿童高峰年龄为2~6岁,成人以30~在40岁以上患者的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性肾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儿童中男性是女性的两倍,成人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基本相似。

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患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

大多数疾病都很紧急。

典型病例的首发症状多为明显的肾病综合征,占儿童肾病综合征的90%%,成人的20%,血压正常。

2、20%患者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镜下血尿。

随着年龄的增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由于肾间质炎症、纤维化和血管疾病,镜下血尿的发生率较高,但肉眼血尿很少见。

由于低血容量和肾灌注量下降,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可能会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沉淀物检查无细胞或管型,严重病例24小时尿蛋白可超过40。

g。

3.尿蛋白是儿童患者典型的高选择性蛋白尿,主要包括白蛋白和少量聚合物蛋白,如IgG,α2-巨球蛋白,C3.成年人表现不同。

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微小病变性肾病可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预防微小病变型肾病PPT

预防微小病变型肾病PPT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质,减少对肾脏的负担。 - 均衡营养:摄入足够的水、维生素
和矿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 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对肾脏
的影响。 - 规律运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代
谢功能。
预防策略
预防感染: -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
注意饮食卫生。 -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与
有感染的人密切接触,尤其是 呼吸道感染。
预防微小病变 型肾病PPT
目录 引言 预防策略 结论
引言
引言
什么是微小病变型肾病: 微小病变 型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滤过膜轻微 增厚和免疫沉积缺失为特征的肾小 球肾炎。
预防的重要性:微小病变型肾病是 慢性的发展。
预防策略
预防策略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合理饮食:控制摄入的盐量和蛋白
- 接种疫苗:按照医生建议 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预防策略
定期体检: - 血压控制:定期测量血压,保持正
常水平。 - 尿常规检查:监测尿液中的蛋白质
和红细胞,及早发现异常。 - 肾功能评估:定期检查肾功能指标
,判断肾脏健康状况。
预防策略
避免药物滥用: - 遵医嘱用药:按照医生指导使
用药物,避免滥用和长期使用药物 对肾脏的损伤。
- 不乱服药:不私自购买和服用 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刺激。
结论
结论
微小病变型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可以 通过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感染、 定期体检和避免药物滥用来降低患病风 险。
推广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微小病变型 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疾病的发 生率。
结论
与医生合作:密切配合医生的 治疗方案,及早治疗和管理已 有的肾脏疾病,避免病情恶化 。

微小病变肾病 (MCD)---PPT精品课件

微小病变肾病 (MCD)---PPT精品课件
微小病变肾病(MCD)
何流
定义特征
• 微小病变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又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 病(minimal change glomerulopathy)
• 肾病综合征 • 光镜: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 • 电镜:足细胞足突广泛消失为特点
发病率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约占10岁以内儿童肾病综合征70%~90%,成人肾病综合征10%~30%, 中年为低谷,老年略有上升。 儿童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约2:1;成人性别接近。
水平蛋白尿(高选择性白蛋白尿)的形成有关; 足细胞也发生结构性变化,不但出现广泛足突消失,而且,有发现足突用于附着在肾小球基
底膜上的蛋白—dystroglycan,在发病时明显减少,缓解后恢复; 还有人发现微小病变肾病患者残留的足突间的裂隙膜明显减少,可能是参与蛋白尿形成的机
制之一
临床表现
①突然起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一般水肿明显,血尿不突出。血压大多正常,成人患者高血 压较多见。 ②并发症:感染、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高钾血症)、血栓、栓塞、营养不良、 内分泌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低下)及急性肾衰竭。 ③大多数患者肾功能正常,约30%患者可有轻微的eGFR下降和SCr升高。
肾脏病理
电镜
• 透射电镜 • EP:脏层上皮细胞 • CAP:毛细血管腔 • 红色箭头:脏层上皮细胞(足细
胞)的足突弥漫性融合
肾脏病理
电镜
• 红色箭头: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 (足细胞)的足突出现弥漫性融 合
病因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
1.原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
锂、金制剂、甲巯咪唑等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新进展.doc1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新进展.doc1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新进展白永勤(综述)穆莉芳(审校)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inimal changed nephrotic syndrome,MCNS)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组织类型,在儿童发病率高,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无特异针对病因的治疗。

现有治疗方案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多、易复发、患者依从性差等缺点,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因此,为了预防本病的发生以及在治疗上取得突破,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现将近年来有关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1, T细胞功能紊乱学说MCNS因肾小球内一般无免疫球蛋白沉积,多数患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病人如合并麻疹常可使病情缓解,霍奇金病患者可合并MCNS,故长期以来一直推测它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有关。

早在20世纪70年代Shai-houb [1]就提出T细胞功能紊乱与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有关。

以后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MCNS患儿T细胞不但在数量的分布上出现异常,而且有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调节紊乱。

Shaihoub T细胞异常学说得到愈来愈多的证明。

Daniel等[2]对2~19岁的29例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Steroid-sensitive and simple nephrotic syndrome,SSSNS)病人的免疫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SSNS患儿存在T细胞功能缺陷,并且发现T n /T i (CD4 + )与T s /T c (CD8 + )比率下降,sIL-2R水平升高,CD4 + 下降,CD8 + 升高。

曹力等[3]用MTT比色方法对特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活动期、缓解期周围血淋巴细胞(PBL)的增殖应答效应进行检测,发现活动期PBL的增殖应答能力比对照组、缓解组降低,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 + /CD8 + 比值呈正相关,活化的淋巴细胞IL-2R表达和IL-2产生能力下降,而血浆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IL-2R升高。

肾穿刺分级标准

肾穿刺分级标准

肾穿刺分级标准
IgA肾病肾穿刺结果Hass氏病理分级通常可分为五级,Ⅰ级是轻微病变,Ⅱ级是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Ⅲ级是局灶增殖性肾小球肾炎,Ⅳ级是弥漫增殖性肾小球肾炎,Ⅴ级是晚期慢性肾小球肾炎。

1、Ⅰ级(轻微病变):肾小球仅有轻度系膜细胞增加,无节段硬化,无新月体。

2、Ⅱ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病变类似于原发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伴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无新月体。

3、Ⅲ级(局灶增殖性肾小球肾炎):≤50%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可伴内皮细胞增生,绝大多数病例为节段性增生,可见新月体。

4、Ⅳ级(弥漫增殖性肾小球肾炎):>50%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伴或不伴内皮细胞增生,细胞增生可为节段性或球性,可见新月体。

5、Ⅴ级(晚期慢性肾小球肾炎):≥40%的肾小球球性硬化,其余可表现为上述各种肾小球病变。

≥40%的皮质肾小管萎缩或消失。

肾穿刺结果分级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建议IgA肾病患者及时就医,必要时遵医嘱行肾穿刺活检,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病微小病变
微小病变型肾病 (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是病
理形态学诊断名词。

微小病变型肾病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以单纯性肾病综合症为主要表现,又称“肾小球微
小病变”、“脂性肾病”、“类脂性肾病”。

微小病变
型肾病是以肾脏病理学形态学特征来命名的,它主要受损
的肾脏固有细胞是肾小球上皮细胞,又叫足细胞,是最有
代表性的足细胞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

MCN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常发生于 10岁以下儿童,高峰在2-4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